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領域用輔助工具,特別涉及一種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在建筑領域,常需要將多種不同種類的材料進行混合后再使用,為了保證多種不同種類的材料混合均勻,一般會采用攪拌裝置對材料進行攪拌,同時,在攪拌過程中,根據材料的特性,繼續加入新的材料或補充加入材料,但是,由于新加入的材料或補充加入的材料只能加到已混合好的材料表面,與已混合好的材料不易混合均勻,影響最終成品的質量。
例如,在混凝土拌合物中加入輕質材料,由于新加入的輕質材料質量較輕,與混凝土拌合物不容易混合均勻,就需要攪拌裝置攪拌較久時間,花費較多的時間,且加入輕質材料時,輕質材料容易在攪拌過程中引起粉塵,造成環境污染和材料浪費,同時,由于輕質材料與混凝土拌合物不易攪拌混合均勻,直接影響最終成品質量,導致由混凝土拌合物制得的構件強度較低。
綜上所述,目前亟需要一種技術方案,解決現有建筑領域進行多種材料的混合攪拌時,不易使新加入的材料或補充加入的材料與已混合好的材料混合均勻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建筑領域進行多種材料的混合攪拌時,不易使新加入的材料或補充加入的材料與已混合好的材料混合均勻的技術問題,提供了一種攪拌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申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攪拌裝置,包括旋轉部件和控制所述旋轉部件旋轉或停止的控制部件,所述旋轉部件包括傳料機構和設置在傳料機構上的葉片組合,所述控制部件與傳料機構連接,控制傳料機構轉動,所述傳料機構內設置有用于傳輸材料的傳料通路。
本申請的攪拌裝置,通過將葉片組合設置在傳料機構上,由控制部件帶動傳料機構轉動,進而由傳料機構帶動葉片組合轉動,由于傳料機構內設置有用于傳輸材料的傳料通路,使得新加入的材料可通過傳料通路直接進入已混合好的材料內,不會產生粉塵,同時,由于葉片組合的旋轉,在葉片組合的旋轉范圍內會形成漩渦空洞,加速新加入的材料進入已混合好的材料內,減少攪拌時間,且使新加入的材料與已混合好的材料的混合較均勻。
作為本申請的優選方案,所述傳料機構包括第一傳料管、第二傳料管和至少一根第三傳料管,所述第一傳料管、第三傳料管和第二傳料管依次連通,所述第一傳料管上設置有加料口,所述第二傳料管上設置有出料口,所述葉片組合設置于第二傳料管上。通過設置在第一傳料管頂部的加料口可較容易的加入材料,由于第一傳料管、第三傳料管和第二傳料管依次連通,從加料口加入的材料依次經過第一傳料管、第三傳料管、第二傳料管和出料口,進入已混合好的材料內,在葉片組合的旋轉攪拌作用下,較快速的與已混合好的材料混合,操作較方便。
作為本申請的優選方案,所述第二傳料管上設置的出料口為至少一個。可根據實際情況,在第二傳料管上設置多個出料口,使新加入的材料從多個出料口輸出,進一步使新加入的材料較容易的與已混合好的材料混合較均勻。
作為本申請的優選方案,所述葉片組合包括至少一片第一旋轉葉片和至少一片第二旋轉葉片,所述第一旋轉葉片和第二旋轉葉片尺寸不同。通過設置不同尺寸規格的旋轉葉片組合成葉片組合,進一步加速材料的混合,同時,有利于使多種材料混合更均勻。
作為本申請的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傳料管上設置有旋轉接頭,所述旋轉接頭包括內殼和外殼,所述內殼套設于第一傳料管上,所述內殼與第一傳料管可拆卸的連接,所述外殼套設于內殼上,所述外殼繞所述內殼回轉。通過設置具有兩層結構的旋轉接頭,使旋轉接頭的外殼不會隨傳料機構的轉動而轉動,使操作者可手持旋轉接頭進行材料的攪拌,使攪拌裝置操作較方便。
作為本申請的優選方案,所述內殼和外殼之間設置有旋轉件。通過設置在內殼和外殼之間的旋轉件,使外殼繞內殼平滑轉動,避免內殼與外殼在轉動過程中產生碰撞,有利于攪拌裝置的正常使用。
作為本申請的優選方案,所述外殼外壁設置有用于連接外部傳料管道的連接部。通過設置在外殼外壁的連接部可連接外部傳料管道,使從外部傳料管道中直接向傳料機構中輸入新加入的材料,同時,攪拌裝置使用結束后,將連接部與水管連接,可較方便的清洗攪拌裝置,使攪拌裝置的使用和清洗均較方便。
作為本申請的優選方案,所述旋轉接頭還包括用于封閉所述內殼與外殼之間上端間隙的封閉件。通過封閉件封閉內殼與外殼之間上端間隙,避免材料進入內殼和外殼之間間隙,保證旋轉接頭的順暢轉動。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申請的有益效果是:
1、將葉片組合設置在傳料機構上,由控制部件帶動傳料機構轉動,進而由傳料機構帶動葉片組合轉動,由于傳料機構內設置有用于傳輸材料的傳料通路,使得新加入的材料可通過傳料通路直接進入已混合好的材料內,不會產生粉塵;
2、由于葉片組合的旋轉,在葉片組合的旋轉范圍內會形成漩渦空洞,加速新加入的材料進入已混合好的材料內,減少攪拌時間,且使新加入的材料與已混合好的材料的混合較均勻;
