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結構技術領域,具體的涉及一種新型預制墻板。
背景技術:
預制墻板在建筑領域廣泛應用,預制墻板先在工廠內澆筑完成,再運到施工現場組裝固定,可以大大加快施工的進度。在預制墻板的運輸過程中,由于裝卸或是運輸中的磕碰等原因容易導致預制墻板邊角的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墻板邊角易損壞的問題,提供不易損壞的一種新型預制墻板。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新型預制墻板,其包括包邊及現澆在包邊內的鋼筋混凝土墻板;截面為C字形的包邊包括翼板和腹板,包邊為矩形框架,且包圍于墻板周圍;墻板嵌于C字形的包邊的凹槽中。
進一步的,包邊上設置有連接用的連接件。
進一步的,墻板內的鋼筋與所述包邊連接。
進一步的,墻板包括中間的擠塑板層和兩側的混凝土層。
進一步的,包邊為鋼質。
進一步的,包邊的四個邊框之間焊接固定或通過角鋼連接。
進一步的,翼板寬度為2~3cm,腹板寬度為200c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C字形的包邊將墻板包圍,增強了墻板的強度;防止運輸過程中,因磕碰使邊角損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預制墻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預制墻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中:1-墻板、11-混凝土層、12-擠塑板層、2-包邊、21-翼板、22-腹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如圖1-2所示,一種新型預制墻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包邊2及現澆在包邊2內的鋼筋混凝土墻板1;截面為C字形的所述包邊2包括翼板21和腹板22,包邊2為矩形框架,且包圍于所述墻板1周圍;墻板1嵌于C字形的包邊2的凹槽中。
實施例中,在包邊預制板的制作過程中,將矩形框架的包邊2作為澆筑墻板1的模具,中間設置鋼筋等部件后澆筑混凝土,混凝土流入截面為C字形包邊2的凹槽中,混凝土硬化成型后包邊2即包圍在墻板1周圍,墻板1和包邊2澆筑完后直接連接。利用C字形的包邊2將墻板1包圍,增強了墻板1的強度;防止運輸過程中,因磕碰使邊角損壞。
進一步的,包邊2上設置有連接用的連接件;方便多個新型預制墻板之間或新型預制墻板與其他建筑結構的連接。在包邊預制板的使用過程中,需要與其他建筑結構連接,設置的連接件可以為彎鉤或筋板,通過彎鉤與其他建筑結構鉤接或是通過筋板與其他建筑結構焊接,然后在鉤接或焊接部位澆筑混凝土,使包邊預制板與其他建筑結構的連接更加牢固。
進一步的,墻板1內的鋼筋與所述包邊2連接。在墻板1澆筑過程中,在墻板1內部設置鋼筋,與包邊2焊接;或者是在墻板1內部設置鉤筋,在包邊2上對應的設置穿孔,鉤筋與穿孔鉤接。通過墻板1內部的鋼筋與包邊2連接,增強了包邊2與墻板1之間的連接強度。
進一步的,如圖2所示,墻板1包括中間的擠塑板層12和外側的混凝土層11。
進一步的,包邊2為鋼質,鋼制的包邊2便于與其他建筑結構焊接。
進一步的,包邊2的四個邊框之間焊接固定或通過角鋼連接。如圖2所示,矩形的墻板1周圍相鄰的包邊2直接焊接在一起,還可以在相鄰的兩包邊2連接處加設L形的角鋼焊接,增加連接強度。組成框架,將墻板1卡置在包邊2的凹槽中,使包邊2更穩固,不易從墻板上脫落。
進一步的,如圖2所示,翼板21寬度為2~3cm,腹板22寬度為200cm。2~3cm較窄的翼板21使C形包邊的凹槽較淺,便于澆筑時,混凝土將凹槽全部填充,同時保證包邊與墻板之間有一定的連接強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