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預制裝配式建筑成套建造技術。
背景技術:
建筑工業化是我國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方向,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工程質量和技術進步、實現建筑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實施建筑工業化建造技術能大幅減少用工、縮短工期、改善工人作業條件、降低勞動強度,符合“四節一環保”要求,是我國建筑企業、建筑行業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已在國內蓬勃發展。
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筑是建筑工業化結構體系之一,也是現在國內運用最多、推廣最熱門的結構體系之一,而預制裝配式建筑的建造,從構件的設計到工廠化加工再到現場吊裝,要經歷的多次的轉場與繁瑣的工序、工況交接,迫切需要一種成套的裝配式建筑建造技術,利用軟件平臺化管理,便捷的安裝技術等,使建造過程更加清晰、規范、可控,使建造更加安全、優質、科學。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預制裝配式建筑成套建造技術。該技術具有加工方便、施工便捷、構造合理、安全穩定等特點。通過該技術,可以使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筑的建造過程更加清晰、規范、可控,使建造更加安全、優質、科學。
為了達到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預制裝配式建筑成套建造技術,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BIM模型建立與圖紙深化;
(2)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的工程基本信息錄入;
(3)構件加工、預制裝配式建筑后置構造留設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構件加工管理;
(4)芯片安裝、構件運輸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構件追蹤管理;
(5)構件現場堆放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現場堆場管理;
(6)構件采用預制裝配式建筑免支撐技術安裝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構件安裝管理;
(7)構件安裝完成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信息統計分析。
上述技術主要為采用基于BIM與物聯網的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對預制裝配式建筑的加工、運輸、堆放、吊裝等建造過程進行管理與信息統計分析,采用后置式構造安裝芯片,采用無支撐安裝技術吊裝構件等成套技術。
建造過程的管理,是采用基于BIM與物聯網的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對預制裝配式建筑的加工、運輸、堆放、吊裝等建造過程進行管理與信息統計分析,讓建造更加便捷,讓過程更加清晰、規范與安全,建筑質量更有保證。
芯片的安裝是采用后置式構造安裝的,是在預制構件加工過程中,按照深化設計的位置與尺寸,在構件中預留埋置芯片的槽口,構件脫模、養護完成后,在槽口內放置芯片,并采用耐候膠封閉,芯片使用完成后,亦可以割除耐候膠將芯片取出重復利用。此種構造方法適合安裝多種芯片,芯片存活率高,安裝與拆除方便。
構件的吊裝是采用無支撐安裝技術,是通過在預制柱、預制疊合梁、預制疊合板等構件上預埋連接套筒,在吊裝時,通過連接套筒固定鋼角碼,利用鋼角碼支撐各結構構件的構件安裝技術。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步驟(1)中所述的BIM模型是采用REVIT繪圖軟件,根據設計提供的建筑、構件圖紙繪制BIM模型,包括建筑模型、結構模型、機電安裝模型、構件深化模型、鋼筋與埋件深化模型和裝飾裝修深化模型。
這些模型是構件深化、構件加工、構件管理、構件安裝的技術支撐,是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工程錄入信息的基礎,通過對構件、節點、截面細化分解,還可形成構件加工、施工深化圖等。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步驟(2)中所述的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是一個基于BIM與物聯網技術的管理平臺,該管理平臺對預制裝配式建筑的包括加工、運輸、堆放、吊裝的建造過程進行管理與信息統計分析;所述的工程基本信息錄入是將為后期建造階段管理提供數據支持的工程概況、構件設計信息、構件深化信息錄入平臺。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步驟(3)中所述的預制裝配式建筑后置構造留設具體為在預制構件加工時,在預制構件的鋼模上按照深化留孔位置設置成孔模具塊,成孔模具塊尺寸大于槽孔尺寸。能夠便于構件脫模,構件混凝土澆搗成型后,脫模后即形成了芯片安裝槽孔。
