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建筑施工領域,尤指一種誘導縫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地不斷地涌現出大體量的建筑物,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屬于超長結構。而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結構的裂縫較為普遍,裂縫的類型也很多,例如超長混凝土結構受溫度應力與收縮應力的雙重作用容易產生開裂,超長混凝土結構易出現的溫度收縮裂縫有逐漸增多的趨勢,雖然這類裂縫屬非結構性裂縫,一般不致影響構件承載力和結構安全,但卻會影響結構的耐久性和整體性。同時也會給使用者感官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響。
由于混凝土結構的長度較長,尤其是地下室外墻,常常在外墻的室內一面間隔設置誘導縫,讓裂縫集中在誘導縫處發生,有效釋放內部變形,避免裂縫隨意開展,以解決建筑物水平變形和豎向變形的不均,從而來避免地下室外墻大面積開裂,縮短補償裂縫的施工時間。
但是誘導縫兩側的墻角在其他工序施工時容易受損,影響墻體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誘導縫結構及其施工方法,解決現有技術中誘導縫兩側的墻角容易受損的問題。
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是:
本發明提供一種誘導縫結構,包括:
固設于墻體模板內表面的第一防護結構,所述第一防護結構與所述墻體模板內的鋼筋固定連接;
固設于所述墻體模板內表面且與所述第一防護結構相對設置的第二防護結構,所述第二防護結構與所述第一防護結構間留設有間隙,所述第二防護結構與所述墻體模板內的鋼筋固定連接;以及
部分伸入所述間隙內的防堵板,所述防堵板的兩側面貼設于對應的所述第一防護結構和所述第二防護結構,且所述防堵板與所述第一防護結構和所述第二防護結構固定連接,所述防堵板的端部與所述墻體模板間留設有設定距離,從而在所述墻體模板內澆筑混凝土形成墻體時通過所述防堵板、所述第一防護結構和所述第二防護結構于所述間隙內形成誘導縫。
本發明誘導縫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還包括填充于所述誘導縫內的密封膏層。
本發明誘導縫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防護結構上固設有第一夾持筋,所述第二防護結構上固設有與所述第一夾持筋相對設置的第二夾持筋,所述第一夾持筋和所述第二夾持筋夾緊固定所述防堵板位于所述間隙外的部分。
本發明誘導縫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
所述第一防護結構包括第一擋板和垂直連接所述第一擋板的第一蓋板,所述第一擋板和所述第一蓋板上固定連接有第一錨固筋,所述第一錨固筋與所述墻體模板內的鋼筋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蓋板與所述墻體模板的內表面相貼合并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防護結構包括第二擋板和垂直連接所述第二擋板的第二蓋板,所述第二擋板和所述第二蓋板上固定連接有第二錨固筋,所述第二錨固筋與所述墻體模板內的鋼筋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蓋板與所述墻體模板的內表面相貼合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擋板和所述第一擋板相對設置且所述第二擋板和所述第一擋板之間留設所述間隙。
本發明誘導縫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
所述第一錨固筋呈傾斜狀設置且端部彎折形成有第一錨固端頭;
所述第二錨固筋呈傾斜狀設置且端部彎折形成有第二錨固端頭。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誘導縫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提供第一防護結構和第二防護結構,在支設墻體模板時,于所述墻體模板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防護結構和所述第二防護結構,將所述第二防護結構與所述第一防護結構相對設置且之間留設有間隙;
