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172794閱讀:168來源:國知局
椅子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向靠背付與預定的功能、提高了就坐感的椅子。本發明所涉及的椅子(C)將與用于向靠背(5)付與預定的功能的工作機構即空氣供給機構(72)有關的全部結構設置于靠背(5)的范圍內,所以能夠有效地避免由將空氣供給機構(72)的要素在靠背(5)以外處理引起的結構復雜化和/或組裝煩雜化。即通過本實施方式,實現了結構簡單且提高了就坐感的椅子(C)。
【專利說明】椅子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具有靠背的椅子。
【背景技術】
[0002]以往,提出了各種具備具備支撐就坐者的后背的背板的靠背、在該背板上組裝有用于向所述靠背付與預定功能的工作機構的椅子。在這些椅子中,作為一例可以列舉:作為用于向靠背付與預定功能的工作機構而設置有用于支撐就坐者的腰部的腰部支撐裝置的椅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0003]如果對于上述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椅子進行說明,則在靠背上在支撐腰部的部位配置有氣囊,并且在扶手部配置有作為用于向該氣囊供給空氣的主要部的泵以及用于對該泵進行擴大縮小操作的操作桿。由此,就坐者能夠在將體重施加于靠背的狀態下操作位于扶手部的操作桿而將氣囊的膨脹程度調節為預期的狀態。
[0004]然而,如果是上述專利文獻I那樣的椅子,則對于就坐者而言容易操作腰部支撐裝置,另一方面,必須將用于供給空氣的氣管安裝于從配置有主要部的扶手部到靠背為止,必須在扶手部以及靠背這兩方設置用于處理該氣管的額外的結構。另外,對于就坐者為了調整靠背的功能而操作扶手部的動作,需要預先認識該主要部的配置或者在該動作時通過手和/或目視查找主要部的位置的時間。這樣的問題不僅限于將所述主要部配置于扶手部的情況,在將所述主要部配置于椅座的情況下也同樣。
[0005]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4674720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是著眼于這樣的不良情況而作出的發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向靠背付與預定的功能、提高了就坐感的椅子。
[0007]本發明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采用下面的技術方案。
[0008]S卩,本發明所涉及的椅子,具備靠背,該靠背具備支撐就坐者的后背的背板,在該背板上組裝有用于向所述靠背付與預定的功能的工作機構,該椅子的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在其下端部具備收納部,在該收納部中收納有所述工作機構的主要部分。
[0009]如果是這樣的椅子,則能夠將與用于整個向靠背付與預定的功能的工作機構有關的結構設置于靠背,所以能夠有效地避免由于將工作機構的要素在靠背以外處理而引起的結構的復雜化和/或組裝的煩雜化。即,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向靠背付與預定的功能、提高了就坐感的椅子。
[0010]作為用于容易地設置用于組裝所述主要部的空間的結構,能夠列舉下述的結構:所述收納部呈在前面以及背面具有壁面的向下的-狀。
[0011]作為工作機構的優選的一例,能夠列舉:所述工作機構為具備向配置于所述背板的腰部的氣囊供給空氣的泵單元和用于驅動該泵單元的操作桿的空氣供給機構,形成為該空氣供給機構的主要部分的所述泵單元被收納于所述收納部。[0012]為了不受所述靠背殼的形狀干涉地確保平滑的氣囊的動作,為了確保就坐者的乘坐感覺同時合適地形成所述收納部,優選:所述背板具備靠背殼,該靠背殼具備能夠彈性變形的呈板狀的殼主體和從該殼主體的前面一體地突出設置的多個縱肋以及橫肋,并且所述工作機構為具備向配置于所述背板的腰部的氣囊供給空氣的泵單元和用于驅動該泵單元的操作桿的空氣供給機構;在所述靠背殼的腰部附近處的所述縱肋以及橫肋的突出端面上添設有能夠變形的袋體,在該袋體內收納有所述氣囊。
[0013]為了確保就坐者的乘坐感覺同時合適地形成所述收納部,優選:將所述縱肋以及橫肋的突出高度尺寸設定為,中央部高并且向所述殼主體的周緣逐漸連續降低,所述各縱肋以及橫肋的突出端面構成為屬于I個假想公共曲面。
[0014]而且,如果在設置于所述靠背殼的所述縱肋以及橫肋的至少一方,局部凹陷設置有用于對連結所述氣囊與所述泵單元的氣管進行導向的導向部,則不會有氣管內的空氣的流動受靠背殼干涉的情況。
[0015]作為用于使與靠背支桿的可靠的連結與收納部的來自就坐者的容易的操作同時成立,能夠列舉下述的結構:所述背板具備:靠背殼;安裝于該靠背殼的下端部、具有與該靠背殼的下端部前面相對的前壁的靠背下罩;和安裝于所述靠背殼、使該靠背殼支撐于靠背支桿的靠背連接件,通過該靠背連接件將所述收納部的收納空間左右分割。
[0016]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向靠背付與預定的功能、提高了就坐感的椅子。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涉及的椅子的外觀圖。
[0018]圖2是該實施方式涉及的椅子的后視圖。
[0019]圖3是該實施方式涉及的椅子的中央側剖視圖。
[0020]圖4是圖3的要部的放大剖視圖。
[0021]圖5是圖2的A-A線剖視圖。
[0022]圖6是該實施方式涉及的椅子的分解立體圖。
[0023]圖7是該實施方式的椅座的外殼以及內殼的分解立體圖。
[0024]圖8是該實施方式的椅座的從上方觀察的分解立體圖。
[0025]圖9是將該實施方式的椅座設為中心的從下方觀察的分解立體圖。
[0026]圖10是將該實施方式的椅座局部省略而表的仰視圖。
[0027]圖11是圖10的B-B線剖視圖。
[0028]圖12是在與圖11相同的截面上表示的作用說明圖。
[0029]圖13是將該實施方式涉及的椅座局部省略而表示的分解后視圖。
[0030]圖14是將該實施方式的靠背以及罩集合體局部省略而表示的從前方觀察的分解立體圖。
[0031]圖15是將該實施方式的靠背設為中心的從后方觀察的分解立體圖。
[0032]圖16是將該實施方式的靠背設為中心的從后方觀察的分解立體圖。
[0033]圖17是表示該實施方式的靠背殼以及靠背下罩的主視圖。
[0034]圖18是該實施方式的靠背殼以及腰部支撐裝置的分解立體圖。[0035]圖19是表示該實施方式的腰部支撐裝置的要部的后視圖。
[0036]圖20是該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作用說明圖。
[0037]圖21同上。
[0038]圖22同上。
[0039]圖23是該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所涉及的靠背的說明圖。
