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建筑領域,具體講是一種基坑底部的承臺及地梁結構的施工裝置。
背景技術:
基坑底部多采用承臺及地梁結構,具體的說,是地下室底板(簡稱底板)、地梁和承臺一體澆筑的整體式結構。其中,每個承臺位于樁基上方,而地梁位于兩個承臺之間將兩承臺連接起來,而底板位于承臺和地梁上方且底板的頂部標高與承臺和地梁的頂部標高平齊。
由于底板覆蓋封閉了承臺和地梁的上方,且底板和承臺、地梁的混凝土一體澆筑的,所以澆筑完混凝土后地梁和承臺的側模板被底板遮擋無法取出,這樣就增大了模板的耗費量,提高了施工成本,而且,滯留在混凝土中的模板會降低整體結構的強度和承載力。所以承臺和地梁的側模板無法采用常規的木模板或鋼模板,而是采用由磚和砂漿砌成的磚胎膜。
上述現有技術的承臺和地梁結構的具體施工方法為,先在基坑底部挖出容置承臺的凹坑和容置地梁的地溝,做好承臺墊層并由磚胎膜砌好承臺側模板,并放入承臺鋼筋籠,再做地梁墊層并砌好磚胎膜的地梁側模板并放入地梁鋼筋籠,再然后鋪設底板墊層并綁扎好底板鋼筋網,最后一體澆筑好底板、地梁和承臺的混凝土。
現有技術的承臺和地梁結構的施工方法最大的缺陷在于:砌磚胎膜側模板的過程費時費力,增大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且磚砌體模板的砂漿需要一定的養護時間干硬以滿足側面回土強度的要求,故延誤了工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降低工人的施工強度、使施工過程快捷方便、能縮短工期的承臺及地梁結構的施工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提供一種承臺及地梁結構的施工裝置,它包括承臺側模板和地梁側模板,承臺側模板和地梁側模板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側模板,每塊承臺側模板的兩側均設有凸條,每塊承臺側模板的每一側的凸條與相鄰的另一塊側模板的相鄰側的凸條相互咬合抵靠;每塊承臺側模板的頂邊的兩端錨固有吊環;相互平行的兩塊地梁側模板的下端經砼撐塊支撐;每塊地梁側模板的頂邊固定有向外彎折的定位鋼筋,每塊地梁側模板的頂邊也錨固有吊環,兩塊平行的地梁側模板之間設有伸縮式的撐桿,該撐桿的每一端設有螺桿段和位于螺桿段內端的限位板,每個螺桿段上旋合一個拉緊螺帽,撐桿每一端的螺桿段穿過一塊地梁側模板的吊環且限位板的外端與該吊環抵緊,拉緊螺帽的內端也與該吊環抵緊。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承臺及地梁結構的施工裝置的施工方法,其步驟如下:
a、在基坑底部挖出容置承臺的凹坑和容置地梁的地溝;
b、鋪設承臺墊層,并在凹坑內擱置四塊承臺側模板,每個承臺側模板每一側的凸條與相鄰的承臺側模板的相鄰側的凸條相互咬合抵靠,綁扎并放置好承臺鋼筋籠,再將承臺側模板頂邊的每一端的吊環用鐵絲與相鄰的承臺側模板靠近端的吊環綁緊;
c、鋪設地梁墊層,并在地溝內擱置兩平行的地梁側模板,并在兩地梁側模板之間放入砼撐塊用以支撐兩地梁側模板的底部間距,然后將撐桿的兩端插入兩地梁側模板頂邊的吊環內,通過旋轉撐桿兩端的拉緊螺帽以調校兩地梁側模板頂部間距;
d、鋪設底板墊層,使得底板墊層將每塊地梁側模板向外彎折的定位鋼筋固結壓緊,以實現地梁側模板的最終定位,然后拆掉兩地梁側模板之間的撐桿,再綁扎并放置好地梁鋼筋籠,再然后在底板墊層上綁扎并放置底板鋼筋網,最后一體澆筑底板、地梁和承臺混凝土。
本實用新型承臺及地梁結構的施工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有益效果:
上述裝置及方法最明顯的好處是,承臺側模板和地梁側模板均是在工廠預制的鋼筋混凝土模板,現場只需要吊運、擺放即可,故大幅度降低了勞動強度,而且,上述模板本身已經是預制好的干硬模板,無需養護時間,故顯著加快了施工速度,明顯縮短了工期,而且由于上述側模板本身就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澆筑底板后滯留在承臺地梁結構中,也不會降低整個結構的強度和承載力;況且,由于相鄰的承臺側模板之間經凸條相互咬合抵靠,所以四塊承臺之間放置穩固相互支持,能有效抵抗周邊的土體側壓力,確保結構穩定,更何況相鄰的承臺側模板的吊環經鐵絲綁扎,更加強了各個承臺側模板之間的聯系和整體性,加上模板自身較大的自重及模板外側存在回填土方的側壓力,有效避免澆筑混凝土時模板的移位;同樣,平行的兩地梁側模板,下方由砼撐塊抵緊限位,而上方又被撐桿將兩吊環拉緊定位,故能有效保障兩地梁側模板的垂直度和相對位置,確保抵御兩側土體側壓力和澆筑混凝土時的沖擊,確保地梁結構、強度、承載力均符合設計要求;而且吊環的存在,方便了各個模板的吊運;還由于地梁側模板頂邊設有向外彎折的定位鋼筋,故鋪設底板墊層時,能使得定位鋼筋與底板墊層砼整體固結在一起,進一步加固兩地梁側模板的位置,進一步提高結構的牢固度。