本申請其他實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設置在外殼外壁的連接部可連接外部傳料管道,使從外部傳料管道中直接向傳料機構中輸入新加入的材料,同時,攪拌裝置使用結束后,將連接部與水管連接,可較方便的清洗攪拌裝置,使攪拌裝置的使用和清洗均較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本申請的一種攪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I處局部放大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控制部件,2-傳料機構,21-第一傳料管,22-第三傳料管,23-第二傳料管,24-加料口,25-出料口,3-葉片組合,31-第一旋轉葉片,32-第二旋轉葉片,4-旋轉接頭,41-外殼,42-內殼,43-旋轉件,44-連接部,45-封閉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如附圖1和附圖2所示,一種攪拌裝置,包括旋轉部件和控制所述旋轉部件旋轉或停止的控制部件1,所述旋轉部件包括傳料機構2和設置在傳料機構2上的葉片組合3,所述控制部件1與傳料機構2連接,控制傳料機構2轉動,所述傳料機構2包括第一傳料管21、第二傳料管23和至少一根第三傳料管22,所述第一傳料管21、第三傳料管22和第二傳料管23依次連通,形成用于傳輸材料的傳料通路,所述第一傳料管21上設置有加料口24,所述第二傳料管23上設置有出料口25,所述葉片組合3設置于第二傳料管23上。
本申請的攪拌裝置,通過將葉片組合3設置在傳料機構2的第二傳料管23上,由控制部件1帶動傳料機構2轉動,進而由傳料機構2帶動葉片組合3轉動,由于傳料機構2內設置有用于傳輸材料的傳料通路,使得新加入的材料可通過傳料通路直接進入已混合好的材料內,不會產生粉塵,同時,由于葉片組合3的旋轉,在葉片組合3的旋轉范圍內會形成漩渦空洞,加速新加入的材料進入已混合好的材料內,減少攪拌時間,且使新加入的材料與已混合好的材料的混合較均勻。
使用時,通過設置在第一傳料管21頂部的加料口24加入材料,開啟旋轉部件,由于第一傳料管21、第三傳料管22和第二傳料管23依次連通,從加料口24加入的材料依次經過第一傳料管21、第三傳料管22、第二傳料管23和出料口25,進入已混合好的材料內,由于葉片組合3隨旋轉部件轉動,形成漩渦空洞,新加入的材料較快的與已混合好的材料混合均勻,使用結束后,在加料口24注入清水,較方便的實現攪拌裝置的傳料通路的清洗。
作為優選,所述第二傳料管23上設置的出料口25為至少一個。可根據實際情況,在第二傳料管23上設置多個出料口25,使新加入的材料從多個出料口25輸出,進一步使新加入的材料較容易的與已混合好的材料混合較均勻。
作為優選,所述葉片組合3包括至少一片第一旋轉葉片31和至少一片第二旋轉葉片32,所述第一旋轉葉片31和第二旋轉葉片32尺寸不同。通過設置不同尺寸規格的旋轉葉片組合成葉片組合3,進一步加速材料的混合,同時,有利于使多種材料混合更均勻。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傳料管21上設置有旋轉接頭4,所述旋轉接頭4包括內殼42和外殼41,所述內殼42套設于第一傳料管21上,所述內殼42與第一傳料管21可拆卸的連接,所述外殼41套設于內殼42上,所述外殼41繞所述內殼42回轉。通過設置具有兩層結構的旋轉接頭4,使旋轉接頭4的外殼41不會隨傳料機構2的轉動而轉動,使操作者可手持旋轉接頭4進行材料的攪拌,使攪拌裝置操作較方便。
作為優選,所述內殼42和外殼41之間設置有旋轉件43。通過設置在內殼42和外殼41之間的旋轉件43,使外殼41繞內殼42平滑轉動,避免內殼42與外殼41在轉動過程中產生碰撞,有利于攪拌裝置的正常使用,根據實際情況,可設置鋼珠作為旋轉件43,減少攪拌裝置的制作成本。
作為優選,所述外殼41外壁設置有用于連接外部傳料管道的連接部44。通過設置在外殼41外壁的連接部44可連接外部傳料管道,使從外部傳料管道中直接向傳料機構2中輸入新加入的材料,同時,攪拌裝置使用結束后,將連接部44與水管連接,可較方便的清洗攪拌裝置,使攪拌裝置的使用和清洗均較方便,根據實際情況,可設置螺紋或卡扣作為連接部44,使外殼41與外部傳料管道較容易的連接,連接方式較簡單,操作也較方便。
作為優選,所述旋轉接頭4還包括用于封閉所述內殼42與外殼41之間上端間隙的封閉件45。通過封閉件45封閉內殼42與外殼41之間上端間隙,避免材料進入內殼42和外殼41之間間隙,保證旋轉接頭4的順暢轉動。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實用新型所描述的技術方案,盡管本說明書參照上述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已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因此任何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而一切不脫離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技術方案及其改進,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