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門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車門結構,具體而言,較為典型的是涉及一種在車門內部設置有由泡沫材料構成的沖擊吸收構件的車門結構。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在車輛的側門內置有用于升降窗玻璃的機構和用于車門開閉及上鎖的機構等設備構件,另外作為保護乘員免受側面碰撞的方法,可在車輛側門的與就座于座位上的乘員的身體側部相對的部位設置沖擊吸收構件(較為典型的是泡沫材料)。
關于該沖擊吸收構件,如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平11-342815號)所示,在車門內板和車門裝飾板之間夾裝有沖擊吸收構件,且該沖擊吸收構件上設有進入車門內板的作業孔內的凸部,由此,賦予沖擊吸收構件附加的厚度。
專利文獻1還揭示了為了防止雨水等侵入到車室內部,使用比較硬質的孔蓋覆蓋作業孔,且為了收容沖擊吸收構件的凸部,孔蓋的截面形狀采用向車寬方向外側突出的凸狀。
內置有沖擊吸收構件的側門,即使因發生側面碰撞而使側門向車寬方向內側變形,但能夠利用上述沖擊吸收構件吸收伴隨上述變形的沖擊力,所以能夠減輕乘員的損傷。還有,孔蓋的截面形狀采用向車寬方向外側突出的凸狀,即使車門較薄,由于可賦予沖擊吸收構件附加的厚度,所以能夠確保所期望的沖擊吸收效果。
然而,孔蓋的截面形狀采用向車寬方向外側突出的凸狀,則圍繞孔蓋的全周延伸的周圍壁呈沿車寬方向延伸的狀態,該周圍壁可能成為傳遞沖擊力的構件。
發明的內容本發明的目的在于,以具有進入車門內板的孔的形狀的沖擊吸收構件且用孔蓋覆蓋該孔的車門結構為前提,提供一種能夠抑制孔蓋自身成為沖擊傳遞構件,能夠防止由于沖擊力傳遞構件而損害沖擊吸收性能的車門結構。
眾所周知,作為因側面碰撞而引起的側門向車室內部侵入的現象,腰線(waist line)附近的侵入量最大,隨著向下方移動侵入量逐漸變小,本發明是著眼于上述問題而提出的方案。
本發明的車門結構包括,在側門的車門內板上,與就座于座位上的乘員身體的側部相對的部位所形成的開口;覆蓋該開口,具有由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的周圍壁形成的向車室一側開放的凹部的孔蓋;添設在所述車門內板車室一側的車門裝飾板;以及設置在該車門裝飾板和所述車門內板之間、具有進入所述車門內板的開口內且被所述孔蓋的凹部收容的凸部的沖擊吸收構件,所述孔蓋的周圍壁中至少上部周圍壁采用當從車寬方向外側施加規定量或以上的負荷時可產生變形的脆弱結構。
采用上述結構,因為孔蓋中,與腰線相對較近的上部周圍壁,與下部周圍壁相比,采用相對容易變形的脆弱結構,所以,在發生側面碰撞而引起側門變形時,對應于向車室內部的侵入量較大的部位的孔蓋上部容易變形,由此能夠防止以往因孔蓋的影響而導致沖擊吸收性能降低的問題發生。
在上述結構中,所述孔蓋,通過密封構件覆蓋上述開口,由上下分開的上側蓋構件和下側蓋構件構成,所述上側蓋構件的剛性弱于所述下側蓋構件的剛性,所述下側蓋構件設有用于從車門內板的外側至內側布置布纜構件(cabling)的貫穿孔。這樣,由于碰撞的侵入量較大的車門上側,相對于車門下側剛性較脆弱,所以能夠充分減輕對乘員的傷害,且因為布纜構件貫穿相對于車門上側具有較高剛性的車門下側,所以能夠防止由于布纜構件與貫穿孔的接觸而使下側構件變形或變位而導致密封部的剝離。
