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房屋建筑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分層筑墻的,特別是用于房屋和建筑業中建筑垂直混凝土墻壁的改進型自升系統。本發明也涉及建筑結構中其它混凝土構件如周邊和帶狀梁的修筑,不過,就最廣泛的形式而言,本發明主要涉及垂直混凝土墻的建筑,例如構成建筑結構中心服務內筒和/或建筑結構外墻的垂直墻的修筑。
更具體來說,本發明涉及一完整的高層建筑結構系統,它包括一種用于垂直混凝土構件(外墻和服務筒墻),周邊的帶狀梁的現場分層澆筑的方法和裝置,在某種限度內也涉及辦公樓,高層公寓和高大民用結構物中的地板。
澳大利亞專利490759號專利以及我們的共同待批的澳大利亞專利申請18541/88號等文件中公開的現有自升系統,在系統的機動性方面都具有局限性。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自升系統,在最初的組裝之后,從一層到另一層爬升的該系統無需使用起吊設備。該系統最好載有全部模板構件,安全甲板,工作平臺以及四周的安全網,也就是要有隨時保障建筑工人在裝置中安全工作的一切設施。當施工完成時,該系統即為多余之物而用外部設備拆除。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建筑任何大小、形狀或高度的系統,雖然主要與建筑垂直墻有關,但該系統的多用性使其可以建筑下列混凝土構件
(a)外周的墻,梁和立柱以及同時建筑內部的柱梁,剪力墻和所有中心筒墻。
(b)由該系統在一層上澆筑的有關建筑構件的一半,以及結構中高一層的另一半,很容易分離以便與建筑的幾何形狀和/或結構相適應。
(c)僅僅澆筑外周的墻、梁和立柱。
(d)外周的墻、梁和立柱連同內部的立柱和梁以及剪力墻。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普通的滑模系統澆筑主地板區域之前構筑中心內筒。
(e)一層上的外周的墻、梁和立柱以及在一分離系統中的高一層的中心筒墻。
(f)僅僅是全部的中心筒墻。
現存的自升系統,包括前面提到的專利和專利申請,都沒有實現這種操作的多用性,而這正是本發明的目標。
由于引入了中心筒墻的爬升系統(滑模系統,前述專利或專利申請的主題),也由于到入了快速循環表格式系統用于如地板那樣的水平構件,建筑物外墻修筑,在多層建筑物的修筑中,對地板循環同期來說一直是十分關鍵的。這主要是由于對現場吊車設備的依賴,繞著周邊各構件的集中以及在修筑外墻時在建筑物邊緣對建筑工人的安全保障等因素決定的。
本發明追求的目的是在修筑多層建設物時加快外墻及類似構件的修筑速度。
本發明的房屋建筑系統在修筑一建筑物時可以逐步地形成許多垂直疊起的混凝土部分,該系統具有許多構成支柱的起重器系統,每個起重器系統在其上端都承載著系統的底架,在底架上,壓在要修筑的部分的位置上的一主架可以定位,而且模板可以懸掛在底架上以便滑移到位從而限定澆筑混凝土形成所述部分的空間,所述起重器裝置可以由所述建筑物已筑好的下一層之下的某一下層支承,并且在主架支承在臨時支座上之后回收以便重新將所述起重器裝置定位以支承在所述建筑物已筑好的一層上。
使用本發明的系統,外部吊車或其它起吊設備只需用于該系統的最初裝配和最后的拆卸,以及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鋼筋和型鋼的供應。在最初裝配之后,本發明的系統即可實現從一層至另一層的自升。
該系統可以承載按計劃形成混凝土構件組所必須的全部滑模零件。
該系統可以自身承載工程人員的交通平臺,它構成系統的一個整體部分,以及保護下面的二層或更多層的建筑物周邊或中庭的安全網。
采用該系統的一種有代表性的建筑循環如下(1)使用普通的自升式筒墻修筑系統或按照本發明的系統修筑電梯/中心筒墻區。在修筑主地板層之前的適當時間隨著中心筒墻一道修筑必要的附屬地板,環繞中心筒墻預留接受主地板或地板梁的建筑接頭。
(2)只要外周的墻,或立柱和梁達到足以顯出結構外形并露出周圍地面的高度即可采用本發明的系統,首先澆筑周邊構件(墻或立柱和梁),這樣的構件要預留接受水平構件(如梁或板)的建筑接頭。
(3)該系統推進到超過下一層地后之后,該層地板即可澆筑,澆筑時也要澆入在周邊預留的建筑接頭中。
