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砂漿生產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干粉砂漿生產設備。
背景技術:
干粉砂漿與我們常見的濕式混凝土有所不同,其可以以干粉狀態買來再添加一定量的水,混合好后就可進行相關施工。在發達國家干粉砂漿的使用比例較高。預拌型干粉砂漿在改善施工環境,減輕勞動強度,降低材料損耗及降低粉塵、噪音污染等方面工作成效非常顯著,干混砂漿在全國范圍內正在迅速推廣普及。
申請公布號為CN106113279A一篇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干粉砂漿生產方法及生產線,配備干粉砂漿所需的砂料和粉料均可從石料破碎后的破碎物料中得到,即通過從石料破碎后的破碎物料中分離出配置干粉砂漿所需的部分或全部砂料和粉料,以機制砂料和機制粉料來替代部分的天然砂料和天然粉料,減少了干粉砂漿生產過程中對天然砂料的依賴但是該設備存在以下問題:
1.該設備結構復雜,體積龐大,所用設備維護成本高,只適用于一些專業生產干粉砂漿的企業進行集中生產使用,砂漿根據不同使用要求其配比成分有不同的組成,為滿足不同砂漿的要求就需要多套該種設備,局限于該設備的成本以及占地空間大的問題,砂漿生產的種類受到限制,不利于砂漿使用的普及。
2.不具備分級混合的功能,合格砂料、合格粉料以及水泥、外加劑混合過程中存在混合不均勻,導致干粉砂漿使用效果差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克服了干粉砂漿生產設備結構復雜成本大,難以應對多種不用配比成分砂漿生產要求,限制砂漿的使用普及以及砂漿中各成分混合不均勻,砂漿品質不高的問題。
一種干粉砂漿生產設備,包括粉料混合設備,該粉料混合設備用于將機制粉料和水泥外加劑混合物進行混合形成合格粉料,所述粉料混合設備包括第一甩粉單元和第二甩粉單元;砂粉混合設備,所述砂粉混合設備包括攪拌倉、動力裝置以及設置在攪拌倉內并共同在動力裝置的驅動下工作的外攪拌部分、內攪拌部分以及豎直攪拌部分,所述豎直攪拌部分設置在外攪拌部分和內攪拌部分之間;經粉料混合設備混合制成的合格粉料通過粉料轉移設備引入所述攪拌倉內;
分離設備,所述分離設備設置在粉料混合設備的上方,該分離設備包括傳輸機構以及驅動該傳輸機構對所述破碎設備輸出的破碎物料中的機制砂料和機制粉料進行抖動分離的擺動機構,分離得到的機制粉料經該傳輸機構引入第一甩粉單元內,第二甩粉單元連通用于向其內部供給水泥外加劑混合物的供粉裝置,通過第一甩粉單元和第二甩粉單元將所述機制粉料和水泥外加劑混合物混合形成所述合格粉料;分離得到的機制砂料經傳輸機構引入攪拌倉內與所述合格粉料進行混合形成干粉砂漿。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攪拌倉和動力裝置均設置在機架上,所述動力裝置包括電機a以及在電機a帶動下轉動并沿攪拌倉的軸向設置的主軸;
所述外攪拌部分包括固定在主軸端部并在主軸帶動下轉動的固定架以及沿固定架周向設置的若干外攪拌葉,所述外攪拌葉的一端朝主軸轉動的反方向彎曲,其另一端順著攪拌倉的內壁滑動;
所述內攪拌部分包括沿主軸周向設置的若干內攪拌葉,所述內攪拌葉的端部朝主軸轉動的方向彎曲;
所述豎直攪拌部分包括傾斜固定在攪拌倉底板下方主軸上并在主軸帶動下轉動的圓形軌道盤以及隨圓形軌道盤的轉動而沿攪拌倉底板上開設的若干導孔上下滑動的豎直攪拌單元,所述豎直攪拌單元包括滑動桿以及可轉動設置在滑動桿端部的攪動片。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第一甩粉單元和第二甩粉單元之間形成一混粉部分,該混粉部分包括設置在第一甩粉單元一側的出粉板a以及設置在第二甩粉單元一側的出粉板b,所述出粉板a和出粉板b上均開設有出粉孔,所述出粉板a和出粉板b之間形成混粉空間。