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防震以及預制高層建筑結構的防震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預制結構節點耗能減震T型阻尼器。
背景技術:
低屈服點鋼阻尼器是利用低屈服點鋼進入彈塑性變形后消耗振動能量的一種控制裝置。低屈服點鋼由于其密度大,塑性好,線膨脹系數大,屈服強度低等特點,是設計金屬阻尼器最常見的金屬之一。其構造簡單,滯回性能優越,耗能能力強,既可用于已有建筑加固和修復,又可用于新建建筑,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抗震方法。
利用金屬耗能器減小結構的地震反應這一概念最早由Kelly等人于1972年提出,主要的低屈服點鋼阻尼器有:梁式耗能器,錐形鋼懸臂耗能器,U形,S形,三角形耗能器,圓環耗能器,方框耗能器,剪切鋼板耗能器,無粘結支撐等。近年來,金屬阻尼器在許多建筑上已經得到推廣使用,尤其是日本,臺灣等地震多發的國家和地區,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對于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來說,其有著質量高,工期短,能耗小,生產清潔等優點,但是其耗能能力弱,阻尼小,在抵抗地震作用等方面還有很多不足。因此,設計一個專門應用于預制結構的阻尼器將有利于改善其耗能能力,保護結構的完整性。
技術實現要素:
根據上述提出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預制結構節點耗能減震T型阻尼器。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手段如下:
一種預制結構節點耗能減震T型阻尼器,包括位于工型鋼腹板兩側呈鏡面對稱設置的兩個L型鋼和位于預制混凝土柱側壁上的預制鋼板,所述L型鋼包括腹板和翼緣,所述腹板的兩側分別設有貫穿所述腹板的上、下端面的凹槽,兩個所述腹板分別與所述工型鋼腹板貼合,且通過至少一個螺栓Ⅰ與所述工型鋼腹板連接,即所述螺栓Ⅰ的一端與其中一個所述腹板連接,另一端與另外一個所述腹板連接,所述螺栓Ⅰ的中段穿過所述工型鋼腹板,
所述翼緣的遠離所述工型鋼腹板的一端設有將所述L型鋼加緊在所述工型 鋼腹板上的壓緊塊,所述壓緊塊通過螺栓Ⅱ與所述預制鋼板連接,所述翼緣包括兩個分別與所述預制鋼板平行的鋼板,所述兩個鋼板之間設有粘彈性材料層。
所述至少一個螺栓Ⅰ以所述腹板的軸線對稱分布,且位于所述凹槽遠離所述翼緣的一側。
所述凹槽呈倒梯形。
所述凹槽的槽底與所述凹槽的槽口的寬度之比為1:3,所述凹槽的槽底與所述凹槽的槽壁之間的夾角為100°,所述凹槽的槽口所在的所述腹板的側壁包括側壁Ⅰ和靠近所述翼緣的側壁Ⅱ,所述側壁Ⅰ、所述凹槽的槽口和所述側壁Ⅱ的寬度之比為3:4:1。
所述粘彈性材料層的材質為橡膠。
所述預制鋼板通過預埋在所述預制混凝土柱內的四個螺栓Ⅲ固定,所述四個螺栓Ⅲ均勻分布在所述預制鋼板上。
所述腹板、所述鋼板、所述壓緊塊和所述預制鋼板的材質均為低屈服點鋼。
所述壓緊塊與所述鋼板通過焊接固定。
所述腹板垂直設置在所述翼緣的遠離所述預制鋼板的端面上。
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存全裝配式預制混凝土整體阻尼不足,節點耗能能力差的問題,利用被動控制理論提供了一種預制結構節點耗能減震T型阻尼器,不僅為節點區提供了額外的側向剛度,也增強了變形耗能能力。當預制混凝土柱由于地震作用或者風振作用產生側向位移時,腹板位置會提前進入彈塑性變形,進而耗散能量,保證主體結構的穩定性,當振動較小時,利用粘彈性材料層剪切變形耗能。
基于上述理由本實用新型可在防震以及預制高層建筑結構的防震技術領域廣泛推廣。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中預制結構節點耗能減震T型阻尼器的安裝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中去掉工型鋼翼緣的預制結構節點耗能減震T型阻尼器的安裝示意圖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預制結構節點耗能減震T型阻尼器,包括位于工型鋼腹板1兩側呈鏡面對稱設置的兩個L型鋼2和位于預制混凝土柱3側壁上的預制鋼板4,所述L型鋼2包括腹板21和翼緣22,所述腹板21的兩側分別設有貫穿所述腹板21的上、下端面的凹槽23,兩個所述腹板21分別與所述工型鋼腹1板貼合,且通過三個螺栓Ⅰ5與所述工型鋼腹板1連接,所述翼緣22的遠離所述工型鋼腹板1的一端設有將所述L型鋼2加緊在所述工型鋼腹板1上的壓緊塊6,所述壓緊塊6通過螺栓Ⅱ61與所述預制鋼板4連接,所述翼緣22包括兩個分別與所述預制鋼板4平行的鋼板24,所述兩個鋼板24之間設有粘彈性材料層25。
所述三個螺栓Ⅰ5以所述腹板21的軸線對稱分布,且位于所述凹槽23遠離所述翼緣22的一側。
所述凹槽23呈倒梯形。
所述凹槽23的槽底與所述凹槽23的槽口的寬度之比為1:3,所述凹槽23的槽底與所述凹槽23的槽壁之間的夾角為100°,所述凹槽23的槽口所在的所述腹板21的側壁包括側壁Ⅰ26和靠近所述翼緣22的側壁Ⅱ27,所述側壁Ⅰ26、所述凹槽23的槽口和所述側壁Ⅱ27的寬度之比為3:4:1。
所述粘彈性材料層25的材質為橡膠。
所述預制鋼板4通過預埋在所述預制混凝土柱3內的四個螺栓Ⅲ31固定,所述四個螺栓Ⅲ31均勻分布在所述預制鋼板4上。
所述腹板21、所述鋼板24、所述壓緊塊6和所述預制鋼板4的材質均為低屈服點鋼。
所述壓緊塊6與所述鋼板24通過焊接固定。
所述腹板21垂直設置在所述翼緣22的遠離所述預制鋼板4的端面上。
所述工型鋼腹板1和工型鋼翼緣7部分埋在預制混凝土梁8,所述工型鋼腹板1和所述工型鋼翼緣7遠離所述預制混凝土梁8的一端與所述預制鋼板4焊接。
所述預制混凝土梁8的中間還設有一根與所述預制混凝土柱3連接的預應力鋼筋81。
所述側壁Ⅰ26、所述凹槽23的槽口和所述側壁Ⅱ27寬度與所述翼緣22的厚度之和與所述預制混凝土梁8與所述預制鋼板4之間的間距相匹配。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 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