(4)當剛修筑好的一層可用來穩固該系統時,即可澆筑下一層周邊構件,以下照此類推。
底架相對于起重器裝置的位置最好是可調的,因而澆筑溜槽也可調整,這樣底架和支承在底架上的主架就可以超過或接近于起重器裝置進一步延伸,例如,隨著修筑過程使外墻向著建筑物之內移位,從而形逐步向內分級的外墻。
四周的安全網最好總是在正修建的那一墻段之下的幾層延伸,這樣在從安全網結構懸掛的平臺上的工人在下面的地板上進行收尾工作(如表面修整和上光)時就可以受到從架空滑模懸掛的安全網的保護,該安全網將逐步隨滑模一道升起。
與安全網的裝配有關,最好采用預先制成的標準寬度的網段,每條網段邊緣內側設置沿直線排列的孔或槽,因此,隨著外墻長度的變化,安全網段之間的間隙在裝配過程中如小于安全網本身的寬度,則可以由相鄰網段的重疊邊緣來充填,使兩網段一對選定的孔或槽對準來接受如螺栓那樣的定位裝置或其它緊固裝置。
主架最好由運至工地的預制框架段構成,把這些框架段放到預先定位的起重器裝置和底架上,然后再把這些框架段連接在一起以形成完整的主架,或者某些框架段也可以不連接起來從而使主架的個別段可以相互獨立地升起以便按照預定的建筑計劃在不同的高度形成垂直的混凝土墻,這樣就可以較靈活地調度建筑工人。
出于安全的考慮,在模板間的澆筑溜槽上最好設置網蓋,這樣使混凝土可以澆過網蓋,使鋼筋可以穿過網蓋,同時又可以防止建筑工人跌入或通過澆筑溜槽。網蓋最好鉸接在鄰近的滑模上,從而當需要接近澆筑溜槽時網蓋可以上擺讓路。
滑模在架空的主架上的懸掛點處最好設有微調模板的裝置。
現在對照以下附圖描述本發明的四個推薦實施例
圖1是利用本發明的一推薦實施例正在修筑的一建筑物的部分平面示意圖;
圖2是系統最初裝配階段的側視圖;
圖3是系統下一裝配階段的側視圖;
圖4是系統裝配完成后的側視圖;
圖5是沿圖4中5-5線的剖視圖;
圖6是沿圖1中6-6線的剖視圖,顯示在修筑一段墻時系統工作的第一階段;
圖7是類似于圖6的剖視圖,顯示在修筑一段墻的下一階段;
圖8是類似于圖6和7的剖視圖,顯示系統為修筑下一重疊墻段的重新定位;
圖9是類似于圖8的剖視圖,顯示形成該墻段的下一階段;
圖10是類似于圖8和9的剖視圖,顯示為重復圖7至9所示建筑階段而作準備時系統的起重器裝置部分的再定位情況。
圖11是沿圖10中11-11線的剖視圖;
圖12是按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系統的側視圖;
圖13是按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系統的側視圖,更詳細地顯示其零件;
圖14是本發明推薦實施例附加特征的剖視圖,它可以修筑支承地板的水平梁;
圖15是按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類似圖8所示正在修筑的建筑物一部分的剖視圖;
圖16是圖15中箭頭A圈出部分的放大圖;
圖17是沿圖16中17-17線的剖視圖;
圖18是沿圖17中18-18線的剖視圖;
圖19是沿圖17中19-19線的剖視圖;
圖20是沿圖15中20-20線的剖視圖;
圖21是沿圖20中21-21線的剖視圖;
圖22是按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房屋建筑系統的平面圖,它特別適用于修筑多層建筑物中的服務筒墻;
圖23是沿圖22中23-23線的縱剖圖;
圖24是沿圖22中24-24線的橫剖圖;
圖25,26,27和28是類似于圖24的橫剖圖,但示意性更強,顯示本發明系統使用過程中修筑多層建筑服務筒墻的垂直重疊墻段的四個相繼的階段。
現在對照附圖1-11,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具有許多起重器裝置,其形式為可以延伸的千斤頂或液壓油缸20,它們大略上按待建房屋外形定位,并定位于準備修筑垂直混凝土墻和梁的地方。每個千斤頂或液壓油缸的最上端都承載由一系列縱框架構件21a,橫框架構件21b和垂直框架構件21c形成的底架21,這些框架構件通過一對上下框架構件21a之間的連接板22共同地裝到液壓油缸的最上端。
底架21又支承著系統的主架23,主架23壓在待建的建筑結構的墻,立柱和其它的垂直構件24上并由縱框架構件23a,橫框架構件23b和垂直框架構件(未畫出)和斜桿23d組成,縱框架構件23a用來壓在由底架21承載的支承件21d上。