在上述結構中,所述開口是用于安裝設置在車門內板的車外側的車門后端的門鎖的作業孔。該作業孔設置在側門較高處,即靠近腰線的部位,通過該作業孔將從門鎖機構部件延伸的門鎖電纜布置在車室內側。因而,以在孔蓋上設置所述貫穿孔、用該貫穿孔支承門鎖電纜為宜。門鎖電纜在進行上鎖操作時受到拉伸負荷,因為將所述貫穿孔設置在孔蓋的剛性較高的下部,所以能夠防止孔蓋伴隨門鎖電纜的拉伸負荷變形而損害孔蓋的密封性能。
還有,所述孔蓋,可通過密封構件覆蓋開口,由上下分開的上側蓋構件和下側蓋構件構成,所述上側蓋構件的剛性弱于所述下側蓋構件的剛性,所述下側蓋構件可設有從該下側該構件延伸且用于支承布置在車門上的電纜構件的支承部。
這樣,因為在孔蓋中,可以用與以往相同的比較硬質的材料制作其下部,所以能夠使用該孔蓋的下部支承安裝在側門內部的設備構件,而且不會隨著對該設備部件支承而使孔蓋的下部變形和密封性能受到損害。還有,對于車門內板,因無需設置支承布纜構件的孔,所以能采取不需防水的支承。
還有,所述上側蓋構件可具有形成所述孔蓋的凹部且沿車寬方向延伸的周圍壁,該上側蓋構件的周圍壁可采用當從車寬方向外側受到規定量或以上的負荷時可產生變形的脆弱結構。
這樣,因為向孔蓋的車寬方向延伸的周圍壁采用脆弱結構,在發生側面碰撞而施加較大的負荷時,周圍壁發生變形,所以能夠避免該周圍壁成為沖擊力傳遞構件。
附圖的說明
圖1是表示側門的縱向剖視圖(圖2中的I-I線剖視圖)。
圖2是從車室一側所觀察的側門的車門內板的主視圖。
圖3是從車室一側所觀察的孔蓋的主視圖。
圖4是圖3的IV-IV線剖視圖。
圖5是圖3的V-V線剖視圖。
圖6是對應于圖3,用于說明作為車門布纜部件的解鎖(rack release)電纜和自動上鎖(autoclosure)導線的布置狀態的示意圖。
圖7是圖6的VII-VII線剖視圖。
圖8是圖3的VIII-VIII線剖視圖。
圖9是圖6的IX-IX線剖視圖。
圖10是從車室一側所觀測的第2實施例的一體成形的孔蓋的主視圖。
圖11是圖10的XI-XI線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
圖1是前鉸鏈后開式帶有窗框的側門的縱向剖視圖。圖示的側門1,與以往相同,由車門外板2與車門內板3相互接合而成,車門內板3在車室一側添設有車門裝飾板4。
側門1的窗玻璃5,與以往相同,可通過車門外板2與車門內板3之間的沿著腰線延伸的縫隙6進行升降。該縫隙6,通過與窗玻璃5的板面滑動接觸的內外密封條7、8來進行防水(封閉)。圖1的參照符號9表示窗玻璃5的升降機構部件,10表示車門開閉及上鎖的機構部件。
在車門內板3與車門裝飾板4之間相對于坐于座位上的乘員的身體側部的部位,夾裝有上下分開的沖擊吸收構件11、12。該沖擊吸收構件11、12都是由聚氨酯泡沫材料的成型制品構成。
圖2是從車室一側觀測的帶有窗框的車門內板3的主視圖。在車門內板3上設有多個作業孔13~15。其中,設置在車門內板3的后端上部的作業孔13在安裝門鎖等用于車門的開閉及上鎖的機構10時予以使用。該上部后方作業孔13,在其開口邊緣部設有扣眼孔(grommet)17、17,使用該扣眼孔17,從圖1可以認識到,可固定用于覆蓋上部后方作業孔13的孔蓋20。另外,下部后方作業孔15通過熱塑性薄膜16予以覆蓋。
從圖1可以認識到,孔蓋20具有向車寬方向外側突出的主體20a、設置在其周緣部的周圍凸緣20b和將主體20a與周圍凸緣20b連結起來的沿車寬方向延伸的周圍壁20c,由此,孔蓋20構成具有向車室一側開放的凹處21的形狀,周圍壁20c的外形實質上具有與上部后方作業孔13相同的輪廓。
