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固定建筑物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房車一體化天井式生態智慧新城,可為雄安新區城市規劃布局建設所用。
背景技術:
城市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密集聚居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和象征。改革開放以來,以最為年輕的重慶直轄市為例,我國一線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隨之而來的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綠化面積銳減、房價攀升、資源超負荷等大城市病卻日益嚴重。以北京為例,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已作出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決定,用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新模式,來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以此為設計出發點,通過對現有技術下城市居民建筑群的研究發現:目前,我國城市居民固定建筑普遍采用配套地下停車位,并在建筑外圍配套有限綠化面積的設計形式為主。但是,面對不斷攀升的私家車數量和配套停車位之間供需嚴重失衡的矛盾,大部分車輛在城市內仍舊無處停放,因此導致的車多為患以及道路擁堵等大城市弊病越來越嚴重;再者,以犧牲綠化面積換得的增補停車位,不僅仍舊無法滿足汽車對家庭車位的剛性需求,還直接導致城市居民人均綠化面積占有率進一步下降,生活和居住環境不斷惡化;加之,現有技術下點式或板式空間結構布局的居民建筑存在的樓間距密集,居住容納量有限,導致房價居高不下的經濟問題亟待治理,現提出如下新的技術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房車一體化天井式生態智慧新城,通過中間為敞開的敞開式自然天井的環形樓體,樓體內車輛環型通道環繞天井四周,外圍布局住戶單元房為新城主體,住戶單元房門前設置單元房家用車庫,上下電梯分布天井四周與住戶單元房和單元房家用車庫相連,人員、車輛分層出入,集居住、休閑、車輛通行、停車、觀光為一體的建筑布局結構,結合新能源的利用,達到地面大面積綠化、一棟樓上千住戶房車一體、樓間距離通過綠化遙望、空氣新鮮、生態宜人的綠色生態宜居智慧新城的建設目的。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房車一體化天井式生態智慧新城,具有樓體,所述樓體為環狀,其中心為生態綠化采光所用貫通樓頂無遮攔的敞開式自然天井,樓體內環側四周均設有升降所用的車輛專用電梯和人員專用電梯,且人員從樓體地面一層進出,車輛從樓體地下層進出,銜接人員專用電梯外圍設有沿環形樓體設置的環形通道,銜接環形通道外側設有呈中心對稱均勻分布的住戶單元房,且每戶住戶單元房均獨立配備與環形通道相通的單元房家用車庫,位于人員專用電梯的左右兩側還設有與環形通道相通的應急樓梯和休閑避險綠化活動區;所述樓體的樓頂和外墻分別設有滿足樓內住戶對能源消費需求的智能光電、光熱獨立能源轉換系統,樓體每層內環側和頂層均設有觀光平臺及安全圍攔。
其中,為充分滿足智慧新城的建設需求,所述樓體為方形環狀或圓形環狀,層高大于等于三十六層,占地面積為6000㎡-16000㎡,敞開式自然天井占地面積大于1200㎡,其中每臺車輛專用電梯可一次載運多輛汽車。
優選地,所述樓體內包括地下倉儲物流區、地面商貿區和高層居住區。
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地下倉儲物流區包括地下兩層,地下一層設有方便車輛進出樓體并連通車輛專用電梯的車輛出入專用通道,且車輛出入專用通道連通盤旋樓體設置的上、下坡道;所述地面商貿區具有3-6層并具有呈中心對稱均布的多間商鋪,其中地面一層大廳內設有商鋪上下樓電梯,上述多間商鋪包括各種類型的滿足居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服務設施。
