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自定位鉸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鉸鏈,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門或者家具的可移動部分且能夠在打開或閉合狀態進行自定位的鉸鏈。
背景技術:
鉸鏈是家具組裝過程中常用的連接件,用于可相對轉動的兩部分之間如柜門的連接。以下以柜門為例進行說明:在使用的過程中,為了限制柜門的自由運動,特別是在閉合或開啟狀態,防止柜門閉合不緊或者自動關閉,一般都配置有門吸,對閉合或者打開狀態的柜門進行定位,減少其不必要的運動。現有的安裝于家具上的門吸一般分為兩部分:固定于柜門上鐵片和固定于門框上的磁鐵,依靠磁鐵的磁力將門固定在門框上。這種依靠門吸來限制柜門的在閉合和接近閉合狀態的自由運動的方式存在以下技術問題:1、對以玻璃等透明材質為主體的展示設備而言,門吸的安裝較為困難,即使費力地安裝上去也影響展示柜的整體美觀;2、門吸只能對門在關閉狀態下的自由運動進行限制,不能同時兼顧門在開啟狀態下的自由運動;3、門吸給門的開啟增加了額外的阻力。因此,需要設計一種具有復位機構且結構簡單的自定位鉸鏈,對柜門在開啟和閉合狀態下的自由運動進行限制。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自定位鉸鏈,它可限制柜門在開啟和打開狀態下的自由行程,且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成本低。為此,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自定位鉸鏈,包括固定座和活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安裝于門框上,活動座樞接于固定座上,在活動座上形成可安裝柜門的第一槽道,在固定座與活動座之間設置有一用于控制鉸鏈啟閉的彈性元件。進一步地,所述彈性元件為一彈簧片,該彈簧片的一端抵靠在活動座上,另一端可抵靠在固定座上,且當活動座與固定座之間夾角在0-90°之間變換時,彈簧片始終處于壓縮狀態。進一步地,所述彈簧片的兩末端卷曲分別形成兩個頭部,彈簧片除兩頭部外的其余部分為彈簧片本體。進一步地,所述固定座的一側形成轉軸座,轉軸座上設置有樞孔或樞軸,在轉軸座的內側周緣處形成可容納所述彈簧片頭部的第一連接槽,所述活動座的一側設置有相應的樞軸或樞孔,活動座上還設置有可容納所述彈簧片本體的第二槽道,第二槽道內具有可容納所述彈簧片頭部的第二連接槽,所述彈簧片的兩個頭部分別位于第一、第二連接槽內,且當活動座與固定座之間夾角在0-90°之間變換時,第一連接槽到第二連接槽的直線距離始終小于彈簧片的長度。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槽道位于活動座底部,包括一塊背板、一塊遠離樞軸端的側板、一塊底板以及一封蓋,該封蓋以可拆卸的方式設置于第二槽道上,所述第二連接槽設置于封蓋的內側,第二槽道近樞軸側的端面形成開放端,在所述第二槽道的背板上設置有一墊塊,墊塊由一斜坡過渡到第二槽道的背板平面上。進一步地,所述封蓋的頂部設有一向內的凸沿。進一步地,所述固定座為中空的殼體,具有可容納所述第二槽道的第三槽道。進一步地,在所述固定座轉軸座側還設置有一擋板,該擋板與樞軸相對的一側為圓弧面。本實用新型的自定位鉸鏈,包括安裝于門框上的固定座和樞接在固定座上的活動座,在固定座與活動座之間設置有一彈性元件,優選為一彈簧片,彈簧片的一末端抵靠在固定座上的第一連接槽內,另一末端抵靠在活動座上的第二連接槽內,當活動座與固定座之間夾角在0-90°之間變換時,第一連接槽到第二連接槽的直線距離始終小于彈簧片的長度,因此,彈簧片始終處于壓縮狀態,且當活動座與固定座之間夾角約為45°時,第一連接槽到第二連接槽的直線距離最小,彈簧片壓縮變形最嚴重,從而產生的復位力最大,活動座在此位置為最不穩定狀態,彈簧片產生的復位力促使其向內或向外運動,從而使鉸鏈趨于閉合或開啟:當夾角在0-45度之間時,鉸鏈趨于關閉,當夾角在45-90°時,鉸鏈趨于打開。在活動座向內或向外運動的過程中,彈簧片逐漸舒展,復位力逐漸減小,直至0°閉合或90°打開狀態時,復位力最小,但彈簧片上始終有復位力存在,該復位力可維持活動座在0°或90°的的關閉或開啟狀況,防止了其不必要的自由運動。本實用新型設計新穎,結構簡單地實現了鉸鏈的自定位功能,應用于家具上時,可有效地防止柜門等門體不必要的自由運動,又不額外增加門的開啟或閉關所需的外力,使用方便。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爆炸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固定座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活動座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封蓋的結構示意圖;圖6-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固定座與活動座夾角分別為0°、45°、90°時彈簧片的受力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本實用新型中與現有技術相同的部分將參考現有技術。如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自定位鉸鏈,包括固定座I和活動座2,所述固定座I安裝于門框上,活動座2樞接于固定座I上,在活動座2上形成可安裝柜門的第一槽道21,柜門安裝于該槽道內,在固定座I與活動座2之間設置有一用于控制鉸鏈啟閉的彈簧片3。彈簧片3的兩末端卷曲分別形成兩個頭部31。在所述固定座I的一側形成形成轉軸座11,在轉軸座11上設置有樞孔12,在轉軸座11的內側周緣處形成可容納所述彈簧片頭部31的第一連接槽13,活動座2的一側設置有相應的樞軸22,在活動座2底部還設置有可容納所述彈簧片本體的第二槽道23,第二槽道23包括一塊背板23a、一塊遠離樞軸端的側板23b和一塊底板23c,第二槽道23近樞軸側的端面形成開放端,在背板23a上設置有墊塊24,墊塊24由一斜坡26過度到第二槽道的背板23a平面上,該斜坡26的表面為圓弧面。