將所述第一防護結構與所述墻體模板內的鋼筋固定連接;
將所述第二防護結構與所述墻體模板內的鋼筋固定連接;
提供防堵板,將所述防堵板部分伸入所述間隙內,且在所述防堵板的端部與所述墻體模板間留設有設定距離;
將所述防堵板與所述第一防護結構和所述第二防護結構固定連接,且所述防堵板的兩側面貼設于對應的所述第一防護結構和所述第二防護結構;以及
于所述墻體模板內澆筑混凝土形成墻體時,通過所述防堵板、所述第一防護結構和所述第二防護結構阻擋澆筑的混凝土進入所述間隙內并于所述間隙內形成誘導縫。
本發明誘導縫結構的施工方法的進一步改進在于,還包括:在拆除所述墻體模板后,于所述誘導縫內滿填密封膏。
本發明誘導縫結構的施工方法的進一步改進在于,將所述防堵板與所述第一防護結構和所述第二防護結構固定連接,包括:
提供第一夾持筋,將所述第一夾持筋固定于所述第一防護結構;
提供第二夾持筋,將所述第二夾持筋固定于所述第二防護結構,所述第二夾持筋與所述第一夾持筋相對設置;
通過所述第一夾持筋和所述第二夾持筋夾緊固定所述防堵板位于所述間隙外的部分,從而實現了所述防堵板與所述第一防護結構和所述第二防護結構固定連接。
本發明誘導縫結構的施工方法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防護結構包括第一擋板和垂直連接所述第一擋板的第一蓋板;所述第二防護結構包括第二擋板和垂直連接所述第二擋板的第二蓋板;在固定所述第一防護結構和所述第二防護結構時包括:
將所述第一蓋板貼設于所述墻體模板的內表面并與所述墻體模板固定連接;
將所述第二蓋板貼設于所述墻體模板的內表面并與所述墻體模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擋板和所述第一擋板相對設置且所述第二擋板和所述第一擋板之間留設所述間隙;
提供第一錨固筋,將所述第一錨固筋固定于所述第一擋板和所述第一蓋板上,并將所述第一錨固筋與所述墻體模板內的鋼筋固定連接;
提供第二錨固筋,將所述第二錨固筋固定于所述第二擋板和所述第二蓋板上,并將所述第二錨固筋與所述墻體模板內的鋼筋固定連接。
本發明誘導縫結構的施工方法的進一步改進在于,還包括:
將所述第一錨固筋呈傾斜狀設置并將端部彎折形成第一錨固端頭;
將所述第二錨固筋呈傾斜狀設置并將端部彎折形成第二錨固端頭。
本發明誘導縫結構及其施工方法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誘導縫結構及其施工方法通過將第一防護結構和第二防護結構相對設置固定于墻體模板的內表面,且第一防護結構和第二防護結構之間留設有間隙,將防堵板部分伸入間隙內,在模板內側澆筑混凝土形成墻體,從而將第一防護結構和第二防護結構錨固于墻體,且防堵板、第一防護結構和第二防護結構于間隙內形成誘導縫,這樣第一防護結構和第二防護結構包住誘導縫結構兩側的墻角,從而可以防止誘導縫兩側墻角的混凝土面因其他部位施工而破損,影響質量。采用防堵板設于預留的誘導縫中且不拆除,防止在澆筑混凝土形成墻體的過程中,混凝土進入預留的誘導縫的空間中堵住預留的間隙,影響誘導縫的形成。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誘導縫結構安裝于待澆筑的墻體的誘導縫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參閱圖1,顯示了本發明誘導縫結構安裝于待澆筑的墻體的誘導縫處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發明誘導縫結構包括:第一防護結構10、第二防護結構20以及防堵板30,其中,第一防護結構10固設于墻體模板50的內表面,第一防護結構10與墻體模板50內的鋼筋固定連接;第二防護結構20固設于墻體模板50的內表面且與第一防護結構10相對設置,第二防護結構20與第一防護結構10間留設有間隙,第二防護結構20與墻體模板50內的鋼筋固定連接;防堵板30部分伸入間隙內,防堵板30的兩側面貼設于對應的第一防護結構10和第二防護結構20,且防堵板30與第一防護結構10和第二防護結構20固定連接,防堵板30的端部與墻體模板50間留設有設定距離,從而在墻體模板50內澆筑混凝土形成墻體時通過防堵板30、第一防護結構10和第二防護結構20于間隙內形成誘導縫,從而將第一防護結構和第二防護結構錨固于墻體,且防堵板、第一防護結構和第二防護結構于間隙內形成誘導縫,這樣第一防護結構和第二防護結構包住誘導縫結構兩側的墻角,從而可以防止誘導縫兩側墻角的混凝土面因其他部位施工而破損,影響質量。采用防堵板設于預留的誘導縫中且不拆除,防止在澆筑混凝土形成墻體的過程中,混凝土進入預留的誘導縫的空間中堵住預留的間隙,影響誘導縫的形成。
