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多用途高腳椅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107747閱讀:25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多用途高腳椅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兒童座椅,特別涉及一種可在不同座椅形態之間轉換的多用途兒童座椅。
背景技術
高腳椅是一種供幼童用餐時使用的用具,其通過加高椅子的高度為身高和手臂長度不夠的幼童用餐時提供方便,搖椅是一種供安撫幼童時使用的用具,其通過適度的搖晃來達到安撫幼童的目的,目前市面上有各種不同的高腳椅以及搖椅出售,但是其都只具有單獨的高腳椅或者搖椅功能,所以根據小孩的不同需要,家長需買兩種不同的座椅,從而花費大,且當不使用時,兩個座椅需要的儲存空間也大。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在高腳椅和搖椅之間轉換的多用途高腳椅。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多用途高腳椅,包括一主支架以及底支架,所述底支架前端與主支架下端可旋轉連接,所述主支架包括一上支架以及一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可相對下支架上下移動;底支架包括兩結構相同的底側支架以及連接兩底側支架的橫桿,每一底側支架包括一前支架、一后支架、兩端分別連接于前后支架的底管,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還包括樞接于底管的支撐架,其中,支撐架遠離底管的一側為弧形面,且所述支撐架與底側支架之間設置有用于限制支撐架相對底管旋轉的鎖位機構。所述支撐架后端設置有一延伸部,所述后支架設置有一供底管后端容置的上容置孔以及供支撐架延伸部容置的下容置孔,所述后支架與底管后端可相對前后移動連接,底管后端與后支架之間設置有一第一彈簧,所述鎖位機構包括分別設置于所述延伸部兩相鄰面的第一凹槽與第二凹槽、分別設置于所述下容置孔兩相鄰內壁上的第一凸臺與第二凸臺。所述后支架一側上端設置有供底管連接的上容置孔,所述鎖位機構包括可移動設置于支撐架內的插銷、設置于插銷與支撐架之間的第二彈簧以及設置于后支架一側下端的第一容納孔與第二容納孔,所述插銷一端突出于支撐架外,并插入第一容納孔或者第二容納孔內。所述主支架的上支架包括設置于左右兩側的兩連接座以及兩上端分別固定連接于連接座的上支撐管,所述主支架的下支架包括設置于左右兩側的支撐座以及兩下端分別固定于支撐座內的下支撐管。還包括一連接于主支架的座椅,所述座椅包括連接于主支架的座管以及可拆連接于主支架的背靠管,所述座管兩端分別連接于兩側連接座下端,所述背靠管呈倒U形,兩側下端分別可拆連接于兩側連接座上方。所述背靠管下端一側設置有卡合孔;所述連接座一側上端往上延伸有一支撐部,所述支撐部自上端面往下形成有第五容置空間,所述支撐部往一側延伸有容置部,容置部設置有第六容置空間,所述第六容置空間與支撐部的第五容置空間相通,所述座椅還包括一驅動件以及第六彈簧,所述驅動件設置于第六容置空間內,驅動件的中間部分與支撐部樞接,上端一側設置有用于與背靠管的卡合孔卡合的卡合部,第六彈簧設置于驅動件與容置部之間。所述支撐座朝向前支架的一側后端延伸設置有一阻擋部,所述前支架下端設置有一開口朝下的第七容置空間,且該第七容置空間朝向支撐座的一側壁部設置有一缺口,所述底支架還包括一站立腳,所述站立腳后端與前支架樞接,且樞接處設置有一扭簧,所述扭簧一端連接于前支架,另一端連接于站立腳,站立腳中間朝向支撐座的一側突出設置有一作用部,當所述站立腳完全位于第七容置空間內時,所述站立腳的作用部突出于第七容置空間的開口之外。所述上支撐管一側下端設置有長孔,對應的,下支撐管一側沿管的長度方向即高度方向設置多個卡掣孔,所述上支架與下支架之間設置有一用于調整上支架相對下支架相對高度的高度調整裝置,所述高度調整裝置包括一固定設置于上支撐管下端內的固定座、設置于連接座內的第一按鈕、設置于第一按鈕與連接座之間的第三彈簧、一端與第一按鈕固定的第一鋼線、連接于第一鋼線另一端的滑座以及一卡掣件,所述固定座自上端面往下形成有通孔從而形成第一容置空間,且固定座一側設置通孔與第一容置空間相通,滑動座可滑動設置于第一容置空間內,且所述滑座上端設置有一第一斜面,卡掣件也設置于該第一容置空間內并與固定座樞接,且卡掣件一側上端抵靠在滑座的第一斜面上,另一側下端往外延伸形成有卡掣部,所述卡掣部突出于固定座的通孔、上支撐管下端的長孔而突出于上支撐管外,進而卡掣于下支撐管其中一卡掣孔內。