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加固結構,特別涉及一種墻體的加固結構。
背景技術:
舊建筑物經長期使用后因各種原因會出現承載力下降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舊建筑物的墻體因沉降等原因出現裂縫,或者墻體承載力不能滿足現有荷載的要求。因此對于舊建筑物,要加強結構的整體承力效果,改善結構的力學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是提供一種墻體的加固結構,解決墻體承載力不夠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針對墻體強度不夠,采取以下加固結構:墻體剝離粉刷后在墻體表面布置一皮預應力鋼筋,預應力鋼筋直徑為12~14mm,預應力鋼筋間距為150~300mm,預應力鋼筋上面再布置非預應力加強筋,預應力鋼筋與加強筋進行焊接連接,加強筋直徑為12~14mm,加強筋鋼筋間距為150~300mm。預應力鋼筋初布置方向與水平夾角為45度,加強筋布置方向與預應力鋼筋初布置方向垂直。預應力鋼筋張拉完畢后將預應力鋼筋通過固定筋進行固定,固定筋與預應力鋼筋進行焊接固定,固定筋直徑為14~16mm。固定筋間距為150~300mm,每個張拉單元長度為150~300mm,在張拉單元的兩個端頭設置加強筋。預應力鋼筋與非預應力加強筋形成的張拉單元內布置注漿管,注漿管間距為350~450mm,注漿管為直徑10mm的不銹鋼鋼管,注漿管埋入墻體灰縫,埋入深度為60mm,用結構膠進行固定。注漿管與儲漿罐之間設置三通閥門。
墻體加固施工步驟采用如下:
(1)剝離粉刷層,預鉆注漿管的埋設孔,注漿管的埋設孔直徑為12mm;預鉆埋設孔使用電動旋轉金剛石取芯鉆,用水冷卻鉆頭并帶出磚屑;采用鋼絲清理墻體表面的灰塵及浮渣或者松散部位并保持干燥;
(2)掛設預應力鋼筋,通過U形鐵扣將預應力鋼筋固定在墻體,U形鐵扣插入墻體灰縫;
(3)在預應力鋼筋上面掛設加強筋,用鋼絲將預應力鋼筋與加強筋進行初步連接;
(4)對預應力鋼筋進行預應力張拉,預應力鋼筋張拉采用杠桿式夾緊工具,杠桿式夾緊工具的阻力臂與動力臂的比值為0.05~0.15。張拉工藝采用如下:將預應力鋼筋初張拉張拉至10%的控制張拉應力,持荷3min建立初始應力,再張拉至控制張拉應力,持荷5min建立預應力。
(5)預應力張拉完畢后用固定筋將預應力鋼筋進行焊接錨定,將預應力鋼筋 與加強筋進行焊接固定;
(6)埋設注漿管,注漿管與埋設孔的空隙采用結構膠進行封閉;
(7)對墻體進行注漿;用壓力注漿機械漿液注入墻體,注漿從最下排位置開始,逐步向上和對稱向兩側發展,在每一個注射點達到預期壓力或者漿液在鄰近注射點自由流出,注射方可終止,把注射孔堵塞。
如果漿液有滲漏,如找不到漏失通道,將漿液摻入速凝劑持續小量的注射使漏失通道逐漸沉淀堵塞。
漿液完全凝固后,拆除注漿管并進行封孔。
本實用新型結構性能好,安全可靠。
附圖說明
圖1為墻體加固結構示意圖。
各附圖中:1、預應力鋼筋,2、加強筋,3、固定筋,4、注漿管。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施例針對墻體強度不夠,采取以下加固結構:墻體剝離粉刷后在墻體表面布置一皮預應力鋼筋1,預應力鋼筋1直徑為12mm,預應力鋼筋1間距為200mm,預應力鋼筋1上面再布置非預應力加強筋2,預應力鋼筋1與加強筋2進行焊接連接,加強筋2直徑為12mm,加強筋2鋼筋間距為200mm。預應力鋼筋1初布置方向與水平夾角為45度,加強筋2布置方向與預應力鋼筋1初布置方向垂直,預應力鋼筋1初布置為圖1虛線位置,預應力鋼筋1經張拉后變成實線位置。預應力鋼筋1張拉完畢后將預應力鋼筋1通過固定筋3進行固定,固定筋3與預應力鋼筋1進行焊接固定,固定筋3直徑為14mm。固定筋3間距為200mm,每個張拉單元長度為200mm,在張拉單元的兩個端頭設置加強筋2。預應力鋼筋1與非預應力加強筋2形成的張拉單元內布置注漿管4,注漿管4間距為400mm,注漿管4為直徑10mm的不銹鋼鋼管,注漿管4埋入墻體灰縫,埋入深度為60mm,用結構膠進行固定。注漿管4與儲漿罐之間設置三通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