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制動式彈片防盜鎖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盜鎖頭,尤指一種制動式彈片防盜鎖頭。
背景技術:
ZL200720187738. 9,公開了 一種彈片式防盜鎖,在鎖芯的彈片孔上、下出口兩端, 設有燕尾卡槽和與燕尾卡槽配合的制動導桿,制動導桿兩內側面上對稱設有制動定位齒, 相鄰兩個制動定位齒之間的間距與彈片的厚度相應。彈片兩側設有與制動定位齒嚙合的齒槽。該專利雖然有很好的防盜性能,但仍存在如下不足之處1、垂直的彈片孔與軸向燕尾槽交叉,給模具設計帶來很大的困難,低成本熱壓成 型技術很難實施;粉末冶金成型技術雖然能夠完成,但是成本很高,精度不易保證。2、制動導桿空間尺寸小,結構復雜,不僅要與燕尾槽間隙配合,還要與彈片間隙配 合,更要與彈片齒槽嚙合。這些配件的配合精度不能通過低成本熱壓成型技術來完成,只能 通過粉末冶金成型技術完成,無疑是提高成本的重要因素。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適合低成本生產工藝的制動式彈片防 盜鎖頭。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制動式彈片防盜鎖頭,包括 鎖套、鎖芯、制動桿、旋轉片、彈片、制動凹槽,在鎖芯軸向間隔分布有一組彈片槽孔,在制動 桿的前端部設有一個與鎖套前部的制動凹槽配合的凸臺,在鎖芯的水平中心線的一側設有 一制動桿滑槽,制動桿滑槽的底平面到鎖芯垂直中心線的距離等于或大于臨近的彈片槽孔 邊緣到鎖芯垂直中心線的距離。在制動桿滑槽內設有與制動桿滑槽間隙配合的制動桿,制動桿朝向鎖芯的一端設 有與彈片一側彈片牙槽配合的制動齒牙;所述的制動齒牙沿軸向均勻間隔分布。所述的制 動桿滑槽橫截面形狀為燕尾形、弧形、T形,制動桿滑槽兩側面與鎖芯外圓輪廓線相交,呈開 口狀,防止鎖芯旋轉到鎖套的縱向凹槽位置,掉到縱向凹槽內,以防鎖芯失效。所述的制動 齒牙寬度等于或小于彈片的厚度。所述的彈片槽孔沿軸向均勻間隔分布,其軸向寬度等于 兩相鄰彈片槽孔的隔板厚度。所述的制動桿滑槽和與之配合的制動桿,其截面形狀無論是 燕尾形還是弧形或T形,與制動齒牙槽相通,其高度大于制動齒牙槽的高度,形成梯面,梯 面即為制動桿的滑槽的底平面。與所述的彈片式防盜鎖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制動桿位置的變化,即把原來處于 鎖芯垂直中心線上下位置的兩個制動桿滑槽和與之配合的制動桿,改為一個制動桿滑槽和 與之配合的制動桿,并調整到鎖芯水平中心線一側,彈片孔依然處于鎖芯垂直中心線對稱 位置。這樣處理有以下幾個優點1、制動桿滑槽和與之配合的制動桿結構的改變和簡化,避開了原來彈片式防盜鎖垂直的彈片槽孔與制動桿滑槽交叉,改為制動桿滑槽和彈片槽孔分別處在90°夾角的兩個 對稱面上,簡化了模具設計和制作,降低模具設計與制作費用;使鎖芯和制動桿采用低成本 熱壓成型成為現實。2、制動桿滑槽和與之配合的制動桿結構的改變和簡化,不需要制動桿與各個彈片 配合,只需要制動桿的制動齒牙與彈片牙槽的配合,配合尺寸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結構也簡 單了許多。3、制動桿滑槽和與之配合的制動桿由原來上下對稱兩套,改為單側一套,結構發 生了明顯簡化。
