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復合樓板結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BRT輕質芯模密肋復合樓板結構。
背景技術:
BRT輕質芯模密肋復合樓板體系,是按一定規則放置內模后經澆筑混凝土而成的空腔樓蓋,通過在樓板內部埋置輕質的內模,達到在增加樓板的計算高度的情況下,不增加樓板結構的自重,從而最終達到減少鋼筋數量,減少混凝土用量,降低工程造價的目的,從正截面強度來看,在現澆樓板中放置空心箱體形成空洞,內模橫、豎方向的板的正截面變成“工”字形截面的承載能力與等量的實心板是相同的。
內模是設置在樓板結構中用于形成空腔的筒芯、箱體以及筒體、塊體的總稱。內模主要起到規范成孔形狀的作用,不參與結構受力。當混凝土成型,達到設計強度后,內模的任務完成。本工法使用的內模為BRT輕質芯模。
現澆混凝土柱與柱、柱與剪力墻間設置暗梁,暗梁圍成的樓板采用現澆空心樓板結構,暗梁高度與空心樓板厚度相同,暗梁按寬扁梁考慮,空心樓板一般按照單向或雙向板受力進行內力配筋計算。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現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設計合理的BRT輕質芯模密肋復合樓板結構。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BRT輕質芯模密肋復合樓板結構,包括復合樓板本體、BRT輕質芯模和抗浮力重物,所述BRT輕質芯模固定設置在樓板本體的內端部,所述抗浮力重物固定安裝在BRT輕質芯模的下端部,所述BRT輕質芯模的結構為空心梯形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實用新型采用BRT輕質芯模密肋復合樓板體系后,可以減少鋼筋、混凝土的總用量,減少基礎荷載,加快施工進度。
(2)本實用新型的BRT輕質芯模密肋復合樓板體系結構傳力性能得到改善,樓蓋各處均可承載輕質隔墻,使得房間可以任意分割,從而滿足業主對空間個性化的需求。 (3)本實用新型采用封閉空腔成孔技術,抑制了上下樓層噪音的傳遞,克服了上下樓層噪音的干擾,同時提高隔熱性能。
(4)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按照《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技術規程》設計,適用于大跨度、大荷載、大空間的建筑。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號:
1、復合樓板本體;2、BRT輕質芯模;3、抗浮力重物。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如圖1所示,一種BRT輕質芯模密肋復合樓板結構,包括復合樓板本體1、BRT輕質芯模2和抗浮力重物3,BRT輕質芯模2固定設置在樓板本體1的內端部,抗浮力重物3固定安裝在BRT輕質芯模2的下端部,BRT輕質芯模2的結構為空心梯形結構。
本實用新型采用BRT輕質芯模密肋復合樓板體系后,可以減少鋼筋、混凝土的總用量,減少基礎荷載,加快施工進度;本實用新型的BRT輕質芯模密肋復合樓板體系結構傳力性能得到改善,樓蓋各處均可承載輕質隔墻,使得房間可以任意分割,從而滿足業主對空間個性化的需求;本實用新型采用封閉空腔成孔技術,抑制了上下樓層噪音的傳遞,克服了上下樓層噪音的干擾,同時提高隔熱性能;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按照《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技術規程》設計,適用于大跨度、大荷載、大空間的建筑。
施工方法:
(1)施工準備:樓板模板支完并通過預檢驗收,框架結構的框架梁鋼筋等已綁扎完成;彈鋼筋和箱模安放位置線按照設計排箱圖要求,在樓板模板上放線,保證后續肋梁鋼筋綁扎和箱模安裝的位置準確;依據軸線,放出縱橫向肋梁控制線,肋梁間即是安放箱模位置;第二次放線是在內膜箱體安裝完畢后,在空心箱體上放線可采用白涂料等代替墨汁,以保證所放線的清晰牢固。