在待澆筑的墻體處設置墻體模板50,墻體模板50的內側用于澆筑混凝土結構。參閱圖2,顯示了圖1中a的放大示意圖。結合圖1和圖2所示,第一防護結構10包括第一擋板11和垂直連接于第一擋板11的第一蓋板12,第一蓋板12貼合固定于供澆筑墻體的模板50的內側面;第二防護結構20包括第二擋板21和垂直連接于第二擋板21的第二蓋板22,第二擋板21與第一擋板11相對設置,且第二擋板21和第一擋板11之間留設間隙。第二蓋板22和第一蓋板12反向延伸設置、且固定于供澆筑墻體的模板50的內側面。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防護結構10和第二防護結構20均為鍍鋅角鋼。將第一防護結構10和第二防護結構20相對設置,第二擋板21與第一擋板11之間的距離為待澆筑形成的誘導縫的寬度,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擋板21與第一擋板11之間的距離為15mm,但不以此為限。
將第一蓋板12、第二蓋板22反向延伸設置并和墻體模板50貼合固定連接。具體地,第一蓋板12開設有第一通孔,通過第一鋼釘70穿設第一通孔將第一蓋板12固定于墻體模板50;第二蓋板22開設有第二通孔,通過第二鋼釘71穿設第二通孔將第二蓋板22固定于墻體模板50。
第一防護結構10通過第一錨固筋62固定于墻體模板50內的鋼筋40上;第二防護結構20通過第二錨固筋63固定于墻體模板50內的鋼筋41上。第一錨固筋62呈傾斜狀設置且端部彎折形成有第一錨固端頭;第二錨固筋63呈傾斜狀設置且端部彎折形成有第二錨固端頭。具體地,將一個第一錨固筋62的一端焊接固定于第一擋板11上,將第一錨固筋62的另一端焊接固定于墻體內與其鄰近的結構筋40上。第一蓋板12同樣采用一個第一錨固筋62進行焊接連接固定。將一個第二錨固筋63的一端焊接固定于第二擋板21上,將第二錨固筋63的另一端焊接固定于墻體內與其鄰近的結構筋41上。第二蓋板22同樣采用一個第二錨固筋63進行焊接連接固定。
第一防護結構10上固設有第一夾持筋60,第二防護結構20上固設有與第一夾持筋60相對設置的第二夾持筋61,第一夾持筋60和第二夾持筋61夾緊固定防堵板30位于間隙外的部分。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夾持筋60具體固定在第一擋板11上,第二夾持筋61具體固定在第二擋板21上,防堵板30部分嵌設固定于第一夾持筋60和第二夾持筋61之間。防堵板30設于預留的誘導縫中且不拆除,防止在澆筑混凝土形成墻體的過程中,混凝土進入預留的誘導縫的空間中堵住預留的空間,影響誘導縫的形成。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夾持筋60和第二夾持筋61均采用鋼筋制成。第一夾持筋60的一端焊接固定于第一擋板11,第一夾持筋60的另一端沿著待澆筑的墻體的誘導縫延伸,第二夾持筋61的一端焊接固定于第二擋板21,第二夾持筋61的另一端沿著待澆筑的墻體的誘導縫延伸,第一夾持筋60和第二夾持筋61平行設置。
第一夾持筋60和第二夾持筋61均有多個,多個第一夾持筋60沿著第一擋板11間隔設置,多個第二夾持筋61沿著第二擋板21間隔設置,從而多個第一夾持筋60和多個第二夾持筋61能夠穩定地夾持固定防堵板30。在本實施例中,防堵板30不拆除,防堵板30的端部和墻體模板50之間預留20mm的距離。
在誘導縫內填充有密封膏層,在本實施例中,在墻體模板50內澆筑混凝土并成型后,拆除墻體模板50并清除誘導縫內的混凝土,從而誘導縫尺寸為20mm深,15mm寬,在防堵板30的端部和墻體模板50之間預留20mm的空間內嵌鑲硅酮密封膏。這樣從墻體外看不到防堵板30,密封膏起到裝飾美觀的作用。
在墻體模板50的內側澆筑混凝土形成墻體時通過防堵板30、第一防護結構10和第二防護結構20于間隙內形成誘導縫。在澆筑完成混凝土結構初凝后拆除墻體模板50,第一防護結構10和第二防護結構20就錨固在墻體中,對誘導縫兩側的墻角起到保護作用。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誘導縫結構的施工方法,下面對本發明誘導縫結構的施工方法的施工步驟作具體說明。
