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高層建筑抗震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層建筑抗震框架。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高層建筑也呈現出飛速發展的現象,高層建筑占地面積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有利于城市綠化,改善衛生環境,但高層建筑在建筑時施工難度較大,得從多個方面考慮到住戶的居住環境,抗震性能是所需考慮的重要因素,傳統的的高層建筑的建造,其框架都是采用一體式的建筑構造,在遇到地震時,整棟樓都跟著地面搖動,而且,樓層越高,擺動得越大。傳統的的高層建筑的防震措施就是采用加強整體框架結構的牢固性,這種方式的防震看似可行,但實際上存在諸多隱患,比如框架的立柱部分經受不起地震的快速擺動時容易斷裂而造成防震失敗。
經檢索,中國專利,申請號:201620011362.5;授權公開號:CN205314240U;發明名稱:一種抗震框架;該抗震框架包括立柱和橫框架,橫框架由相互連接的第二橫梁和第一橫梁組成,第二橫梁與立柱連接,第二橫梁的上端面制有內陷的上弧面,立柱下部設有套設于立柱的凸起的下弧面,下弧面與立柱之間設置有阻尼減震結構;相鄰抗震框架之間通過上弧面與下弧面配合連接。本實用新型通過對框架的配合面進行改造,減小地震時的劇烈震動,用立柱內設置的阻尼結構逐漸消去震動能量,防止劇烈震動造成整體結構撕裂,但是該抗震框架中立柱與第一橫梁固定成矩形框,矩形框穩定性較差,需進行深一步改善提高抗震框架的穩定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高層建筑抗震框架,該框架通過橫梁、第一支撐柱、第二支撐柱、固定桿的固定連接,使抗震單元的穩定性大幅度提高,上弧面與下弧面相配合,使多個抗震單元能夠固定連接,抗震板與減震墊均能提高抗震單元的穩定性,在高層建筑中抗震框架中,起到了抗震、防震和減災的作用,在地震中保證了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為高層建筑抗震研究奠定了基礎。
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高層建筑抗震框架,包括:多個抗震單元;所述抗震單元包括橫梁,所述橫梁上端兩側均設有上弧面,所述橫梁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支撐柱、第二支撐柱,所述第一支撐柱、第二支撐柱交叉排列,所述第一支撐柱、第二支撐柱的交叉連接處設有固定件,所述第一支撐柱、第二支撐柱的下端均設有抗震板,所述抗震板的下端設有下弧面;所述第一支撐柱、第二支撐柱靠近橫梁的一側均設有固定桿,所述固定桿的方向與橫梁垂直,所述固定桿的另一端分別固定在第二連接桿、第一連接桿的下部。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橫梁、固定桿、抗震板與第一支撐柱、第二支撐柱之間的連接方式均為焊接。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橫梁上端的上弧面內均設有減震墊。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例中,所述上弧面是凹面,下弧面是凸面,所述上弧面與下弧面相匹配。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橫梁上端設有凹槽。
本實用新型中的有益效果是:抗震單元內的橫梁的兩端通過第一支撐柱、第二支撐柱交叉固定,第一支撐柱、第二支撐柱兩側通過固定桿固定,橫梁、第一支撐柱、第二支撐柱、固定桿將抗震單元構成多個三角形框,三角形具有較好的穩定性,有著穩固、堅定、耐壓的特點,使抗震單元的穩定性能大幅度提高,抗震單元內的上弧面內設有減震墊,可緩沖部分沖擊力,抗震板加大抗震力度,下弧面為凸狀結構,上弧面為凹狀結構,且上弧面與下弧面相匹配,便于各抗震單元的安裝連接,橫梁上的凹槽便于其余物體的固定,第一支撐柱、第二支撐柱通過固定件固定連接,防止其活動;本實用新型設計簡便,通過橫梁、第一支撐柱、第二支撐柱、固定桿的固定連接,使抗震單元的穩定性大幅度提高,上弧面與下弧面相配合,使多個抗震單元能夠固定連接,抗震板與減震墊均能提高抗震單元的穩定性,在高層建筑中抗震框架中,起到了抗震、防震和減災的作用,在地震中保證了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為高層建筑抗震研究奠定了基礎。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高層建筑抗震框架的抗震單元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高層建筑抗震框架結構俯視圖。
圖中:1橫梁、2第一支撐柱、3第二支撐柱、4上弧面、5下弧面、6減震墊、7固定桿、8固定件、9抗震板、10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參照圖1-2,一種高層建筑抗震框架,包括:多個抗震單元;抗震單元包括橫梁1,橫梁1上端兩側均設有上弧面4,橫梁1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支撐柱2、第二支撐柱3,第一支撐柱2、第二支撐柱3交叉排列,第一支撐柱2、第二支撐柱3的交叉連接處設有固定件8,第一支撐柱2、第二支撐柱3的下端均設有抗震板9,抗震板9的下端設有下弧面5;第一支撐柱2、第二支撐柱3靠近橫梁1的一側均設有固定桿7,固定桿7的方向與橫梁1垂直,固定桿7的另一端分別固定在第二連接桿3、第一連接桿2的下部。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橫梁1、固定桿7、抗震板9與第一支撐柱2、第二支撐柱3之間的連接方式均為焊接。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例中,橫梁1上端的上弧面4內均設有減震墊6。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例中,上弧面4是凹面,下弧面5是凸面,上弧面4與下弧面5相匹配。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例中,橫梁1上端設有凹槽10。
抗震單元內的橫梁1的兩端通過第一支撐柱2、第二支撐柱3交叉固定,第一支撐柱2、第二支撐柱3兩側通過固定桿7固定,橫梁1、第一支撐柱2、第二支撐柱3、固定桿7將抗震單元構成多個三角形框,三角形具有較好的穩定性,有著穩固、堅定、耐壓的特點,使抗震單元的穩定性能大幅度提高,抗震單元內的上弧面4內設有減震墊6,可緩沖部分沖擊力,抗震板9加大抗震力度,下弧面5為凸狀結構,上弧面4為凹狀結構,且上弧面4與下弧面5相匹配,便于各抗震單元的安裝連接,橫梁1上的凹槽10便于其余物體的固定,第一支撐柱2、第二支撐柱3通過固定件8固定連接,防止其活動;本實用新型設計簡便,通過橫梁1、第一支撐柱2、第二支撐柱3、固定桿7的固定連接,使抗震單元的穩定性大幅度提高,上弧面4與下弧面5相配合,使多個抗震單元能夠固定連接,抗震板9與減震墊6均能提高抗震單元的穩定性,在高層建筑中抗震框架中,起到了抗震、防震和減災的作用,在地震中保證了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為高層建筑抗震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過中間媒介間接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