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鋁模板系統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背楞式鋁合金模板。
背景技術:
在建筑領域,鋁合金模板因其具有重量輕、重復利用率高、回收價值高、環境適應性強、防火性好、人工操作簡單、效率高、周期短等諸多優點,被廣泛應用。
在鋁合金建筑模板拼接工作完成后,需要向兩層鋁模板之間澆注混凝土,在澆注混凝土的過程中,由于鋁模板受到沖擊會不斷地震動,導致鋁模板相互之間發生移位,影響了墻面的平整度,澆注混凝土時鋁模板墻板受力較大,容易產生彎曲變形,背楞裝置作為重要的鐵(鋼)配件,通過對拉螺栓對拉后,布置于墻體模板的兩面,背楞裝置起連接緊固作用,可防止澆注混凝土時墻體變形、爆模。
墻體轉角處需要斜拉背楞,斜拉角度與背楞長度方向成45度,目前是在背楞的端部焊接具有腰形孔的角鋼,通過對拉螺桿穿過腰形孔,將墻體轉角的背楞連接,缺點是:由于角鋼的焊接位置固定且只有一塊,當墻體厚度變化時,需要根據墻體厚度設計適用的背楞,背楞通用性差,材料成本高。另一方面,現有的背楞大多采用鋼制管型材焊接成型,制造出的背楞重量大,不易于加工和安裝。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重量輕、易于加工和安裝、通用性高的背楞式鋁合金模板。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背楞式鋁合金模板,包括位于墻體轉角一側的第一轉角背楞、位于墻體轉角另一側的第二轉角背楞、以及對拉螺桿,所述第一轉角背楞包括兩第一水平單元、連接兩所述第一水平單元的第一垂直單元,兩所述第一水平單元和第一垂直單元連接構成“工”字形結構,所述第二轉角背楞包括兩第二水平單元、連接兩所述第二水平單元的第二垂直單元,兩所述第二水平單元和第二垂直單元連接構成“工”字形結構,所述第一垂直單元和第二垂直單元上沿長度方向分布有若干腰形貫穿孔;
所述第一轉角背楞的近墻體轉角端固定連接有第一角鐵連接碼,所述第一角鐵連接碼上設有貫穿其的第一腰形孔,所述第二轉角背楞的近墻體轉角端設有至少2塊沿第二轉角背楞長度方向分布的第二角鐵連接碼,所述第二角鐵連接碼上設有第二腰形孔,
所述對拉螺桿依次穿過第一腰形孔、第一垂直單元上的腰形貫穿孔、第二垂直單元上的腰形貫穿孔和第二腰形孔連接所述第一轉角背楞和第二轉角背楞。
其中,所述對拉螺桿伸出第一角鐵連接碼和第二角鐵連接碼的端部均設有矩形墊片和螺母。
其中,所述第一轉角背楞上與第一角鐵連接碼的背部設有第一卡板,所述第二轉角背楞上與最端部的第二角鐵連接碼的背部設有第二卡板。通過設置卡板,可以使得轉角背楞與鋁合金模板之間更加牢固。
優選地,所述第一水平單元、第二水平單元均為擠壓成型的矩形鋁合金空心板。
進一步,所述第二轉角背楞的端部設有4塊沿其長度方向分布的第二角鐵連接碼。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轉角背楞和第二轉角背楞均為鋁合金材質,重量輕,便于工人搬動;而且本實用新型在第二轉角背楞的端部設置多個第二角鐵連接碼,可以根據墻體厚度的變化將不同的第二角鐵連接碼與第一角鐵連接碼進行連接,使得一塊轉角背楞能夠適應不同墻體厚度的需求,通用性強,降低了材料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一中第一轉角背楞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一中第二轉角背楞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墻體轉角;2、第一轉角背楞;20、第一水平單元;21、第一垂直單元;22、第一角鐵連接碼;23、第一卡板;3、第二轉角背楞;30、第二水平單元;31、第二垂直單元;32、第二角鐵連接碼;33、第二卡板;4、對拉螺桿;5、矩形墊片;6、螺母;7、鋁合金模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請參閱說明書附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背楞式鋁合金模板,包括位于墻體轉角1一側的第一轉角背楞2、位于墻體轉角1另一側的第二轉角背楞3、以及對拉螺桿4,所述第一轉角背楞2包括兩第一水平單元20、連接兩所述第一水平單元20的第一垂直單元21,兩所述第一水平單元20和第一垂直單元21連接構成“工”字形結構,所述第二轉角背楞3包括兩第二水平單元30、連接兩所述第二水平單元30的第二垂直單元31,兩所述第二水平單元30和第二垂直單元31連接構成“工”字形結構,所述第一垂直單元21和第二垂直單元31上沿長度方向分布有若干腰形貫穿孔,所述第一水平單元20、第二水平單元30均為擠壓成型的矩形鋁合金空心板。
所述第一轉角背楞2的近墻體轉角1端固定連接有等腰直角的第一角鐵連接碼22,所述第一角鐵連接碼22上設有貫穿其的第一腰形孔,所述第二轉角背楞3的近墻體轉角1端設有4塊沿第二轉角背楞3長度方向分布的第二角鐵連接碼32,所述第二角鐵連接碼32上設有第二腰形孔。
所述第一轉角背楞2上與第一角鐵連接碼22的背部設有第一卡板23,所述第二轉角背楞3上與最端部的第二角鐵連接碼32的背部設有第二卡板33。
所述對拉螺桿4依次穿過第一腰形孔、第一垂直單元21上的腰形貫穿孔、第二垂直單元31上的腰形貫穿孔和第二腰形孔連接所述第一轉角背楞2和第二轉角背楞3。
所述對拉螺桿4伸出第一角鐵連接碼22和第二角鐵連接碼32的端部均設有矩形墊片5和螺母6。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將第一轉角背楞和第二轉角背楞分別置于鋁合金模板7的外側,然后對拉螺桿依次穿過第一腰形孔、第一垂直單元上的腰形貫穿孔、第二垂直單元上的腰形貫穿孔和第二腰形孔,并在對拉螺桿的端部設置矩形墊片,然后與螺母螺接,以此將第一轉角背楞和第二轉角背楞固定連接。
以上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為本創作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創作,凡在本創作的精神及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創作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