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超長混凝土結構收縮裂縫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措施:
措施1:使用低收縮混凝土,該低收縮混凝土的配方是:
在包括水泥、砂、石子、外加劑和水之外,還包括抗裂纖維和防水劑;所述抗裂纖維與防水劑和其它成分的配合比為:
抗裂纖維的添加量為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添加0.8-1.0Kg;
措施2:在澆注混凝土結構時,采用分倉澆注;
措施3:在混凝土結構上設置后澆帶,后澆帶的寬度600-1000mm,相鄰后澆帶的間距不大于30米;
措施4:保證后期養護的時間不少于14天。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收縮混凝土的配方是:
抗裂纖維的添加量為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添加0.9Kg;和/或,
在使用所述低收縮混凝土中,還在所述低收縮混凝土中加入混凝土膨脹劑,該混凝土膨脹劑的加入量為水泥加入量的12%-15%;和/或,
在分倉澆注中,在混凝土結構的長度方向上,一個澆筑倉的長度小于15米;和/或,
在澆注混凝土時,還有一個措施:控制澆注混凝土的時間:
嚴格控制混凝土自出攪拌站的攪拌機至澆筑施工的時間,該時間不大于90分鐘;和/或,
還有一個措施是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溫度,混凝土入模溫度低于環境溫度,或者在環境溫度的±5℃范圍之內;和/或,
澆注混凝土時,還應該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該塌落度應該控制在180mm±30mm;和/或,
用后澆帶封閉超長混凝土結構應該在與澆注其相鄰兩側混凝土結構后時間之后不小于60天;和/或,
在后期養護中,對于水平板面要進行灑水養護;和/或,
對于約束較大的墻,板節點部位,應該加強或者延長混凝土養護時間,延長養護的時間應在5~7天。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待要澆注后澆帶之前,將已經固化且水化完成的混凝土結構的結合面表面鑿毛,然后再澆注后澆帶;和/或,在后澆帶相鄰的側面上涂設界面劑;和/或,
分倉澆注的間隔時間在7-10天。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待要澆注后澆帶之前,將已經固化且水化完成的混凝土結構的結合面表面鑿毛,然后再澆注后澆帶。
5.一種超長混凝土結構收縮裂縫控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超長混凝土結構分為若干段,以便于分段澆注,在該超長混凝土結構中設有后澆帶,該后澆帶的寬度600-1000mm,相鄰后澆帶的間距不大于30米。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澆帶的中設置附設構造鋼筋,該附設構造鋼筋沿混凝土結構長度方向設置;和/或,
該后澆帶處還設置防水結構;和/或,
所述后澆帶和相鄰混凝土結構之間的接縫可以在結構厚度方向上是彎曲的形狀。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附設構造鋼筋的兩端分別插入相鄰的混凝土結構內,插入的鋼筋長度不小于1米;和/或,
該附設構造鋼筋的兩端設置彎鉤結構,該彎鉤向背離外表面的方向彎曲;和/或,
該附設構造鋼筋置于兩側墻面的內側;和/或,
該防水結構是止水鋼板,設置在后澆帶與相鄰混凝土結構的接縫處。該止水鋼板的鋼板板面是橫插于所述接縫上的豎向鋼板。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鋼板設置在彎折接縫的彎折處;和/或,
所述防水結構是在后澆帶的朝向室外的一側面上附加防水層,該防水層與混凝土結構的外墻面平齊,該防水層為防水材料構成。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附加防水層從后澆帶和相鄰混凝土結構接縫向外再延伸一段,延伸的長度為400-600mm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