所述支撐座包括上端的第一本體以及自第一本體往下延伸的結合部,所述結合部朝向前支架的一側形成有第一內齒圈,所述前支架前端朝向支撐座的一側設置有第二內齒圈,所述連接座內還設置有一第二按鈕,一第二鋼線上端連接于第二按鈕,一致動件的上端一側連接于第二鋼線下端,所述致動件上端另一側與固定座樞接,致動件下端設置有勾狀件,所述支撐座與前支架之間依次設置有一滑動件、一可與第一內齒圈以及第二內齒圈嚙合的齒輪以及第四彈簧,所述滑動件可上下滑動地設置于支撐座與齒輪之間,且滑動座與支撐座之間設置有第五彈簧,滑動件上端設置有一供致動件的勾狀件勾住的致動軸,下端朝向齒輪的一側設置有第二斜面,齒輪朝向滑動件的一側上端凹陷形成有第四容置空間,對應滑動件下端的第二斜面,所述第四容置空間下端也形成為一第三斜面,且所述齒輪的齒不規則間隔設置,對應的,前支架第二內齒圈的齒也不規則設置。還包括一可拆連接于主支架的餐盤,所述主支架包括左右兩個分別與兩側連接座可拆連接的連接桿,所述兩連接桿相對側分別設置有多個定位孔,所述餐盤包括與兩連接桿連接的底盤以及扣于底盤上方的上餐盤,還包括一扣于上餐盤上方的可洗餐盤,所述底盤朝向上餐盤的上端兩側分別設置有支架,兩支架相對側分別設置有一通孔;所述連接桿置于支架內,且定位孔與支架的通孔位于同一側,所述餐盤還包括一用以調整餐盤相對座椅前后距離的距離調整裝置,所述距離調整裝置包括設置于兩支架之間并與兩支架水平的手柄、樞接于手柄前端的第一聯動件、第二聯動件、一端分別樞接于第一聯動件、第二聯動件前端的第三聯動件以及第四聯動件、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三聯動件與第四聯動件另一端的第一插接件與第二插接件、設置于第三聯動件與底盤之間的第七彈簧以及設置于第四聯動件與底盤之間的第八彈簧、設置于手柄與底盤之間的第九彈簧,所述第三聯動件以及第四聯動件與所述支架垂直。實施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可在高腳椅以及搖椅兩種狀態之間轉換,所以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兼具有高腳椅以及搖椅的功能;餐盤可相對座椅前后調整,從而可適合不同體型的小孩;背靠管可拆,可以減少收合材積,減少包裝空間;設置有站立腳,可以收合后的高腳椅可站立,方便攜帶提拿。

[0016]
圖I為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作為高腳椅形態時的整體示意圖2為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底側支架與支撐架第一實施例爆炸圖;圖3為圖2中A處另一角度放大示意圖;圖4為根據底側支架第一實施例結構的后支架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底側支架與支撐架第二實施例爆炸示意圖;圖6為根據第二實施例底管、支撐架以及后支架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上支架、下支架以及前支架的爆炸示意圖;圖8支撐座另一角度示意圖;圖9為橡膠套筒結構示意圖;圖10為高度調整裝置以及主支架與底支架旋轉部分未動作之前的示意圖;圖11為高度調整裝置以及主支架與底支架旋轉部分動作的示意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作為搖椅形態時的整體示意圖;圖13為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完全收合示意圖;圖14為本實用新型背靠管與連接座爆炸示意圖;圖15為餐盤爆炸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對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包括一主支架I以及底支架2,所述底支架2前端與主支架I下端可旋轉連接,所述主支架I包括一上支架11以及一下支架12,所述上支架11可相對下支架12上下移動;底支架2包括兩結構相同的底側支架21以及連接兩底側支架21的橫桿22,每一底側支架21包括一前支架23、一后支架24、兩端分別連接于前后支架23、24的的底管25,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還包括樞接于底管25的支撐架3,其中,支撐架3朝向底管25的一側為平面狀,遠離底管25的一側為弧形面31,且所述支撐架3與底側支架21之間設置有用于限制支撐架3相對底管25旋轉的鎖位機構。