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非固定的構筑物,尤其涉及一種電動隔斷。
背景技術:
活動隔斷是一種根據需要隨時把大空間分割成小空間或把小空間連通成大空間,具有一般墻體功能的活動墻。活動隔斷給人們的工作帶來很大的方便,具有一般墻體功能,卻比一般墻體更加輕便,具有活動性。它的隔斷作用能夠更加合理、有效地節省空間。現有技術中的移動隔斷大多通過手動進行布置或收納,由于移動隔斷多用于大面積的場所,如酒店宴會廳、高檔酒樓包間、高級寫字樓會議室等場所,且隔斷板的重量較大,所以,手動布置或收納極其費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動隔斷。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電動隔斷,包括導電軌道、導電滾輪、齒輪、電機、隔斷板和控制系統,所述導電滾輪轉動支承于隔斷板的上沿,隔斷板通過導電滾輪在所述導電軌道上移動設置;
所述導電軌道上沿導電滾輪的滾動路徑鋪設有導電帶,導電帶與導電軌道之間設置有絕緣層;
所述導電滾輪為萬向輪,對應于每組導電滾輪均設置有電機,導電滾輪由其相應的電機驅動其滾動,電機電源的正極輸入端和負極輸入端分別通過碳刷和一導線引出,其中,碳刷和導線兩者中的一者與所述導電帶接觸,另一者與導電滾輪接觸;
所述齒輪與導電滾輪同軸設置,所述導電軌道上沿齒輪的運動軌跡鋪設有齒條,齒條與齒輪相嚙合;
所述隔斷板為中空結構,在中空結構的中空腔內設置有伸縮支撐機構,該伸縮支撐機構包括上支撐桿和下支撐桿,其中,所述上支撐桿的下端與第一驅動機構連接,上支撐桿的上端朝向所述導電軌道布置,所述下支撐桿的上端與第二驅動機構連接,下支撐桿的下端設置有密封條,該密封條用于填充隔斷板的下沿與地面之間的空隙,所述第一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電源兩個輸入端分別從所述電機的碳刷和導線引入;
所述導電軌道和導電帶兩者中的一者與電源的正極電連接,另一者與電源的負極電連接;
所述控制系統對應于各隔斷板的電機、第一驅動機構或/和第二驅動機構設置有控制模塊,初始狀態下,所述上支撐桿抵靠于導電軌道,下支撐桿的密封條抵靠于地面,當要移動隔斷板時,控制模塊首先驅使第一驅動機構和第二驅動機構帶動上支撐桿和下支撐桿向中間收回,分別脫離導電軌道和地面,當上支撐桿和下支撐桿完全收回后,控制模塊驅使電機帶動導電滾輪沿導電軌道滾動,以此帶動隔斷板移動,當隔斷板移動到位時,控制模塊驅使電機停止,則隔斷板停止移動,控制模塊驅使第一驅動機構和第二驅動機構將上支撐桿和下支撐桿伸出,上支撐桿抵靠于導電軌道,下支撐桿的密封條抵靠于地面,以此實現隔斷板的定位。
上述方案中,所述隔斷板的左右兩側邊中,一條側邊為凹槽結構,另一條側邊為與凹槽結構對應的凸邊結構,各隔斷板凹槽結構的側邊與相鄰隔斷板凸邊結構的側邊相配合。
上述方案中,所述導電滾輪的數量為至少兩組,每組包括至少一個導電滾輪,各組導電滾輪沿所述隔斷板上沿的長度方向間隔布置。
上述方案中,所述上支撐桿的下端通過第一杠桿結構與第一驅動機構連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下支撐桿的上端通過第二杠桿結構與第二驅動機構連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和第二驅動機構為氣缸、油缸或直線電機。
上述方案中,所述導電滾輪的軸線豎直布置,導電滾輪通過與其軸線重合的第一轉軸轉動支承于所述隔斷板,所述第一轉軸與電機的輸出軸傳動連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導電滾輪的軸線水平布置,導電滾輪通過與其軸線重合的第一轉軸轉動支承于一支架,該支架通過垂直于導電滾輪軸線的第二轉軸轉動支承于所述隔斷板,所述第一轉軸與電機的輸出軸傳動連接。
上述方案中,在所有隔斷板合并使用狀態下,兩側靠墻的隔斷板中,其中一塊隔斷板為橫向伸縮結構,且其朝向墻面的一側邊設置有密封條;另一塊隔斷板朝向墻面的一側為凹槽結構,凹槽結構兩個側壁的頂部設置有密封條。
優選地,所述橫向伸縮結構為套接結構,該套接結構包括一凹槽型構件,該凹槽型構件的槽口套設在隔斷板的外側,且凹槽型構件與隔斷板之間通過導軌滑動連接。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1.本實用新型的導電滾輪的轉軸與電機輸出軸傳動連接,齒輪齒條對導電滾輪進行定位,以防止導電滾輪在滾動過程中產生滑動平移,控制系統通過控制電機輸出軸的轉動圈數以控制導電滾輪的行程,及隔斷板的行程(通過編程實現),以此控制隔斷板所在位置,大大節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2. 本實用新型的電源通過導電軌道和導電帶接入,無論隔斷板移動到哪個位置,電機的碳刷和導線始終能夠接觸到導電軌道和導電帶,不需要布置復雜的線路,使用可靠且結構簡單;