孔蓋20的凹處21收容上側沖擊吸收構件11的凸部11a。也就是說,設置在側門1的后端上部的上側沖擊吸收構件11具有進入上部后方作業孔13內的凸部11a,利用該凸部11a,賦予位于腰線附近的上側沖擊吸收構件11附加的厚度,由此,能夠提高側門1的伴隨側面碰撞的發生而產生車室內部侵入量較大的部位的沖擊吸收能力。
圖3是從車室一側觀測的孔蓋20的主視圖。孔蓋20由通過水平線被上下分開的上側、下側蓋構件22、23構成,這些蓋構件22、23以上側蓋構件22的下緣部分和下側蓋構件23的上緣部分相互重疊的狀態通過熱溶性粘接劑予以接合而形成一體。
從圖3的IV-IV線剖視圖(圖4)可以認識到,上側蓋構件22具有收容上側沖擊吸收構件11的凸部11a的主體22a、沿著車門內板3的開口邊緣延伸的凸緣22b和將主體22a與凸緣22b連結起來的沿車寬方向延伸的周圍壁22c。同樣,從圖3的V-V線剖視圖(圖5)可以認識到,下側蓋構件23具有收容上側沖擊吸收構件11的凸部11a的主體23a、沿著車門內板3的開口邊緣延伸的凸緣23b和將主體23a與凸緣23b連結起來的沿車寬方向延伸的周圍壁23c。這些主體22a、23a構成上述孔蓋20的主體20a,凸緣22b、23b構成孔蓋20的周圍凸緣20b,周圍壁22c、23c構成孔蓋20的周圍壁20c。
孔蓋20的周圍凸緣20b設有沿著上側蓋構件22的凸緣22b涂敷的丁基橡膠類(butylrubber)粘接劑25和沿著下側蓋構件23的凸緣23b添設的聚氨酯樹脂密封材料26。由此,孔蓋20的上側蓋構件22通過丁基橡膠類粘接劑25對車門內板3進行粘接及密封,下側蓋構件23通過聚氨酯樹脂密封材料26進行密封。
如圖3所示,在丁基橡膠類粘接劑25和聚氨酯樹脂密封材料26的會合部分,丁基橡膠類粘接劑25的涂敷區域延伸到下側蓋部分23的上端部。這樣,丁基橡膠類粘接劑25和聚氨酯樹脂密封材料26的會合部分,通過丁基橡膠類粘接劑25和聚氨酯樹脂密封材料26而構成兩重密封,在提高孔蓋20的密封性能方面較為理想。
如上所述,丁基橡膠類粘接劑25涂敷在上側蓋構件22的凸緣22b的外周緣部,但為了提高涂敷有丁基橡膠類粘接劑25的部位的表面壓力,較為理想的是在凸緣22b的長度方向的整個區域連續設置向車寬方向外側、即向車門內板3一側凸出的突條22d(參照圖4)。
上側蓋構件22由薄膜狀即比較柔軟的薄塑料成型制品構成。另一方面,下側蓋構件23,與以往相同,由比較厚的硬質塑料成型制品構成。
參照圖3,硬質的下側蓋構件23的上部,在其前端部及后端部形成有一對安裝孔27,參照圖2,該安裝孔27的位置設計成對應于上述扣眼孔17。相對于車門內板3,在該安裝孔27與車門內板3的扣眼孔17一致的狀態下,使用未圖示的扣環將孔蓋20予以固定。
為提高下側蓋構件23的密封性能,如圖5所示,在下側蓋構件23的周圍壁23c的與凸緣23b鄰接的部位上設置突起爪28,用該爪28和凸緣23b以形成收容車門內板3的開口邊緣部的周圍槽29為宜。相對于車門內板3設置孔蓋20時,將車門內板3的開口邊緣部嵌入下側蓋構件23的周圍槽29內,聚氨酯樹脂密封材料26呈壓縮狀態而與車門內板3壓力接觸,由此能夠通過聚氨酯樹脂密封材料26提高密封性能。
將孔蓋20安裝在車門內板3的上部后方作業孔13上時,其下角部分與門鎖部件10a的位置重疊。在孔蓋20的后部設有用于收容門鎖部件10a的一部分的向車室一側隆起的門鎖收容部30;用于將與門鎖機構部件10a連結的電纜及導線32a、32b以收聚的狀態予以收容、并向車室一側隆起的電纜/導線貫穿部31。具體地說,通過該電纜/導線貫穿部31,布置作為布纜部件的解鎖電纜32a和自動上鎖導線32b。