[0040]附圖標記說明
[0041]C:椅子;5:靠背;51:背板;54:靠背殼;
[0042]541:殼主體;542:縱肋;543:橫肋;
[0043]P4:假想公共曲面;55:靠背連接件;56:靠背下罩;
[0044]57:收納部;7A:動作機構(上下位置變更機構);
[0045]71:氣囊;72:動作機構、空氣供給機構;
[0046]73:主要部、泵單元;74:操作桿;76:氣管;77:袋體
【具體實施方式】
[0047]以下,參照附圖對將本發明應用于同步傾斜式的辦公用旋轉椅子C的情況的一個實施方式。
[0048]該椅子C如圖1?圖23所示,具備:腿體I ;被支撐于該腿體I的上部、能夠水平旋轉的支撐基部2 ;配置于該支撐基部2之上的椅座3 ;能夠后傾動作地設置于所述支撐基部2的背支桿4 ;和安裝于該背支桿4的靠背5。
[0049]< 腿體 >
[0050]腿體I如圖1?圖6所示,具備:具有腳輪13的腿彈簧類型的腿基座11 ;和立設于該腿基座11的中心部的腿支柱12。所述腿支柱12為將氣體彈簧構成為主體的通常的支柱,在該腿支柱12的上端部安裝有所述支撐基部2。
[0051]〈支撐基部〉
[0052]支撐基部2如圖1?圖6、圖9以及圖15所示,由所述腿體I支撐得能夠水平旋轉并且能夠在上下方向上升降,并具備:安裝于所述腿支柱12的外殼20 ;靠背支撐用的主軸21,其貫通安裝于該外殼20 ;和未圖示的傾動反作用力產生機構,其向該主軸21付與力而相對于所述靠背5的后傾動作產生彈性反作用力。所述傾動反作用力產生機構構成為,能夠使用未圖示的螺旋彈簧和/或氣體彈簧等向所述主軸21付與旋轉方向的彈性反作用力,但由于是通常的機構,所以省略說明。
[0053]< 椅座 >
[0054]所述椅座3如圖1?圖13所示,具備:外殼31 ;內殼32,其以能夠經由滑動導向機構33在前后方向上滑動移動的方式配設于該外殼31上;滑動定位機構34,其用于使該內殼32滑動到期望的滑動位置而并將其鎖定;緩沖部35,其配置于所述內殼32上;和椅座表皮件36,其包圍該緩沖部35以及所述內殼32的周緣部326的下表面326c。
[0055]所述外殼31如圖2?圖9、圖11?圖13以及圖20?圖23所示,在上表面31c側具有承受來自于就坐者的載荷的載荷承受面P3。外殼31在前半區域31a與后半區域31b將上表面31c的形態設為不同的。外殼31具備:外殼主體311 ;縱肋312、橫肋313以及斜肋314,其突出設置于該外殼主體311的上表面311a;和后半中央部315,其形成為使所述外殼主體311的下表面311b上的所述后半區域31b的中央附近凹陷而成的形態,具有向所述外殼主體311的上表面311a側突出的包圍壁315a以及將該包圍壁315a的突出端315b封閉的頂壁315c,外殼主體311、縱肋312、橫肋313以及斜肋314以及后半中央部315使用硬質合成樹脂而成型為一體。在所述后半中央部315的頂壁315c的下表面315e,突出設置有向下縱肋315f以及向下橫肋315g。所述縱肋312、橫肋313以及斜肋314的突出端面312a、313a、314a與所述后半中央部315的頂壁315c的上表面315d構成為,屬于I個假想公共曲面P2。該假想公共曲面P2的屬于所述前半區域31a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各部大致保持一定的高度,在左右方向上以從中央部向左右兩側邊緣逐漸上升的方式彎曲。所述假想公共曲面P2的屬于所述后半區域31b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以前側向前方逐漸上升的方式彎曲、并且其他部分以各部大致保持一定的高度的方式形成,在左右方向上以從中央部向左右兩側邊緣逐漸上升的方式彎曲。所述載荷承受面P3設定于所述后半區域31b的除了周緣外的區域,設定為屬于所述假想公共曲面P2。具體地說,該載荷承受面P3由所述頂壁315c的上表面315d與配置于該上表面315d的左右兩側的縱肋312、橫肋313以及斜肋314的突出端面312a、313a、314a構成。該載荷承受面P3以設置于所述后半區域31b的座位基準點SI為中心而形成,在比該座位基準點SI靠前側的部位具備向前方逐漸上升的傾斜部分P31。通過設置該傾斜部分P31,能夠抑制就坐者向前方偏移,并且能夠提高就坐時的配合感。另外,設置于該外殼31之下的第I桿23是反作用力調整用的,調整設置于所述支撐基部2內的所述傾動反作用力產生機構的彈簧預定壓力。第2桿24用于調整椅座3的高度位置,連接于該桿24的未圖示的線在形成于所述縱肋312的凹部312b以及外殼主體311的孔311c中通過而被引導到所述腿體I的腿支柱12的上端附近。第3桿25用于調整靠背5的角度,連接于該桿25的未圖示的線在形成于所述縱肋312的凹部312c以及形成于后半中央部315的頂壁315c的槽315h中通過而被引導到配置于外殼31的下側的未圖示的靠背角度調整用的氣體彈簧。這些線的連接結構是通常的結構,所以省略說明。
[0056]所述內殼32如圖3?圖12以及圖20?圖23所示,在與所述載荷承受面P3相對應的部位具備用于使所述載荷承受面P3承受來自于就坐者的載荷的載荷傳遞部分327d,具備:在周緣附近部具備周緣部326側變高的臺階部325的呈殼狀的內殼主體321 ;和突出設置于該內殼主體321的周緣部326的上表面326a的肋326b,該內殼主體321和肋326b通過能夠彈性變形的合成樹脂成型為一體。所述周緣部326由所述椅座表皮件36的外側邊緣364包圍,在其最外邊緣具備向上方延伸的向上壁326d。該內殼主體321的由臺階部325包圍的區域327以下述部分為主體而構成:前半殼部分327a,其能夠滑動地與所述外殼31的前半區域31a的縱肋312、橫肋313以及斜肋314的突出端面312a、313a、314a貼緊;后端殼部分327b,其能夠滑動地與所述外殼31的后半區域31b的縱肋312、橫肋313以及斜肋314的突出端面312a、313a、314a以及所述頂壁315c的上表面315d貼緊;和中間殼部分327c,其使該后端殼部分327b的前邊緣平滑地連接于所述前半殼部分327a的后邊緣。而且,在所述中間殼部分327c設有所述載荷傳遞部分327d。該后端殼部分327b中,在所述中間殼部分327c上在左右方向上設置間隔地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根槽327g,在無負載狀態下,在該載荷傳遞部分327d的下表面327e與所述載荷承受面P3之間形成有空間327f。該載荷傳遞部分327d由于所述槽327g的存在而能夠在厚度方向上比較容易地彈性變形,構成為在接受了來自于就坐者的載荷的情況下向下方彈性變形而與所述外殼31的載荷承受面P3抵接。即,來自于就坐者的載荷經由所述載荷傳遞部分327d最終由所述外殼31的載荷承受面P3承受。
[0057]而且,該內殼32配置成能夠經由滑動導向機構33而在所述外殼31上在預定的范圍內在前后方向上滑動移動,能夠不伴隨著所述載荷承受面P3的聯動移動地改變該椅座3的就坐進深尺寸。即,通過使該內殼32相對于外殼31滑動移動,能夠改變椅座3的就坐進深尺寸,但所述載荷承受面P3設置于外殼31,所以不會與所述內殼32的滑動移動聯動而移動。