所述多用途高腳椅還包括一連接于主支架I的座椅4以及可拆連接于主支架I的餐盤5。如圖2、3、4所示,為底側支架21與支撐架3的第一實施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底管25底部間隔固接有兩第一樞接件251,支撐架3呈平面狀的一側間隔形成有兩缺口31,從而兩缺口 31之間形成第二樞接件32。組裝時,底管25的兩第一樞接件251分別置于支撐架3的兩缺口 31之內,從而與第二樞接件32連接,然后通過插銷(圖未示)連接兩樞接件251、32,從而將底管25與支撐架3樞接在一起。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才用其他樞接結構,如門鉸鏈的方式等。所述支撐架3后端設置有一延伸部33,所述后支架24設置有一供底管25后端容置的上容置孔241以及供支撐架3延伸部33容置的下容置孔242,所述鎖位機構包括分別設置于所述延伸部33兩相鄰面的第一凹槽331與第二凹槽332、分別設置于所述下容置孔242兩相鄰內壁上的第一凸臺243與第二凸臺244。所述底管25后端設置有一第一長槽孔252,所述后支架24上容置孔241孔壁上設置有圓孔241,通過一鉚釘(圖未示)穿過所述底管25的第一長槽孔252以及后支架24上容置孔241孔壁上的圓孔241,從而將底管25與后支架24連接,并使得后支架24可相對底管25前后移動,即后支架24與底管25后端可相對前后移動連接,此外,底管25后端與后支架24之間設置有第一彈簧26,從而后支架24可自動復位。當支撐架3組裝于底管25側邊時,支撐架3的弧形面31位于底管25的側邊,所述支撐架3的第一凹槽331與第二凹槽332分別與后支架24第一凸臺243以及第二凸臺244卡合;當要旋轉支撐架3至底管25的底部時,釋鎖鎖位機構,即往后拉(如圖I箭頭所示)后支架24,使得支撐架3的延伸部33與后支架24的下容置孔242脫離,此時旋轉支撐架3,使得支撐架3的弧形面31與地面接觸,此時,釋放后支架24,在第一彈簧26的作用力下,后支架24再度與支撐架3卡合,即使得支撐架3的延伸部33再度卡入后支架24的下容置孔242,此時,支撐架3的第一凹槽331與后支架24下容置孔242內的第二凸臺244卡

口 ο如圖5、6所示,為底側支架21與支撐架3的第二實施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架3'與底管25'的樞接方式同第一實施例中,后支架24' —側上端設置有供底管25,連接的上容置孔241'。所述鎖位機構包括可移動設置于支撐架3'內的插銷27'、設置于插銷27'與支撐架3'之間的第二彈簧28'以及設置于后支架24' —側下端的第一容納孔29'與第二容納孔20',在第二彈簧28'的作用下,所述插銷27'另一端突出于支撐架3'外,并插入第一容納孔29'或者第二容納孔20'內。具體的說,支撐架3'包括相互連接的一外蓋34'以及一內襯35',內襯35'靠近后支架24的一端設置有擋板36',外蓋34'靠近后支架24的一端設置有第二長槽孔37',所述第二彈簧28' —端抵靠于擋板36',另一端抵靠于插銷27',所述插銷27'還包括設置于中間的撥動部271',且該撥動部271'位于外蓋34'的第二長槽孔37'內。當支撐架3'組裝于底管25'側邊時,支撐架3'的弧形面31'位于底管25'的側邊,插銷27'插入第一容納孔29'內,當要將支撐架3'旋轉到底管25'的底部時,釋鎖鎖位機構,即往前(如圖6箭頭所示)拉動插銷27'的撥動部271',壓縮第二彈簧28',帶動插銷27'往支撐架3'內移動從而脫離第一容置孔,然后旋轉支撐架3'至底管25'底部,使得支撐架3的弧形面31'與地面接觸,再釋放插銷27',在第二彈簧28'的恢復力作用下,插銷27'插入第二容納孔20'內,從而使支撐架3鎖定于底管25'底部,其弧形側朝下支撐于地面。如圖1、7、8所示,所述主支架I的上支架11包括設置于左右兩側的兩連接座111以及兩上端分別固定連接于連接座111的上支撐管112,所述主支架I的下支架12包括設置于左右兩側的支撐座121以及兩下端分別固定于支撐座121內的下支撐管122,還包括