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第一甩粉單元包括甩粉箱a以及設置在甩粉箱a內用于將粉料甩向出粉板a甩粉裝置a,所述甩粉裝置a按順時針方向轉動;所述第二甩粉單元與所述第一甩粉單元為鏡像設置,所述第二甩粉單元包括甩粉箱b以及設置甩粉箱b內用于將粉料甩向出粉板b的甩粉裝置b,所述甩粉裝置b按逆時針方向轉動;所述甩粉裝置a和甩粉裝置b均包括若干轉動部件;所述甩粉箱a的側壁上設置有用于帶動甩粉裝置a轉動的轉軸a,所述甩粉箱b的側壁上設置有用于帶動甩粉裝置b轉動的轉軸b。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傳輸機構包括驅動裝置以及在驅動裝置帶動下的傳輸帶,所述傳輸帶在擺動機構的撥動下邊傳輸邊抖動對機制砂料和機制粉料進行分離,所述傳輸帶上開設有用于使機制粉料向下落的落粉孔;所述傳輸帶的兩側設置有擋板,所述傳輸帶的上方設置有用于對傳輸帶上的破碎物料進行撥動的撥料機構,所述傳輸帶的下方設置有用于將經落粉孔落下的機制粉料導入到第一甩粉單元的接料斗。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擺動機構包括固定在擋板上的轉動架、可轉動設置在轉動架上的抖動架以及一端與抖動架的一端可轉動連接的傳動桿,所述抖動架在傳動桿的帶動下在轉動架上上下擺動。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轉軸a和轉軸b均在電機b的帶動下轉動,所述電機b通過設置在端部的齒輪a和固定在轉軸a端部的齒輪b齒合帶動轉軸a轉動,所述電機b通過皮帶輪機構帶動轉軸b轉動,所述傳動桿的一端偏心且可轉動設置在齒輪a的外端面上。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抖動架包括支撐架以及設置在支撐架上且軸向與傳輸帶的寬度方向一致的固定軸,所述固定軸上設置有若干沿傳輸帶傳輸方向上轉動的輥輪。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轉動部件包括甩動板以及設置在甩動板端部的托粉板,所述托粉板的端部設置有彎折部,所述甩動板的端部還設置有與甩粉箱a和甩粉箱b的內壁相對滑動的瓜粉板。
作為一種優選,還包括設置在攪拌倉和傳輸帶之間用于將傳輸帶傳輸來的機制砂料有序定料地輸送入攪拌倉內的緩沖盤,所述緩沖盤包括設置在傳輸帶出口端下方的盤體、可轉動設置在盤體底板上的轉軸以及在轉軸帶動下撥料的轉動板,所述盤體的底板上設置有與攪拌倉連通的出料通道。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轉軸與主動軸傳動連接,在主動軸的帶動下轉動。
作為一種優選,所述攪拌倉的底部還設置有出料閥門。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中通過設置分離設備實現破碎物料的機制砂料和機制粉料的快速連續式分離,通過設置粉料混合設備實現機制粉料和水泥及外加劑的預混合,通過設置砂粉混合設備實現機制砂料和合格粉料的二次混合,整個生產線設備設置合理,結構緊湊,方便小批量使用時小批量干粉砂漿的生產,生產線容易復制,成本低,能滿足不同種類砂漿的生產。
(2)本實用新型中通過設置粉料混合設備將機制粉料和水泥以及外加劑進行預先混合,粉與粉的混合能使制粉料和水泥以及外加劑充分混合,混分空間的出粉板a和出粉板b保證進入混粉空間的都是粉狀的機制粉料和水泥以及外加劑,防止一些結塊的粉料進入到混粉空間并最終進入到后續的混合部分導致混合的不充分,根據不同的混合比例可以調整甩粉裝置a和甩粉裝置b的轉動速度比或者改變出粉板a和出粉板b的出粉孔孔徑的大小比例,該設備使的粉料的混合充分其比例易控制。
(3)本實用新型中在粉料混合設備的后面設置砂粉混合設備,對粉料混合設備內以及完成混合的粉料與經緩沖盤輸送來的機制砂料進行第二道混合,該混合設備區別于粉料混合設備采用內外攪拌葉以及設置在內外攪拌葉之間的豎直攪拌單元對粉和砂進行攪拌,內攪拌部分轉動過程中將砂粉向外推送,外攪拌部分轉動過程中將砂粉向內推送,砂粉在內外攪拌部分之間形成碰撞式混合,再借用豎直攪拌部分的一個上下推送作用,保證砂料和粉料多個方向的攪動,使混合充分、均勻。