[0058]所述滑動導向機構33如圖6?圖13所不,具備:導向槽322,其形成于所述內殼32的多個部位,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多個滑動部331,其分別滑動自如地貫通安裝于這些各導向槽322,在上端具有與所述內殼32的上表面32a滑動接觸的防脫頭部332 ;和多個滑動部安裝部31e,其用于固定這些各滑動部331的下端部333而設置于所述外殼31。如果詳細敘述,則所述導向槽322分別形成于所述內殼32的四個角部附近,在這些各導向槽322的周圍分別突出設置有包圍所述滑動部331的防脫頭部332的頭部保護用肋323。所述各頭部保護用肋323的突出端面323a設定為屬于所述假想公共曲面P2。另外,所述各滑動部331的防脫頭部332的上表面332a以收于所述各頭部保護用肋323內的方式傾斜。所述各滑動部331呈能夠沿著對應的所述導向槽322滑動的棱柱狀,在下端面334上具有未圖示的螺紋孔。所述各滑動部安裝部31e分別形成于所述外殼31的四個角部附近,呈能夠從上方與所述滑動部331的下端部333嵌合的有底棱筒狀。而且,在這些各滑動部安裝部31e的底31f上,形成有能夠從所述外殼31的下表面31d側使小螺釘31g插通的未圖示的小螺釘插通孔,通過將所述小螺釘31g螺紋固定于所述螺紋孔311c而將所述各滑動部331固定于所述外殼31。另外,在圖11以及圖12中,通過雙點劃線表示滑動部331。
[0059]由呈上述結構的滑動導向機構33導向而在前后方向上滑動的內殼32,能夠通過所述滑動定位機構34定位并鎖定于期望的滑動位置。
[0060]所述滑動定位機構34如圖6?圖13所示,具備:操作部件341,其能夠在從下鎖定位置(D)到上鎖定位置(U)之間進行升降動作;和多個定位用的卡合部31r,其伴隨著內殼32的滑動移動而有選擇地與該操作部件341相對應。該滑動定位機構34,在所述操作部件341下降到所述下鎖定位置(D)而卡合于對應的卡合部31r的狀態下、禁止所述內殼32的滑動移動,在所述操作部件341上升到所述上鎖定位置(U)的狀態下、將與所述卡合部31r的卡合解除而允許所述內殼32的滑動移動。所述操作部件341的操作端349向所述外殼31的下表面31d側突出,在所述外殼31上設有將所述操作部件341的上升在所述上鎖定位置(U)卡定的抵接面31m。所述操作部件341是與所述外殼31以及所述內殼32都分別設置的獨立的部件,通過配設于所述內殼32之上的緩沖部35的彈性反作用力向下鎖定位置(D)方向被彈性施力。
[0061]如果詳細敘述,則所述操作部件341具備:操作部件主體343,其能夠升降地貫通安裝于所述內殼32的保持部324,下端側通過設置于所述外殼31的向前后延伸的槽31h而向該外殼31的下表面31d側突出;頭部344,其設置于該操作部件主體343的上端,拼接于所述緩沖部35的下表面35b并呈薄板狀;鎖定爪345,其設置于所述操作部件主體343的中間部分,有選擇地卡合于設置于所述外殼31的多個卡合部31r的某一個;防脫突起346,其設置于所述操作部件主體343的下端,抵接于所述抵接面31m ;和按鈕347,其以包住地支撐該防脫突起346的方式使用小螺釘348安裝于所述操作部件主體343的下端部,構成所述操作端349。所述抵接面31m沿著所述外殼31的下表面31d上的所述槽31h的開口端而形成,構成為能夠使所述操作部件341的防脫突起346的向上面346a以及按鈕347的向上面347a抵接于該抵接面31m而使其與所述內殼32 —起前后滑動。換而言之,所述操作部件341設置于能夠在將手指鉤在椅座3的上表面側的狀態下操作的位置,通過一邊維持手指鉤在椅座3上的狀態一邊操作操作部件341的按鈕347,能夠使包含該操作部件341的椅座3的主要部分相對于所述外殼32移動,改變椅座3的就坐進深尺寸。即,構成為用手指按壓所述按鈕347的動作原樣地變為卡合解除動作,能夠在該卡合解除狀態下一邊使防脫突起346的向上面346a以及按鈕347的向上面347a與抵接面31m滑動接觸一邊使內殼32前后滑動。使所述按鈕347與抵接面31m抵接是為了將操作部件341的動作范圍保持一定而防止不合理的應力作用于各部、并且提高操作的感觸;一邊使所述按鈕347與抵接面31m滑動接觸一邊使內殼32前后滑動,是為了能夠如上所述那樣一邊維持手指鉤在椅座3的上表面的狀態一邊操作操作部件341的按鈕347而改變就坐進深尺寸。
[0062]另外,在所述保持部324的外側以及所述槽31h的前端部外側,如圖7?圖9所示,分別設有用于使所述防脫突起346通過的缺口 324a、31k。設置于所述保持部324的外側的缺口 324a與設置于所述槽3Ih的前端部外側的缺口 31k,以在使內殼32最前進了的狀態下重合的方式進行定位,僅在該狀態下,能夠將所述操作部件341安裝于所述內殼32以及外殼31。該保持部324的內側與經由連結肋324b配置于椅座3左前側的導向槽322的頭部保護用肋323 —體化。即,所述保持部324相鄰配置于所述導向槽322之一。
[0063]所述緩沖部35如圖3?圖6以及圖8?圖12所示,為例如在錠狀聚氨酯的下表面35b粘貼有無紡布而成的部件,被載設于所述內殼32的上表面32a,與所述內殼32的周緣部326 —起由所述椅座表皮件36包圍。
[0064]椅座表皮件36如圖1?圖5以及圖10?圖12所示,具備:向下方開口的呈扁平袋狀的表皮件主體361 ;形成于該表皮件主體361的開口邊緣的縫袋部362 ;和插通于該縫袋部362的繩362a。所述表皮件主體361是經由向外表面突出的耳363將伸展特性不同的多種面料(張地)36la、36Ib縫合而成的。具體地說,表皮件主體361是經由耳363將比較厚且難以伸展的第I面料361a和比較薄且富于伸展性的第2面料361b縫合而成的。另外,作為與面料的伸展特性的不同相關的要素,可以列舉厚度的不同、材質的不同、紡織物與編織物等結構上的不同等。所述第I面料361a主要設置于構成就坐面Pl的位置,形成為覆蓋所述緩沖部35的上表面35a以及前面35c的形態。第2面料361b設置于所述就坐面Pl以外的區域,形成為覆蓋所述緩沖部35的側面35d、背面35e以及內殼32的周緣部326下表面326c的形態。所述縫袋部362,通過由所述繩362a扎起而拼接于所述內殼32的周緣部326下表面326c側,在該內殼32已安裝于外殼31的狀態下,被收納于該內殼32與外殼31之間的間隙。另外,所述的內殼32由于形成所述臺階部325的向上延伸的上立壁325a和設置于最外邊緣且向上方延伸的向上壁326d的存在,而形成為隨著從中央朝向周邊而逐漸向上方延伸的形態。換而言之,該內殼32俯視為方形部件,將用作通過繩系所述椅座表皮件36而張設的椅座包繞件的所述周緣部326附近的形狀設為向最外邊緣階段性連續上升。而且,所述椅座表皮件36的縫袋部362沿著在所述內殼32的下表面形成有臺階差的臺階部325的外側配置,防止該縫袋部362從內殼32的下表面突出而成為該內殼32的滑動動作的障礙。即,在所述臺階部325的內外,在內殼32的下表面,以外側比內側高的方式形成有臺階差,所以通過在該臺階差的外側配置所述縫袋部362,能夠防止該縫袋部362從內殼32的下表面向外殼31側突出。另外,在圖3?圖5、圖11以及圖12中,通過雙點劃線表不椅座表皮件36。
[0065]<靠背支桿>