7連接于支撐座121下端一側的輪子16。所述上支撐管112 —側下端設置有長孔1121,對應的,下支撐管122 —側沿管的長度方向即高度方向設置多個卡掣孔1221。上支架11與下支架12之間設置有一高度調整裝置,用于調整上支架11相對下支架12的相對高度,即用于操作使得上支架11相對下支架12上下移動。所述高度調整裝置包括一固定設置于上支撐管112下端內的固定座131、設置于連接座111內的第一按鈕132、設置在第一按鈕132與連接座111之間的第三彈簧133、一端與第一按鈕132固定的第一鋼線134、連接于第一鋼線134另一端的滑座135以及一^^掣件136。滑座135中間設置有第三長槽孔1351,上端設置有一第一斜面1352,卡掣件136 —側上端抵靠在滑座135的第一斜面1352上,另一側下端往外延伸形成有卡掣部1361。所述固定座131自上端面往下形成有通孔從而形成第一容置空間1311,且固定座131 一側設置通孔1312與第一容置空間1311相通,滑座135通過其第三長槽孔1351可滑動設置于第一容置空間1311內;卡掣件136也設置于該第一容置空間1311內并與固定座131樞接,且卡掣件136的卡掣部1361突出于固定座131的通孔1312、上支撐管112下端的長孔1121而突出于上支撐管112外,進而卡掣于下支撐管122其中一卡掣孔1221內。按壓第一按鈕132,拉動第一剛線134帶動滑座135往上移動,滑座135上端的第一斜面1352推動卡掣件136上端,從而引起卡掣件136旋轉,使得卡掣件136下端的卡掣部1361往下支撐管122內運動,從而卡掣部1361脫離與下支撐管122某一卡掣孔1221的卡合,此時上下調整上支撐管112,到需要的高度時釋放第一按鈕132,在第三彈簧133的恢復力作用下,滑座135往下運動,卡掣件136的卡掣部1361卡掣于下支撐管122另一卡掣孔1221內,從而保持上下支撐管122的相對位置,如此,即可調整上下支撐管122的相對高度,即調整上支架11與下支架12的相對高度。如圖7、9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下支撐管122上端內部固接一橡膠套筒123,該套筒123 —側設置彈性手指1231,對應的,下支撐管122 —側壁設置有卡孔(圖未示),將套筒123置于下支撐管122上端內部,然后通過彈性手指1231卡入卡孔內,從而將兩者固接,在本實施例中,橡膠套筒123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上支撐管112在下支撐管122內移動更順暢。所述連接座111內還設置有一第二按鈕141,較佳地,所述第二按鈕141與第一按鈕132并排設置于連接座111內,一第二鋼線142上端連接于第二按鈕141,一致動件143的上端一側連接于第二鋼線142下端,所述致動件143上端另一側與固定座131樞接,致動件143下端設置有勾狀件143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致動件143上端容置于固定座131第一容置空間1311下端內,勾狀件1431突出于第一容置空間1311下端外。所述支撐座121包括上端的第一本體124以及自第一本體124往下延伸的結合部125,第一本體124中空而形成有一第二容置空間126 ;結合部125成圓形,圓形結合部125朝向前支架23的一側形成有第一內齒圈127(圖8所示),另一側形成有凹陷的容置空間(圖未示)以連接輪子16,從而形成的中間壁部設置一連接孔128 (如圖8所示),該第一內齒圈127形成的內部空間與第一本體124的第二容置空間126相通。前支架23前端的形狀與支撐座121結合部125的形狀相嚙合,也呈圓形,朝向支撐座121的一側設置有第二內齒圈231,另外,前支架23后端形成有供底管25前端連接的前容納孔232。[0046]支撐座121與前支架23之間設置依次有一滑動件144、一齒輪145以及第四彈簧146,且滑動件144與支撐座121之間設置有第五彈簧147,所述支撐座121、前支架23以及齒輪145通過一連接軸148連接。所述滑動件144最上端位于支撐座121第一本體124的第二容置空間126內,且上端形成有兩相隔的壁部1441,兩壁部1441之間設置有一供致動件143的勾狀件1431勾住的致動軸(圖未示),滑動件144朝向齒輪145的一側下端設置有第二斜面1442,朝向支撐座121的一側中間設置有第三容置空間1443以容納第五彈簧147,且該第三容置空間1443底壁開設有第四長槽孔(圖未示),一鉚釘149 (或者拉釘等類似連接件)穿過支撐座121結合部125的中間壁部的連接孔128后插入該第四長槽孔內,從而第五彈簧147上端抵靠于該鉚釘,下端抵靠于第三容置空間1443頂壁,從而滑動件144是可上下滑動地設置于支撐座121與齒輪145之間。所述齒輪145的齒1451不規則間隔設置,即有些相鄰齒1451相隔比較遠,有些比較近(齒1451之間的距離根據主支架I與底支架2的預設旋轉角度設定),對應的,前支架23第二內齒圈231的齒也不規則設置,且該齒輪145朝向滑動件144的一側上端凹陷形成有第四容置空間1452,對應滑動件144下端的第二斜面1442,所述第四容置空間1452下端也形成為一第三斜面1453。第二斜面1442與第三斜面1453的配合,使得滑動件144上下滑動干涉少,更順暢。