為有效分流并方便人員及車輛進出樓體,進一步地,所述樓體的地面一層設有輔助車輛進出并連通車輛專用電梯的地面一層車輛進出通道,且地面一層車輛進出通道連通盤旋樓體設置的上、下坡道,與地面一層車輛進出通道分開并以樓體呈中心對稱還設有地面一層人員進出通道。
其中,所述住戶單元房包括朝向環形通道設置的單元房入戶門和單元房前窗戶,還包括與單元房前窗戶對流且朝向樓體最外側設置的單元房后窗戶。
為進一步充分實現綠色生態的建設目標,所述敞開式自然天井地面設有防止雨水聚積的疏水管道系統;所述休閑避險綠化活動區內設有花卉盆景、綠植景觀或小橋流水。
優選地,所述智能光電、光熱獨立能源轉換系統包括在樓體樓頂設置的自動跟蹤式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還包括樓體外墻除窗戶外設置的太陽能光熱能源懸掛裝置。
優選地,所述樓體配套以扁平化管理模式管理樓內各配套設施的智慧化管理系統服務平臺,并配套安裝全覆蓋指引樓內車輛及人員上下電梯的led電子顯示屏,且樓體內每層均設有由流動服務人員提供精細應知服務的服務部。
進一步地,所述樓體下部建有多處半米高方便新鮮空氣進入樓內常年保持樓內空氣新鮮并調節樓內空氣流量和溫度的柵攔型通風口。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的優點:
1、本方案帶中心綠化敞開式自然天井的環形樓體布局,較現有技術下點式、板式樓體建筑每層只能容納幾戶入住的設計而言,一方面保留了足夠多的建筑配套綠化面積,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空間,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另一方面在成倍擴充居住容納量、緩解住房緊張問題方面具有突出貢獻;
2、本方案各層住戶門前配套的獨立車庫,較現有技術下建筑地面及地下車庫的設計,車庫不占據地面空間且實用、方便,能夠有效解決大城市停車位緊張、交通擁堵的弊病,達到人有所居、車有其位的理想效果;
3、本方案各層環形通道的設置和布局,保障了人員和車輛在智慧新城內通行的暢通和安全,與通道相連的電梯、樓梯及車庫布局大幅減少了住房公攤面積,降低了購房成本,渾然一體橫向結構剛度,極大限度地增加了高大建筑的防災抗震能力,整體空間結構布局更為優化;
4、本方案將可不斷再生的清潔型新能源技術應用到樓體建筑中,借助太陽能光伏發電和太陽能光熱懸掛裝置為樓體住戶提供能源所需,更具長遠持久的現實性意義;
5、本方案在具體實踐時,匯集地下倉儲物流、地面低層商貿、高層車庫與居住相結合、車輛交通、新能源、多層風光觀光旅游等多元化功能為一體,集合現代化的智慧管理服務系統,實現了全新的城市建筑結構和布局方面的突破和創新,為城市綠色生態和優化發展帶來了蓬勃生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俯視空間布局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俯視空間布局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地下一層及車輛出入的俯視空間布局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地下一層及車輛出入的俯視空間布局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地面商貿區的俯視空間布局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地面商貿區的俯視空間布局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汽車沿上、下坡道盤旋上下樓體樓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地面一層車輛及人員進出樓體的俯視空間布局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地面一層車輛及人員進出樓體的俯視空間布局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樓頂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樓頂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智能光電、光熱獨立能源轉換系統在樓體布局的側視圖;