[0066]靠背支桿4如圖3、圖4、圖6、圖9、圖15以及圖16所示,具備:由厚壁鋼板等制作的左右成對的靠背支桿主體41 ;架設于這些靠背支桿主體41的基端部41a之間的傾動反作用力產生機構用的軸42 ;將所述靠背支桿主體41的頂端之間剛性連結的頂端連結件43 ;從所述靠背支桿主體41的頂端部41c上邊緣向內側延伸的左右成對的安裝板44 ;和架設于所述靠背支桿主體41的中間部41b上邊緣之間的用于構成同步鎖定機構26的后軸45,經由插通于基端部41a的軸孔的主軸21能夠轉動地安裝于所述支撐基部2。在所述靠背支桿主體41的中間部41b設有罩安裝用的孔41d和罩定位用的突起41e。在所述安裝板44上穿設有多個螺栓插通孔44a,在與這些各螺栓插通孔44a相對應的下表面分別通過焊接等固設有螺母44b。而且,該安裝板44的上表面44c形成為用于安裝所述靠背5的安裝面44d。在所述安裝板44之間,形成有用于配置所述靠背角度調整用的氣體彈簧的頂端部的間隙44e。
[0067]所述同步鎖定機構26如圖3?圖5所不,用于使椅座3與靠背5以一定的角度比例進行傾動動作,經由前軸27將所述椅座3的外殼31的前端側能夠前后移動地支撐于所述支撐基部2的前端部,并且經由后軸45將所述外殼31的后端側支撐于靠背支桿4的中間部41b。前軸27能夠前后滑動地設置于在所述支撐基部2的前端部設置的長孔22中,其兩端部被保持于在所述外殼31的前端側下表面設置的前軸保持部31η。后軸45如上所述那樣架設于所述靠背支桿4的中間部41b,其兩端部被保持于在所述外殼31的后端側下表面設置的后軸保持部31p。
[0068]< 靠背 >
[0069]所述靠背5如圖1?圖6以及圖14?圖18所示,具備:背板51、包圍該背板51的緩沖部52、和覆蓋于該緩沖部52的外側的靠背表皮件53。
[0070]所述背板51如圖3?圖5以及圖14?圖18所不,具備:具有柔軟性的靠背殼54 ;安裝于該靠背殼54的具有剛性的所述靠背連接件55 ;和靠背下罩56,其安裝于所述靠背殼54的下端部54a、具有與該靠背殼54的下端部54a前面54e相對的前壁562,在該靠背下罩56的前壁562的背面564與所述靠背殼54的下端部54a的前面54e之間,形成有向下方開放的收納部57。
[0071]靠背殼54如圖3?圖5以及圖14?圖18所示,形成為與就坐者的腰相對應的腰部54c較大地彎曲并且隨著向上方行進而接近平板的3維形狀,具備:能夠彈性變形的呈板狀的殼主體541 ;從該殼主體541的前面541f—體地突出設置的多個縱肋542、橫肋543以及斜肋544;和連接安裝部545,其呈使所述殼主體541的中央下部的背面凹陷了的形態,具有向所述殼主體541的前面541f側突出的包圍壁546以及將該包圍壁546的突出端封閉的前壁547。而且,將所述縱肋542、橫肋543以及斜肋544的突出高度尺寸設定為所述靠背殼54的腰部54c中央附近較高并且向所述靠背殼54的周緣而逐漸連續降低,所述各縱肋542、橫肋543以及斜肋544的突出端面542a、543a、544a構成為屬于I個假想公共曲面P4。所述連接安裝部545的前壁547的向前面547a構成為與所述假想公共曲面P4位于同一面。另外,在殼主體541的前面541f,一體設有用于保持后述的腰部支撐用的氣囊71的袋體安裝用的螺母部541a和所述靠背下罩安裝用的螺母部541c,所述袋體安裝用的螺母部541a的頂端面541b屬于所述假想公共曲面P4。所述殼主體541、所述縱肋542、所述橫肋543、所述斜肋544、所述連接安裝部545、袋體安裝用的螺母部541a以及靠背下罩安裝用的螺母部541c,使用合成樹脂而成型為一體。
[0072]所述殼主體541為與所述3維形狀相對應地平滑地彎曲的能夠彈性變形的板狀的部件,在兩側邊緣以及上邊緣具備以一定高度向前方突出的周壁541a。所述縱肋542彼此的左右方向的間隔以及所述橫肋543彼此的上下方向的間隔,設定為所述腰部54c中央附近較窄、周邊較寬。在所述靠背殼54的所述橫肋543以及斜肋544上,局部凹陷設置有用于對連結所述氣囊71和所述泵單元73的氣管76進行導向的導向部543b、544b。
[0073]連接安裝部545是使從殼主體541的中央下部即殼主體541的下邊緣中央部分到腰部54c中央部分的后視呈矩形狀的區域凹陷而成的,通過呈門形的所述包圍壁546和所述前壁547形成了向背面側開放的安裝空間548。所述包圍壁546與所述縱肋542、橫肋543以及斜肋544連接為一體,另外,在所述前壁547的背面側設有加強肋547b。進而,在所述前壁547設有多個螺栓插通孔547c,在該螺栓插通孔547c的前面側,形成有用于收納螺栓549頭部549a的锪孔部547d。
[0074]靠背連接件55如圖3?圖6以及圖14?圖16所示,是具備嵌裝于所述連接安裝部545的連接件主體551和從該連接件主體551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安裝臂部552而成的側視呈L字狀的部件,將所述安裝臂部552安裝于所述靠背支桿4的安裝面44d。連接件主體551為嚴密嵌入所述安裝空間548的前面側開放的扁平箱形的部件,在其內部具備加強肋551a。所述連接件主體551的背面551b與所述靠背殼54的背面54d連續為同一表面。另外,該連接件主體551在與所述靠背殼54的連接安裝部545的螺栓插通孔547c相對應的部分具備螺母部551c,通過在連接件主體551嵌合于所述安裝空間548的狀態下、將從靠背殼54的前面54e側通過所述螺栓插通孔547c插入的螺栓549與所述螺母部551c螺紋接合,將靠背連接件55安裝于所述靠背殼54。在所述連接件主體551的下端部的前面形成有多個向上爪551d。
[0075]安裝臂部552從所述連接件主體551的下端部一體延伸,具備:拼接于所述靠背支桿4的安裝面44d的左右成對的安裝壁553 ;將這兩安裝壁553彼此連結為一體的中央壁554 ;和從所述兩安裝壁553的外側邊緣向下方下垂的下垂壁555,在所述兩安裝壁553的與所述靠背支桿4的螺母44b相對應的部位形成有螺栓插通孔553a,并且在這些安裝壁553的前端附近部設有罩安裝用的方孔553b。所述中央壁554的上表面554a位于比所述兩安裝壁553的上表面553c靠上方的位置。該安裝臂部552通過從上側安裝于的螺栓556而安裝于所述靠背支桿4的安裝面44d。具體地說,通過將所述安裝臂部552置于所述靠背支桿4的安裝面44d上以使在所述安裝臂部552的下垂壁555之間收納靠背支桿4的頂端部4a,將從所述安裝臂部552的上表面552a側插入螺栓插通孔553a的螺栓556螺紋接合與所述靠背支桿4的螺母44b,由此安裝臂部552固定于所述靠背支桿4。這樣,所述靠背殼54經由所述靠背連接件55安裝于靠背支桿4。
[0076]所述靠背下罩56如圖3?圖6以及圖14?圖17所示,具備:安裝于所述靠背殼54的下端部54a前面54b的頂壁561 ;和從該頂壁561的前邊緣向下方延伸的所述前壁562,在所述前壁562的背面564與所述靠背殼54的下端部54a前面54b之間形成有向下方開放的收納部57。于是,所述收納部57由于所述背連接件55的安裝臂部552的存在而被左右分割。所述頂壁561在其后邊緣具備具有小螺釘孔563a的安裝突起563,通過將插通于該小螺釘孔563a的小螺釘567與所述靠背殼54的靠背下罩安裝用的螺母部541c螺紋接合,從而該靠背下罩56安裝于所述靠背殼54。所述前壁562具備:在背面側具有多個向下方彎曲的向下爪565a的中央前壁部分565 ;和與該中央前壁部分565的兩側連續的兩側前壁部分566,在所述兩側前壁部分566的內側端,設有與所述靠背連接件55的安裝臂部552的側面相抵接或者接近的定位壁566a。在與所述兩側前壁部分566相對應的所述靠背殼54的前面上,形成有多個向上爪54f。