另外,外墻處的每個底架21接受一個衡重架25,衡重架25包括接受在底架的縱框架構件21a中的縱框架構件25a,構件21a可呈槽形截面或中空截面,其中可接受框架構件25a。衡重框架25也包括垂直構件25b,衡重框架的最外端支承著衡重26,其重量正好用來抵銷液壓油缸軸線相對側的系統的重量,從而為系統提供一穩定平衡結構。
圖2-5表示系統裝配過程中的各階段。在系統裝配前,用普通的墻和地板澆筑方法修筑好第一層,以便提供垂直墻27,建筑結構的其它垂直構件以及第一層地板28。現參照圖2,液壓油缸20的下端穿過地板28的孔,支架29將液壓油缸20連接于地板,利用可調支柱30進一步支承液壓油缸并使液壓油缸在油缸的錨定點29a和地板28上的錨定點29a之間垂直對準。現參照圖3-5,然后在底架21頂面上裝配主架23,使縱框架構件23a接合底架的支承件21d,從而使整個主架,或者其獨立的部分通過其底架21支承在千斤頂或液壓油缸20上。然后將衡重框架25插入底架,由于模板31(見圖6)在主架上被定位,故衡重26也定好位并調整以便在油缸20軸線兩側使系統平衡。
為完成系統的裝配,在主架內并懸掛于主架放置工程人員用的工作甲板,而從主架垂直向下延伸的構件23e承載安全網32a,安全網32a至少延伸至下面一層,或者下面幾層,那一層正在修筑。另外,穿過主架上的甲板32設置溜槽33以便當模板移到墻的澆筑位置和/或建筑結構的其它垂直構件的澆筑位置時連通模板31之間的空間。模板31又從底架或主架懸掛在滾輪34上,滾輪34可使模板滾到或滾離需要澆灌混凝土的位置。
現參照圖6-11描述建筑物的垂直構件如垂直外墻和建筑物的服務筒墻的垂直墻以及任何垂直立柱的逐步澆灌。
如圖6所示,當系統在建筑結構預先修好的第一層上裝配完畢后,將滑模31移動到位,如圖13所示,并用系桿35固定,系桿35穿過形成滑模主構件的垂直和水平構件31a和31b。
如圖7所示,澆灌建筑物第二層的墻段27a和其它垂直構件并待其硬化后,從系桿上拆離滑模,然后將液壓油缸20延伸至圖8所示位置。接下來一層也采用傳統的地板澆灌技術修筑,其邊緣要澆入相鄰墻段內部上緣上的橫木27b內,如圖8所示,地板澆灌時要留下油缸20穿過的孔。
如圖9所示,在接下來一層,模板31重新定位并固定在一起從而限定在該層下一墻段和其垂直構件的空間,接著再次進行混凝土的澆灌。
如圖10所示,在系統主、底架和下面地板28b之間放置臨時可調垂直立柱36以便當油缸20縮回以便使其下部向上穿過地板28b上的孔時,支承系統,然后再由支架29和支柱30以圖2所方式支承。然后重復圖7-10所示的過程修筑接下來的一層。
一般來說,在系統工作的大部分時間內,底架是支撐在下面的建筑結構上的以此來使系統穩固。
在圖1-10所示的實施例中,任何開口,如建筑物外墻上的窗口是按下述方式形成的,在形成相對墻的模板31之間設置適當的預留孔堵塊,然而在圖12所示的另一實施例中,開口,如圖12所示的外墻上的窗口的形成方式為利用短模板31a及下模板31b來限定混凝土澆灌腔的底部,并用垂直支柱38固定其位置,從而澆筑出水平分隔開的墻段37。在其它方面,系統的零件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并使用相同的標號。
如圖14所示,本發明系統的推薦實施例也可以用來修筑建筑結構中的水平梁39,相互連接的地板40,以及使澆灌梁的模板從較低的梁澆灌層上滑到較高的梁澆灌層的設施。
如圖14的左半部所示,當澆灌結構梁39時,適當成形的模板41由滾輪44懸掛于系統上,滾輪44可滑動地裝在主架23和/或底架21的結構件42上,并可繞其擺動。在梁的澆灌過程中,模板41由可調的垂直支柱43支撐并固定在位。當混凝土梁39澆灌并硬化后,如圖14右半部所示,支柱43被拆除,模板41可繞滾輪44軸線向下擺動,然后由于油缸20的延伸,由架空框架承載模板41可穿過相鄰梁39間的空間向上移一層。
現對照圖15-21,與前述實施例一樣,該實施例也具有許多起重器裝置,在該例中呈可延伸的千斤頂20形式,由電機驅動,它們大略上按照待修建的建筑物外形定位,并定位于準備修筑垂直混凝土墻和梁的地方。每個千斤頂或液壓油缸的最上端承載由一系列縱框架構件21a,橫框架構件(未畫出)和垂直框架構件21c構成的底架21,這些構件通過上、下成對框架構件21a間的連接板22共同地裝在油缸的最上端。