所述第四彈簧146設置于齒輪145設置于齒輪145與前支架23之間。組裝后,在第五彈簧147的作用下,滑動件144保持在一個相對較下的位置,即滑動件144設置有第二斜面1442的一側抵靠于齒輪145端面,使得齒輪145同時與支撐座121的第一內齒圈127以及前支架23的第二內齒圈231嚙合,從而支撐座121與前支架23不能相對旋轉,即主支架I與底支架2相對處于一個固定角度的位置,不能相對旋轉。當操作設置于上支架11與下支架12之間的高度調整裝置,使得上支架11相對下支架12處于最下端的位置,即卡掣件136卡合與下支撐管122最下端的一個卡掣孔1221卡合時,此時,致動件143的勾狀件1431剛好勾住滑動件144上端的致動軸,此時,按壓第二按鈕141,拉動第二鋼線142,帶動致動件143旋轉,從而使得致動件143的勾狀件1431往上拉動致動軸,即將滑動件144往上拉,使得滑動件144下端位于齒輪145的第四容置空間1452內,即滑動件144松開對齒輪145的抵靠,從而在第四彈簧146的作用下,齒輪145脫離與前支架23第二內齒圈231的嚙合,只與支撐座121的第一內齒圈127嚙合,此時,旋轉主支架1,齒輪145隨之一起旋轉,若不松開對第二按鈕141的按壓,則可以一直旋轉主支架I ;若松開對第二按鈕141的作用,在未到達主支架I與底支架2的預設旋轉角度之前,因為齒輪145的齒與前支架23的第二內齒圈231還不能對上嚙合,從而即使在第五彈簧147的作用下,滑動件144也不能往下移動,從而也不能迫使齒輪145再度與前支架23的第二內齒圈231嚙合;當到達主支架I與底支架2的預設旋轉角度的時候,在第五彈簧147的作用下,滑動件144往下運動,從而使得滑動件144的端面再度抵靠齒輪145的端面,齒輪145再度同時與支撐座121的第一內齒圈127以及前支架23的第二內齒圈231嚙合,從而主支架I與底支架2不能再旋轉,被固定于該角度。因為滑動件144下端的第二斜面1442以及齒輪145第四容置空間1452下端的第三斜面1453,從而滑動件144可以很順暢的往下移動。如圖I所示,支撐架3定位于底管25—側,此時,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為一高腳椅使用狀態;如圖12所示,采用上述操作方式,操作設置于上支架11與下支架12之間的高度調整裝置,使得上支架11相對下支架12處于最下端的位置,再旋轉主支架I于一設定角度后,釋鎖支撐架3與底側支架21之間的鎖位機構,使得支撐架3旋轉于底管25下端,支撐架3的弧形面31支撐于地面,此時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為一搖椅狀態;如圖13所示,操作設置于上支架11與下支架12之間的高度調整裝置,使得上支架11相對下支架12處于最下端的位置,再旋轉主支架I 一直到主支架I與底支架2折疊靠攏的收合狀態。在搖椅狀態以及收合狀態,可以拆下餐盤5。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支架11還包括一連接于連接座111的護蓋1111,該護蓋1111將第一按鈕132、第二按鈕141遮于連接座111內,且該護蓋1111下端設置有凹穴1112,以供操作者手指伸入去操作第一按鈕132與第二按鈕141。在本實施例中,橫桿22包括連接在兩底管25之間的第一橫桿221以及連接于兩前支架23之間的第二橫桿222。如圖I、1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座椅4包括連接于主支架I的座管41以及可拆連接于主支架I的背靠管42,具體的說,所述座管41兩端分別連接于兩側連接座111下端,所述背靠管42呈倒U形,兩側下端分別可拆連接于兩側連接座111上方。所述背靠管42下端一側設置有卡合孔421 ;所述連接座111 一側上端往上延伸有一支撐部1113,所述支撐部1113自上端面往下形成有第五容置空間1114,所述支撐部1113往一側延伸有容置部1115,容置部1115設置有第六容置空間1116,所述第六容置空間1116與支撐部1113的第五容置空間1114相通。所述座椅4還包括一驅動件43以及第六彈簧44,所述驅動件43設置于第六容置空間1116內,中間部分與支撐部1113樞接,上端一側設置有用于與背靠管42卡合孔421卡合的卡合部431,第六彈簧44設置于驅動件43與容置部1115之間。在第六彈簧44的作用下,驅動件43上端一側的卡合部431卡入背靠管42下端的卡合孔421內,從而連接背靠管42與連接座111 ;按壓驅動件43下端,使得驅動件43上端的卡合部431往外旋轉從而脫離與背靠管42下端卡合孔421的卡合,此時,即可將背靠管42拆離連接座111,即拆離主支架I。