所述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構件加工管理具體為利用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對包括模具尺寸復核、鋼筋隱蔽驗收、混凝土澆搗、構件養護和構件成型尺寸的構件加工過程進行數據、圖片、責任人信息錄入與管理。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步驟(4)所述的芯片安裝是在構件脫模、養護完成后,在槽孔內放置入芯片,采用耐候膠將槽孔封閉,起到保護、防水的作用。芯片安裝完成后通過手持機或手機等方法關聯,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信息進行對接。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步驟(4)所述的構件運輸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構件追蹤管理,是采用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對構件的運輸軌跡進行實時記錄、監控。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步驟(5)所述的構件現場堆放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現場堆場管理,是通過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對構件進場入庫、堆放位置、作業安排等進行管理。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步驟(6)所述的構件采用免支撐技術安裝構件,通過在包括預制柱、預制疊合梁、預制疊合板的構件上預埋連接套筒,并在吊裝時,通過連接套筒固定鋼角碼,利用鋼角碼支撐各結構構件,結構構件包括柱頂角碼支撐疊合梁,疊合梁角碼支撐疊合板。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步驟(6)所述的構件的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構件安裝管理,是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對各預制構件的吊裝任務、構件位置復核、構件垂直于水平度復核等進行管理,通過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手持機或手機移動端下達吊裝任務,記錄構件位置復核、構件垂直于水平度復核數據與照片,實現過程管控、同步管理。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步驟(7)所述的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信息統計分析,是采用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對過程中錄入、記錄的數據、信息進行實時統計分析,為施工管理、部署與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有益效果是:
1、流程化設計,操作簡單,按照預制裝配式建筑設計、加工、吊裝等流程化設計管理平臺,讓建造過程管控規范易懂,按照流程錄入與管控,讓操作更簡單、便捷;
2、采用BIM與物聯網技術,技術更先進,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建筑的架構、構件的信息等基于BIM應用。構件運輸軌跡記錄與監控、追蹤采用了物聯網技術;
3、多種技術的整合,充分利用了裝配式建筑的結構特點、加工和施工工藝流程與現代化平臺技術整合,讓建造更加便捷、更規范、更科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描述說明。
如果無特殊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所采用的原料均為本領域常用的原料,實施例中所采用的方法,均為本領域的常規方法。
一種預制裝配式建筑成套建造技術,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BIM模型建立與圖紙深化;
BIM模型是采用REVIT繪圖軟件,根據設計提供的建筑、構件圖紙繪制BIM模型,包括建筑模型、結構模型、機電安裝模型、構件深化模型、鋼筋與埋件深化模型和裝飾裝修深化模型;
(2)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的工程基本信息錄入;
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是一個基于BIM與物聯網技術的管理平臺,該管理平臺對預制裝配式建筑的包括加工、運輸、堆放、吊裝的建造過程進行管理與信息統計分析;所述的工程基本信息錄入是將為后期建造階段管理提供數據支持的工程概況、構件設計信息、構件深化信息錄入平臺;
(3)構件加工、預制裝配式建筑后置構造留設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構件加工管理;
預制裝配式建筑后置構造留設具體為在預制構件加工時,在預制構件的鋼模上按照深化留孔位置設置成孔模具塊,成孔模具塊尺寸大于槽孔尺寸;
所述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構件加工管理具體為利用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對包括模具尺寸復核、鋼筋隱蔽驗收、混凝土澆搗、構件養護和構件成型尺寸的構件加工過程進行數據、圖片、責任人信息錄入與管理。
(4)芯片安裝、構件運輸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構件追蹤管理;
芯片安裝是在構件脫模、養護完成后,在槽孔內放置入芯片,采用耐候膠將槽孔封閉;構件運輸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構件追蹤管理,是采用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對構件的運輸軌跡進行實時記錄、監控。
(5)構件現場堆放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現場堆場管理;構件現場堆放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現場堆場管理,是通過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對構件進場入庫、堆放位置、作業安排等進行管理;
(6)構件采用預制裝配式建筑免支撐技術安裝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構件安裝管理;
