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便于安裝的建筑塑料模板。
背景技術:
建筑模板是一種臨時性支護結構,按設計要求制作,使混凝土結構、構件按規定的位置、幾何尺寸成形,保持其正確位置,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載。進行模板工程的目的,是保證混凝土工程質量與施工安全、加快施工進度和降低工程成本。
現澆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用的建筑模板結構,主要由面板、支撐結構和連接件三部分組成。面板是直接接觸新澆混凝土的承力板;支撐結構則是支承面板、混凝土和施工荷載的臨時結構,保證建筑模板結構牢固地組合,做到不變形、不破壞;連接件是將面板與支撐結構連接成整體的配件。
建筑模板是混凝土澆筑成形的模殼和支架,按材料的性質可分為建筑模板、建筑木膠板、覆膜板、多層板、雙面復膠、雙面覆膜建筑模板等。建筑模板按施工工藝條件可分為現澆混凝土模板、預組裝模板、大模板、躍升模板等。
目前,塑料模板制造檢點,備受喜愛,但是,由于塑料模板在使用時,均是若干個模板搭建組合使用,在搭建過程中,不能夠快速保證所有模板處于同一平面,不便于快速搭建,亟待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使用方便的便于安裝的建筑塑料模板,能夠實現快速安裝,保證所有模板均能夠處于同一平面,大大增加建筑施工的速度,實用性更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它包含模板外板體、橫向支撐板、縱向支撐板;模板外板體的內部設有若干個橫向支撐板和縱向支撐板,且所述的模板外板體、橫向支撐板和縱向支撐板注塑一體成型;所述的模板外板體的一側上下兩側均設有弧形凸起,其另一側上下均設有與弧形凸起相配合的弧形凹槽;所述的弧形凹槽內側壁設有硅膠層。
所述的弧形凸起替換為矩形凸起;所述的弧形凹槽替換為矩形凹槽。
所述的弧形凸起與模板外板體為一體式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通過弧形凸起與弧形凹槽的配合,能夠實現數塊模板在安裝時快速拼接,保證整體處于同一平面。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便于安裝的建筑塑料模板,能夠實現快速安裝,保證所有模板均能夠處于同一平面,大大增加建筑施工的速度,實用性更強,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設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優點。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圖。
圖3是具體實施方式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具體實施方式二的使用狀態圖。
附圖標記說明:
模板外板體1、橫向支撐板2、縱向支撐板3、弧形凸起4、弧形凹槽5、硅膠層6。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一:
參看如圖1-圖2所示,本具體實施方式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它包含模板外板體1、橫向支撐板2、縱向支撐板3;模板外板體1的內部設有若干個橫向支撐板2和縱向支撐板3,且所述的模板外板體1、橫向支撐板2和縱向支撐板3注塑一體成型;所述的模板外板體1的一側上下兩側均設有弧形凸起4,其另一側上下均設有與弧形凸起4相配合的弧形凹槽5,弧形凹槽5的設置方便快速拼接的同時,還能夠方便清理;所述的弧形凹槽5內側壁設有硅膠層6,起到密封作用,保證數塊模板之間連接緊密;所述的弧形凸起4與模板外板體1注塑一體成型。
本具體實施方式的工作原理:通過弧形凸起4與弧形凹槽5的配合,能夠實現數塊模板在安裝時快速拼接,保證整體處于同一平面。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具體實施方式有益效果為:本具體實施方式所述的一種便于安裝的建筑塑料模板,能夠實現快速安裝,保證所有模板均能夠處于同一平面,大大增加建筑施工的速度,實用性更強,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設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優點。
具體實施方式二:
參看圖3和圖4,本具體實施方式二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的弧形凸起4替換為矩形凸起;所述的弧形凹槽5替換為矩形凹槽,矩形凹槽的設置方便快速拼接的同時,還能夠增加連接牢固性,其余部件與連接關系均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
以上所述,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