圖13為本發明各樓層單元房家用車庫的位置布局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圖1的a-a局部剖視圖;
圖15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圖2的b-b局部剖視圖;
圖16為本發明各樓層應急樓梯的局部布局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柵攔型通風口的布局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1-17描述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
房車一體化天井式生態智慧新城,具有建筑結構型式分別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鋼結構等多種建筑結構型式的樓體1,(如圖1、圖2所示)所述樓體1為可成倍擴充外圍居住容納量、并可保證中間露天敞開式綠化面積的環狀,具體地,所述環狀的樓體1包括圓形環、方形環、多邊形環等。樓體1中心為綠化生態采光所用貫通樓頂無遮攔、可有效保證建筑綠化面積、使住戶游客與自然生態和諧共存的敞開式自然天井2。為實現樓體1內空間立體人性化式的,集居住、車輛通行、停車為一體的布局結構,樓體1內環側四周均設有升降所用的車輛專用電梯3和人員專用電梯4,車輛專用電梯3用于升降抬升車輛,方便在各樓層之間的快速高效通行;同理地,人員專用電梯4用于升降載運人流,方便行人快速高效地通行于上下樓層之間。為合理地分配車輛和人員出入電梯的路徑,所述車輛專用電梯3搭載的車輛從電梯的左右兩側出入,所述人員專用電梯4搭載的人員從電梯的后側出入。為了更好地分配人員和車輛進出樓體1的路徑,實現分流出入,各行其道,以提高安全指數。人員從樓體1的地面一層進出,車輛從樓體1的地下層進出。
當人員或車輛各自分乘電梯登上目的樓層后,銜接各層人員專用電梯4的外側設有沿環形樓體1設置的環形通道5,所述環形通道5供人員及車輛在樓層內順暢地通行。具體實施時,環形通道5的最小寬度為5米,其中3米用于車輛的通行,2米用于行人的通行,通道中間可布置綠化點線以完善人車分流并改善居住環境。銜接環形通道5外側設有呈中心對稱均勻分布的住戶單元房6,且每戶住戶單元房6均獨立配備與環形通道5相通并采用敞開式設計的單元房家用車庫7,采用敞開設計的單元房家用車庫7,能夠方便滿足高效、大空間且整齊有序的停車需求。而且,與環形的樓體1所具有的可成倍增加外圍住戶容納量的設計相適應,每家每戶門前均可實現擁有獨立停車位的供給需求,徹底解決不斷增加的私家車數量但缺少必要的配套停車位之間供給矛盾的突出問題,達到城市人人有房住、人人有車位的理想效果。與此同時,為了在城市空間布局的立體式生態城市建筑中實現居住和自然生態的充分融合,位于人員專用電梯4的左右兩側還設有與環形通道5相通的應急樓梯8和面積寬闊的天然型休閑避險綠化活動區9。為樓層居民提供生態自然、光照充足的休閑活動廣場的同時,在非常時期,作為應急避險所用的應急樓梯8(如圖16所示)和天然型休閑避險綠化活動區9能夠及時疏散人群,保障住戶人員的人身安全。以如圖所示實施例圍繞敞開式自然天井2以八卦陣樣式四面設置的車輛專用電梯3和人員專用電梯4布局為例,其對應的休閑避險綠化活動區9共計八處,充分增加了樓體1樓內每層的生態綠化面積,并為各層居民住戶提供了日常休閑的最近去處,與此同時,還能在非常時期供賑災避險臨時聚集活動地所用。