構件采用免支撐技術安裝構件,通過在包括預制柱、預制疊合梁、預制疊合板的構件上預埋連接套筒,并在吊裝時,通過連接套筒固定鋼角碼,利用鋼角碼支撐各結構構件,結構構件包括柱頂角碼支撐疊合梁,疊合梁角碼支撐疊合板;
構件的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構件安裝管理,是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對各預制構件的吊裝任務、構件位置復核、構件垂直于水平度復核等進行管理,通過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手持機或手機移動端下達吊裝任務,記錄構件位置復核、構件垂直于水平度復核數據與照片,實現過程管控、同步管理;
(7)構件安裝完成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信息統計分析;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信息統計分析,是采用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對過程中錄入、記錄的數據、信息進行實時統計分析,為施工管理、部署與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實施例:
一種預制裝配式建筑成套建造技術,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一)BIM模型的建立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工程基本信息錄入
采用REVIT繪圖軟件,根據設計提供的建筑、構件圖紙繪制BIM模型,包含了建筑模型、結構模型、機電安裝模型、構件深化模型、鋼筋與埋件深化模型、裝飾裝修深化模型等,這些模型是構件深化、構件加工、構件管理、構件安裝的技術支撐,是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工程錄入信息的基礎,通過對構件、節點、截面細化分解,還可形成構件加工、施工深化圖等。
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是一個基于BIM與物聯網技術管理平臺,它可以對預制裝配式建筑的加工、運輸、堆放、吊裝等建造過程進行管理與信息統計分析。在項目建立初始,須錄入工程基本信息,包括工程概況、構件設計信息、構件深化信息、BIM模型等,為后期建造階段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二)構件加工、芯片安裝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構件加工、運輸管理
芯片是預制裝飾建筑各構件的識別代碼,通過手持機或手機等方法關聯,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信息進行對接,芯片的安裝現在行業中有很多種形式,有埋入式、外貼式等,通常存在存活率低、保護不方便、維護困難等問題,我們采用的芯片后置式構造技術,即在構件加工時先留設后置槽孔,待構件脫模養護完成后,在槽孔內放置入芯片,再采用耐候膠將槽孔封閉,待芯片使用完成后,可割除槽孔面耐候膠,取出芯片再重復利用。
在構件深化時,根據構件結構特點,安裝位置設計槽孔位置,槽孔位置須避開構件的鋼筋、預埋件等,選擇預制構件受力或應力較小區域。常規布置為:預制柱槽孔布置在柱內側,距柱底1400mm、距柱邊80mm;預制外墻槽孔布置在墻板內側,離墻底1250mm,碰到鋼筋位置略有微調,若墻中有窗或門,鐵塊距墻邊120mm,若墻中間無窗,則鐵塊居墻中;預制樓梯槽孔布置在距梯段底1500mm, 距底邊50mm;預制板槽孔布置在板底部,距板邊各500mm,位置在樓板左下角,便于后期的安裝和拆除;預制梁槽孔布置在梁側邊,距梁端1000mm,距梁底200mm,位于梁右側。
在預制構件加工時,在預制構件的鋼模上按照深化留孔位置設置成孔模具塊,成孔模具塊尺寸略大于槽孔尺寸,便于構件脫模。構件混凝土澆搗成型后,脫模后即形成了芯片安裝槽孔。在構件脫模、養護完成后,在槽孔內放置入芯片,采用耐候膠將槽孔封閉,起到保護、防水的作用。芯片安裝完成后通過手持機或手機等方法關聯,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信息進行對接。
在預制構件加工過程中,利用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對構件加工過程:模具尺寸復核、鋼筋隱蔽驗收、混凝土澆搗、構件養護、構件成型尺寸等,進行數據、圖片、責任人信息錄入與管理。
構件運輸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構件追蹤管理,是采用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對構件的運輸軌跡進行實時記錄、監控。
(三)構件堆放、吊裝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構件管理
構件進場后,采用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手持機或手機移動端進行入庫與構件驗收管理,并按照管理平臺規劃區域堆放構件。
構件采用塔吊或汽車吊吊裝,并采用預制裝配式建筑免支撐技術安裝構件,即通過在預制柱、預制疊合梁、預制疊合板等構件上預埋連接套筒,在吊裝時,通過連接套筒固定鋼角碼,利用鋼角碼支撐各結構構件,如:柱頂角碼支撐疊合梁,疊合梁角碼支撐疊合板。
在吊裝時,采用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對各預制構件的吊裝任務、構件位置復核、構件垂直于水平度復核等進行管理,通過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手持機或手機移動端下達吊裝任務,記錄構件位置復核、構件垂直于水平度復核數據與照片,實現過程管控、同步管理。
(四)構件安裝完成與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信息統計分析
構件吊裝完成后,預制裝配式建筑全過程管理平臺可對過程中錄入、記錄的數據、信息進行實時統計分析,為施工管理、部署與決策提供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