底架21又支承著主架23,主架23壓在正修筑的建筑結構的墻,立柱和其它垂直構件24上并由縱框架構件,橫框架構件,垂直框架構件和斜桿構成,縱框架構件用來壓在由底架21承載的支承件上,這一點與前述實施例一樣。
另外,外墻處的每個底架21中裝著衡重架25,衡重架25包括接受在底架的縱框架構件21a中的縱框架構件25a,該構件21a可以有槽形橫截面或中空橫截面,其中接受構件25a。衡重架25也包括垂直構件25b,衡重架的最外端支承著衡重26,其重量正好抵銷油缸軸線相對側的系統重量,從而為系統提供穩定平衡結構。
液壓油缸20的下端穿過地板28b上的孔,支架29將油缸20連接到地板最下側,利用可調支柱30進一步支承液壓油缸,并將液壓油缸在液壓油缸上的錨定點29a和地板28b上的錨定點29b之間垂直地對準。主架23在底架21的頂面上組裝,縱框架構件23a接合底架的支承件21d,從而使整個主架或者其獨立的部分通過其底架21支承于液壓油缸20上。
為了完成系統的裝配,為工程人員的各個工作甲板32在主架內安放并懸掛于主框架,而從主框架向下垂直延伸的構件32e則承載著安全網32a,在此實施例中安全網向下延伸二層。另外,穿過主框架上的甲板32裝有溜槽以便當模板向墻段澆灌位置和/或建筑結構的其它垂直構件的澆灌位置移動時連通模板31之間的空間。模板31又在滾輪34上懸掛于底架或主架,滾輪34使模板可滑向或滑離需要澆灌混凝土的位置。
垂直構件,如垂直外墻和服務內筒的垂直墻以及任何垂直立柱的相繼澆灌與前述實施例的詳細描述一樣。
按照對該實施例的一種改進,底架21和澆筑溜槽33可相對于液壓油缸22調整,從而提供超過建筑物外墻更大的架空量,在建筑物外墻和懸置的安全網32a之間的這種更大的空間,由安全網結構承載的平臺32上的工人將更舒適和安全。
按照對該實施例的另一種改進,如圖16所示,澆筑溜槽上蓋有網蓋100,通過網蓋可將混凝土澆入模板31頂面之間的灌槽中,然后澆入模板之間空腔中,網蓋可以鉸接(未畫)到相鄰平臺32上,因此,如果需要接近澆筑溜槽和灌槽時,蓋網可以擺開讓出通路。
該實施例的又一種改進是模板31和滾輪之間的連接裝置可使模板相對于主架23的位置向上或向下做微調,如果是最外的模板則除沿著建筑結構外還可向著建筑結構的內外做調整。
如果是如圖16左側所示的最內模板31,模板的垂直框架構件31a上裝有木板31b,通過水平框架構件101和螺栓102連接到支架103上,支架103一端有一孔,通過這個孔裝設一帶螺紋的懸掛件104,懸掛件一端載有一螺母在支架下方。懸掛件上端連接到一根軸上,滾輪34沿構成主架23一部分的構件凸緣滾動時,滾輪34可繞該軸轉動。用沿懸掛件104端部調整螺母的方法可以使有關模板相對于架空的主架上升或下降。
如果是如圖16右側所示的最外模板,如圖17-19所示,垂直框架構件31a也可用螺栓108通過水平框架構件106和墊片107連接到倒槽形截面的一個支架109上,承載著一螺母111的螺紋懸掛件110穿過支架以便作類似于最內模板的垂直調整。在支架109內有一調整箱112,調整箱內又裝有一調整件113,懸掛件110穿過調整件113并用螺母114裝在其上。懸掛件也穿過支架109上的孔115,該孔與調整箱112上的孔116對準,所有這些孔都大于懸掛件110的直徑,使懸掛件在其中可做相對運動。調整件113承載著一個水平放置的帶長螺紋的調整件117,調整件117穿過調整箱112端壁上的一個孔118并在箱外載有一螺母119,當沿著件117調整螺母119時,可使有關模板31移向或移離另一模板。調整箱112還載有一水平放置的帶長螺紋的調整件120,調整件120穿過構成支架109的倒槽形部分的一個凸緣上的孔121,還具有與其配合動作的一螺母122,當沿件120調整螺母122時可使支架109及有關模板沿建筑結構的長度方向前后移動。以上可以看出,外模板的調整可以在三個方向上進行,即上下,內外和沿主架23前后做調整以便微調模板相對于正在修筑的建筑物的位置。
現對照圖16,最外模板31的滾輪34的軸上承載著一系板123,系板123又通過主架23的有關構件的凸緣用螺栓固定在某一適當的位置上以便當有關模板31處于正確的澆灌位置時將滾輪固定在位。
現對照圖20,每個起重器20都是一電機驅動的千斤頂,每個千斤頂的工作都可以控制以便與其它千斤頂同時工作,這樣所有千斤頂都一致地伸縮以便把建筑系統保持在同一高度上。