圖1為本實用新型裝配剖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鎖套鎖芯裝配示意圖。圖3為圖2A-A裝配剖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鎖芯主視圖。圖5為圖4C-C剖視圖。圖6為圖4D-D剖視圖。圖7為圖5B-B剖視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制動桿主視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制動桿俯視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制動桿左視圖。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彈片主視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彈片右視圖。圖13為本實用新型的彈片左剖視圖。圖14為本實用新型鎖套剖視圖。圖15為本實用新型旋轉片主視圖。圖16為本實用新型旋轉片右視圖。圖17為本實用新型制動桿滑槽實施例2剖面圖。圖18為本實用新型制動桿滑槽實施例3剖面圖。圖中標記1鑰匙2前蓋3旋轉片4鎖芯5前蓋孔6周向凹槽7彈片8鎖套9擋 圈槽10鎖芯聯接端11聯接槽12上軸向凹槽13下軸向凹槽14制動桿15制動齒牙16彈 片牙槽17彈片鑰匙孔18彈簧壓座19彈簧20制動桿滑槽開口 21制動桿彈簧22凸臺23V 形凸臺24制動桿滑槽25鑰匙孔26制動齒牙槽27彈片槽孔28彈簧孔29彈簧底座30凸 緣31制動凹槽32制動桿滑槽的底平面33旋轉片V形槽34T形制動桿滑槽35弧形制動桿 滑槽36彈片槽孔邊緣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2、圖3。所述的制動式彈片防盜鎖頭,包括鑰匙1、鎖套8、鎖芯4、制 動桿14、旋轉片3、彈片7、周向凹槽6,鎖芯前端的鎖芯聯接端10、與聯軸器配合的聯接槽 11、鎖芯軸向定位的擋圈槽9、在鎖套上設有通過鎖定鎖芯轉動的與彈片配合的上軸向凹槽12和下軸向凹槽13。在反映制動桿橫截面的圖3中,在制動桿14朝向鎖芯垂直中心線的 一端設有與彈片7 —側的彈片牙槽16配合的制動齒牙15 ;圖3中顯示,在鎖芯與制動桿對 應的一側設有彈簧19,彈簧19裝在鎖芯一側的彈簧孔內,彈簧置于彈片的彈簧壓座18和 彈簧底座之間,用以使彈片回復鎖定位置。每個彈片上均有一個彈片鑰匙孔17。鎖套8與 前蓋2配合,鎖芯4置于前蓋與鎖套8內,通過前蓋和鎖套后端的孔肩限定鎖芯的軸向自由 度。參照圖4、圖5、圖6、圖7。在鎖芯的水平中心線的一側設有一制動桿滑槽24,所述 的制動桿14與制動桿滑槽24間隙配合。在鎖芯軸向間隔分布有一組彈片槽孔27。所述的 彈片槽孔沿軸向均勻間隔分布,其軸向寬度等于兩相鄰彈片槽孔的隔板厚度。在鎖芯上設 有與制動桿齒牙配合的制動齒牙槽26,制動齒牙槽26與制動桿滑槽相通。所述的制動桿滑 槽與制動齒牙槽26形成的梯面,即制動桿滑槽的底平面32。與之配合的制動桿,其截面形 狀無論是燕尾形、矩形或T形,其制動桿滑槽的底平面的高度大于制動齒牙的高度。制動桿 滑槽的底平面32到鎖芯垂直中心線的距離等于或大于臨近的彈片槽孔邊緣36到鎖芯垂直 中心線的距離。制動桿滑槽兩側面與鎖芯外圓輪廓線相交,呈開口狀。在鎖芯中部設有軸向貫通 的鑰匙孔25。在鎖芯上相對制動桿滑槽的對應位置,即彈片槽孔的另一端設有彈簧孔28, 彈簧孔28與彈片槽孔27相通,相通的寬度以能夠通過彈片上的彈簧壓座18為宜。彈簧孔 的底端設有彈簧底座29。所述的彈簧19置于所述的彈簧壓座18與彈簧底座29之間。參照圖8、圖9、圖10。制動桿14的前端部設有凸臺22,它與鎖套前部的制動凹槽 31配合。所述的制動齒牙15沿鎖芯軸向均勻間隔分布。所述的制動齒牙15寬度等于或小 于彈片的厚度。在制動桿的前端設有V形凸臺23,它與旋轉片V形槽配合。參照圖11、圖12、圖13。在所述的彈片7的一側中部設有上下連續排布有直角三 角形彈片齒牙16,它與制動齒牙嚙合。在彈片的另一側設有彈簧壓座18。彈片的中部設有 與鑰匙牙花配合的鑰匙孔。參照圖14。在鎖套上設有制動凹槽31,在鎖套上相應制動凹槽的部位設計成凸起 部位30,為的是增加制動凹槽相應的鎖套壁厚。參照圖15、16。