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械攪拌箱,具體是一種自動化機械工程攪拌箱。
背景技術:
目前建筑作業用料多使用混凝土攪拌箱,為保證坡面混凝土澆筑施工質量和工期需要,對攪拌箱的下料速度有一定要求,但現有的混凝土攪拌箱下料不均勻,容易堵塞,使用不方便,同時黏在攪拌箱內壁上,不易排出,而且現有的混凝土攪拌箱不具有靈活的移動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化機械工程攪拌箱,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自動化機械工程攪拌箱,包括傳動裝置、攪拌裝置和移動裝置;所述傳動裝置包括第一電動機支架、第一電動機、第一聯軸器、第一輸出軸、變速箱、軸承、攪拌軸、小錐齒輪和大錐齒輪;所述第一電動機支架焊接在攪拌箱的右端;所述第一電動機固定設置在第一電動機支架的上方;所述第一聯軸器固定設置在第一電動機的左方;所述第一輸出軸固定設置在第一聯軸器的左方;所述變速箱固定設置在第一輸出軸的左方;所述大錐齒輪通過鍵固定連接在第一輸出軸的左端;所述小錐齒輪通過鍵固定設置在攪拌軸的上端;所述攪拌軸通過軸承固定設置在攪拌箱的中間;所述攪拌裝置包括攪拌箱、蓋子、進料口、加強筋、V型葉片、套筒、攪拌葉片、蓋子和出料口;所述攪拌箱固定設置在支撐座的上方;所述進料口設置在攪拌箱的左方;所述蓋子固定設置在進料口的上方;所述V型葉片通過套筒固定設置在攪拌軸上;所述套筒固定設置在攪拌軸上,共有三個;所述加強筋固定設置在套筒和V型葉片之間;所述攪拌葉片通過套筒固定設置在攪拌軸的下端;所述出料口設置在攪拌箱的左方底部;所述蓋子固定設置在出料口左端;所述移動裝置包括軸承支座、輪子、第二輸出軸、第二聯軸器、第二電動機和第二電動機支架;所述軸承支座固定設置在支撐座的下方;所述輪子固定設置在軸承支座上,共有四個;所述第二輸出軸固定設置在輪子與第二聯軸器之間;所述第二聯軸器固定設置在第二輸出軸和第二電動機之間;所述第二電動機固定設置在第二電動機支架上;所述第二電動機支架固定設置在支撐座的下方。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小錐齒輪與大錐齒輪相互嚙合。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V型葉片設置為V型。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輪子上設置有橡膠圈。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裝置通過移動輪子將攪拌箱移動到合適的位子,準備攪拌;通過攪拌葉片將混凝土攪拌均勻,以備使用;本實用新型裝置自動化程度高,具有靈活的移動性,節省了人力,縮短了加工時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自動化機械工程攪拌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自動化機械工程攪拌箱中傳動箱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支撐座,2-攪拌箱,3-第一電動機支架,4-第一電動機,5-第一聯軸器,6-第一輸出軸,7-變速箱,8-軸承,9-蓋子,10-進料口,11-攪拌軸,12-加強筋,13-V型葉片,14-套筒,15-攪拌葉片,16-蓋子,17-出料口,18-軸承支座,19-輪子,20-第二輸出軸,21-第二聯軸器,22-第二電動機,23-第二電動機支架,24-小錐齒輪,25-大錐齒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2,一種自動化機械工程攪拌箱,包括傳動裝置、攪拌裝置和移動裝置;所述傳動裝置包括第一電動機支架3、第一電動機4、第一聯軸器5、第一輸出軸6、變速箱7、軸承8、攪拌軸11、小錐齒輪24和大錐齒輪25;所述第一電動機支架3焊接在攪拌箱2的右端;所述第一電動機4固定設置在第一電動機支架3的上方;所述第一聯軸器5固定設置在第一電動機4的左方,具有連接第一輸出軸6和第一電動機4的作用;所述第一輸出軸6固定設置在第一聯軸器5的左方;所述變速箱7固定設置在第一輸出軸6的左方;所述大錐齒輪25通過鍵固定連接在第一輸出軸6的左端;所述小錐齒輪24通過鍵固定設置在攪拌軸11的上端,且小錐齒輪24與大錐齒輪25相互嚙合;所述攪拌軸11通過軸承8固定設置在攪拌箱2的中間;所述攪拌裝置包括攪拌箱2、蓋子9、進料口10、加強筋12、V型葉片13、套筒14、攪拌葉片15、蓋子16和出料口17;所述攪拌箱2固定設置在支撐座1的上方;所述進料口10設置在攪拌箱2的左方;所述蓋子9固定設置在進料口10的上方;所述V型葉片13通過套筒14固定設置在攪拌軸11上,設置為V型,具有攪拌物料的作用;所述套筒14固定設置在攪拌軸11上,共有三個;所述加強筋12固定設置在套筒14和V型葉片13之間,加強了V型葉片的強度;所述攪拌葉片15通過套筒14固定設置在攪拌軸11的下端;所述出料口17設置在攪拌箱2的左方底部;所述蓋子16固定設置在出料口17左端;所述移動裝置包括軸承支座18、輪子19、第二輸出軸20、第二聯軸器21、第二電動機22和第二電動機支架23;所述軸承支座18固定設置在支撐座1的下方;所述輪子19固定設置在軸承支座18上,共有四個且輪子19上設置有橡膠圈;所述第二輸出軸20固定設置在輪子19與第二聯軸器21之間;所述第二聯軸器固定設置在第二輸出軸20和第二電動機22之間,具有傳遞轉矩的作用;所述第二電動機22固定設置在第二電動機支架23上;所述第二電動機支架23固定設置在支撐座1的下方。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