圖6是對應于圖3,表示通過電纜/導線貫穿部31,布置了作為布纜部件的解鎖電纜32a和自動上鎖導線32b的狀態的示意圖。參照圖6,從圖6可以認識到,通過上側蓋構件22的周圍壁22c上所形成的孔(因制圖上的原因,沒有在圖中予以表示),可從車室一側取出解鎖電纜32a。
圖7是圖6的VII-VII線電纜/導線貫穿部31剖視圖,是說明將解鎖電纜32a取出到車室一側的部分的示意圖。參照該圖7,解鎖電纜32a的外周用海綿等緩沖材料33加以包圍,通過該緩沖材料33將解鎖電纜32a插入貫穿電纜/導線貫穿部31的孔31a。由此,能夠防止解鎖電纜32a與電纜/導線貫穿部31的孔31a直接接觸而產生異常聲音。另外,圖7中標記參照符號11b的部位表示為使解鎖電纜32a通過而形成于上側沖擊吸收構件11上的凹部。
自動上鎖導線32b具有插接件32c,該插接件32c與外部導線34的插接件34a連結,該外部導線34的插接件34a被固定在與下側蓋構件23一體成形且從凸緣23b延伸出來的安裝部35(圖3)上,該安裝部35構成支承布纜構件的支承部。
圖8是圖3的VIII-VIII線剖視圖,圖9是圖6的IX-IX線剖視圖。從圖8、圖9可以認識到,安裝部35具有孔35a,通過將從插接件34a延伸出來的鉤卡止在該孔35a上,使外部導線34的插接件34a固定在下側蓋構件23上。
在第1實施例的車門結構中,由于設置在側門1后端上部的孔蓋20的上部、即靠近腰線的部位,與孔蓋20的下部相比,具有較低的剛性、也就是具有受到側面碰撞產生的沖擊力就容易折曲的剛性,所以,側面碰撞的沖擊,實質上不受孔蓋20剛性的影響,能夠被沖擊吸收構件12吸收。尤其在上述實施例中,由于孔蓋20由柔軟的上側蓋構件22和比較硬質的下側蓋構件23構成,所以能簡單地制作上部和下部剛性不同的孔蓋20。
另外,如第1實施例所述,由于用剛性較高的下側蓋構件23構成孔蓋20的下部,相對于固定在該下部蓋構件23上的外部導線34的插接件34a連結有自動上鎖導線32b,所以能夠可靠地支承與門鎖機構部件10關聯的導線。
尤其,通過將車門內板3的開口邊緣部卡合在下側蓋構件23的周圍槽29上,使聚氨酯樹脂密封材料26與車門內板3壓力接觸,所以能夠以物理的方式抑制下側蓋構件23從車門內板3上脫離,通過可確保高度的密封性能。
另外,如第1實施例所述,由于解鎖電纜32a通過形成在比較柔軟的上側蓋構件22上的孔進行布纜,所以解鎖電纜32a在操作時的拉伸張力能夠通過上側蓋構件22的柔軟性予以吸收。還有,因為柔軟的上側蓋構件22的周圍凸緣22b是通過丁基橡膠類粘接劑25等兼具粘接性和密封性的粘接劑予以密封,所以即使由于解鎖電纜32a在操作時的拉伸負載使上側蓋構件22的一部分發生變形,也能夠通過丁基橡膠類粘接劑25阻止上側蓋構件22從車門內板3上脫離。
圖10、圖1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的示意圖,圖10是對應于上述圖3的示意圖,圖11是圖10的XI-XI線剖視圖。在該圖10、圖11中,與上述第1實施例相同的構件用同一參照符號予以標記。在先前說明的第1實施例中,孔蓋20采用上下分開的分割結構,但也可以用單一的樹脂成型制品構成孔蓋20,并使周圍壁20c的上部或全部的壁厚變薄,形成在從車寬方向外側施加規定量或以上的負荷時,可容易折曲和斷裂的變形可能的脆弱結構,以此防止沿車寬方向延伸的周圍壁20c成為側面碰撞的沖擊力傳遞構件。
具體地說,在該第2實施例中,由單一樹脂成型制品構成的孔蓋20,整體具有與第1實施例的下部蓋構件23實質上相同的厚度,或使上部比下部稍薄,在在孔蓋20的周圍壁20c中至少位于上部的周圍壁上形成有如圖11所示的多個切口槽40,利用該多個切口槽40使孔蓋20的至少上部構成脆弱結構。另外,在這種用單一的樹脂成型制品構成孔蓋20中,作為密封材料,較為理想的是在全周設置聚氨酯樹脂密封材料26。