在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處于收合狀態時,可以拆離背靠管42,與收合后的主支架I以及底支架2放在一起,從而可以減少收合材積,減少包裝空間。如圖1、15所示,所述主支架I包括左右兩個分別與兩側連接座111可拆連接的連接桿51,所述餐盤5包括與兩連接桿51連接的底盤52、扣于底盤52上方的上餐盤53,還包括一扣于上餐盤53上方的可洗餐盤54。所述兩連接桿51相對側分別設置有多個定位孔511。所述底盤52朝向上餐盤53的上端兩側分別設置有支架55,兩支架55相對側分別設置有一穿孔551 ;所述連接桿51置于支架55內,且定位孔511與支架的穿孔551位于同一側。所述餐盤5還包括一距離調整裝置,用以調整餐盤5相對座椅4的前后距離,以方便不同體型的小孩。所述距離調整裝置包括設置于兩支架55之間并與兩支架水平的手柄56、樞接于手柄56前端的第一聯動件57、第二聯動件58、一端分別樞接于第一聯動件57、第二聯動件58前端的第三聯動件59以及第四聯動件50、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三聯動件59與第四聯動件50另一端的第四聯動件591與第二插接件(圖未示)、設置于第三聯動件59與底盤52之間的第七彈簧561以及設置于第四聯動件50與底盤52之間的第八彈簧(圖未示)、設置于手柄56與底盤52之間的第九彈簧562,所述第三聯動件59以及第四聯動件50與所述支架垂直。在第七彈簧561與第八彈簧的作用下,第三聯動件59以及第四聯動件50另一端的第四聯動件591與第二插接件501分別插入左右兩支架的穿孔551內,并插入連接桿51的其中一個定位孔511內,從而將餐盤5固定于一個位置。如圖15箭頭所示,往前拉動手柄56,使得樞接于手柄56前端的第一聯動件57、第二聯動件58旋轉,從而帶動第三聯動件59以及第四聯動件50朝遠離支架的一側移動,使得第一插接件591與第二插接件501分別與兩側的連接桿51的定位孔511脫離,此時,前后移動餐盤5,到需要的距離時,釋放手柄56,在第九彈簧562的作用下,手柄56復位,在第七彈簧561與第八彈簧的作用下,第三聯動件59以及第四聯動件50復位,第四聯動件591與第二插接件501再度分別插入左右兩支架55的穿孔551與連接桿51的其中一個定位孔511內,從而將餐盤5固定。在本實施例中,以其中一側為例說明,為方便第三聯動件59的移動,在底盤52上間隔設置有兩導板563,兩導板563之間形成一導軌564,第三聯動件59置于所述導軌內564內,從而可以保證第三聯動件59移動時候的路線。較佳地,所述導軌564中間設置有有一凸柱565,對應的,所述第三聯動件59設置有第五長槽孔592,當第三聯動件59置于所述導軌內564內的時候,所述凸柱565插入所述第五長槽孔592內,第七彈簧561 —端抵靠于凸柱565,另一端抵靠于第三聯動件59底側內壁(圖未不)。如圖1、7、10、11、13所示,所述支撐座121朝向前支架23的一側后端延伸設置有一阻擋部1251,具體的說,所述阻擋部1251設置于支撐座121結合部125后側。所述前支架23下端設置有一開口朝下的第七容置空間233,且該第七容置空間233朝向支撐座121的壁部設置有一開口 234。所述底支架2還包括一站立腳6,所述站立腳6后端與前支架23樞接,且樞接處設置有一扭簧7,所述扭簧7 —端連接于前支架23,另一端連接于站立腳6,站立腳6中間朝向支撐座121的一側突出設置有一作用部61。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在使用狀態時,即高腳椅狀態以及搖椅狀態時,所述站立腳6完全位于第七容置空間233內,站立腳6的作用部61突出于第七容置空間233的開口 234之外。高腳椅收合過程中,當主支架I相對底支架2旋轉到一定角度時,所述支撐座121后側的阻擋部1251碰上站立腳6的作用部61,再進一步旋轉主支架1,支撐架3的阻擋部1251推動站立腳6的作用部61,從而迫使站立腳6的前端往后旋轉,當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完全收合,即主支架I與底支架2折疊靠攏時(如圖13所示),所述站立腳6后端與第七容置空間233的后端內壁(圖未示)抵靠,從而停止旋轉,站立腳6的作用部61與支撐座121的阻擋部1251相互抵靠,站立腳6的前端與輪子16共同支撐于地面,從而收合后的高腳椅可站立,方便攜帶提拿。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可在高腳椅與搖椅形態之間轉換,所以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兼具有高腳椅以及搖椅的功能;餐盤5可相對座椅4前后調整,從而可適合不同體型的小孩;背靠管42可拆,可以減少收合材積,減少包裝空間;設置有站立腳6,可以收合后的高腳椅可站立,方便攜帶提拿。
