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板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復合地板。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鋪地材料也是多種多樣。現在市場上鋪地材料多數為復合地板、地磚,地毯,PVC卷材或片材。
傳統的地板在鋪裝過程中需用膠粘劑連接,但膠粘劑含有甲醛等化學成分,使用過多會造成室內和大氣污染,更會危及人們的身體健康,傳統的地板隨溫度的變化整體向四周延伸,容易引起局部隆起和內在變形等問題。上述的這種鋪裝連接方式不環保且鋪裝效率低。
為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人們進行了長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例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鎖扣式拼接的多層實木復合地板,[申請號:201520335365.X],包括:多層實木復合地板A,所述的多層實木復合地板A側面分別具有鎖扣式凹槽,所述的鎖扣式凹槽內安裝有多層實木復合地板B,所述的多層實木復合地板B側面分別具有齒狀凸起,所述的齒狀凸起與所述的鎖扣式凹槽緊密貼合。該方案,采用了鎖扣式凹槽緊密貼合提高了地板的穩定性、環保且經濟。
上述的方案雖然具有以上的諸多優點,但是,該方案并未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該方案還是存在設計不合理,鋪裝效率低等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設計更加合理、鋪裝簡單且效率高的復合地板。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本復合地板包括板體,所述的板體一側具有能夠將該板體分切成上半體和下半體的第一配合槽,且所述的下半體的外側邊位于上半體的外側邊外,在下半體的上表面設有位于上半體外側邊外且向上凸起的配合凸起,在板體的另一側具有能夠卡于所述的第一配合槽中的第一卡部且第一卡部的下表面與所述板體另一側之間形成臺階,在臺階上設有配合凹槽且所述的配合凸起與配合凹槽相互匹配,在上半體靠近下半體的一面外側具有第一配合面,在第一卡部上具有能與所述的第一配合面相互吻合的第二配合面。
在本申請中,1、通過在板體上設有的第一配合槽和第一卡部且第一卡部具有導向作用,不僅可以實現板體之間的快速鋪裝、且結構簡單、鋪裝效率高。其次,通過配合凸起與配合凹槽配合可以防止板體之間的脫離,提高了板體的穩定性。另外,通過設有的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第一卡部卡入的第一配合槽中后,第一配合面與第二配合面互相配合,實現板體之間的無縫對接,使得板體更加美觀。
在上述的復合地板中,所述的第一配合面為弧形配合凸面,所述的第二配合面為弧形配合凸面。
在上述的復合地板中,所述的第一配合面為第一配合斜面,所述的第二配合面為第二配合斜面。
在上述的復合地板中,所述的上半體厚度與下半體厚度相等。
在上述的復合地板中,所述的第一卡部厚度為板體厚度的1/3-1/2,
在上述的復合地板中,所述的第一卡部上表面與板體上表面齊平。
在上述的復合地板中,所述的板體包括自下往上依次設置的底層、玻纖穩定層、下中層、上中層、印刷層、耐磨層和UV處理表面層。
在本申請中,通過對板體表面的UV處理,耐磨,耐污,清潔方便,
在上述的復合地板中,所述的板體的上表面一端設有沿著板體寬度方向設置的配合卡槽,配合卡槽的一端與第一配合槽連通,另一端與外界連通,在板體的下表面遠離配合卡槽的一端設有沿著板體寬度方向設置的配合卡條,且所述的配合卡槽和配合卡條相互匹配。
在上述的復合地板中,所述的配合凸起的外側邊與所述下半體外側邊齊平設置。由于配合凸起的外側邊與下半體外側邊齊平,更加便于配合凸起的生產和加工。
在上述的復合地板中,所述的配合凸起與所述的下半體連為一體式結構。
在上述的復合地板中,所述的上半體和下半體平行設置。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復合地板的優點在于:
1、通過在板體上設有的第一配合槽和第一卡部且第一卡部具有導向作用,不僅可以實現板體之間的快速鋪裝、且結構簡單、鋪裝效率高。
其次,通過配合凸起與配合凹槽配合可以防止板體之間的脫離,提高了板體的穩定性。
3、通過設有的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第一卡部卡入的第一配合槽中后,第一配合面與第二配合面互相配合,實現板體之間的無縫對接,使得板體更加美觀。
4、設計更加合理,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實施例一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體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圖1中A-A橫向截面的剖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圖1中B-B縱向截面的剖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實施例二橫截面剖視圖。
圖中,板體、1底層1a、玻纖穩定層1b、下中層1c、上中層1d、印刷層1e、耐磨層1f和UV處理表面層1g、上半體11、第一配合面11a、下半體12、配合凸起12a、第一配合槽13、第一卡部14、第二配合面14a、配合卡槽15、配合卡條16、臺階2、配合凹槽21。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一
如圖1和圖2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復合地板,該地板包括板體1,板體1是由自下往上依次設置的底層1a、玻纖穩定層1b、下中層1c、上中層1d、印刷層1e、耐磨層1f和UV處理表面層1g組成。
如圖3所示,在板體1一側具有能夠將該板體1分切成上半體11和下半體12的第一配合槽13。在本實施例中,下半體12的外側邊位于上半體11的外側邊外即下半體12的長度大于上半體11的長度。所述的上半體11和下半體12平行設置且上半體11厚度與下半體12厚度相等。
在下半體12的上表面設有位于上半體11外側邊外且向上凸起的配合凸起12a,在板體1的另一側具有能夠卡于所述的第一配合槽13中的第一卡部14且第一卡部14的下表面與所述板體1另一側之間形成臺階2,在臺階2上設有配合凹槽21且所述的配合凸起12a與配合凹槽21相互匹配,在上半體11靠近下半體12的一面外側具有第一配合面11a,在第一卡部14上具有能與所述的第一配合面11a相互吻合的第二配合面14a。
作為本實施的優化方案,優選地,配合凸起12a與所述的下半體12連為一體式結構且配合凸起12a的外側邊與所述下半體12外側邊齊平設置。第一配合面11a為弧形配合凸面,第二配合面14a為弧形配合凸面。當第一卡部14卡于第一配合槽13中后,弧形配合凸面與弧形配合凸面配合實現板體1之間的無縫拼接。
進一步地,第一卡部14厚度為板體1厚度的1/3-1/2,且第一卡部14上表面與板體1上表面齊平。
其次,如圖4所示,在板體1的上表面一端設有沿著板體1寬度方向設置的配合卡槽15,配合卡槽15的一端與第一配合槽13連通,另一端與外界連通,在板體1的下表面遠離配合卡槽15的一端設有沿著板體1寬度方向設置的配合卡條16,且所述的配合卡槽15和配合卡條16相互匹配。
實施例二
如圖5所示,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基本方案與實施例一一致,在此就不在贅述,其不同之處在于:第一配合面11a為第一配合斜面,所述的第二配合面14a為第二配合斜面。當第一卡部14卡于第一配合槽13中后,第一配合斜面與第二配合斜面互相配合,實現板體之間的無縫拼接。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板體、1底層1a、玻纖穩定層1b、下中層1c、上中層1d、印刷層1e、耐磨層1f、UV處理表面層1g、上半體11、第一配合面11a、下半體12、配合凸起12a、第一配合槽13、第一卡部14、第二配合面14a、配合卡槽15、配合卡條16、臺階2、配合凹槽21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