3. 本實用新型伸縮支撐機構的驅動機構(第一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電源通過相應隔斷板內電機的碳刷和導線引入,且該驅動機構也通過控制系統進行控制,通過對控制系統進行編程,隔斷板的全電動控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結構剖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導電軌道內結構剖視圖。
圖3為圖2的局部放大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伸縮支撐機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俯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使用狀態示意圖。
其中:1、導電軌道;2、導電滾輪;3、齒輪;4、電機;5、隔斷板;6、導電帶;7、絕緣層;8、碳刷;9、導線;10、上支撐桿;11、下支撐桿;12、密封條;14、第一驅動機構;15、第二驅動機構;16、墻體;17、凹槽型構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一:
參加圖1~圖6所示,一種電動隔斷,包括導電軌道1、導電滾輪2、齒輪3、電機4、隔斷板5和控制系統,所述導電滾輪2轉動支承于隔斷板5的上沿,隔斷板5通過導電滾輪2在所述導電軌道1上移動設置,所述導電軌道1固定設置于天花板;
所述導電軌道1上沿導電滾輪2的滾動路徑鋪設有導電帶6,導電帶6與導電軌道1之間設置有絕緣層7;
所述導電滾輪2為萬向輪,對應于每組導電滾輪2均設置有電機4,導電滾輪2由其相應的電機4驅動其滾動,電機4電源的正極輸入端和負極輸入端分別通過碳刷8和一導線9引出,其中,碳刷8和所述導電帶6接觸,導線9與導電滾輪2接觸,所述導電帶6由導電材質制成,實際應用中,若碳刷與導電滾輪2接觸,導線9與導電帶6接觸,也可達到相同效果;
所述導電軌道1上對應于所述導電帶6開設有裝配凹槽,導電帶6嵌設于裝配凹槽中;
所述齒輪3與導電滾輪2同軸設置,所述導電軌道1上沿齒輪3的運動軌跡鋪設有齒條(圖中未示出),齒條與齒輪3相嚙合;
所述隔斷板1為中空結構,在中空結構的中空腔內設置有伸縮支撐機構,該伸縮支撐機構包括上支撐桿10和下支撐桿11,所述上支撐桿10的下端與第一驅動機構14連接,上支撐桿10的上端朝向所述導電軌道1布置,所述下支撐桿11的上端與第二驅動機構15連接,下支撐桿11的下端設置有密封條12,該密封條12用于填充隔斷板5的下沿與地面之間的空隙,所述第一驅動機構14/第二驅動機構15電源兩個輸入端分別從所述電機4的碳刷8和導線9引入;實際應用時,若所述上支撐桿的下端通過第一杠桿結構與第一驅動機構連接,所述下支撐桿的上端通過第二杠桿結構與第二驅動機構連接,也可達到相同效果;
所述導電軌道1和導電帶6兩者中的一者與電源的正極電連接,另一者與電源的負極電連接,電流通路為:電源—導電軌道1—導電滾輪2—導線9—電機4,以及電源—導電帶6—碳刷8—電機4;
所述控制系統對應于各隔斷板1的電機4、第一驅動機構14或/和第二驅動機構設置有控制模塊,初始狀態下,所述上支撐桿10抵靠于導電軌道1,下支撐桿11的密封條12抵靠于地面,當要移動隔斷板5時,控制模塊首先驅使第一驅動機構14或/和第二驅動機構帶動上支撐桿10和下支撐桿11向中間收回,分別脫離導電軌道1和地面,當上支撐桿10和下支撐桿11完全收回后,控制模塊驅使電機4帶動導電滾輪2沿導電軌道1滾動,以此帶動隔斷板5移動,當隔斷板5移動到位時,控制模塊驅使電機4停止,則隔斷板5停止移動,控制模塊驅使第一驅動機構14或/和第二驅動機構將上支撐桿10和下支撐桿11伸出,上支撐桿10抵靠于導電軌道1,下支撐桿11的密封條12抵靠于地面,以此實現隔斷板5的定位。
所述第一驅動機構14和第二驅動機構為氣缸、油缸或直線電機。
所述隔斷板5的左右兩側邊中,一條側邊為凹槽結構,另一條側邊為與凹槽結構對應的凸邊結構,各隔斷板5凹槽結構的側邊與相鄰隔斷板5凸邊結構的側邊相配合。
每塊隔斷板5上導電滾輪2的數量為至少兩組,每組包括至少一個導電滾輪2,各組導電滾輪2沿所述隔斷板5上沿的長度方向間隔布置。
所述導電滾輪2的軸線水平布置,導電滾輪2通過與其軸線重合的第一轉軸轉動支承于一支架,該支架通過垂直于導電滾輪2軸線的第二轉軸轉動支承于所述隔斷板5,所述第一轉軸與電機4的輸出軸傳動連接;實際應用中,若所述導電滾輪2的軸線豎直布置,導電滾輪2通過與其軸線重合的第一轉軸轉動支承于所述隔斷板5,所述第一轉軸與電機4的輸出軸傳動連接,也可達到相同效果。
參見圖5和圖6所示,在所有隔斷板5合并使用狀態下,兩側靠墻的隔斷板5中,其中一塊隔斷板5為橫向伸縮結構,且其朝向墻面16的一側邊設置有密封條12;另一塊隔斷板5朝向墻面16的一側為凹槽結構,凹槽結構兩個側壁的頂部設置有密封條12;實際應用中,在使用狀態下,各隔斷板5并非都是合并使用狀態,相鄰隔斷板5之間可能間隔布置。
所述橫向伸縮結構為套接結構,該套接結構包括一凹槽型構件17,該凹槽型構件17的槽口套設在隔斷板5的外側,用于填充隔斷板與墻之間的間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