(4)本實用新型中分離設備通過設置開設落粉孔的傳輸帶并在傳輸帶的下方設置擺料機構帶動傳輸帶上下一定幅度范圍內抖動,在傳輸帶的上方設置撥料機構對傳輸帶上的破碎物料進行撥動,實現對進入分離設備的破碎物料進行邊傳輸邊分離,分離效率高且實現連續性。
(5)本實用新型中甩粉裝置a和甩粉裝置b分別通過齒輪機構以及皮帶輪機構在電機b的帶動下工作,并且擺動機構也通過傳動桿與齒輪a聯動,實現了一個電機帶動三個工位工作的功能,節省了成本,充分利用資源,簡化了設備結構。
綜上所述,該設備結構合理、生產效率高,成本低,有利于多種類、小批量的砂漿生產。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的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附圖。
圖1為一種干粉砂漿生產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種干粉砂漿生產設備的正視示意圖。
圖3為一種干粉砂漿生產設備的側視示意圖。
圖4為砂粉混合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砂粉混合設備的剖視示意圖。
圖6為甩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抖動架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8為粉料混合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混粉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10為豎直攪拌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豎直攪拌單元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外攪拌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內攪拌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傳輸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傳輸機構的部分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6為轉動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7為攪拌倉的結構示意圖。
圖18為緩沖盤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說明。
實施例一
圖1為一種干粉砂漿生產設備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一種干粉砂漿生產設備的正視示意圖,圖3為一種干粉砂漿生產設備的側視示意圖,圖4為砂粉混合設備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砂粉混合設備的剖視示意圖,圖6為甩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抖動架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圖8為粉料混合設備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混粉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10為豎直攪拌部分的結構示意圖,圖11為豎直攪拌單元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圖12為外攪拌部分的結構示意圖,圖13為內攪拌部分的結構示意圖,圖14為傳輸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15為傳輸機構的部分放大結構示意圖,圖16為轉動部件的結構示意圖,圖17為攪拌倉的結構示意圖。