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包含例如下面的變形例。也就是說,在上述的實施例中,是在車門內板3的作業孔13上設置孔蓋20,在該孔蓋20的部位上設有具有凸部11a的沖擊吸收構件11,但對于以設置沖擊吸收構件11為目的的孔,孔蓋20也可以適用。
權利要求
1.一種車門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側門的車門內板上,與就座于座位上的乘員身體的側部相對的部位所形成的開口;覆蓋所述開口,具有由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的周圍壁形成的向車室一側開放的凹部的孔蓋;添設在所述車門內板車室一側的車門裝飾板;以及設置在上述車門裝飾板和所述車門內板之間、具有進入所述車門內板的開口內且被所述孔蓋的凹部收容的凸部的沖擊吸收構件,所述孔蓋的周圍壁中,至少上部周圍壁采用當從車寬方向外側施加規定量或以上的負荷時可產生變形的脆弱結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孔蓋,通過密封構件覆蓋上述開口,由上下分開的上側蓋構件和下側蓋構件構成,所述上側蓋構件的剛性弱于所述下側蓋構件的剛性,所述下側蓋構件設有用于從車門內板的外側至內側布置布纜構件的貫穿孔。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口是用于安裝設置在上述車門內板的車外側的車門后端的門鎖的作業孔,所述布纜構件是與門鎖連接的電纜。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孔蓋,通過密封構件覆蓋上述開口,由上下分開的上側蓋構件和下側蓋構件構成,所述上側蓋構件的剛性弱于所述下側蓋構件的剛性,所述下側蓋構件設有從該下側蓋構件延伸且用于支承布置在車門上的電纜構件的支承部。
5.如權利要求2或4所述的車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側蓋構件具有形成所述孔蓋的凹部且沿車寬方向延伸的周圍壁,所述上側蓋構件的周圍壁采用當從車寬方向外側受到規定量或以上的負荷時可產生變形的脆弱結構。
全文摘要
一種車門結構,用于防止覆蓋開設于車門內板上的孔的孔蓋成為沖擊力傳遞構件而損害沖擊吸收性能。該車門結構中,收容上側沖擊吸收構件(11)的凸部(11a)的孔蓋(20),由上下分開的上側蓋構件及下側蓋構件(22、23)組成。上側蓋構件(22)由薄膜狀的塑料成型制品構成。下側蓋構件(23),與以往相同,由較厚的塑料成型制品構成。下側蓋構件(23)與門鎖機構部件(10a)的安裝位置重疊,作為布纜部件的解鎖電纜(32a)和自動上鎖導線(32b),通過下側蓋構件(23)的貫穿孔(31a)延伸到門鎖機構部件(10a)。
文檔編號E06B3/70GK1718988SQ20051008241
公開日2006年1月11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1日 優先權日2004年7月7日
發明者二關隆, 藤江紀彰, 福谷和也, 河野勝人 申請人: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