為將新能源技術應用到樓體固定建筑中去,使其更具長遠持久的現實性意義,所述樓體1的樓頂和外墻分別設有滿足樓內住戶對能源消費需求的智能光電、光熱獨立能源轉換系統,以滿足樓內住戶對能源的消費需求。此外,在結合該固定建筑結構新穎、綠化面積廣闊的基礎上,實現其集合觀光旅游為一體更為多元化的綜合性體驗需求,所述樓體1每層內環側和頂層均設有觀光平臺及安全圍攔16,游客可在導游陪同下,乘車或步行搭乘相應電梯抵達各樓層后,站在安全圍欄內感受敞開式自然天井2獨有的自然陽光和四季如舂的宜人氣候,在樓內綠化環形通道空間觀賞綠色生態風光和智慧八卦陣法精妙設計布局,到達頂樓后,站在樓頂的觀光平臺及安全圍攔16內,手扶安全圍欄憑高眺望樓下,樓下景色盡收眼底,可感受輕風佛面、天高云淡的自然風情,借此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前來觀光游覽,大幅提升城市新區的城市品味。
可見,本方案較現有技術下點式、板式樓體建筑一方面保留了足夠多的建筑綠化面積,改善了居住環境,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另一方面在成倍擴充居住容納量、緩解住房緊張問題方面具有突出貢獻,將一棟樓從幾千平方米擴展到十幾萬平方米,從只能容納上百家住戶到可以容納上千家住戶并承載上千輛汽車甚至更多。將一門幾戶的封閉型住宅擴展到一層幾十家住戶不下樓就能在活動廣場休閑娛樂、串門聊天的開放型和諧社區。實現了大型、超大型生態宜居新城的規模化效應;再者,車輛環型通道5環繞天井四周、外圍布局住戶單元房6為新城主體、住戶單元房6門前設置單元房家用車庫7、上下電梯分布天井四周與住戶單元房6和單元房家用車庫7相連的人性化設計布局,能夠有效解決大城市停車位緊張、交通擁堵的弊病,達到家家有車庫、人人有房住的理想效果;將新能源技術應用到樓體建筑中,借助太陽能光伏發電和太陽能光熱懸掛裝置為樓體住戶提供能源所需,更具長遠持久的現實性意義;具體實踐時,樓體1可匯集地下倉儲物流、地面低層商貿、配套房前車庫的高層住房、車輛交通、新能源、多層風光觀光旅游多元化功能為一體,并集合現代化的智慧管理服務系統,可實現全新的城市建筑結構和布局的突破和創新,為城市綠色生態和優化發展可帶來蓬勃生機。
具體地,為充分滿足智慧新城的建設需求,在眾多環形的樓體1實施方案中,作為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樓體1為方形環狀或圓形環狀,(如圖1、圖2所示),即以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圓形環和第二實施例正方形環為優選技術方案為例。此外,樓體1的層高大于等于三十六層,占地面積為6000㎡-16000㎡,敞開式自然天井2占地面積大于1200㎡,加上樓體1外部綠化面積,落成后在雄安新區可形成幾十畝地一棟樓的生態宜居新城建筑模式,其中車輛專用電梯3可一次載運多輛汽車。具體地,如圖1所示第一實施例的圓形環狀樓體1其樓體1外環半徑為46.5m,占地6789㎡;其敞開式自然天井2半徑為25m,天井有效綠化面積為1962.5㎡,據計算,陽光可直接投射至敞開式自然天井2的有效采光面積達1600㎡,可保持五層以上的住戶每天享受自然太陽光照至少2.5h以上。以長5m寬3m一車載運兩臺汽車的車輛專用電梯3為例,共四臺車輛專用電梯3的載運能力為8臺車/次,四臺車輛專用電梯3占地120㎡,并直接從車輛專用電梯3的左右兩側出入連通至環形通道5;以每層長5m,寬2.5m一車載運25人的人員專用電梯4為例,共四臺人員專用電梯4的載運能力為100人/次,且四臺人員專用電梯4占地50㎡,并直接從人員專用電梯4的后側出入直達環形通道5。環形通道5寬度為5m,其中3m用于車輛通行,2m用于人員通行。圍繞環形通道5外圍呈中心對稱均勻布置的進深為16.5m的住戶單元房6每套門前均配備獨立的單元房家用車庫7,單元房家用車庫7與環形通道5之間沒有圍欄和柵欄的阻隔(如圖14、圖15所示),且單元房家用車庫7直接設置在每戶住戶單元房6門右側窗前房檐下,方便車輛的駛入駛出,實用方便且經濟實惠。綜上所述,以占地十畝的樓體1尺寸為例,每層可容納二十四戶家庭入住的容量計算,較現有技術下板式或點式樓層每層只能容納兩至幾戶家庭入住的設計大大擴充了居住容納量,并以該十畝占地、建筑層高48層、地面高度160m的實施方案計算,可容納1000余戶家庭入住,滿足1000余量汽車的停泊吞吐量。可見,敞開式自然天井2和單元房家用車庫7兩項技術組合,使樓體1的平面布局產生了幾何放大效應,一棟高樓可入住千戶、容納千車甚至更多,實現幾十畝地一棟樓的空間結構大突破。對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提供顛覆性技術支撐。
