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腳手架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盤扣式腳手架的立桿連接組件。
背景技術:
在目前的腳手架行業中,連接立桿的零件通常采用內徑比立桿外徑大的無縫鋼管或外徑比立桿內徑小的圓管或方管。其中,外徑大的無縫鋼管焊接在立桿管子上,需焊接加工,工藝成本相對較高;而內徑小的圓管或方管需要打孔后插入立桿管子,再用螺栓或鉚釘與立桿鋼管緊固在一起。這兩種安裝方式均存在定位困難的缺陷,且在使用過程中,螺栓與鉚釘屬于易損件,更換比較麻煩,維修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盤扣式腳手架的立桿連接組件,從而解決現有技術中盤扣式腳手架的立桿連接方式存在的不易定位、零件易損耗、成本較高的缺陷。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提供一種用于盤扣式腳手架的立桿連接組件,包括:豎直延伸的第一立桿;自所述第一立桿的頂端部分地伸入的內連接套管,所述內連接套管的外徑小于所述第一立桿的內徑,所述內連接套管的壁部與所述第一立桿的壁部上具有對應的凹部,所述內連接套管與所述第一立桿通過所述凹部相對固定;以及自所述內連接套管的頂端套入所述內連接套管直至抵靠于所述第一立桿的頂表面的第二立桿,所述第二立桿與所述第一立桿具有相等的內徑,所述第二立桿的壁部與所述內連接套管的壁部上具有對應的螺栓孔,所述第二立桿與所述內連接套管通過貫穿所述螺栓孔的螺栓相對固定。
所述內連接套管的壁部上的凹部與所述第一立桿的壁部上的凹部通過鉚接形成。
所述內連接套管的壁部與所述第一立桿的壁部上具有四組對應的凹部。
所述內連接套管的頂部和底部分別具有縮口倒角。
所述第二立桿的壁部與所述內連接套管的壁部上分別具有沿徑向相對的一對螺栓孔。
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通過一根內連接套管實現不同立桿連接的立桿連接組件,一方面,內連接套管與第一立桿之間采用無鉚釘鉚接形式,取代了常規的焊接、螺栓固定或鉚釘鉚接的連接形式,節約了成本;另一方面,雖然內連接套管與第二立桿之間通過螺栓固定連接,但是第二立桿的定位容易,安裝更方便、快捷。總之,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立桿僅需在一端通過螺栓固定,而在另一端通過無鉚釘鉚接方式連接,相對兩端均需用螺栓或鉚釘連接或者焊接的現有技術提供了一種安裝更方便、更快捷以及成本降低的立桿連接組件。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的內連接套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內連接套管與第一立桿連接的示意圖;
圖3是內連接套管分別與第一立桿和第二立桿連接的安裝過程示意圖;
圖4是安裝完成的立桿連接組件的結構透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給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予以詳細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功能、特點。
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盤扣式腳手架的立桿連接組件,主要包括第一立桿1、第二立桿2以及內連接套管3。如圖1所示,首先,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優選實施例,提供一種用于連接第一立桿1和第二立桿2(參見圖3)的內連接套管3,其中,第一立桿1和第二立桿2具有相等的內徑,內連接套管3具有相比第一立桿1和第二立桿2內徑都較小的外徑。該內連接套管3的頂部和底部分別具有縮口倒角31,便于插入第一立桿1和第二立桿2時進行導向,大約中部位置還具有徑向相對的一對貫穿孔32。
接著,如圖2所示,在內連接套管3底部的縮口倒角31的導向作用下,自第一立桿1的頂端將內連接套管3部分地插入第一立桿1中,貫穿孔32保持外露,然后將該內連接套管3與第一立桿1一起放置于鉚接模具(圖未示出)上,啟動沖床,通過鉚接模具的沖針的下壓,對第一立桿1的壁部11進行擠壓,進而擠壓位于其內部的內連接套管3的壁部,從而分別在第一立桿1的壁部11上的四個位置處形成凹部12,內連接套管3的壁部的相應位置處形成相應的凹部,從而通過該對應的凹部將內連接套管3與第一立桿1相對固定。
緊接著,如圖3所示,將第二立桿2自內連接套管3的頂端套入,直至第二立桿2抵靠于第一立桿1的頂表面13,此時第二立桿2與第一立桿1在豎直方向上已安裝到位,由于該第二立桿2的下方同樣具有徑向相對的一對貫穿孔21,此時旋轉第二立桿2,使第二立桿2上的貫穿孔21與內連接套管3上的貫穿孔32對齊,隨后插入螺栓4,使用螺母5緊固,從而提供一種立桿連接組件,如圖4所示。
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通過一根內連接套管實現不同立桿連接的立桿連接組件,一方面,內連接套管與第一立桿之間采用無鉚釘鉚接形式,取代了常規的焊接、螺栓固定或鉚釘鉚接的連接形式,節約了成本;另一方面,雖然內連接套管與第二立桿之間通過螺栓固定連接,但是第二立桿的定位容易,安裝更方便、快捷。
以上所述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即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申請的權利要求書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等效變化與修飾,皆落入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本實用新型未詳盡描述的均為常規技術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