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新型隔聲板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快速拼裝型吸隔聲板。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噪音已經成為新的污染源,人們長期處于各種噪聲污染中,將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及生活。為了解決噪聲問題,人們在建筑中大量的采用隔音板材,以達到隔阻噪音的目的,而傳統的隔音板材在結構上的缺陷,使隔音板之間密封性上存在缺陷,導致隔音效果不理想。新型隔聲板在安裝方式上采用公隼、母隼配合,有效的加快了隔音板的拼裝,隔音板上公隼、母隼配合使隔音板之間的密封性得到有效處理,隔聲效果得到提高。但是,不足之處是機制龍骨的用材厚度不大于0.5mm,機制龍骨的成型厚度是不可調節的,導致隔音板的成型厚度一定,在隔音量上有局限性等。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快速拼裝型吸隔聲板,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快速拼裝型吸隔聲板,包括鍍鋅背板和沖孔面板,所述鍍鋅背板和沖孔面板的邊角處均焊接有支撐作用的機制龍骨;所述機制龍骨包括帶有凸角的機制公隼龍骨和設有凹槽的機制母隼龍骨,在上下兩端的機制龍骨的中心處還焊接有支撐龍骨,支撐龍骨貫穿于鍍鋅背板和沖孔面板之間形成的內腔中;所述鍍鋅背板和沖孔面板之間形成的內腔中還填充有吸音棉,吸音棉的外層包裹有玻璃纖維布。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機制公隼龍骨的外輪廓尺寸與機制母隼龍骨的內輪廓尺寸相匹配。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機制龍骨與鍍鋅背板、沖孔面板和支撐龍骨之間均采用點焊工藝連接,且焊點處均涂刷有防銹漆。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沖孔面板的表面設置有多個圓孔,且圓孔穿孔率為20%,圓孔的直徑設置為3m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快速拼裝型吸隔聲板,在加工過程中所有構件的連接均采用焊接工藝,與以往隔音板加工采用鋁拉鉚釘連接方式相比,工作效率有所提高,美觀度上也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采用機制龍骨公隼、母隼的配合加快了安裝效率,更使隔音板之間的密封性得到改進,在降噪效果上更有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正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中:1-鍍鋅背板、2-沖孔面板、3-機制龍骨、31-機制公隼龍骨、32-機制母隼龍骨、4-支撐龍骨、5-吸音棉、6-玻璃纖維布。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快速拼裝型吸隔聲板,包括鍍鋅背板1和沖孔面板2,沖孔面板2表面設置有多個圓孔,且圓孔的穿孔率為20%,圓孔的直徑設置為3mm,使其具備更好的吸音效果;在鍍鋅背板1和沖孔面板2的邊角處均焊接有支撐作用的機制龍骨3,機制龍骨3包括帶有凸角的機制公隼龍骨31和設有凹槽的機制母隼龍骨32,機制公隼龍骨31的外輪廓尺寸與機制母隼龍骨32的內輪廓尺寸相匹配,使得隔聲板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多個模塊拼裝組合而成;在上下兩端的機制龍骨3的中心處還焊接有支撐龍骨4,支撐龍骨4貫穿于鍍鋅背板1和沖孔面板2之間形成的內腔中,對整個隔聲板的框架起到了進一步的固定作用;而且,機制龍骨3與鍍鋅背板1、沖孔面板2和支撐龍骨4之間均采用點焊工藝連接,與以往隔音板加工采用鋁拉鉚釘連接方式相比,工作效率更高,美觀度上也有所提高,且在焊點處均涂刷有防銹漆,可以有效防止腐蝕;在鍍鋅背板1和沖孔面板2之間形成的內腔中還填充有吸音棉5,吸音棉5的外層包裹有玻璃纖維布6,可以起到更好的隔音效果;在實際生產安裝使用過程中,首先焊接機制公隼龍骨31和機制母隼龍骨32,機制公隼龍骨31和機制母隼龍骨32之間采用點焊連接,接著焊接內部支撐龍骨4,支撐龍骨4與機制龍骨3之間采用點焊工藝連接,接著焊接鍍鋅背板1,再對焊點處打磨涂刷防銹漆,緊接著填裝采用玻璃纖維布6包裹的吸音棉5,最后焊接沖孔面板2,沖孔面板2焊接采用無痕點焊機焊接,使得隔聲板的大小可根據實際使用情況由多個模塊通過機制公隼龍骨31和機制母隼龍骨32上下左右配合拼接而成,加快了安裝效率,更使隔音板之間的密封性得到改進,在降噪效果上更有利。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