[0077]所述收納部57如圖5以及圖15所示,如后所述起到收納所述靠背表皮件53的下端開口邊緣部531a的作用,所述向下爪565a以及向上爪54f、551d用于保持所述靠背表皮件53的下端開口邊緣部531a。另外,在被左右分割了的收納部57的一方中,收納有如后所述作為工作機構的主要部分的空氣供給機構72的泵單元73。
[0078]這樣所述背板51以所述靠背殼54、所述靠背連接件55與所述靠背下罩56為主體而構成,該背板51除了所述靠背連接件55的安裝臂部552以及所述收納部57的開口端附近的大致全部的部位由緩沖件52包圍。
[0079]所述緩沖件52如圖3?圖6以及圖15所不,是使拼接于所述靠背殼54的前面54e的錠狀聚氨酯521和拼接于所述靠背殼54的背面54d的片狀聚氨酯522在靠背殼54的兩側邊緣附近接合而成的,如上所述呈包起整個所述背板51的形態。即,該緩沖件52將所述靠背殼54與安裝于該靠背殼54的所述靠背連接件55的連接件主體551都包起來。所述錠狀聚氨酯521是在模具內使聚氨酯發泡而制造的,在其背面添設有無紡布。該錠狀聚氨酯521的背面造型為與所述靠背殼54的假想公共曲面P2相對應,設定為與所述縱肋542、所述橫肋543、所述斜肋544的突出端面542a、543a、544a以及所述連接安裝部545的向前面547a抵接。另外,在該錠狀聚氨酯521的背面上的周緣附近部,形成有接受所述靠背殼54的周壁541e的槽521a。所述片狀(slab)聚氨酯522是將預先成型為一定厚度的泡沫聚氨酯原料切為所需要的形狀而成的,在圖15以及圖16中,該片狀聚氨酯522的圖示省略。這樣構成的緩沖件52的外表面由所述靠背表皮件53包圍。
[0080]所述靠背表皮件53如圖1?圖5以及圖15所示,具備:在下端具有所述下端開口邊緣部531a的帶狀的表皮件主體531 ;縫合于該表皮件主體531的下端開口邊緣部531a上的前側中央部分的合成樹脂制的中央卡定部件532 ;縫合于所述下端開口邊緣部531a上的前側兩側部分的左右成對的合成樹脂制的兩側掛止部件533 ;和保持于所述下端開口邊緣部531a上的后側的金屬制的掛止線材534。另外,在圖3?圖5中,通過雙點劃線表示靠背表皮件53。
[0081]具體地說,所述表皮件主體531是經由耳537將比較厚且難以伸展的第I面料535和比較薄且富于伸展性的第2面料536縫合而成的。所述第I面料535形成為主要連續地覆蓋所述緩沖件52的前面52a、上端面52b與背面52c的上半部分52d的形態。第2面料536形成為覆蓋所述緩沖件52的側面52f以及背面52c的下半部分52e的形態。位于所述第I面料535與所述第2面料536的邊界的耳537形成為向外表面側突出的突條形態,在將該背表皮件53覆蓋于所述緩沖件52時,能夠捏著該耳537部分拉伸。所述中央掛止部件532具有在橫截面上觀察彎曲為U字狀的頂端部532a,將該頂端部532a掛在所述背板51的下邊緣即所述靠背下殼56的中央前壁部分565的下邊緣。所述中央掛止部件532的頂端部532a在掛定狀態下被夾持并保持于所述中央前壁部分565的背面565b與所述向下爪565a之間。所述兩側掛止部件533具有在橫截面上觀察彎曲為U字狀的頂端部533a,將該頂端部533a掛在所述背板51的下邊緣即所述靠背下罩56的兩側前壁部分566的下邊緣。所述掛止線材534以局部露出的方式安裝于所述表皮件主體531的下邊緣部,掛止于所述背板51的下邊緣。S卩,該掛止線材534以與所述表皮件主體531的下邊緣部一起進入所述收納部57內的狀態、掛止于所述向上爪54f、551d。
[0082]如上所述那樣形成的靠背5安裝于不具有上立部分的所述靠背支桿4的向上的安裝面44d,該安裝部分整體由罩集合體6覆蓋遮擋。而且,在該靠背5中組裝入有腰部支撐裝置7的所有的結構要素而單元化。
[0083]<罩集合體>
[0084]所述罩集合體6如圖1?圖6、圖14?圖16所示,具備:覆蓋所述靠背支桿4的下側的下靠背支桿罩61 ;和覆蓋所述靠背支桿4的上側的第1、第2上靠背支桿罩62、63,所述第I上靠背支桿罩62與所述第2上靠背支桿罩63能夠互相獨立地裝卸。
[0085]所述下靠背支桿罩61如圖1?圖6以及圖14?圖16所示,具備:罩主體611,其覆蓋所述靠背支桿4的下側;和背板封閉部612,其一體設置于該罩主體611,將所述背板51的收納部57封閉而將所述靠背表皮件53的表皮件主體531保持于所述收納部57內。所述罩主體611具備:底板613 ;從該底板613的左右兩側邊緣上立的左右的側板614 ;和設置于這兩側板614的內側面、與所述靠背支桿4的下表面4b以及外側面4c抵接的蓋定位用的肋614b,由合成樹脂成型為一體。在所述兩側板614的內表面上,突出設置有卡合于所述靠背支桿4的罩安裝用的孔41d的呈十字肋狀的罩安裝用的突起614a。從而,在該罩主體611的后端一體設有所述背板封閉部612。所述背板封閉部612具備:中央部前邊緣與所述罩主體611的底板613連續的橫長形狀的蓋板615 ;和從該蓋板615的兩端部前邊緣上立的左右的前板616,與所述罩主體611 —起由合成樹脂成型為一體。所述蓋板615呈與向所述靠背的下端開口的所述收納部57的開口形狀相對應的形態,在兩端部具有左右成對的兩端安裝凸臺615a,并且在中間部具備左右成對的中間安裝凸臺615b。所述兩端安裝凸臺615a以及所述中間安裝凸臺615b分別形成為能夠從下表面側將未圖示的小螺釘向上方插通的形狀,被插入于所述兩端安裝凸臺615a的小螺釘螺紋接合于設置于所述靠背下罩56的螺母部568,并且被插入于所述中間安裝凸臺615b的小螺釘螺紋接合于設置于所述靠背殼54的下靠背支桿罩安裝用的螺母部541g。從而,在該安裝狀態下,所述收納部57由所述背板封閉部612的蓋板615封閉。所述左右的前板616與所述罩主體611的側板614的后端連續,在安裝狀態下被定位為夾著間隙與所述靠背下罩56的前壁562重合。S卩,所述背表皮件53的安裝有所述兩側掛止部件533的下端開口邊緣部531a的前側部分由該前板616蓋住。另外,所述靠背表皮件53上的下端開口邊緣部531a的后側,在被按壓到所述背板封閉部612的后邊緣狀態下被收納并保持于所述收納部57內。
[0086]所述第I上靠背支桿罩62如圖3?圖6所示,覆蓋所述背支桿4的與安裝面44d相對應的部分,安裝于所述安裝面44d的靠背5的安裝臂部552以及將該安裝臂部552固定于所述靠背支桿4的螺栓556的頭部556a由該上靠背支桿罩62覆蓋。換而言之,能夠僅通過將該上靠背支桿罩62卸下而使所述安裝臂部552以及所述螺栓556的頭部556a露出,能夠從所述靠背支桿4將靠背5卸下。該第I上靠背支桿罩62為扁平的向下通道狀,在后端具有向上方上立的凸緣部621,并且在前端部下表面具有下端向前方彎曲的安裝爪622,將該安裝爪622卡合于設置于所述安裝臂部552的方孔553b而將其后端側按下,由此成為安裝狀態。在安裝狀態下,所述靠背表皮件53上的下端開口邊緣部531a的中央掛止部件532由該第I上靠背支桿罩62的凸緣部621覆蓋。
[0087]第2上靠背支桿罩63如圖3?圖6所示,覆蓋所述背支桿4的安裝面44d以外的露出部分,與所述第I上靠背支桿罩62獨立。
[0088]另外,在上面說明了的罩集合體6中的所述下靠背支桿罩61的背板封閉部612,形成有用于使所述腰部支撐裝置7的操作桿74插通的窗617。