為充分分配并利用樓體1內多元化的使用功能,參照現有技術下商住一體建筑模式,并整合物流倉儲功能的發揮,除了將樓體1除地下層外地面各層均作為住戶單元房6的方案實施外。作為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樓體1內包括地下倉儲物流區101、地面商貿區102和高層居住區,以整合集商業、住宅、物流倉儲為一體的多元化使用功能。以建筑層高48層占地十畝的實施例為例,具體實施時,所述樓體1的地下倉儲物流區101總計兩層,包括地下一層和地下二層;地面商貿區102從地面一層至五層設置,(如圖5、圖6所示),高層居住區從地面六層至48層設置。
具體地,上述技術方案中,為有效分流人員和車流通道,實現人員和車輛分層出入樓內外,互不干擾,進一步地,所述地下倉儲物流區101的地下兩層結構中,地下一層設有方便車輛進出樓體1并連通車輛專用電梯3的車輛出入專用通道301(如圖3、圖4所示)。車輛主要從地下一層車輛出入專用通道301進出大樓,并搭乘車輛專用電梯3上下樓層。此外,車輛除采用搭乘車輛專用電梯3從地下倉儲物流區101起始直達樓體1各樓層的上下通行的方式外,作為替補方案,與地下一層設有的車輛出入專用通道301連通還設有盤旋樓體1設置的上、下坡道13,車輛還可通過該盤旋樓體1設置的上、下坡道13盤旋上下樓層(如圖7所示)。所述上、下坡道13的出口和入口在具體布置時,每層僅設置一個出口和一個入口,且入口和出口優選呈中心左右對稱布置在環形樓體1的內環直徑兩端,并與環形通道5內車輛右行的單向行駛方向相適應,以保障車輛的順暢通行。其中,樓體1的各層主體骨架均由鋼筋混凝土樓板17和各層設有的墻體18構成。地下兩層除用作倉儲物流和車輛進出樓通行外,可由服務人員對地下層實行服務值班和巡查,服務本層功能,以確保地下層大面積倉儲物流通行功能的正常發揮,并在遇到危險情況需要疏散避險時,樓上人員通過搭乘人員專用電梯4和應急樓梯8從樓上直達地下二層,作臨時疏散避險場所所用,保障入住人員的人身安全。所述地面商貿區102具有3-6層,并具有呈中心對稱均布的多間商鋪。在具體實施時,優選地,從地面一層向上計算,可采用較為常見的3層或5層高的地面商貿區102設計為主。其中地面一層大廳內設有商鋪上下樓電梯12(如圖5、圖6所示),上述多間商鋪包括各種類型的滿足居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服務設施。其中,以在黃金樓層地面五層高的地面商貿區102實施例為例,使各層商鋪作為集中商貿服務型公共場所,其中二至五層為商貿經營區,一層為商鋪大廳,人員從一層商鋪大廳內設置的商鋪上下樓電梯12出入商鋪;樓上住戶人員同樣從一樓商鋪大廳出入大樓,主要乘坐人員專用電梯4上下大樓。此外,樓上住戶上下樓層或到達商鋪,除選擇搭乘人員專用電梯4外還可選擇疏散避險用的應急樓梯8上下。商鋪內設有超市、百貨、飲食、糧油等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為樓上和新區人民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活服務,為智慧新城主要的基本生活服務設施。
此外,上述技術方案在具體實施時,若樓體1地面層的各樓樓層均采用無地面商貿區102的高層居住區方式而設立,則所述敞開式自然天井2直接借助地面一層的天然土層進行綠化。若樓體1的地面層由地面商貿區102和高層居住區相結合的方式而設立;當地面商貿區102為露天敞開式設計時,則敞開式自然天井2仍舊借助地面一層的天然土層進行綠化;而當地面商貿區102與高層居住區之間為具有封頂的結構時,所述敞開式自然天井2則在地面商貿區102的封頂樓板17外上端面通過鋪設人工土層來實現敞開式自然天井2井底的自然綠化。