根據基礎平面圖上標注的墻體誘導縫位置設置本發明誘導縫結構,并按照設計要求布置墻體誘導縫的寬度。
在預定位置處搭建墻體模板50,墻體模板50的內側用于澆筑混凝土結構。
提供第一防護結構10和第二防護結構20,在支設墻體模板50時,于墻體模板50的內表面固定連接第一防護結構10和第二防護結構20,將第二防護結構20與第一防護結構10相對設置且之間留設有間隙;
將第一防護結構10與墻體模板50內的鋼筋固定連接;
將第二防護結構20與墻體模板50內的鋼筋固定連接;
提供防堵板30,將防堵板30部分伸入間隙內,且在防堵板30的端部與墻體模板50間留設有設定距離;
將防堵板30與第一防護結構10和第二防護結構20固定連接,且防堵板30的兩側面貼設于對應的第一防護結構10和第二防護結構20;以及
于墻體模板內澆筑混凝土形成墻體時,通過防堵板30、第一防護結構10和第二防護結構20阻擋澆筑的混凝土進入間隙內并于間隙內形成誘導縫。
作為本發明誘導縫結構的施工方法的一較佳實施例,
第一防護結構10包括第一擋板11和垂直連接第一擋板10的第一蓋板12;第二防護結構20包括第二擋板21和垂直連接第二擋板21的第二蓋板22;在固定第一防護結構10和第二防護結構20時包括:將第一蓋板12貼設于墻體模板50的內表面并與墻體模板50固定連接;將第二蓋板22貼設于墻體模板50的內表面并與墻體模板50固定連接,第二擋板21和第一擋板11相對設置且第二擋板21和第一擋板11之間留設間隙。
具體地,為將第一防護結構10和第二防護結構20固定在墻體模板50的內側,提供第一鋼釘70,在第一蓋板12上開設第一通孔,通過將第一鋼釘70穿設第一通孔從而將第一蓋板12固定于墻體模板50;提供第二鋼釘71,在第二蓋板22上開設第二通孔,通過將第二鋼釘71穿設第二通孔從而將第二蓋板22固定于墻體模板50,從而利用第一鋼釘70和第二鋼釘71將第一蓋板12和第二蓋板22與墻體模板50固定連接在一起。
提供第一錨固筋62,將第一錨固筋62固定于第一擋板11和第一蓋板12上,并將第一錨固筋62與墻體模板50內的鋼筋40固定連接;提供第二錨固筋63,將第二錨固筋63固定于第二擋板21和第二蓋板22上,并將第二錨固筋63與墻體模板50內的鋼筋41固定連接。
作為本發明誘導縫結構的施工方法的一較佳實施例,
將第一錨固筋62呈傾斜狀設置并將端部彎折形成第一錨固端頭;將第二錨固筋63呈傾斜狀設置并將端部彎折形成第二錨固端頭。從而利用第一錨固端頭和第二錨固端頭固定時結構更為穩定牢固。
作為本發明誘導縫結構的施工方法的一較佳實施例,
提供多個第一夾持筋60,將第一夾持筋60固定于第一防護結構10,提供多個第二夾持筋61,將第二夾持筋61固定于第二防護結構20,第二夾持筋61與第一夾持筋60相對設置。通過第一夾持筋60和第二夾持筋61夾緊固定防堵板30位于間隙外的部分,從而實現了防堵板30與第一防護結構10和第二防護結構20固定連接。具體地,將第一夾持筋60與第一擋板11固定連接,將第二夾持筋61與第二擋板21固定連接,多個第一夾持筋60和多個第二夾持筋61將防堵板30部分固定于第一夾持筋60和第二夾持筋61之間,從而利用防堵板30防止在澆筑混凝土的過程中預留的誘導縫中有混凝土滲漏進去,影響誘導縫的施工質量。
作為本發明誘導縫結構的施工方法的一較佳實施例,
將防堵板30夾設于第二擋板21與第一擋板11之間,并在防堵板30和墻體模板50之間留設間留設有設定距離,于誘導縫內滿填密封膏,從而在墻體外看不到防堵板30,密封膏起到裝飾美觀的作用。
本發明誘導縫結構及其施工方法的有益效果為:
本發明誘導縫結構及其施工方法通過將第一防護結構和第二防護結構相對設置固定于墻體模板的內表面,且第一防護結構和第二防護結構之間留設有間隙,將防堵板部分伸入間隙內,在模板內側澆筑混凝土形成墻體,從而將第一防護結構和第二防護結構錨固于墻體,且防堵板、第一防護結構和第二防護結構于間隙內形成誘導縫,這樣第一防護結構和第二防護結構包住誘導縫結構兩側的墻角,從而可以防止誘導縫兩側墻角的混凝土面因其他部位施工而破損,影響質量。采用防堵板設于預留的誘導縫中且不拆除,防止在澆筑混凝土形成墻體的過程中,混凝土進入預留的誘導縫的空間中堵住預留的間隙,影響誘導縫的形成。
以上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中普通技術人員可根據上述說明對本發明做出種種變化例。因而,實施例中的某些細節不應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定,本發明將以所附權利要求書界定的范圍作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