[0089]<腰部支撐裝置>
[0090]所述腰部支撐裝置如圖2?圖6以及圖14?圖19所示,具備:腰部支撐用的氣囊71,其配置于所述靠背5的所述靠背殼54與所述緩沖件52之間;和所述空氣供給機構72,其經由氣管76連接于該氣囊71,相對于所述氣囊71供給或者排出空氣。
[0091]所述氣囊71如圖3?圖5以及圖18所示,是接受空氣的供給而膨脹縮小的通常的氣囊,經由能夠柔性變形的袋體77被保持于所述靠背殼54的前面54e。所述袋體77至少左右方向的一端側開放,通過將向上端部的左右兩側部分貫通了的小螺釘78螺紋接合于所述靠背殼54的袋體安裝用的螺母部541a,從而被安裝于所述靠背殼54的前面54e。而且,在該袋體77內收納有所述氣囊71。S卩,在所述靠背殼54的腰部54c附近的所述縱肋542、橫肋543以及斜肋544的突出端面542a、543a、544a添加設置有能夠變形的袋體77,在該袋體77內能夠膨脹縮小地保持有所述氣囊71。
[0092]所述空氣供給機構72如圖2、圖6以及圖14?圖19所示,具備:向所述氣囊71供給空氣的泵單元73 ;和用于驅動該泵單元73的操作桿74,構成該空氣供給機構72的主要部分的所述泵單元73被收納于形成于所述靠背5的下部的所述收納部57。換而言之,該空氣供給機構72具備:所述操作桿74,其能夠夾著基準位置S2向其兩側進行操作;泵731,其由相對于所述基準位置S2向一方側即上方側被操作的所述操作桿74施力而向所述氣囊71供給空氣;釋放閥732,其由相對于所述基準位置S2向另一方側即下方側被操作的所述操作桿74施力而將所述氣囊71內的空氣向外部釋放;和相反工作抑制單元733,其防止或者抑制所述操作桿74由于來自所述泵731的相反驅動力而越過所述基準位置S2向另一方側進行工作。
[0093]所述泵單元73如圖16、圖18以及圖19所示,是在將所述操作桿74能夠在上下方向上轉動地支撐的桿支撐部件79上組裝所述泵731、所述釋放閥732、所述相反工作抑制單元733而單元化而成的,被收納于所述收納部57以使所述操作桿74從所述靠背5的下端向外側突出。所述桿支撐部件79是具備被小螺釘固定于所述收納部57的天井部分的頂板791和從該頂板791的前后兩邊緣向下方下垂的桿安裝臂792的金屬制的部件,在所述桿安裝臂792上將所述操作桿74的基端部74a能夠通過軸轉動地支撐。所述泵731是具備具有流入專用單向閥的空氣流入口 731a和具有排出專用單向閥的排出口 731b的橡膠制球型的泵,在接受按壓力的情況下縮小而將內部的空氣從所述排出口 731b排出,在該按壓力消除了的情況下一邊從所述空氣流入口 731a獲取空氣一邊自我復原為原來的形狀。所述釋放閥732直接連結于所述泵731的排出口 731b,在不按壓空氣流入口 731a的狀態下使該排出口 731b經由所述氣管76與所述氣囊71連通,僅在所述空氣流入口 731a被按壓的期間將所述氣囊71內的空氣向大氣中釋放。另外,所述泵731以及所述釋放閥732是通常的部件,所以詳細的結構說明省略。所述相反工作抑制單元733,具備在所述操作桿74的桿主體74b從所述基準位置S2向另一方側轉動的區域向所述基準位置S2方向對該桿主體74b彈性施力的彈簧733a。
[0094]所述操作桿74如圖1、圖2、圖4?6以及圖14?圖19所示,具備:所述桿主體74b,其能夠旋轉被所述桿支撐部件79支撐;泵按壓部74c,其設置于該桿主體74b,在該桿主體74b從所述基準位置S2向一方側被轉動操作了的情況下對所述泵731施力;和閥按壓部74d,其在所述桿主體74b從所述基準位置S2向另一方側被轉動操作的情況下對所述釋放閥732施加力,在該實施方式中所述泵按壓部74c以及閥按壓部74d與所述桿主體74b設置為一體。所述操作桿74,將其頂端側配置成朝向斜下外側,通過將該操作桿74的頂端操作部分74f從基準位置S2向上拉而使所述泵按壓部74c對所述泵731按壓施力,通過將所述操作桿74從基準位置S2向下按壓而使所述閥按壓部74d對所述釋放閥732的操作按鈕732a按壓施力。該操作桿74,是將所述桿主體74b的基端部74e、所述泵按壓部74c和所述閥按壓部74d收納于所述收納部57內而成的,構成該操作桿74的頂端操作部分74f的所述操作桿74的頂端側在設置于下靠背支桿罩61的背板封閉部612的窗617通過而向外部延伸。
[0095]另外,從所述泵單元73的泵731經由釋放閥732排出的空氣經由所述氣管76向所述氣囊71被引導。該氣管76從收納于所述收納部57的一方側的泵單元73延伸,在所述靠背支桿4與下靠背支桿罩61之間通過而向收納部57的另一方側被引導,從該收納部57在靠背殼54的前面54e通過而到達所述袋體77的背面77a側,連接于在該背面77a側露出的所述氣囊71的未圖示的空氣導出入口。
[0096]<腰部支撐裝置7的詳細說明>
[0097]下面,參照圖18?圖22對腰部支撐裝置7進行更詳細的敘述。
[0098]所述氣囊71如圖18所示,具有:具有柔性的囊主體711 ;將該囊主體711的表里局部熔敷而成的熔敷線712 ;設置于囊主體711的后方的空氣導出導入口 713 ;形成于所述熔敷線712的上側的腰部用鼓出部714 ;和形成于所述熔敷線712的下側的骨盆用鼓出部715。囊主體711是將例如對折后的大概矩形狀的合成樹脂片的邊緣部彼此通過例如熱熔敷而接合以能夠將內部封閉而構成的。熔敷線712是將前后的合成樹脂片除了側邊緣部分外按沿著所述囊主體711上的例如在上下方向上分割為7:3的假想的線段在橫方向上延伸的線狀熱熔敷而成的線。另外,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熔敷線712作為一例形成為橫的一直線狀,但能夠適用例如縱向和/或斜向進而間歇地配置、或者配置成曲線狀的形態等各種的形態。而且,空氣導出導入口 713,其基端側接合于設置于后側的合成樹脂片的上下方向中央并且靠側邊緣的位置的開口、在其向后方延伸的頂端側牢固地安裝有氣管76。關于該空氣導出導入口 713的具體的形狀、對囊主體711的接合方法以及向氣管76的安裝形態,為眾所周知的形態,所以將詳細的說明省略。而且,通過所述熔敷線712被上下隔開的腰部用鼓出部714以及骨盆用鼓出部715,在囊主體711在沒有被熔敷的熔敷線712的兩側互相連通,所以在該位置確保了空氣的自由的進出。