為在人員及車輛分層進出樓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流人員,所述樓體1的地面一層設有輔助車輛進出并連通車輛專用電梯3的地面一層車輛進出通道14,且地面一層車輛進出通道14同樣連通盤旋樓體1上下樓層的上、下坡道13,且地面一層車輛進出通道14采用傳統車輛雙行道方式而設置,入口與環形通道5某一起始點第一順位的車輛專用電梯3相通、出口與環形通道5閉環第四順位的車輛專用電梯3相通。同地理,該通行方式與車輛從地下一層車輛出入專用通道301進出大樓,并搭乘車輛專用電梯3上下樓層的通行方向設置一致。與此同時,與地面一層車輛進出通道14分開并以樓體1呈中心對稱還設有地面一層人員進出通道15。(如圖8所示)所述人員進出通道15在一樓大廳對稱設有四個并避開輔助用的地面一層車輛進出通道14設立。(如圖9所示),所述人員進出通道15呈中心對稱設有三個,且同樣避開輔助用的地面一層車輛進出通道14,且上述人員進出通道15數量的設置不局限于此。
按照上述技術方案,對于環形樓體1內居住的住戶而言,為保證住戶單元房6具備實用、方便、經濟并具有最佳的通風效果,所述住戶單元房6包括朝向環形通道5設置的單元房入戶門601和單元房前窗戶602,還包括與單元房前窗戶602對流且朝向樓體1最外側設置的單元房后窗戶603。如圖1所示實施例,所述單元房前窗戶602可布置兩個,所述單元房后窗戶603可布置三個。
按照上述技術方案,因敞開式自然天井2為敞開設計,受自然天氣影響,敞開式自然天井2除覆蓋綠化外,地面設有必要的防止雨水聚積的疏水管道系統。所述輸水管道系統包括與地下排水管道相通的多個排水管,以便雨天能將地面積水順利排出樓外,并由服務人員配合及時清掃管理。為充分實現綠色生態宜居新城的建設目標,在大面積綠化的敞開式自然天井2基礎上,使每層住戶在各層都能體驗到綠蔭走廊環繞、回歸自然清新的生態居住環境,所述休閑避險綠化活動區9除了可供臨時避險應急所用外,其內還設有花卉盆景、綠植景觀或小橋流水。
能源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求,優選地,所述智能光電、光熱獨立能源轉換系統包括在樓體1樓頂設置的自動跟蹤式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10,還包括樓體1外墻除窗戶外設置的太陽能光熱能源懸掛裝置11(如圖10、圖11所示),兩組利用太陽光照產生能量的清潔能源融合一起,組成功能強大的智能智慧化獨立能源系統,供應樓內上千家住戶消費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潔能源。而且,因整棟大樓的外墻除窗戶外全部懸掛太陽能光熱能源懸掛裝置11,太陽照射的光線和熱量絕大部分被光熱能源裝置吸收做功,墻體表面基本沒有光照反射,綠色環保。其中,(如圖10所示)以樓體1外環最大半徑a為46.5的第一實施例為例,為有效增加樓頂自動跟蹤式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10的采光面積,其外環半徑較樓體1外環半徑加寬5m,并采用增加一定高度的環傘結構設計,自動跟蹤式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10最終外環半徑b為51.5m,自動跟蹤式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10最終有效工作面積為6806㎡。(如圖11所示)以第二實施例外環邊長為102米、內環敞開式自然天井2邊長為40m的正方形環狀樓體1為例,自動跟蹤式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10外環邊長同樣加寬5m,自動跟蹤式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10最終有效工作面積為8804㎡。為充分利用清潔的新能源,(如圖12所示)除樓體1頂層布置的自動跟蹤式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10外,無論第一實施例還是第二實施例的樓體1外環墻面除單元房后窗戶603所占據的空間,其余位置均布置太陽能光熱能源懸掛裝置11,與樓頂自動跟蹤式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10二者結合,組成強大的光電、光熱獨立能源轉換系統,滿足樓內住戶對能源的消費需求。再者,上述兩種清潔能源轉換裝置的控制均與樓體1配套的智慧化管理系統服務平臺對接,實現智能調節與管控。
