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建筑抗震框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建筑抗震框架,包括結構柱、鋼框架及鋼斜支撐,鋼框架由上水平鋼桿、下水平鋼桿及位于兩側的鋼立柱構成,上水平鋼桿和下水平鋼桿分別與兩側的鋼立柱之間設有角鋼固定架,上水平鋼桿中間下部設有一連接鋼梁,上水平鋼桿與連接鋼梁之間設有一橡膠支座和阻尼器,鋼斜支撐上端與連接鋼梁固定安裝,鋼斜支撐下端與下水平鋼桿和鋼立柱交接處的角鋼固定架固定安裝。本實用新型通過優化設計,采用消能減震結構,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具有結構安裝方便、施工簡單快捷、抗震效果好的特點。
【專利說明】
一種建筑抗震框架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建筑抗震框架。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高層建筑的建造,其框架都是采用一體式的建筑構造,在遇到地震時,整幢樓都跟著地面搖動,而且樓層越高,擺動越明顯。傳統的高層建筑的抗震措施就是采用加強整體框架結構的穩固性,然而其存在較多隱患,比如框架立柱部分經受不起地震的快速擺動,容易出現斷裂,從而造成抗震失敗,且在現今較多早期樓層中,墻體內配筋較少,設防抗震強度不高,從而需要提高整體抗震能力,通常采用進行設置新的抗震墻體或增加連接鋼梁結構,然而其存在施工較為不便、抗震效果一般及操作繁瑣的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不足,提供一種建筑抗震框架,具有結構安裝方便、施工簡單快捷、抗震效果好的特點。
[0004]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0005]—種建筑抗震框架,包括結構柱、鋼框架及鋼斜支撐,所述鋼框架由上水平鋼桿、下水平鋼桿及位于兩側的鋼立柱呈一長方形框架結構構成,所述上水平鋼桿和下水平鋼桿分別與兩側的鋼立柱之間設有角鋼固定架,所述上水平鋼桿中間下部設有一連接鋼梁,所述上水平鋼桿與連接鋼梁之間設有一橡膠支座和阻尼器,所述橡膠支座由上墊板、下墊板及位于所述上墊板和下墊板之間的橡膠墊構成,所述橡膠墊下表面呈圓弧面結構,所述下墊板上表面與所述橡膠墊下表面相切配合,所述鋼斜支撐上端與所述連接鋼梁固定安裝,所述鋼斜支撐下端與所述下水平鋼桿和鋼立柱交接處的角鋼固定架固定安裝。
[0006]所述鋼框架位于所述結構柱內側并與所述結構柱固定安裝。
[0007]所述鋼斜支撐數量為兩個。
[0008]兩個所述鋼斜支撐呈倒“V”形排布。
[0009]所述上墊板與所述上水平鋼桿固定安裝,所述下墊板與所述連接鋼梁固定安裝。
[0010]還包括第一固定支撐和第二固定支撐,所述第一固定支撐位于所述上水平鋼桿下表面一側,所述第二固定支撐位于所述上水平鋼桿與連接鋼梁之間,所述第一固定支撐和第二固定支撐用于固定連接所述阻尼器兩端。
[0011]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突出優點和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優化設計,采用消能減震結構,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具有結構安裝方便、施工簡單快捷、抗震效果好的特點。
[0012]本實用新型的特點可參閱本案圖式及以下較好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而獲得清楚地了解。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橡膠支座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0016]如圖1至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建筑抗震框架,包括結構柱1、鋼框架2及鋼斜支撐8,鋼框架2位于結構柱I內側并與結構柱I固定安裝,該結構方便與結構柱I連接安裝,增加施工便捷性,鋼框架2由上水平鋼桿21、下水平鋼桿23及位于兩側的鋼立柱22呈一長方形框架結構構成,與墻體結構呈對應,上水平鋼桿21和下水平鋼桿23分別與兩側的鋼立柱22之間設有角鋼固定架7,增強連接的穩固性,上水平鋼桿21中間下部設有一連接鋼梁9,上水平鋼桿21與連接鋼梁9之間設有一橡膠支座6和阻尼器4,橡膠支座6由上墊板61、下墊板63及位于上墊板61和下墊板63之間的橡膠墊62構成,橡膠墊62下表面呈圓弧面結構,下墊板63上表面與橡膠墊62下表面相切配合,上墊板61與上水平鋼桿21固定安裝,下墊板63與連接鋼梁9固定安裝,采用該結構安裝,方便連接鋼梁9具有緩存性能,提高抗震變形能力,還包括第一固定支撐3和第二固定支撐5,第一固定支撐3位于上水平鋼桿21下表面一偵U,第二固定支撐5位于上水平鋼桿21與連接鋼梁9之間,第一固定支撐3和第二固定支撐5用于固定連接阻尼器4兩端,阻尼器4可以增強縱向立柱的抗形變能力,鋼斜支撐8上端與連接鋼梁9固定安裝,鋼斜支撐8下端與下水平鋼桿23和鋼立柱22交接處的角鋼固定架7固定安裝,鋼斜支撐8數量為兩個,兩個鋼斜支撐8呈倒“V”形排布。
[0017]依據上述,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當出現地震沖擊時,結構柱I受到沖擊,從而使縱向柱體形成擺動,鋼框架2可以提高結構柱I的穩固性,同時鋼框架2內部利用呈倒“V”形排布排布的兩個鋼斜支撐8,提高了鋼立柱22的抗震穩定性,同時利用上部連接鋼梁9形成一個緩沖支撐,連接鋼梁9結合阻尼器4可以實現橫向緩沖和復位調整,完成消能減震的作用,提高了整體的抗震效果。
[0018]本實用新型通過優化設計,采用消能減震結構,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具有結構安裝方便、施工簡單快捷、抗震效果好的特點。
[0019]由技術常識可知,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其它的不脫離其精神實質或必要特征的實施方案來實現。因此,上述公開的實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舉例說明,并不是僅有的。所有在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或在等同于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的改變均被本實用新型包含ο
【主權項】
1.一種建筑抗震框架,包括結構柱、鋼框架及鋼斜支撐,其特征在于:所述鋼框架由上水平鋼桿、下水平鋼桿及位于兩側的鋼立柱呈一長方形框架結構構成,所述上水平鋼桿和下水平鋼桿分別與兩側的鋼立柱之間設有角鋼固定架,所述上水平鋼桿中間下部設有一連接鋼梁,所述上水平鋼桿與連接鋼梁之間設有一橡膠支座和阻尼器,所述橡膠支座由上墊板、下墊板及位于所述上墊板和下墊板之間的橡膠墊構成,所述橡膠墊下表面呈圓弧面結構,所述下墊板上表面與所述橡膠墊下表面相切配合,所述鋼斜支撐上端與所述連接鋼梁固定安裝,所述鋼斜支撐下端與所述下水平鋼桿和鋼立柱交接處的角鋼固定架固定安裝。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建筑抗震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鋼框架位于所述結構柱內側并與所述結構柱固定安裝。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建筑抗震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鋼斜支撐數量為兩個。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建筑抗震框架,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鋼斜支撐呈倒“V”形排布。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建筑抗震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墊板與所述上水平鋼桿固定安裝,所述下墊板與所述連接鋼梁固定安裝。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建筑抗震框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固定支撐和第二固定支撐,所述第一固定支撐位于所述上水平鋼桿下表面一側,所述第二固定支撐位于所述上水平鋼桿與連接鋼梁之間,所述第一固定支撐和第二固定支撐用于固定連接所述阻尼器兩端。
【文檔編號】E04H9/02GK205712556SQ201620659797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7日
【發明人】郭海青
【申請人】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