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把手的鎖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具有把手的鎖具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鎖具,特別是涉及一種具有把手并可執行上 鎖及解鎖操控的具有把手的鎖具。背景技術:
參閱圖1、 2的US 2007/0169525 Al申請案所揭示的鎖具,其包 含 一內殼座ll、 一可轉動地安裝在內殼座11上的內把手12、 一外 殼座13、 一可轉動地安裝在外殼座13上的外把手14、 一連動內、外 把手12、 14的把手連桿15、兩個使把手12、 14具復位作用力的復位 單元16、 一安裝在內殼座11上的電控機構17,以及一個鎖控機構2。
該外殼座13包括一個具有一組裝孔131的基壁132,以及一個圍 繞該組裝孔131并往外突出的突環壁133,在基壁132上具有兩個鄰 近組裝孔131的殼座卡槽134。而外把手14具有一個把手外殼141, 以及一個連動地安裝在把手外殼141內部的固定座142,該固定座142 的筒壁上具有兩個對應外殼座13的殼座卡槽134的把手架槽143。
該鎖控機構2包括一個安裝在內把手12上的轉鈕21、 一個安裝 在外把手14上的鎖鑰組合體22、 一支扁平并連動該轉鈕21及鎖鑰組 合體22的鎖連桿23,以及兩片穿套在鎖連桿23上并對應外殼座13 的殼座卡槽134的卡板24、 24'。每片卡板24、 24'都具有一個設有一 鎖控孔241的插控部242,以及自該插控部242突出的一平衡部243、 一卡掣部244,該鎖控孔241包括一個水平的上鎖區域245,以及一個 與上鎖區域245交集且直立的解鎖區域246。組裝時卡板24、 24'相差 180度,也就是說,該卡板24的平衡部243對應另一卡板24'的卡掣 部244。
當該鎖具位于圖2所示的一個解鎖位置時,該鎖連桿23是水平的, 此時卡板24、 24'的鎖控孔241大致重疊,而使得卡翠部244縮入外把手14的把手架槽143內,這時候卡板24、 24'和外殼座13間無卡掣關 系,在此狀態下該內把手12及外把手14都可以被扳動。
參閱圖1、 3,當鎖連桿23被鎖鑰組合體22、轉鈕21以及電控機 構17中的其中一個驅動,而由水平轉換到直立時,該鎖連桿23將對 應卡板24, 24'的上鎖區域246,并使得卡板24、 24'上的卡掣部244 分別往外殼座13的殼座卡槽134突出,此時連動的內、外把手12、 14就無法被轉動,該鎖具也因此轉換到一個上鎖位置。
前述實用新型雖可利用卡板24、 24'外突插向外殼座13的殼座卡 槽134,來達到上鎖的目的,但是在防盜的成效上,由于所述卡板24、 24'安裝的位置鄰近外殼座13,且本身體積小、強度有限,因此,在安 裝后,小偷只要利用工件加長外把手14的手握部位的施力力臂長度, 然后用力轉動外把手14,就可以破壞并造成卡板24、 24'偏斜,故其 防盜效果不佳。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種可產生較佳防盜效果的具有把手 的鎖具。
本實用新型的鎖具包含 一殼座單元、 一把手單元,以及一個鎖 控機構,該把手單元包括 一可轉動地安裝在殼座單元上的外把手、 一內把手,以及一連動該外把手及內把手的把手連桿,該外把手具有 一個界定出一組裝室的筒壁,在該筒壁上具有至少一個連動缺口,而 該鎖控機構包括 一安裝在外把手上的鎖鑰組合體、 一安裝在內把手 上的轉鈕、 一連動該鎖鑰組合體及轉鈕的鎖連桿,以及至少一片卡板。
本實用新型的鎖控機構還包括一個安裝在外把手的組裝室內并和 把手連桿連動地結合的連動座,上述連動座具有一個供該卡板安裝的 卡板槽,上述卡板并具有一個可往該外把手的連動缺口突出或縮入卡
板槽內的卡掣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當卡板的卡掣部突出卡板槽并卡掣 在外把手的連動缺口時,該卡板將連動該連動座及外把手,使鎖具位 于一解鎖位置。而當該卡板的卡掣部縮入卡板槽時,將解除連動座及外把手間的連動關系,此時外把手只能空轉并使得鎖具轉換到一上鎖 位置。由于本實用新型在上鎖位置時該外把手只能空轉,故該項設計 無法以強力轉動該外把手的方式破壞鎖具的上鎖功能,而具有較佳的 防盜功能。
圖1是US 2007/0169525 Al發明申請案的一立體分解圖2是圖1申請案的一組件對應圖,主要顯示當鎖具位于一解鎖
位置時,兩卡板及一外把手的對應關系;
圖3是一類似圖2的組件對應圖,圖中該鎖具位于一上鎖位置;
圖4是本實用新型鎖具的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5是該較佳實施例的一局部立體分解圖,主要顯示該鎖具的一