1權利要求1.一種多用途高腳椅,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支架以及底支架,所述底支架前端與主支架下端可旋轉連接,所述主支架包括一上支架以及一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可相對下支架上下移動;底支架包括兩結構相同的底側支架以及連接兩底側支架的橫桿,每一底側支架包括一前支架、一后支架、兩端分別連接于前后支架的底管,本實用新型多用途高腳椅還包括樞接于底管的支撐架,其中,支撐架遠離底管的一側為弧形面,且所述支撐架與底側支架之間設置有用于限制支撐架相對底管旋轉的鎖位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用途高腳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后端設置有一延伸部,所述后支架設置有一供底管后端容置的上容置孔以及供支撐架延伸部容置的下容置孔,所述后支架與底管后端可相對前后移動連接,底管后端與后支架之間設置有一第一彈簧,所述鎖位機構包括分別設置于所述延伸部兩相鄰面的第一凹槽與第二凹槽、分別設置于所述下容置孔兩相鄰內壁上的第一凸臺與第二凸臺。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用途高腳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一側上端設置有供底管連接的上容置孔,所述鎖位機構包括可移動設置于支撐架內的插銷、設置于插銷與支撐架之間的第二彈簧以及設置于后支架一側下端的第一容納孔與第二容納孔,所述插銷一端突出于支撐架外,并插入第一容納孔或者第二容納孔內。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多用途高腳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的上支架包括設置于左右兩側的兩連接座以及兩上端分別固定連接于連接座的上支撐管,所述主支架的下支架包括設置于左右兩側的支撐座以及兩下端分別固定于支撐座內的下支撐管。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多用途高腳椅,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連接于主支架的座椅,所述座椅包括連接于主支架的座管以及可拆連接于主支架的背靠管,所述座管兩端分別連接于兩側連接座下端,所述背靠管呈倒U形,兩側下端分別可拆連接于兩側連接座上方。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多用途高腳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靠管下端一側設置有卡合孔;所述連接座一側上端往上延伸有一支撐部,所述支撐部自上端面往下形成有第五容置空間,所述支撐部往一側延伸有容置部,容置部設置有第六容置空間,所述第六容置空間與支撐部的第五容置空間相通,所述座椅還包括一驅動件以及第六彈簧,所述驅動件設置于第六容置空間內,驅動件的中間部分與支撐部樞接,上端一側設置有用于與背靠管的卡合孔卡合的卡合部,第六彈簧設置于驅動件與容置部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多用途高腳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座朝向前支架的一側后端延伸設置有一阻擋部,所述前支架下端設置有一開口朝下的第七容置空間,且該第七容置空間朝向支撐座的一側壁部設置有一缺口,所述底支架還包括一站立腳,所述站立腳后端與前支架樞接,且樞接處設置有一扭簧,所述扭簧一端連接于前支架,另一端連接于站立腳,站立腳中間朝向支撐座的一側突出設置有一作用部,當所述站立腳完全位于第七容置空間內時,所述站立腳的作用部突出于第七容置空間的開口之外。