每個千斤頂都具有一管狀電機殼125,頂部和底部分別由端蓋126和127封閉。殼的上端裝有一個通過電磁離合器130,齒輪箱131,扭矩限制聯結器132和軸承133驅動的絲杠129的電動機128。在殼內鄰近軸承133處設有構成內起重柱的一管形固定起重桿134,從殼內向下伸入共軸的外柱137內以便進行相對于外柱137的伸縮運動,一支承管135裝在起重桿134內,可在其中作軸向伸縮運動,它穿過起重桿134端部的孔134a,其下端連接到外柱137內的136處。支承管135的上端載有一個內部帶螺紋的軸套的便與外部帶螺紋的絲杠129接合。
當絲杠129以某一方向轉動時,電機殼125以及其上承載的底架和主架即被向上驅動(抬起),而如第一實施例的圖8所示,連接于外柱137的支承管135仍固定在下部的建筑結構上。當絲杠129反向轉動時,由于外柱137與下面的建筑結構分開,且主架23,底架21,及殼125固定在抬高的位置上,因而外柱137和支承管135將分別繞著起重桿134和在起重桿134之內被向上拉起,如第一實施例的圖10所示。
如前所述,在本發明的一個推薦實施例中,在安全網結構32a中,預先制成的標準寬度的網段在相鄰邊緣處沿直線設有孔或槽,因此,當外墻長度變化時,安全網裝配過程中網段間的間隙小于網段本身的寬度時,用網段上選定的一對孔或槽對準并接受固定裝置如螺栓或其它緊固裝置,從而該間隙可被網段的重疊相鄰邊緣所填補。
另外,按照本發明的一個推薦實施例,主架23可以由預制的框架段構成,這些框架段被運至工地并裝到預先定位的起重器裝置20和底架21上,然后將預制的框架段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完整的主架,或者某些框架段也可以不連接從而主架的個別段可以相互獨立地升起,使澆灌的垂直墻或構件按照預定的修筑計劃處于不同的高度以便在調度建筑工人時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現在對照圖22-27描述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建筑系統,該系統特別用于修筑多層建筑中的服務筒墻,它具有構成部分底架和主架并支承類似圖20和21所示千斤頂20的管形電機殼125的上部框架200,千斤頂的其余部分從上部框架向下延伸。在該實施例中,設有兩個用于在建筒墻的千斤頂。上部框架200又支承在由縱橫延伸的主框架構件201和202組成的網格上,各模板203和承載工作平臺204的安全網205則懸掛于上述網格。在此實施例中,工作平臺連同周邊的安全欄柵設置在主框架構件網格的頂部。
另外,模板本身支承著工作平臺208(在內模板上用螺栓緊固著的扶手208a),以及外工作平臺209(當外模板移至其最外位置如圖24和25所示以便使工人能清掃模板表面時,扶手209a鉤掛于外模板的上緣)。內模板的下端還懸掛有一個工作平臺210。
千斤頂20的下端載有可以縮回的抗剪鍵211,抗剪鍵211總是接合在正在修筑的內筒的垂直重疊的墻段213的內壁上的鍵槽212內。最下面的又一個工作平臺214又通過吊鉤懸掛于抗剪鍵以便能接近以前澆灌的墻段,清掃并進行修整工作。
與前述各實施例一樣,模板的上端通過滾輪216懸掛于架空的框架構件上,通過前述的如圖17-19所示的那種調整機構可以做三個方向上的調整。
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系統具有一系列將系統支承于下面已澆灌的墻段213上的底腳組件217,還具有垂直可調的螺紋件218位于大的支承頭部219內,以便當澆灌下面墻段時借助頭部219與該墻段頂部的凹口222接合。正在澆灌的墻段設有混凝土澆筑溜槽220,溜槽上具有網蓋221。在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中的建筑系統可以或者用可以縮回的抗剪鍵211,或者用底腳組件217支承在已澆灌好的墻段上。
圖25-28表示澆灌一墻段的前四個階段,特別是在地平面的地板223上的第一墻段213。地板223具有一個開口224借以連通地板之下的空間或空腔,千斤頂20的下端可以穿過該開口。一系列起始墻225首先澆灌并使其硬化。