優選地,為了保障智慧新城內各種供需要素優化組合并有序流動,管理強化服務效能,保障人員、車輛有序流動和出入安全,并以提高日常管理效率為目的,所述樓體1配套以扁平化管理模式管理樓內各配套設施的智慧化管理系統服務平臺,并配套安裝全覆蓋指引樓內車輛及人員上下電梯全天候24h不間斷顯示各種動態信息的led電子顯示屏,且樓體1內每層均設有由流動服務人員提供精細應知服務的服務部,其中包括專職協警保安人員和專職導引服務人員同崗執勤維護良好的行車交通秩序。智慧化管理系統服務平臺以物聯網技術為依托,實現對智慧新城內商貿、居住、停車、物流、交通、新能源以及旅游觀光的統一調配和管理。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實現智慧化的精準服務,由各樓層服務部內的流動服務人員輔助led電子顯示屏指引樓內車輛、人員的有序安全流動,以確保全能化、智慧化、精準化的服務效能和質量。具體地,led電子顯示屏在電梯內、通道邊、各出入口、車庫、門前等多處設置滾動動態信息。樓內如遭遇險情,遇到暫時危險,智慧化管理系統服務平臺以扁平化管理模式立即啟動安全應急預警機制,果斷采取措施,和服務部內提供精細應知服務的流動服務人員一同在第一時間排除險情維持秩序,引導疏散樓內人員從應急樓梯8緊急疏散到樓下一層或地下層規避危險,保障樓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進一步地,所述樓體1下部建有半米高方便新鮮空氣進入樓內使敞開式自然天井2內常年保持空氣新鮮并調節樓內空氣流量和溫度的柵攔型通風口19。具體地,以層高48層,且帶封頂的地面商貿區102實施例為例,地面商貿區102的自然通風通過地面一層人員進出通道15實現;地面商貿區102以上的高層居住區,通過在地面商貿區102和高層居住區之間的樓體1加建均勻且呈中心對稱布置的柵攔型通風口19實現樓內自然通風(如圖17所示)。其中,所述柵攔型通風口19可采用百葉窗結構設計,以實現冬夏交替通風量大小的切換調節,隨時方便樓外新鮮空氣從對流的柵攔型通風口19可調控地進入樓內,使敞開式自然天井2內常年保持新鮮空氣的流通,并以此調節進入樓內的空氣流量,加強樓體1與敞開式自然天井2相協同的自然空調作用。
綜上所述,本發明可通過環形新城樓體1、敞開式自然天井2、圍繞天井四周外圍布局的高層住戶單元房6、每戶單元房的單元房家用車庫7、環型通道5等實現地下、地面、高層立體型住宅、泊車、購物、交通、物流、能源、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多功能智慧化超大型綜合性社會單元模式的綠色生態宜居新城。以人性智慧化創新理念和設計風格,讓城市告別高樓林立的現代化水泥森林的壓抑和困擾,將樓下本應作為停車場地下車庫的大片土地用作生態綠化和植樹造林、各樓層門前停車、親近樓外綠色森林盛景、徹底解決城市車位緊張、道路擁擠的實際問題,實現幾十畝地一棟樓,城市空間寬悠悠、大片土地搞綠化、生態回歸自然情,小橋流水聲不斷、綠茵走廊繞其中,鳥語花香迎人歸生態走廊式的綠色現代智慧城的美好憧景。實現綠藍交織、空氣清新、和諧共融的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新突破,為新區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對城市布局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上述實施例,只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制本發明實施范圍,故凡以本發明權利要求所述內容所做的等效變化,均應包括在本發明權利要求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