8.根據權利要求5或6或7所述的多用途高腳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撐管一側下端設置有長孔,對應的,下支撐管一側沿管的長度方向即高度方向設置多個卡掣孔,所述上支架與下支架之間設置有一用于調整上支架相對下支架相對高度的高度調整裝置,所述高度調整裝置包括一固定設置于上支撐管下端內的固定座、設置于連接座內的第一按鈕、設置于第一按鈕與連接座之間的第三彈簧、一端與第一按鈕固定的第一鋼線、連接于第一鋼線另一端的滑座以及一卡掣件,所述固定座自上端面往下形成有通孔從而形成第一容置空間,且固定座一側設置通孔與第一容置空間相通,滑動座可滑動設置于第一容置空間內,且所述滑座上端設置有一第一斜面,卡掣件也設置于該第一容置空間內并與固定座樞接,且卡掣件一側上端抵靠在滑座的第一斜面上,另一側下端往外延伸形成有卡掣部,所述卡掣部突出于固定座的通孔、上支撐管下端的長孔而突出于上支撐管外,進而卡掣于下支撐管其中一^^掣孔內。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多用途高腳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座包括上端的第一本體以及自第一本體往下延伸的結合部,所述結合部朝向前支架的一側形成有第一內齒圈,所述前支架前端朝向支撐座的一側設置有第二內齒圈,所述連接座內還設置有一第二按鈕,一第二鋼線上端連接于第二按鈕,一致動件的上端一側連接于第二鋼線下端,所述致動件上端另一側與固定座樞接,致動件下端設置有勾狀件,所述支撐座與前支架之間依次設置有一滑動件、一可與第一內齒圈以及第二內齒圈嚙合的齒輪以及第四彈簧,所述滑動件可上下滑動地設置于支撐座與齒輪之間,且滑動座與支撐座之間設置有第五彈簧,滑動件上端設置有一供致動件的勾狀件勾住的致動軸,下端朝向齒輪的一側設置有第二斜面,齒輪朝向滑動件的一側上端凹陷形成有第四容置空間,對應滑動件下端的第二斜面,所述第四容置空間下端也形成為一第三斜面,且所述齒輪的齒不規則間隔設置,對應的,前支架第二內齒圈的齒也不規則設置。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多用途高腳椅,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可拆連接于主支架的餐盤,所述主支架包括左右兩個分別與兩側連接座可拆連接的連接桿,所述兩連接桿相對側分別設置有多個定位孔,所述餐盤包括與兩連接桿連接的底盤以及扣于底盤上方的上餐盤,還包括一扣于上餐盤上方的可洗餐盤,所述底盤朝向上餐盤的上端兩側分別設置有支架,兩支架相對側分別設置有一通孔;所述連接桿置于支架內,且定位孔與支架的通孔位于同一側,所述餐盤還包括一用以調整餐盤相對座椅前后距離的距離調整裝置,所述距離調整裝置包括設置于兩支架之間并與兩支架水平的手柄、樞接于手柄前端的第一聯動件、第二聯動件、一端分別樞接于第一聯動件、第二聯動件前端的第三聯動件以及第四聯動件、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三聯動件與第四聯動件另一端的第一插接件與第二插接件、設置于第三聯動件與底盤之間的第七彈簧以及設置于第四聯動件與底盤之間的第八彈簧、設置于手柄與底盤之間的第九彈簧,所述第三聯動件以及第四聯動件與所述支架垂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多用途高腳椅,包括一主支架以及與主支架可旋轉連接的底支架,主支架包括下支架以及可相對下支架上下移動的上支架;底支架包括兩結構相同的底側支架,每一底側支架包括前支架、后支架、兩端分別連接于前后支架的底管,本實用新型還包括樞接于底管的支撐架,支撐架遠離底管的一側為弧形面,支撐架與底側支架之間設置有用于限制支撐架相對底管旋轉的鎖位機構,當支撐架組裝于底管側邊時,為高腳椅狀態;往下移動上支架直至相對下支架處于最下端的位置,再旋轉主支架于一設定角度后,釋鎖鎖位機構,使得支撐架旋轉于底管下端,支撐架的弧形面支撐于地面,此時為搖椅狀態,即本實用新型兼具有高腳椅與搖椅的功能。
文檔編號A47D1/08GK202723264SQ20122022199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7日
發明者盧立偉 申請人:盧立偉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壤塘县| 济宁市| 海丰县| 清苑县| 日土县| 武城县| 黑水县| 磴口县| 宜宾县| 饶河县| 钦州市| 绥棱县| 夹江县| 溧阳市| 宜宾县| 绥德县| 逊克县| 日照市| 资阳市| 桑日县| 修文县| 北安市| 佛冈县| 防城港市| 治多县| 灵宝市| 威远县| 邵东县| 青川县| 托克逊县| 晋州市| 行唐县| 柯坪县| 景宁| 常熟市| 历史| 尚志市| 亳州市| 朔州市| 淳化县| 威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