斜坡26的形狀與彈簧片3在鉸鏈啟閉過程中變形的形狀相適應,為一圓弧面,可在彈簧片3變形過程中對其起到承接、緩沖的作用。彎曲變形的一封蓋4通過螺絲固定連接于墊塊24上,將第二槽道23的前端面封閉,封蓋4的內側設置有可容納彈簧片頭部31的第二連接槽25,所述彈簧片3的兩頭部分別容納于第一連接槽13及第二連接槽25內,封蓋4的頂部設有一向內的凸沿41,該凸沿41位于彈簧片3的頂部,阻止彈簧片3在垂直方向上的運動。彈簧片3的一頭部31位于第二連接槽25內,與該頭部31相鄰的彈簧片本體位于墊塊24、封蓋4以及封蓋凸沿41形成的空間內,彈簧片頭部31的厚度大于該空間的厚度,彈簧片3的一端即被固定在活動座2上;彈簧片3的另一端伸出于所述第二槽道23近樞軸側的開放端,并可與第一連接槽13連接。固定座I呈中空的殼體,具有可容納所述第二槽道23的第三槽道14,在固定座I轉軸座側還設置有一擋板15,擋板15與樞軸22相對的一側為圓弧面,該圓弧面可限制活動座的過度打開狀態。如圖6-8所示,當活動座與固定座之間夾角在0-90°之間變換時,第一連接槽13到第二連接槽25的直線距離始終小于彈簧片3的長度,彈簧片3始終處于壓縮狀態,且當活動座與固定座之間夾角為45°時,該直線距離最小,彈簧片3的壓縮程度最大。本實用新型自定位鉸鏈,應用于柜門等門體上時,為成對設置。使用時,固定座安裝與門框頂部或底部一側,可配以螺絲固定;活動座樞接于固定座上,門體安裝于活動座的第一槽道內,可配以螺絲固定,門體即以活動座與固定座的樞軸為轉軸轉動。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有其他的實施方式,上文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自定位鉸鏈,包括固定座和活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安裝于門框上,活動座樞接于固定座上,在活動座上形成可安裝柜門的第一槽道,在固定座與活動座之間設置有一用于控制鉸鏈啟閉的彈性元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定位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元件為一彈簧片,該彈簧片的一端抵靠在活動座上,另一端可抵靠在固定座上,且當活動座與固定座之間夾角在0-90°之間變換時,彈簧片始終處于壓縮狀態。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定位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片的兩末端卷曲分別形成兩個頭部,彈簧片除兩頭部外的其余部分為彈簧片本體。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定位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的一側形成轉軸座,轉軸座上設置有樞孔或樞軸,在轉軸座的內側周緣處形成可容納所述彈簧片頭部的第一連接槽,所述活動座的一側設置有相應的樞軸或樞孔,活動座上還設置有可容納所述彈簧片本體的第二槽道,第二槽道內具有可容納所述彈簧片頭部的第二連接槽,所述彈簧片的兩個頭部分別位于第一、第二連接槽內,且當活動座與固定座之間夾角在0-90°之間變換時,第一連接槽到第二連接槽的直線距離始終小于彈簧片的長度。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定位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道位于活動座底部,包括一塊背板、一塊遠離樞軸端的側板、一塊底板以及一封蓋,該封蓋以可拆卸的方式設置于第二槽道上,所述第二連接槽設置于封蓋的內側,第二槽道近樞軸側的端面形成開放端,在所述第二槽道的背板上設置有一墊塊,墊塊由一斜坡過渡到第二槽道的背板平面上。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定位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蓋的頂部設有一向內的凸沿。
7.如權利要求4-6任一所述的自定位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為中空的殼體,具有可容納所述第二槽道的第三槽道。
8.如權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自定位鉸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座轉軸座側還設置有一擋板,該擋板與樞軸相對的一側為圓弧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自定位鉸鏈,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門或者家具的可移動部分且能夠在打開或閉合狀態進行自定位的鉸鏈,包括包括固定座和活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安裝于門框上,活動座樞接于固定座上,在活動座上形成可安裝柜門的第一槽道,在固定座與活動座之間設置有一用于控制鉸鏈啟閉的彈性元件。本實用新型設計新穎,結構簡單地實現了鉸鏈的自定位功能,應用于家具上時,可有效地防止柜門等門體不必要的自由運動,又不額外增加門的開啟或閉關所需的外力,使用方便。
文檔編號E05F1/12GK203050317SQ20122057643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4日
發明者韓濤, 柴俊麟 申請人:韓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