鎖控機構的部分組件;
圖6是該較佳實施例的一局部組合圖,圖中該鎖具位于一解鎖位
置;
圖7是該較佳實施例的一組件對應圖,說明當鎖具位于解鎖位置 時,該鎖具的兩卡板的對應關系;
圖8是一類似圖6的局部組合圖,圖中該鎖具位于一上鎖位置;
及
圖9是一類似圖7的組件對應圖,顯示當鎖具位于上鎖位置時卡 板之間的對應關系。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參閱圖4、 5,本實用新型鎖具的一較佳實施例包含 一殼座單元 3、 一把手單元4、 一鎖控機構5以及一電控機構6。該殼座單元3包 括一個安裝在門板外側的外殼座31,以及一個安裝在門板內側的內殼 座32,其中該外殼座31具有一個設置一組裝孔311的基壁312。
而該把手單元4包括 一個可轉動地安裝在外殼座31的組裝孔 311上的外把手41、 一個可轉動地安裝在內殼座32上的內把手42、 一支使該外、內把手41、 42連動的把手連桿43,以及一個讓外把手41復位的復位組件44。該外把手41具有一個把手外殼411,以及一 個固定座412,上述把手外殼411具有一個圓筒狀的組裝部413,以及 一個自該組裝部413往徑向外端突出的手握部414,而該固定座412 具有一個圍繞一中心并界定出一組裝室415的筒壁416,該筒壁416 具有兩個間隔180度的連動缺口 417。而該把手連桿43具有一個截面 為矩形并界定出一橫向通道431的桿壁432,以及四個自該桿壁432 突出并位于一桿端上的突卡壁433,該把手連桿43還可以使一圖中未 示出的鎖舌連動。但是把手連桿43如何連動把手41、 42及鎖舌為以 往技術,也與本實用新型改良重點無關,不再說明。
本實施例的鎖控機構5是用來執行上鎖及解鎖的操作,并包括 一個可轉動地安裝在外把手41的組裝室415內的鎖鑰組合體51、 一 個可轉動地安裝在內把手42上的轉鈕52、 一支連動該鎖鑰組合體51 及轉鈕52的鎖連桿53、 一個與把手連桿43連轉組合的連動座54、第 一卡板55,以及第二卡板56。該轉鈕52具有一個圓形的基壁521、 一個自該基壁521突出并朝向鎖連桿53的插壁522,以及一個自基壁 521突出并與插壁522位于相反側的扳動塊523。該插壁522具有一個 供該鎖連桿53的一插接端531插設的連動插孔524,而該鎖連桿53 是一支扁平體,另一端是連動地組裝在該鎖鑰組合體51內。
本實施例的連動座54是可轉動地安裝在外把手41的組裝室415 內,并具有一個與把手連桿43連動地套合的第一座部541、 一個與第 一座部541共同界定出一"f"板槽542的第二座部543,以及兩支將第 一及第二座部541、 543固定地結合的螺絲544。該第一座部541具有 一個圓盤形的底壁545、兩個由底壁545往笫二座部543方向突出并 界定出卡板槽542的槽壁546,以及一個自該底壁545往相反于槽壁 546突出的桿圍繞壁547,在桿圍繞壁547及底壁545間共同界定出一 個截面是矩形的連動通道548,以供把手連桿43連動地穿過,而該桿 圍繞壁547具有數個鄰近卡板槽542并供把手連桿43的突卡壁433 定位的定位凹槽549,該槽壁546具有兩個分別與外把手41的連動缺 口 417對應的開口端540。本實施例的第一卡板55為一扁平的板體,具有一個供鎖連桿53 穿過的插控部551、 一個自該插控部551往連動座54其中 一個開口端 540延伸的卡犁部552,以及一個自插控部551往該連動座54的另一 開口端540延伸的平衡部553,該插控部551具有一個供鎖連桿53穿 過的鎖控孔550,此鎖控孔550具有一個水平的解鎖區域554,以及一 個直立的上鎖區域555,上述解鎖及上鎖區域554、 555的一端交集。 而該第二卡板56的構造與第一卡板55相同,但組裝方向相反,因此 該第二卡板56也是有一個與控部551大致重疊的插控部561、 一個與 平衡部553對應的卡犁部562,以及一個與卡掣部552對應的平衡部 563,該插控部561同樣具有一個鎖控孔560,且鎖控孔560也具有一 個解鎖區域564及一上鎖區域565。
本實施例的電控才幾構6包括一個馬達61,以及可驅動該馬達61 正轉及反轉的按鍵組件62,上述馬達61可間接驅動該轉鈕52及鎖連 桿53正轉及反轉,由于以馬達61傳動轉鈕52及鎖連桿53正轉及反 轉的可行構造很多,也不是本實用新型改良重點,不再說明。本實用 新型的設計除了可應用在電控驅動的電動鎖上,也可應用在不需要電 動控制的一般鎖具上。
參閱圖4、 6、 7,本實施例的鎖具位于圖6的一個解鎖位置時, 該鎖連桿53是水平的,也就是位于解鎖位置時,該鎖連桿53是對應 第一及第二卡板55、 56的水平狀解鎖區域554、 564,而卡板55、 56 也會左右錯開,使得片體的卡犁部552、 562分別往外把手41的連動 缺口417突出卡合。也就是說,當鎖具位于解鎖位置時扳動該外把手 41,可以借由卡板55、 56來連動連動座54及外把手41,最后帶動與 把手連桿43插接的內把手42轉動。
