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防雷裝置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涉及一種建筑屋面用防雷裝置。
背景技術:
防雷裝置是指接閃器、引下線、接地裝置、電涌保護器及其他連接導體的綜合。一般講建筑物的防雷裝置分為兩大類:外部防雷裝置和內部防雷裝置。外部防雷裝置由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裝置組成,即傳統的防雷裝置。內部防雷裝置主要用來減小建筑物內部的雷電流極其電磁效應,如采用電磁屏蔽。等電位連接和裝設電涌保護器等措施,防止雷擊電磁脈沖可能造成的危害。一般建筑屋面上均安裝有防雷裝置,而傳統的建筑屋面用防雷裝置其采用傳統的引雷針或接閃器式的防雷,其功能單一,防雷效果并不是很好。
針對相關技術中的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相關技術中的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建筑屋面用防雷裝置,該建筑屋面的防雷裝置結構簡單,能夠通過接閃帶與防爆涂層的相互配合,使防雷效果更好。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建筑屋面用防雷裝置,包括設于屋面本體的上表面上的防爆涂層,所述防爆涂層上均勻設置有若干個底座,每個所述底座上均設置有防雷支持卡,其中,每相鄰兩個防雷支持卡之間均連接有接閃帶;所述防爆涂層包括設置于屋面本體的上表面的阻燃層,所述阻燃層的上表面設置有第二鋰板,所述第二鋰板的上表面設置有高分子聚乙烯板,所述高分子聚乙烯板的上表面設置有碳化硅板,所述碳化硅板的上表面設置有碳纖維布層,所述碳纖維布層的上表面設置有第一鋰板,所述第一鋰板的上表面設置有云母耐火層,所述云母耐火層的上表面設置有橡膠防爆層。
進一步的,所述底座通過卡接或螺接的方式鑲嵌在所述防爆涂層內。
進一步的,所述接閃帶相互交叉呈網狀排列,且所述接閃帶設置于同一水平面內。
進一步的,所述防爆涂層的厚度為2-5厘米。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該建筑屋面用防雷裝置結構簡單,通過在屋面上涂布有防爆涂層,通過橡膠防爆層、云母耐火層、第一鋰板、碳纖維布層、碳化硅板、高分子聚乙烯板、第二鋰板與阻燃層的相互作用,使該涂層既能防火又能防爆;并且在該涂層上排列有網狀的接閃帶,從而使得防雷效果更好,大大的提高了該建筑的安全性,并且安裝簡單,延長其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建筑屋面用防雷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防爆涂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如圖1-2所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一種建筑屋面用防雷裝置,包括粘涂于屋面本體1的上表面上的防爆涂層2,所述防爆涂層2上均勻設置有六個底座3,每個所述底座3上均固定有防雷支持卡4,所述防雷支持卡4采用金屬材料制成,其中,每相鄰兩個防雷支持卡4之間均連接有接閃帶5。
其中,所述防爆涂層2包括設置于屋面本體1的上表面的阻燃層28;所述阻燃層、云母耐火層;23、第一鋰板;24、碳纖維布層;25、碳化硅板;26、高分子聚乙烯板;27、第二鋰板;28、阻燃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如圖1-2所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一種建筑屋面用防雷裝置,包括粘涂于屋面本體1的上表面上的防爆涂層2,所述防爆涂層2上均勻設置有六個底座3,每個所述底座3上均固定有防雷支持卡4,所述防雷支持卡4采用金屬材料制成,其中,每相鄰兩個防雷支持卡4之間均連接有接閃帶5。
其中,所述防爆涂層2包括設置于屋面本體1的上表面的阻燃層28;所述阻燃層和橡膠防爆層21相互緊壓粘接成防爆涂層2。
在本發明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底座3通過卡接或螺接的方式鑲嵌在所述防爆涂層2內。
在本發明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接閃帶5相互交叉呈網狀排列,且所述接閃帶5設置于同一水平面內。
在本發明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所述防爆涂層2的厚度為2-5厘米。
綜上所述,借助于本發明的上述技術方案,該建筑屋面用防雷裝置結構簡單,通過在屋面上涂布有防爆涂層2,通過橡膠防爆層21、云母耐火層22、第一鋰板23、碳纖維布層24、碳化硅板25、高分子聚乙烯板26、第二鋰板27與阻燃層28的相互作用,使該涂層既能防火又能防爆;并且在該涂層上排列有網狀的接閃帶,從而使得防雷效果更好,大大的提高了該建筑的安全性,并且安裝簡單,延長其使用壽命。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