圖18為緩沖盤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8、圖9、圖10、圖11、圖12、圖13、圖14、圖15、圖16、圖17和圖18所示,一種干粉砂漿生產設備,包括粉料混合設備1,該粉料混合設備1用于將機制粉料和水泥外加劑混合物進行混合形成合格粉料,所述粉料混合設備1包括第一甩粉單元11、第二甩粉單元12以及設置在第一甩粉單元11和第二甩粉單元12之間的混粉部分13,所述第一甩粉單元11用于將機制粉料甩向混粉部分13,所述第二甩粉單元12用于將水泥外加劑混合物甩向混粉部分13。
進一步地,所述混粉部分13包括設置在第一甩粉單元11一側的出粉板a131以及設置在第二甩粉單元12一側的出粉板b132,所述出粉板a131和出粉板b132上均開設有出粉孔134,所述出粉板a131和出粉板b132之間形成混粉空間133;所述第一甩粉單元11包括甩粉箱a14以及設置在甩粉箱a14內用于將粉料甩向出粉板a131甩粉裝置a15,所述甩粉裝置a15按順時針方向轉動;所述第二甩粉單元12與所述第一甩粉單元11為鏡像設置,所述第二甩粉單元12包括甩粉箱b16以及設置甩粉箱b16內用于將粉料甩向出粉板b132的甩粉裝置b17,所述甩粉裝置b17按逆時針方向轉動;所述甩粉裝置a15和甩粉裝置b17均包括若干轉動部件10;所述甩粉箱a14的側壁上設置有用于帶動甩粉裝置a15轉動的轉軸a20,所述甩粉箱b16的側壁上設置有用于帶動甩粉裝置b17轉動的轉軸b30。
通過設置粉料混合設備1將機制粉料和水泥以及外加劑進行預先混合,粉與粉的混合能使制粉料和水泥以及外加劑充分混合,混分空間的出粉板a131和出粉板b132保證進入混粉空間的都是粉狀的機制粉料和水泥以及外加劑,防止一些結塊的粉料進入到混粉空間133并最終進入到后續的混合部分導致混合的不充分,根據不同的混合比例可以調整甩粉裝置a14和甩粉裝置b16的轉動速度比或者改變出粉板a131和出粉板b132的出粉孔134孔徑的大小比例,該設備使的粉料的混合充分其比例易控制。
砂粉混合設備2,該砂粉混合設備2用于將機制砂料以及合格粉料進行混合形成干粉砂漿,所述砂粉混合設備2包括攪拌倉21、動力裝置22以及設置在攪拌倉21內并在動力裝置22驅動下工作的外攪拌部分23、內攪拌部分24以及豎直攪拌部分25,所述豎直攪拌部分25設置在外攪拌部分23和內攪拌部分24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攪拌倉21和動力裝置22均設置在機架26上,所述動力裝置22包括電機a221以及在電機a221帶動下轉動并沿攪拌倉21的軸向設置的主軸222;
所述外攪拌部分23包括固定在主軸222端部并在主軸222帶動下轉動的固定架231以及沿固定架231周向設置的若干外攪拌葉232,所述外攪拌葉232的一端朝主軸222轉動的反方向彎曲,其另一端順著攪拌倉21的內壁滑動;所述內攪拌部分24包括沿主軸222周向設置的若干內攪拌葉241,所述內攪拌葉241的端部朝主軸222轉動的方向彎曲;所述豎直攪拌部分25包括傾斜固定在攪拌倉21底板下方主軸222上并在主軸222帶動下轉動的圓形軌道盤251以及隨圓形軌道盤251的轉動而沿攪拌倉21底板上開設的若干導孔211上下滑動的豎直攪拌單元252,所述豎直攪拌單元252包括滑動桿2521以及可轉動設置在滑動桿2521端部的攪動片2522。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圓形軌道盤251的傾斜角度根據攪拌倉21的內腔深度設定,滿足當圓形軌道盤251的最低點接觸豎直攪拌單元252時,攪動片2522處于接近攪拌倉21底部的位置,當圓形軌道盤251的最高點接觸豎直攪拌單元252時,攪動片2522處于接近攪拌倉21的頂部位置,以達到豎直方向上充分的攪拌效果。