[0099]于是,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腰部支撐裝置7中,通過在該氣囊71上設置熔敷線712,抑制氣囊71過度地鼓出而導致緩沖部52的前面52a變形得不自然的情況。另外,通過設置該熔敷線712,將在該熔敷線712的上側鼓出的區域設為腰部用鼓出部714,將在下側鼓出的區域設為骨盆用鼓出部715。如果詳細說明,則在本實施方式中,氣囊71,遍及靠背殼54的腰部54c處的大致鉛直地起立的部位以及向上方傾斜的部位而安裝。而且,所述熔敷線712被調整為位于所述起立的部位與傾斜的部位的邊界。即,若位于該部位的氣囊71在從空氣導出導入口 713導入空氣,則以熔敷線712為界,腰部用鼓出部714以及骨盆用鼓出部715分別鼓出。此時,囊主體711在熔敷線712的位置適當折曲或彎曲,由此所述腰部用鼓出部714以及骨盆用鼓出部715沿著所述假想公共曲面P4鼓出。在這里,腰部用鼓出部714 —邊與腰部54c處的向上方傾斜的部位接觸一邊鼓出,所以同樣向上方鼓出。S卩,腰部用鼓出部714鼓出以經由袋體77、緩沖部52、表皮件53向上方推就坐者的腰部54c。另夕卜,骨盆用鼓出部715在所述腰部用鼓出部714的下方從腰部54c處的大致鉛直起立的部位向前方鼓出。即,骨盆用鼓出部715鼓出以經由袋體77、緩沖部52、表皮件53按壓就坐者的骨盆。即,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腰部支撐裝置7不但起到本來的作為腰部支撐件的作用,也起到作為支撐就坐者的骨盆的骨盆支撐件的作用。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氣囊71的前方一般具有摩擦系數較高的氨基甲酸乙酯材料,在后方配置有呈凹凸形狀的縱肋542以及橫肋543,但氣囊71在被收納于袋體77的狀態下擴大縮小,所以不會有由擴大縮小動作產生的與錠狀氨基甲酸乙酯521以及肋542、543的突出端面542a、543a相對的摩擦妨礙氣囊71自身的擴大縮小動作、或者氣囊71的表面損傷的情況。另外不用說,氣囊71的表面以及袋體77的內表面分別設定為摩擦系數低的原料或者形狀。另外,在要變更腰部用鼓出部714以及骨盆用鼓出部715的鼓出程度的情況下,只要適用橫向配置的熔敷線712的位置不同特別是上下位置不同的氣囊71即可。
[0100]接下來,對操作桿74進行更詳細的說明。操作桿74以旋轉軸74k為中心而轉動,在基端部74a上形成有以所述旋轉軸74k為中心的呈部分圓筒形狀的圓弧面74g。另外,桿主體74b在頂端操作部分74f的外側設置有呈矩形狀的功能顯示用的顯示部74i,能夠明確地識別出該操作桿74是用于腰部支撐的。而且,形成有使泵按壓部74c的上表面側鼓出為部分球形狀而成的彎曲按壓面74h。而且,桿主體74b在接近閥按壓部74d的位置具有用于按壓彈簧733a的彈簧按壓部74j。
[0101]另外,操作桿74如上所述位于在靠背5下端側視大致形成為口狀的收納部57中,如上所述靠背5由緩沖件52所謂整個包住,詳細地說除了底面外的外表面的大致整體由緩沖件52覆蓋。即,覆蓋到操作桿74的極近處,所以在就坐者操作操作桿74期間,確保了由于手指經由表皮件53與緩沖件52接觸的狀態而產生的舒適的操作感。另外,當然,在手指接觸時即使手臂接觸到靠背5的某一部位,也是經由表皮件53抵接錠狀氨基甲酸乙酯521或者片狀氨基甲酸乙酯522,所以就坐者在操作桿74的操作中不會感到由于接觸靠背5而產生的不適感。
[0102]接下來,使用圖20?圖22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泵單元73的動作進行說明。
[0103]在圖20中,表示操作桿74位于基準位置S2的狀態。在一側泵按壓部74c與泵731接觸而在另一側彈簧按壓部74 j與彈簧733接觸,所以操作桿74定位于該基準位置S2。另外,當然對于該操作桿74的在基準位置S2的定位,不會妨礙在例如基端部74a和/或旋轉軸74k設置另外的點擊防止(click stop)機構等。如果從該圖所示的狀態如圖21所示那樣向一側即上方上抬起頂端操作部分74f,則因為泵731自身形成為大致球形狀并且在泵按壓部74c上設有彎曲按壓面74h,所以隨著向一側被轉動操作,所述泵按壓部74c與所述泵731的接觸面積逐漸增大。由此,隨著向需要較大的作用力的動作結束端行進,能夠將來自桿主體74b的作用力更強地向泵731傳遞。在這里,在泵731與釋放閥732之間設有未圖示的單向閥,所以空氣一旦被送到了氣囊71和/或氣管76就不會再返回到泵731內。于是,如果從該狀態通過將手指從例如頂端操作部分74f離開等而停止向一側的操作力的付與,則由于由泵731的彈性復原而產生的反彈力傳遞到泵按壓部74c,而在操作桿74上產生反向驅動力。于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所述彎曲按壓面74h,在基準位置S2泵按壓部74c與泵731的接觸面積變得最小,所以施加于桿主體74b的反向驅動力難以傳遞。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從基準位置S2開始在另一側作為相反動作抑制單元733的彈簧733a開始壓縮,所以不會有通過由所述泵731產生的程度的反向驅動力按壓釋放閥732的操作按鈕732a的情況。
[0104]如圖22所示,如果通過就坐者的明確的意志而使頂端操作部分74f向下方即另一側轉動,則位于操作桿74的基端部74a的彈簧按壓部74j —邊壓縮彈簧733a —邊向另一方轉動,與此相應地,閥按壓部74d按壓釋放閥732的操作按鈕732a。由此,氣囊71以及氣管76內的空氣迅速向外部釋放。
[0105]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操作桿74的一連串的動作中頂端操作部分74f從下靠背支桿罩61的窗617開始進行動作,但在最接近該窗617的基端部74a形成有以旋轉軸74k為中心的呈部分圓筒形狀的圓弧面74g,所以窗617與基端部74a的間隙尺寸通過操作桿74的旋轉也一直保持為一定。由此,在操作桿74與下靠背支桿罩61之間,禁止了由操作桿74的動作引起的異物夾入。
[0106]通過設為上面那樣的結構,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椅子C,與空氣供給機構72有關的全部結構都設置于靠背5的范圍內,所述空氣供給機構即用于向靠背5付與預定的功能的工作機構,所以能夠有效地避免由將空氣供給機構72的要素在靠背5以外處理而引起的結構的復雜化和/或處理的煩雜化。即,通過本實施方式,實現了結構簡單且提高了就坐感的椅子C。
[0107]作為用于容易設置用于組裝所述空氣供給機構72的主要部分即泵單元73的空間的結構,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背板51的下端部設有側視向下開口為-狀的收納部。如果詳細敘述,則適用了下述的結構:所述背板51具備靠背殼54和安裝于該靠背殼54的下端部54a且具有與該靠背殼54的下端部54a前面54b相對的前壁562的靠背下罩56,在該靠背下罩56的前壁562背面與所述靠背殼54的下端部54a前面51b之間,形成有向下方開放的收納部57。
[0108]作為就坐者接觸靠背5的下端部54a而操作的椅子的功能的優選的一例,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設為適用具備向配置于所述靠背殼54的腰部54c的氣囊71供給空氣的泵單元73和用于驅動該泵單元73的操作桿74的空氣供給機構72,將該空氣供給機構72的主要部分即所述泵單元73收納于所述收納部57,由此,就坐者能夠一邊確保自然的就坐姿勢一邊進行需要用力的操作桿74的操作,所以能夠減輕該用力力度。[0109]為了不受所述靠背殼54的形狀干涉地確保順暢的氣囊71的動作,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背板51具備靠背殼54,在該靠背殼54上具備能夠彈性變形的呈板狀的殼主體和從該殼主體的前面541f —體地突出設置的多個縱肋542以及橫肋543,并且在所述縱肋542以及橫肋543的突出端面添設由能夠變形的袋體77,在該袋體77內收納有所述氣囊71,避免了該氣囊71與錠狀氨基甲酸乙酯521和/或突出端面542a、543a直接接觸、產生較高的摩擦和/或擦傷。
