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市政設備,特別涉及一種平板式振動器。
背景技術:
平板振動器,是一種用于現代建筑中,用以混凝土搗實和表面振實、澆筑混凝土、墻、主梁、次梁以及預制構件等的設備,平板振動器具有激振頻率高、激振力大、振幅小、砼流動性、可塑性增加,構件密實度提高,成型快、施工質量可大幅度提高,廣泛用于各種工、民建筑,大壩、橋梁、預制構件的混凝土的平面振搗施工等。
現有技術中的平板式振動器,包括底盤1以及振動電機2,所述振動電機2固定設置在底盤1上。振動電機通過本身的重力對底盤施加作用力,使得振動電機產生的振動力能傳導到底盤上,從而實現對混凝土的振搗。
現有技術中的振動電機與底盤之間實現固定連接,由于平板式振動器在振搗的過程中,底盤與混凝土之間會產生較大的相互摩擦力,從而導致平板式振動器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底盤很容易發生過度磨損,需要對破損的底盤進行更換;而通過固定連接的方式很難較為方便的實現底盤與振動電機之間的分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平板式振動器的實用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平板式振動器,該平板式振動器能較為方便的實現振動電機與底盤之間的分離,從而提升平板式振動器的實用性。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平板式振動器,包括底盤以及放置在底盤上的振動電機,所述底盤上鉸接有抵觸振動電機朝向底盤移動的壓持件,所述底盤與壓持件之間設有用于驅動壓持件抵觸振動電機的驅動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振動電機放置在底盤上,驅動壓持件圍繞于底盤之間的鉸接位置轉動,使得壓持件扣合在振動電機上;再通過驅動件驅動壓持件對振動電機朝向底盤施加作用力,從而用于實現振動電機在底盤上的固定。當驅動件不對壓持件施加作用力時,通過轉動壓持件就能實現振動電機與底盤之間的分離;使得振動電機與底盤之間實現可拆卸的目的,使得振動電機與底盤之間的分離更加便捷,從而提升平板式振動器的實用性。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驅動件為螺栓,所述壓持件上設有供螺栓穿設的通孔,所述螺栓穿過通孔與底盤螺紋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螺栓穿過通孔并使螺栓的頭部抵觸在壓持件上,通過螺栓與底盤之間螺紋連接的方式帶動螺栓朝向底盤移動,從而用于驅動壓持件實現對振動電機的壓持固定。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通孔上連通有供螺栓沿徑向脫離所述通孔的貫穿槽,所述底盤上鉸接有可往復轉動進貫穿槽的轉動塊,所述螺栓與轉動塊之間螺紋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螺栓的一端與轉動塊螺紋連接并使螺栓圍繞于轉動塊朝向貫穿槽所在的方向轉動,使得螺栓通過貫穿槽可轉動進通孔內,用于實現螺栓與壓持件之間的連接;且通過該種方式使得螺栓與壓持件之間的分離,不需要將螺栓從轉動塊上全部擰出,從而使工作人員的操作更加便捷。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壓持件靠近于長度方向的中部位置設有貼合振動電機的柔性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柔性部的設置使得壓持件在扣合振動電機時,能使柔性部貼合在振動電機上,增大壓持件與振動電機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對振動電機施加更加穩定的壓持作用力;并通過柔性件減少壓持件與振動電機之間的剛性接觸,減少傳動到壓持件上的振動力,提升壓持件的結構強度。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振動電機與底盤之間放置有傳導塊,所述傳導塊與底盤之間固定連接,所述傳導塊朝向振動電機的一面設有供振動電機嵌設且與之適配的凹陷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振動電機嵌設在凹陷部上,通過凹陷部增大與振動電機之間的接觸面積,使得振動電機產生的振動力能通過傳導塊更好的傳導向底盤,從而增大平板式振動器的振幅;并通過傳導塊的設置對振動電機與底盤之間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使得混凝土不易粘附到振動電機上,延長振動電機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傳導塊上設有穿設過振動電機且用于限制振動電機沿水平方向移動的定位柱。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定位柱穿過振動電機對振動電機施加限位的作用力,并配合壓持件與驅動件,使得振動電機能在底盤上實現更好的固定,提升振動電機的穩固性。