作為優選,伸縮式的撐桿由外螺紋桿和內螺紋套筒旋合而成,該結構簡單,安裝和拆卸過程均方便。
作為另一種優選,砼撐塊為長條形,其橫截面為一個倒的凸字形,這樣有三大好處,一是實現了兩地梁側模板底部的定位和支撐,二是砼撐塊墊高了地梁鋼筋籠,使得鋼筋籠和地梁墊層之間形成了一層混凝土保護層,保護層厚度就是砼撐塊的高度;三是倒凸字形結構形成了彎折的施工縫,加強其防水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承臺及地梁結構的施工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承臺及地梁結構的施工裝置的側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承臺及地梁結構的施工裝置的地梁位于撐桿處的截面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承臺及地梁結構的施工裝置的地梁位于定位鋼筋處的截面圖。
圖中所示1、承臺側模板,2、地梁側模板,3、凸條,4、吊環,5、砼撐塊,6、定位鋼筋,7、撐桿,8、限位板,9、拉緊螺帽,10、承臺墊層,11、鐵絲,12、地梁墊層,13、地梁鋼筋籠,14、底板墊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承臺及地梁結構的施工裝置,它包括承臺側模板1和地梁側模板2,上述的承臺側模板1和地梁側模板2均為工廠預制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側模板。每塊承臺側模板1的兩側均設有豎向的凸條3,每塊承臺側模板1的每一側的凸條3與相鄰的另一塊側模板的相鄰側的凸條3相互咬合抵靠。每塊承臺側模板1的頂邊的兩端錨固有吊環4。承臺側模板1為凹字形,上方設有供地梁穿過的方形缺口。
相互平行的兩塊地梁側模板2的下端經砼撐塊5支撐;砼撐塊5為長條形,其橫截面為一個倒的凸字形,兩平行地梁側模板2的底部分別抵靠在砼撐塊5的兩端。
每塊地梁側模板2的頂邊固定有向外彎折的定位鋼筋6,每塊地梁側模板2的頂邊也錨固有吊環4。兩塊平行的地梁側模板2之間設有伸縮式的撐桿7,伸縮式的撐桿7由外螺紋桿和內螺紋套筒旋合而成,通過相互旋轉能調整該撐桿7的整體長度。該撐桿7的每一端設有一螺桿段和位于螺桿段內端的限位板8,每個螺桿段上旋合一個拉緊螺帽9,撐桿7每一端的螺桿段穿過一塊地梁側模板2的吊環4且限位板8的外端與該吊環4抵緊,拉緊螺帽9的內端也與該吊環4抵緊。這樣,撐桿7的兩限位板8的距離等于砼撐塊5的長度,兩端的拉緊螺帽9將吊環4抵緊后,能調校兩地梁側模板2上部的間距,確保地梁側模板2的垂直度。
本利用實用新型的施工裝置對承臺及地梁結構施工的方法,其步驟如下。
a、在基坑底部挖出容置承臺的凹坑和容置地梁的地溝。
b、在凹坑底部鋪設承臺墊層10,并在凹坑內擱置四塊承臺側模板1,每個承臺側模板1每一側的凸條3與相鄰的承臺側模板1的相鄰側的凸條3相互咬合抵靠,綁扎并放置好承臺鋼筋籠,再將承臺側模板1頂邊的每一端的吊環4用鐵絲11與相鄰的承臺側模板1靠近端的吊環4綁緊,如將后面的承臺側模板1的左端的吊環4與左側的承臺側模板1后端的吊環4用鐵絲11綁緊。
c、在地溝底部鋪設地梁墊層12,并在地溝內擱置兩平行的地梁側模板2,并在兩地梁側模板2之間放入砼撐塊5用以支撐兩地梁側模板2的底部間距,然后將撐桿7的兩端插入兩地梁側模板2頂邊的吊環4內,通過旋轉撐桿7兩端的拉緊螺帽9以調校兩地梁側模板2頂部間距。
d、鋪設地下室底板墊層14,使得底板墊層14將每塊地梁側模板2向外彎折的定位鋼筋6固結壓緊,以實現地梁側模板2的最終定位,然后拆掉兩地梁側模板2之間的撐桿7,再綁扎并放置好地梁鋼筋籠13,再然后在底板墊層14上綁扎并放置底板鋼筋網,最后一體澆筑底板、地梁和承臺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