旋轉片3上的V形凹槽33與制動桿的前端設有V形凸臺23配合。參照圖17、18。所述的制動桿滑槽24橫截面形狀為燕尾形、弧形35或T形34。組裝時,先按照鑰匙1牙花的尺寸將彈片7和控制彈片復位的彈簧19分別逐一裝 在鎖芯4的彈片槽孔27和彈簧孔28內;然后將制動桿14裝進鎖芯4的制動桿滑槽24內, 將裝配好的鎖芯裝進鎖套8內,再將旋轉片3裝在鎖芯的端部,并將旋轉片V形凹槽33與 制動桿前端的V形凸臺23配合安裝,最后再裝上前蓋2,然后將前蓋與鎖套固定聯接。鑰匙 的牙花可以制成單面牙花或雙面對稱牙花。該鎖的原理與前述的實用新型彈片式防盜鎖相 同。
權利要求一種制動式彈片防盜鎖頭,包括鎖套(8)、鎖芯(4)、制動桿(14)、旋轉片(3)、彈片(7)、制動凹槽,在鎖芯軸向間隔分布有一組彈片槽孔,其特征在于在鎖芯的水平中心線的一側設有一制動桿滑槽(24),在制動桿滑槽(24)內設有與制動桿滑槽間隙配合的制動桿(14),制動桿朝向鎖芯的一端設有與彈片一側彈片牙槽(16)配合的制動齒牙(15);所述的制動齒牙(15)沿軸向間隔分布。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動式彈片防盜鎖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動桿滑槽橫截面 形狀為燕尾形、弧形(35)、T形(34);制動桿滑槽兩側面與鎖芯外圓輪廓線相交,呈開口狀。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動式彈片防盜鎖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動齒牙(15)寬度 等于或小于彈片的厚度。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動式彈片防盜鎖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片槽孔沿軸向均 勻間隔分布,其軸向寬度等于兩相鄰彈片槽孔的隔板厚度。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動式彈片防盜鎖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動桿滑槽和 與之配合的制動桿,其截面形狀無論是燕尾形、弧形,還是T形,其高度大于制動齒牙的高 度,與制動齒牙槽(26)相通,其高度大于制動齒牙槽的高度,形成梯面,梯面即為制動桿的 滑槽的底平面(32)。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動式彈片防盜鎖頭,其特征在于制動桿滑槽的底平面 (32)到鎖芯垂直中心線的距離等于或大于臨近的彈片槽孔邊緣(36)到鎖芯垂直中心線的距離。
專利摘要一種制動式彈片防盜鎖頭,包括鎖套、鎖芯、制動桿、旋轉片、彈片、制動凹槽,在制動桿的前端部設有一個與鎖套前部的制動凹槽配合的凸臺,在鎖芯的水平中心線的一側設有一制動桿滑槽和與制動桿滑槽間隙配合的制動桿,制動桿朝向鎖芯的一端設有與彈片一側彈片牙槽配合的沿軸向均勻間隔分布的制動齒牙;所述的制動桿滑槽橫截面形狀為燕尾形、弧形、T形。與所述的彈片式防盜鎖相比,制動桿滑槽和彈片槽孔分別處在90°夾角的兩個對稱面上。不僅避開了與彈片槽孔的交叉,也避開了制動桿與彈片的滑動配合,簡化了模具設計和制作,使鎖芯和制動桿采用低成本熱壓成型成為現實。
文檔編號E05B29/06GK201747132SQ200920223600
公開日2011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21日
發明者于繼泉, 孫皆寬, 朱長洛, 林牧 申請人:平頂山市大漢鎖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