參閱圖4、 8、 9,當本實施例要讓鎖具由該解鎖位置轉換到上鎖 位置時,可行的操作方式有三種, 一種是由門板內側轉動該轉鈕52, 以帶動鎖連桿53由水平轉換到直立, 一種是由門板外側以鑰匙轉動該 鎖鑰組合體51,此手控操作同樣可以讓鎖連桿53轉換到直立,最后 一種操作方式是利用按鍵組件62啟動馬達61,并間接驅動轉鈕52轉動一個角度,在本實施例中角度值為90度。
當本實施例的鎖連桿53由水平轉換到直立時,該鎖連桿53是對 應位于第一及第二卡板55、 56的上鎖區域555, 565內,此時原本錯 開的卡板55、 56會因此向中間靠攏,并使得卡掣部552、 562縮入于 連動座54的開口端540內。當第一及第二卡板55、 56不再卡掣在外 把手41的連動缺口 417時,使用者扳動外把手41就無法連動把手連 桿43轉動,由于把手連桿43會使一個圖中未示出的鎖舌連動,故在 此狀態下可以達到上鎖的目的。
由以上說明可知,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及第二卡板55、 56是以突出 的方式來連動外把手41,而以縮入的方式來與外把手41解除連動關 系,因此,當鎖具位在上鎖位置時,使用者由門板外側扳動該外把手 41時,只能讓該外把手41空轉,也就是說,無論費多大力氣都無法 利用外把手41來破壞卡板55、 56,借此達到提高防盜效果的目的。
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把手的鎖具,包含一殼座單元、一把手單元,以及一個鎖控機構,該把手單元包括一可轉動地安裝在殼座單元上的外把手、一內把手,以及一連動該外把手及內把手的把手連桿,該外把手具有一個界定出一組裝室的筒壁,在該筒壁上具有至少一個連動缺口,而該鎖控機構包括一安裝在外把手上的鎖鑰組合體、一安裝在內把手上的轉鈕、一連動該鎖鑰組合體及轉鈕的鎖連桿,以及一第一卡板;其特征在于該鎖控機構還包括一個安裝在外把手的組裝室內并與把手連桿連動結合的連動座,上述連動座具有一個供該第一卡板安裝的卡板槽,上述第一卡板具有一個可往該外把手的連動缺口突出或縮入卡板槽內的卡掣部。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具有把手的鎖具,其特征在于該外把手的 連動缺口的數量是兩個并直線對應,而該鎖控機構還包括一個安裝在 連動座的卡板槽內的第二卡板,上述第二卡板具有一個可往該外把手 的連動缺口突出或縮入于卡板槽內的卡掣部,上述第一及第二卡板的 卡掣部位在相反側并可分別往外把手的的連動缺口突出。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具有把手的鎖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及 第二卡板都具有一個與卡掣部間隔的平衡部,以及一個連接在平衡部 及卡掣部間的插控部,每個插控部都具有一個鎖控孔,上述鎖控孔具 有一個水平的解鎖區域,以及一個直立的上鎖區域,且解鎖區域及上 鎖區域的一端交集,而該鎖連桿是一扁平的板體并穿過第一及第二卡 板的鎖控孔。
4. 如權利要求2所迷具有把手的鎖具,其特征在于該連動座具 有一個與把手連桿連動地套合的第一座部,以及一與該第一座部固定 地對接并界定出該卡板槽的第二座部。
5. 如權利要求4所迷具有把手的鎖具,其特征在于該連動座的 第一座部具有一個圓形的底壁、兩個由底壁往第二座部方向突出并界定出該卡板槽的槽壁,以及一個自該底壁往相反于槽壁方向突出的桿 圍繞壁,在該桿圍繞壁及底壁間共同界定出一個供把手連桿連動地穿 過的連動通道。
6.如權利要求5所述具有把手的鎖具,其特征在于該桿圍繞壁 具有數個鄰近卡板槽的定位凹槽,而該把手連桿具有數個架靠在定位 凹槽上的突卡部。
專利摘要一種具有把手的鎖具,包含一個殼座單元、一安裝在殼座單元上的把手單元及一鎖控機構,該把手單元包括一外把手、一內把手,以及一連動所述把手的把手連桿,而該鎖控機構包括一個轉鈕、一鎖鑰組合體、一個與把手連桿連動并可轉動地安裝在外把手內的連動座、一個連接該轉鈕及鎖鑰組合體的鎖連桿,以及兩片裝在連動座的一卡板槽內并受到鎖連桿驅動的卡板。當卡板縮入卡板槽內時,該外把手和連動座無法連動,此時外把手只能空轉,借此達到避免卡板被外力強力破壞后失去防盜功能。
文檔編號E05B63/00GK201137329SQ20072018203
公開日2008年10月22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13日 優先權日2007年12月13日
發明者張境成 申請人:聯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