在粉料混合設備1的后面設置砂粉混合設備2,對粉料混合設備1內以及完成混合的粉料與經緩沖盤6輸送來的機制砂料進行第二道混合,該混合設備區別于粉料混合設備1采用內外攪拌葉以及設置在內外攪拌葉之間的豎直攪拌單元252對粉和砂進行攪拌,內攪拌部分24轉動過程中將砂粉向外推送,外攪拌部分23轉動過程中將砂粉向內推送,砂粉在內外攪拌部分之間形成碰撞式混合,再借用豎直攪拌部分25的一個上下推送作用,保證砂料和粉料多個方向的攪動,使混合充分、均勻。
分離設備3,所述分離設備3用于對破碎物料進行分離并將分離得到的機制砂料和機制粉料沿不同的方向向后傳輸,其中機制粉料被傳送入第一甩粉單元11內,機制砂輪被傳送向砂粉混合設備2,所述分離設備3包括傳輸機構31以及驅動傳輸機構31對破碎物料進行抖動分離的擺動機構32。
進一步地,所述傳輸機構31包括驅動裝置311以及在驅動裝置311帶動下的傳輸帶312,所述傳輸帶312在擺動機構32的撥動下邊傳輸邊抖動對機制砂料和機制粉料進行分離,所述傳輸帶312上開設有用于使機制粉料向下落的落粉孔3121;所述傳輸帶312的兩側設置有擋板313,所述傳輸帶312的上方設置有用于對傳輸帶312上的破碎物料進行撥動的撥料機構315,所述傳輸帶312的下方設置有用于將經落粉孔3121落下的機制粉料導入到第一甩粉單元11的接料斗314;所述擺動機構32包括固定在擋板313上的轉動架321、可轉動設置在轉動架321上的抖動架322以及一端與抖動架322的一端可轉動連接的傳動桿323,所述抖動架322在傳動桿323的帶動下在轉動架321上上下擺動。
分離設備3通過設置開設落粉孔3121的傳輸帶312并在傳輸帶312的下方設置擺動機構32帶動傳輸帶312上下一定幅度范圍內抖動,在傳輸帶312的上方設置撥料機構315對傳輸帶312上的破碎物料進行撥動,實現對進入分離設備3的破碎物料進行邊傳輸邊分離,分離效率高且實現連續性。
供粉設備4,所述供粉設備4用于向第二甩粉單元12內供給水泥外加劑混合物;
還包括粉料轉移設備5,該粉料轉移設備5設置在粉料混合設備1和砂粉混合設備2之間,用于將混粉部分13的合格粉料轉移到砂粉混合設備2內。
進一步地所述攪拌倉21和動力裝置22均設置在機架26上,所述動力裝置22包括電機a221以及在電機a221帶動下轉動并沿攪拌倉21的軸向設置的主軸222。
進一步地,所述抖動架322包括支撐架3221以及設置在支撐架3221上且軸向與傳輸帶312的寬度方向一致的固定軸3222,所述固定軸3222上設置有若干沿傳輸帶312傳輸方向上轉動的輥輪3223,輥輪3223的設置是為了達到對傳輸帶312抖動效果的同時,傳輸帶312相對輥輪3223滾動,不影響傳輸帶312的傳輸穩定性。
所述轉動部件10包括甩動板101以及設置在甩動板101端部的托粉板102,所述托粉板102的端部設置有彎折部103,所述甩動板101的端部還設置有與甩粉箱a14和甩粉箱b16的內壁相對滑動的瓜粉板104,瓜粉板104的設置是為了將未經出粉孔a131或出粉孔b132進入到混分空間133的粉料再次刮起并落到托粉板102上被再次甩向出粉孔a131或出粉孔b132,托粉板102的端部彎折部103的設置是為了防止轉動過程中轉動過一定角度后瓜粉板104刮起的粉料順著托粉板102在甩出前提前滑落。
更進一步地,所述攪拌倉21的底部還設置有出料閥門212,完成攪拌后即可開啟出料閥門212導出干粉砂漿。
實施例二
如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8、圖9、圖10、圖11、圖12、圖13、圖14、圖15、圖16、圖17和圖18所示,其中與實施例一中相同或相應的部件采用與實施例一相應的附圖標記,為簡便起見,下文僅描述與實施例一的區別點。該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轉軸a20和轉軸b30均在電機b40的帶動下轉動,所述電機b40通過設置在端部的齒輪a401和固定在轉軸a20端部的齒輪b201齒合帶動轉軸a20轉動,所述電機b40通過皮帶輪機構402帶動轉軸b30轉動,所述傳動桿323的一端偏心且可轉動設置在齒輪a401的外端面上。