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底盤上設有圍繞于振動電機的圍板,所述圍板沿定位柱的軸向延伸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圍板包圍振動電機,對振動電機與外界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進一步減少混凝土與振動電機發生接觸的機率,減少混凝土對振動電機造成的腐蝕,延長振動電機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底盤上設有供圍板嵌設的卡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卡槽的設置對圍板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使得圍板能更好的固定在底盤上,并實現底盤與圍板之間的拆卸分離。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圍板上設有配重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配重塊的設置增大圍板的重量,使得圍板在重力的作用下能更好的嵌設在卡槽中,使圍板實現更好的限位。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過在底盤上鉸接設置壓持件用于扣合壓持振動電機,并通過驅動件驅動壓持件對振動電機朝向底盤施加作用力,用于實現振動電機在底盤上的固定,并實現可拆卸分離,使得振動電機的更換更加簡單;通過在壓持件上設置柔性部,增大與振動電機之間的接觸面積并實現柔性接觸,使得壓持件能對振動電機起到更好的固定作用;在振動電機與底盤之間設置傳導塊,增大與振動電機之間的接觸面積,使得振動力能更好的傳導向底盤,并在傳導塊上設置定位柱的方式,對振動電機進行進一步限位,達到更好的固定作用;并通過圍板的設置用于阻隔振動電機與外界,減少混凝土對振動電機造成的腐蝕,延長振動電機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為實施例中去掉圍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的另一立體圖(主要用于表示壓持件的結構);
圖4為現有技術中平板式振動器的立體圖。
圖中:1、底盤;2、振動電機;3、壓持件;3.1、左壓持體;3.2、右壓持體;4、螺栓;5、通孔;6、貫穿槽;7、轉動塊;8、柔性部;9、傳導塊;10、凹陷部;11、定位柱;12、圍板;13、卡槽;14、配重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一種平板式振動器,參考圖1,包括底盤1以及放置在底盤1內部的振動電機2。為了減少混凝土粘附在振動電機2上,在底盤1上放置有圍繞于振動電機2且形狀為方形的圍板12,圍板12沿豎直方向延伸設置,用于實現對混凝土的阻擋。為了實現圍板12在底盤1上的更好固定,在底盤1上開設有供圍板12嵌設的卡槽13并在圍板12上固定設置有配重塊14,配重塊14沿圍繞的水平方向間隔排列設置,通過配重塊14用于增加圍板12的重量,實現更好的固定。
參考圖2,為了增大振動電機2振動頻率的傳導量,在底盤1上位于振動電機2的下方固定設有形狀為立方體的傳導塊9,傳導塊9與底盤1之間固定連接;傳導塊9朝向振動電機2的一面向內凹陷有適配于振動電機2底部的凹陷部10,振動電機2嵌設在凹陷部10內,增大傳導塊9與振動電機2之間的接觸面積。為了使振動電機2能更好的固定在傳導塊9上,在凹陷部10靠近周邊的位置設有圍繞于傳導塊9周邊間隔排列的定位柱11,定位柱11與傳導塊9固定連接且與之垂直設置,振動電機2放置在凹陷部10上并被定位柱11所穿設,從而用于實現對振動電機2的限位。
參考圖3,為了實現振動電機2在底盤1上的固定,在底盤1上設有形狀近似為匚字形的壓持件3,壓持件3的開口朝向振動電機2的頂部并罩設振動電機2。壓持件3沿長度方向的中部分體設置座左壓持體3.1與右壓持體3.2,左壓持體3.1與右壓持體3.2的形狀均為近似的L形;左壓持體3.1的一端與右壓持體3.2的一端之間固定連接有柔性部8并使柔性部8位于振動電機2的頂部位置,通過柔性部8的設置增大壓持件3與振動電機2的接觸面積,柔性部8可為橡膠材料。
左壓持體3.1的自由端通過轉軸與底盤1鉸接設置(參考圖2),右壓持體3.2靠近自由端的位置設有豎直設置的通孔5,通孔5的側壁連通有貫穿右壓持體3.2且寬度等于通孔5寬度的貫穿槽6;底盤1上位于通孔5的正下方通過轉軸鉸接有轉動塊7,轉動塊7的轉動方向與貫穿槽6平行且重疊,轉動塊7上螺紋連接有壓持右壓持體3.2的螺栓4,通過螺栓4對壓持件3施加作用力,用于實現對振動電機2的固定。
安裝過程:將振動電機2放置在凹陷部10上并在放置的過程中校準與定位柱11之間的位置,使得定位柱11能穿設進振動電機2。壓持件3圍繞于底盤1之間的鉸接位置朝向振動電機2轉動并罩設在振動電機2上;轉動位于轉動塊7上的螺栓4,并使螺栓4通過貫穿槽6進入到通孔5內。工作人員擰緊螺栓4,通過螺栓4帶動壓持件3朝向底盤1移動,從而用于實現對振動電機2的壓持固定。再將圍板12罩設在振動電機2周圍并嵌設進卡槽13內,用于實現對圍板12的固定。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