然后將千斤頂20穿過開口224以便組裝建筑系統的大部結構,并使其支承于橫跨在起始墻225之間的底部支架226上。然后使千斤頂暫時支承在底部支架226上和/或相互支承。然后將上部框架200放置在千斤頂上,如果尚未定位,則將主架構件201和202的裝配完成,裝上工作平臺206和安全欄柵207,然后將內外模板放置于其懸掛位置,同時裝上底腳組件217,溜槽220和網蓋221。
然后將模板移至其墻壁澆灌位置,開始澆灌第一墻段213使其從起始墻225向上延伸并墻段硬化。在澆灌墻段之前要放置鋼筋,預留開口堵塊以及抗剪鍵形成裝置(如227)等。
墻段213硬化后,分離模板,使系統在千斤頂20上升起到圖26所示位置,然后在該位置時裝上下部的內外模板210和204,使千斤頂延伸抬起整個系統直至如圖27所示的下一墻壁澆灌高度。
然后將底腳組件217降至模板之間的位置,這樣,當模板再次移至其澆灌位置,必要的鋼筋和堵塊定位時,即可再次澆灌混凝土形成垂直重疊在第一墻段的第二墻段,第二墻段向上延伸并包圍住底腳組件217的支承頭部219。
當墻段213的第二層固化后,由于系統靠底腳組件217支承在第二墻段頂部,千斤頂靠臨時撐桿226a支撐,所以可將臨時支架226拆去,代之以可以縮回的抗剪鍵211。然后拆除臨時撐桿226a。然后縮回千斤頂,實際上是把抗剪鍵211提升到圖28所示位置,從而使從抗剪鍵向外突出的端部211a接合在墻段213第一層澆灌出的鍵槽212中。然后將最下面的模板214連同其吊鉤215定位,整個建筑系統的裝配即告完畢。
為修筑更高墻段而抬起建筑系統是用伸縮千斤頂20完成的,當千斤頂延伸把系統升至下一個澆灌位置時系統由抗剪鍵211支承,而當千斤頂縮回把抗剪鍵升至下一個支承位置時系統由底腳組件217支承,這樣交替進行。
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服務內筒建筑系統可與同前述實施例那種外周的墻和梁建筑系統結合起來,使服務內筒和建筑結構同時施工,而一般來說是先于外周的墻,梁和地板施工的。
除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外,本發明的系統還可用于混凝土包鋼結構。商業建筑物的層間高度為2.7米至4.0米。如果是混凝土包鋼結構,液壓油缸20及其撐桿可以比外墻鋼件提早兩層安放,以便于提前于混凝土包殼滿足鋼件對準規范、應當知道,液壓油缸20及其撐桿需額外延伸一個樓層,而且需考慮這一附加支承結構的尺寸和范圍。
本發明的系統考慮到了所有的有關工種,例如,為澆灌混凝土而設置的平臺,在適當層位為木工和其它工匠設置的工作甲板等。這些平臺是長久設置的,無需人工從一層移至另一層,因為它們由系統承載隨系統一起向上推進。
繞建筑物外周設置的安全網也是由系統承載的。安全網可向下延伸幾層以保護下面的外墻工匠。整個外墻可被覆蓋以增加在建筑物這一區域工作的安全感。
工作平臺和安全網的持續存在以及它們隨系統的推進減小了工作量,方便了操作有利于加快施工進度。
本發明系統的大多數構件,如果說不是全部的話,可以不在施工現場制成,然后運至現場,與其它零件在現場進行組裝。
權利要求
1.在建筑結構中形成許多垂直重疊混凝土部分的房屋建筑系統統,該系統具有許多構成支柱的起重器裝置,每個起重器裝置的上端承載著系統的底架,在底架上用來放置主架,主架覆蓋在準備形成所述垂直重疊混凝土部分的位置上,主架上懸掛著可移動到位來限定澆灌混凝土形成所述垂直重疊混凝土部分和空腔,所述起重器裝置適于支承在比前面修筑好的一層更低的已修筑的那層上,并且當所述主架支承在臨時支承上時可以縮回以便重新使起重器裝置定位,使其支承在所述建筑結構剛筑好的那層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建筑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臨時支承是可調的支柱,支承于壓在下面已修筑好的建筑結構部分上的底架和主架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建筑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臨時支承是與下面已修筑好的建筑結構頂部邊緣接合的裝置。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房屋建筑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臨時支承是下面已修筑好墻段中預先澆筑的鍵槽。