甩粉裝置a14和甩粉裝置b16分別通過齒輪機構以及皮帶輪機構402在電機b40的帶動下工作,并且擺動機構32也通過傳動桿323與齒輪a401聯動,實現了一個電機帶動三個工位工作的功能,節省了成本,充分利用資源,簡化了設備結構。
實施例三
如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8、圖9、圖10、圖11、圖12、圖13、圖14、圖15、圖16、圖17和圖18所示,其中與實施例一中相同或相應的部件采用與實施例一相應的附圖標記,為簡便起見,下文僅描述與實施例二的區別點。該實施例三與實施例二的不同之處在于:還包括設置在攪拌倉21和傳輸帶312之間用于將傳輸帶312傳輸來的機制砂料有序定料地輸送入攪拌倉21內的緩沖盤6;所述緩沖盤6包括設置在傳輸帶312出口端下方的盤體61、可轉動設置在盤體底板上的轉軸62以及在轉軸62帶動下撥料的轉動板63,所述盤體61的底板上設置有與攪拌倉21連通的出料通道611;所述轉軸62與主動軸222傳動連接,在主動軸222的帶動下轉動。
緩沖盤6的設置用于控制機制砂料的合理入料,傳輸帶312上下來的機制砂料先落到緩沖盤6上,當然在進行入緩沖盤6之前也可以設置整形設備對機制砂料進行整形處理,緩沖盤6上的砂料在轉動板63的帶動下沿轉軸62轉動,轉動到出料通道611的時候機制砂料經出料通道611進入攪拌倉21內,轉軸62與主動軸222傳動連接,在主動軸222的帶動下轉動一方面節省了動力,另一方面也保證了入料與攪拌作業的同步性。
需要說明的是在出料通道611是設置有用于控制機制砂料進給量的裝置,在本實施例附圖中未示出。
工作時,破碎物料傳輸到分離設備3的傳輸帶312上,傳輸帶312在驅動裝置311驅動下帶動破碎物料向前輸送,與此同時電機b40開啟,甩粉裝置a14、甩粉裝置b16以及擺動機構32均開始工作,其中擺動機構32的抖動架322帶動傳輸帶312上下抖動,傳輸帶312上方的撥料機構315撥動傳輸的破碎物料,破碎物料中的機制粉料經傳輸帶312上的落粉孔3121落到下方的接料斗314內,經接料斗314進入到第一甩粉單元11內,供粉設備4同時向第二甩粉單元12內供給水泥和外加劑,甩粉裝置a14將機制粉料甩向出粉板a131,甩粉裝置b16將水泥及外加劑甩向出粉板b16,機制粉料和水泥及外加劑在混粉空間133內混合,分離設備3分離出來的機制砂料傳輸到緩沖盤6內,再經緩沖盤6的出料通道611送入攪拌倉21內,攪拌倉21內的外攪拌部分23將砂粉混合物往里推送,內攪拌部分24將砂粉混合物向外推送,砂粉混合物在內外攪拌部分之間碰撞式混合,豎直攪拌部分25對水平碰撞攪混的砂粉混合物在豎直方向上再進行一個攪混,內攪拌部分24、外攪拌部分23以及豎直攪拌部分25均在動力裝置22的驅動下工作。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設備或部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實用新型的限制。
當然在本技術方案中,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的是,術語“一”應理解為“至少一個”或“一個或多個”,即在一個實施例中,一個元件的數量可以為一個,而在另外的實施例中,該元件的數量可以為多個,術語“一”不能理解為對數量的限制。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構思:通過設置粉料混合部分和砂粉混合部分實現砂漿的兩階段混合以及將傳輸與分離結合起來實現連續性分離的提示下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例如甩粉裝置采用其它形式的機構等。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