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具體涉及一種建筑施工用腳手架,屬于腳手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建筑施工中,腳手架是一種必須的輔助設施,工人在腳手架上進行各種施工作業。腳手架的使用,雖然有利于施工,但是也同時帶來了安全風險,每年都有很多的因為在腳手架上施工掉落而出現的事故。為防止這種事故,一方面施工單位為工人配備了更完善的安全繩的設施,另一方面,在腳手架本身上,設計人員也希望通過結構的改進,來降低發生事故的安全風險。
中國專利CN201620449591,公開了一種能有效保障作業人員安全的腳手架,其技術方案為在腳手架的側面和一個端面設置防護欄和防護板,保護操作人員的安全。但是這種腳手架對于施工人員而言,爬上或爬下腳手架是比較麻煩的,需要邁過護欄,同時,設置三個面的防護欄和防護板,也增加了腳手架本身的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建筑施工用腳手架。通過結構的改進,使得施工人員進行作業時更加方便,同時節約制作成本。
具體的,本實用新型的建筑施工用腳手架,包括作業臺面,作業臺面通過4根立柱支撐,所述建筑施工用腳手架還包括側擋板、爬梯,側擋板數量為兩塊,側擋板通過第一轉軸連接作業臺面,爬梯數量為兩個,所述爬梯包括固定爬梯及活動爬梯,固定爬梯固定安裝在立柱上,活動爬梯通過第二轉軸連接側擋板,兩個活動爬梯之間設有定位夾板。
進一步的,所述兩個活動爬梯相對轉動后的最小距離為20至30厘米。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夾板包括兩塊夾板,兩塊夾板的兩端通過螺栓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側擋板的高度為80至120厘米。
進一步的,所述立柱底部還設有輪子。
進一步的,所述輪子上還設有制動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的建筑施工用腳手架,通過結構設計的改進,相比于現有技術的腳手架,節約了端面的防護措施,采用活動爬梯替代,施工人員在上下腳手架時,不需要邁過擋板,使用更加方便。本實用新型的建筑施工用腳手架適合于建筑施工中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建筑施工用腳手架側擋板放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右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建筑施工用腳手架側擋板支起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右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建筑施工用腳手架活動爬梯的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建筑施工用腳手架定位夾板的示意圖;
圖7為立柱底部設置輪子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如下:1、作業臺面,2、立柱,3、側擋板,4、爬梯,5、第一轉軸,6、固定爬梯,7、活動爬梯;8、第二轉軸;9、定位夾板;10、輪子。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如圖1至圖6所示,一種建筑施工用腳手架,包括作業臺面1,作業臺面1通過4根立柱2支撐,腳手架還包括側擋板3、爬梯4,側擋板3數量為兩塊,側擋板3通過第一轉軸5連接作業臺面1,爬梯4數量為兩個,爬梯4包括固定爬梯6及活動爬梯7,固定爬梯6固定安裝在立柱2上,活動爬梯7通過第二轉軸8連接側擋板3,兩個活動爬梯7之間設有定位夾板9。
側擋板3不使用時,處于圖1所示的放下的狀態,使用時,處于圖2所述的翻起狀態,圖1、圖3中,活動爬梯7作為爬梯4的一部分使用,由于定位夾板9的定位作用,兩個活動爬梯7的位置相對固定,不會發生翻轉。圖2、圖4中,兩個活動爬梯7同樣利用定位夾板9固定,但此時的作用是作為腳手架作業臺面1上的端部擋板使用。
經過實際使用,優選的方案為,兩個活動爬梯7相對轉動后的最小距離為20至30厘米。側擋板3的高度為80至120厘米。
如圖6所示,定位夾板9包括兩塊夾板,兩塊夾板的兩端通過螺栓連接。通過定位夾板9限制活動爬梯7不能翻轉。
使用過程如下,將腳手架搬運到建筑作業位置,將兩個活動爬梯7相對轉動,裝上定位夾板9并擰緊螺栓,工人爬到腳手架上的作業臺面1上,然后打開定位夾板9,用手扳動一個活動爬梯7,使活動爬梯7帶著側擋板3向上翻轉,先將定位夾板9的一端套在這個活動爬梯7上,用一只手抓住定位夾板9,然后扳起另一個活動爬梯7,帶動另一個側擋板3翻起,將兩個定位擋板9相對后旋緊定位夾板9的螺栓,工人開始施工作業。
施工結束時,打開定位夾板9,兩個側擋板3分別落下后,再擰緊定位擋板9的螺栓,使兩個活動爬梯7連接在一起,下一次可以直接使用,工人通過爬梯4安全回到地面,結束一次施工作業。
本新型與現有的腳手架相比,節省了端部的一個面的擋板,同時工人上下時不需要翻越擋板,更加方便。
作為改進的方案,如圖7所示,同背景技術中的腳手架一樣,立柱2底部還可以設有輪子10,推動腳手架行走。
為固定帶有輪子10的腳手架,輪子10上還可以設有制動器。
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