5.如前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房屋建筑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相對于起重器裝置的位置,也就是說澆筑溜槽的位置是可調的,因而底架及支承于底架的主架將進一步延伸超過或接近起重器裝置。
6.如前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房屋建筑系統,其特征在于周邊的安全網總是在正在修筑的某一墻段之下延伸若干層地板,因而位于懸掛在安全網結構的平臺上的工人進行下面地板的修整作業時可以受到懸掛于架空框架的安全網的保護,所述安全網隨所述框架一起逐步升起。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房屋建筑系統,其特征在于構成所述安全網的網段是預制的,具有標準寬度,網段相鄰邊緣布置有沿每一網段邊緣內側呈直線排列的孔或槽,因而在裝配安全網的過程中網段之間小于網段本身寬度的間隙,可以選定一對網段上的孔或槽對準并接受緊固裝置,借助網段重疊的相鄰邊緣來填補。
8.如前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房屋建筑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架是由預制的框架段構成的,將這些框架段運至工地并放置在預先放好的起重器裝置和底架上。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房屋建筑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段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完整的主架。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房屋建筑系統,其特征在于某些所述框架段連接在一起,而其余的框架段不相連接,因而個別段的主架可相互獨立地升起以便按照預定的施工計劃使正在修筑的垂直混凝土墻或構件處于不同的高度。
11.如前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房屋建筑系統,其特征在于在模板間的空間之上設置混凝土澆筑溜槽,澆筑溜槽的開口上設置網蓋,因而澆灌的混凝土可以穿過網蓋,而同時防止建筑工人落入并通過澆筑溜槽。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房屋建筑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網蓋鏈接于相鄰的工作平臺,因而當需要接近澆筑溜槽時,網蓋可向上擺起而讓出通路。
13.如前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房屋建筑系統,其特征在于在模板懸掛于架空主架的懸掛點處設有調整模板的裝置。
14.對照附圖1-11或12-14或15-21或22-28所描述的一種房屋建筑系統。
全文摘要
逐步形成許多垂直重疊混凝土墻段的房屋建筑系統,它具有許多構成支柱的起重器裝置(20),每個的頂端承載系統的底架(21),在澆灌墻段的位置上的主架(23)適于放置在底架上,主架上懸掛的模板(31)可移動到位來限定澆灌混凝土形成墻段的空腔。起重器裝置適于支承在比剛筑好的一層(28)更低的已筑好的那層建筑結構上,并且當主架支承于可調支柱(36)時可以縮回以重新定位起重器裝置,在延伸至下一個墻段澆灌位置前使其支承在剛筑好的那層(28b)建筑結構上。
文檔編號E04G21/32GK1044841SQ90100609
公開日1990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1990年2月8日 優先權日1989年2月8日
發明者翰斯·海恩里奇·施姆特 申請人:魯比卡建筑系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