(2)綁扎樓板底鐵和肋梁:按照模板上彈線的位置,依次綁扎樓板底鐵和箱模邊肋梁;先按照綁梁的方法沿樓板下鐵下層筋方向綁扎樓板肋梁,并鋪設同一方向樓板底鐵;然后,鋪設樓板下鐵上層筋方向的肋梁上鐵,逐個套入肋梁箍筋,箍筋套完后,穿肋梁的下鐵和樓板下鐵并綁扎牢固;注意保證區格板周邊和柱周圍樓板設計實心部分的尺寸。
(3)鋪設預埋管線及預留套管:樓板內的各專業預埋管線等,應盡量沿著肋梁并布置在肋梁截面內,避開箱模位置;外徑15mm以下的小直徑管線也可鋪設在箱模下部,但不超過一層,不得在箱模下交叉,以免墊高箱模。
(4)設置抗浮固定點:樓板底鐵和肋梁鋼筋綁扎完畢后,即可開始設置抗浮點。抗浮點設置的抗浮傳力途徑如下:箱模上浮力---樓板上鐵---肋梁箍筋或鐵絲連接---樓板底鐵---抗浮點鐵絲---模板體系。抗浮點采用14號鐵絲,用手槍鉆在樓板底鐵上層筋兩側模板打孔,鐵絲穿過模板在模板龍骨一側擰緊,將樓板底鐵上層筋與模板固定牢固。固定點自樓板周邊開始向中間設置,縱橫間距1米,后澆帶邊沿也要設置。要使肋梁箍筋或拉鉤鉤住樓板上鐵上層筋,以保證抗浮點的有效傳力;否則,應再用14號鐵絲將樓板上鐵上層筋與下鐵綁扎擰緊,與下鐵抗浮點對應設置,保證抗浮效果。
(5)檢查驗收抗浮點設置:抗浮點設置是現澆空心樓蓋施工的關鍵。抗浮點設完成后,應進行抗浮點專項中間檢查驗收,以保證抗浮點設置均勻,位置準確,固定牢固可靠,滿足抗浮要求。
(6)安裝空心箱模下部墊塊:在空心箱模下設置墊塊,保證箱模下部的混凝土厚度。墊塊厚度要符合箱模下部混凝土的設計厚度要求。設置數量,對于700*700的箱模,可只在箱模四角各設置一塊,對于700*400的箱模,應放置2塊,且能保證箱模下部混凝土厚度為準。因為箱體在澆筑混凝土時受到混凝土的浮力,所以箱體下部的墊塊也可以省去不用。
(7)安裝空心箱模:空心箱模的吊運可采用焊接好的敞口鋼筋籠或其它箱式工具,鋼筋籠內側四邊和底面用多層板封閉。 按照布箱圖,在每個肋梁空格內依次擺放,放置平整,前后左右對齊、對正。對局部管線密集、管徑大的部位,不能放置厚的箱模時,可換用其它規格的箱模。箱模安放后,應注意成品保護,避免人員頻繁踩踏、破壞。 破損的箱模,應在綁扎上鐵時及時更換。
(8)綁扎樓板上鐵:空心箱模安放完成后,即可開始綁扎樓板上鐵。此時,肋梁上鐵已綁扎完成,只剩下肋梁中間的樓板上鐵。樓板上鐵應與肋梁上鐵位于同一層,并與肋梁鋼筋綁扎牢固。為保證抗浮點的有效,樓板上鐵要壓在肋梁上鐵下,否則應單獨設置上鐵抗浮點與下鐵抗浮點對應連接。樓板上鐵綁扎完畢后,在每個空心箱模頂和樓板上鐵之間加設墊塊,壓住箱模,并保證箱模上部混凝土厚度。
(9)設置上鐵墊塊:上鐵設置方法及數量同底部墊塊。
(10)搭設施工便道、架設砼輸送管:箱模本身有一定的強度,但頻繁踩踏也容易造成損壞,尤其加完頂部墊塊后,受力集中,易損壞。施工中,應用腳手板搭設架空施工便道,方便施工操作人員操作、通行,并保護箱模和樓板鋼筋成品。 混凝土輸送泵管不應直接架在樓板鋼筋上,可搭設短管架子或墊木方等將泵管架高,布料桿等安放位置應提前安排好,布料桿應用腳手板和架子架高,不得直接壓在箱模上。施工機具等不得放置在空心箱模上,施工操作人員不得踩踏空心箱模。
(11)隱蔽驗收:鋼筋綁扎、箱模安裝等工序完成后,組織相關人員進行三檢和隱蔽檢查驗收,重點加強對抗浮點設置的檢查,驗收合格后,進入混凝土澆筑工序。
(12)砼澆筑: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結構澆筑用混凝土,其塌落度應比普通實心樓蓋稍大,可取18-20cm,且為到現場澆筑的塌落度;粗骨料粒徑宜選擇不超過25mm。箱模本身屬水泥制品,在混凝土澆筑前應先灑水潤濕(冬季不應灑水)。混凝土澆筑宜采用泵送。澆筑沿樓板跨度方向從一側開始,順序依次進行,布料盡量均勻,避免砼在同一位置堆積過高損壞箱模。振搗棒沿肋梁位置順澆筑方向依次振搗,比實心樓蓋應適當加大振搗時間和振搗點數量,振搗同時觀察空心箱模四周,直至不再有氣泡冒出,表示箱模底部混凝土已密實;振搗棒應避免直接觸碰空心箱模。澆注過程中如遇空心箱模損壞,必須及時處理。可用尼龍編織袋等輕質物品塞入損壞處封堵嚴密,注意不要使后塞物品露出箱模表面,造成混凝土夾渣。
上述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經過創造性勞動即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實現的技術方案,均應視為落入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權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