[0110]為了確保就坐者的乘坐感覺同時合適地形成所述收納部57,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所述縱肋542以及橫肋543的突出高度尺寸設定為,中央部較高并且向所述殼主體的周緣逐漸連續降低,所述各縱肋542以及橫肋543的突出端面屬于I個假想公共曲面P4。
[0111]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設置于所述靠背殼54的橫肋543以及斜肋544上,局部凹陷設置有用于對連結所述氣囊71與所述泵單元73的氣管76進行導向的導向部543b、544b,所以氣管76內的空氣的流動不會與靠背殼54干涉。
[0112]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靠背殼54下端部54a中央安裝有背連接件55,通過該靠背連接件55將所述收納部57的收納空間左右分割,使與靠背支桿4的可靠的連結和收納部57的來自就坐者的容易的接觸同時成立。
[0113]〈變形例〉
[0114]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進行詳細敘述,但在該變形例中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的結構要素相當的要素付與相同符號,并且將其詳細的說明省略。
[011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用于向靠背5付與預定的功能的工作機構,公開了腰部支撐裝置7的空氣供給機構72,但當然本發明的工作機構并不限定于該空氣供給機構72。
[0116]即在本變形例 中,如圖23所示,示意性表示了在主視中央的收納部57以及其右側的收納部57設置有用于付與使靠背5上下的功能的工作機構即上下位置變更機構7A的形態。另外在該圖中,將與靠背殼54 —起形成收納部57的靠背下罩56等的圖示省略。如該圖所示,本變形例所涉及的上下位置變更機構7A具備:構成為大致箱狀的連接安裝部545 ;能夠旋轉地安裝于該連接安裝部545的上端的正視呈大致L字狀的操作桿74 ;和能夠通過該操作桿74的動作而向連接安裝部545內側突出沒入動作的卡合突起7A1。而且,該上下位置變更機構7A —邊調整靠背殼54的位置一邊對操作桿74進行旋轉操作,以使卡合突起7A1插入在上下方向上等間隔地設置于靠背連接件55上的多個定位孔551e中的某一個。
[0117]如果是這樣的工作機構,則能夠自由變更靠背5的上下位置,如果詳細敘述是靠背5的支撐就坐者的支撐位置,并且如上所述利用主視右側的收納部57,所以能夠一并設置上述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視設置于左側的工作機構即空氣供給機構72。
[0118]上面,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各部分的具體的結構并不僅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形。
[0119]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靠背殼以及靠背下罩形成了收納部,當然也可以僅由靠背殼的形狀或者靠背下罩的形狀形成收納部。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以及變形例中公開了在背板的下端被左右分割了的收納部,當然也可以構成經由設置于連接安裝部的前后某一方的空間而左右連通的收納部,或者僅在背板的下端中央形成收納部。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公開了公開有腰部支撐裝置和/或上下位置變更機構的形態,當然在上部能夠相對于背板的下部傾斜的椅子中也可以是付與設定該傾斜的允許?禁止的功能的裝置。另外,腰部支撐裝置和/或背板的具體的形態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包含現有的形態在內能夠適用各種形態。
[0120] 其他,對于各部分的具體的結構也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形。
[0121 ] 本發明能夠作為具有靠背的椅子而利用。
【權利要求】
1.一種椅子,具備靠背,該靠背具備支撐就坐者的后背的背板,在該背板上組裝有用于向所述靠背付與預定的功能的工作機構,該椅子的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在其下端部具備收納部,在該收納部中收納有所述工作機構的主要部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中: 所述收納部呈在前面以及背面具有壁面的向下的-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中: 所述工作機構為具備向配置于所述背板的腰部的氣囊供給空氣的泵單元和用于驅動該泵單元的操作桿的空氣供給機構,形成為該空氣供給機構的主要部分的所述泵單元收納于所述收納部。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中: 所述背板具備靠背殼,該靠背殼具備能夠彈性變形的呈板狀的殼主體和從該殼主體的前面一體地突出設置的多個縱肋以及橫肋,并且所述工作機構為具備向配置于所述背板的腰部的氣囊供給空氣的泵單元和用于驅動該泵單元的操作桿的空氣供給機構; 在所述靠背殼的腰部附近處的所述縱肋以及橫肋的突出端面添設有能夠變形的袋體,在該袋體內收納有所述氣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椅子,其中: 所述縱肋以及橫肋的突出高度尺寸設定為中央部高并且向所述殼主體的周緣逐漸連續降低,所述各縱肋以及橫肋的突出端面屬于I個假想公共曲面。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椅子,其中: 在設置于所述靠背殼的所述縱肋以及橫肋的至少一方,局部凹陷設置有用于對連結所述氣囊和所述泵單元的氣管進行導向的導向部。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中: 所述背板具備:靠背殼;安裝于該靠背殼的下端部、具有與該靠背殼的下端部前面相對的前壁的靠背下罩;和安裝于所述靠背殼、使該靠背殼支撐于靠背支桿的靠背連接件,通過該靠背連接件將所述收納部的收納空間左右分割。
【文檔編號】A47C7/00GK103799737SQ201310016092
【公開日】2014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6日
【發明者】上田伸行, 高橋泰崇, 伊藤和幸, 中村貴士 申請人:國譽家具株式會社, 鷹野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坪县| 颍上县| 大同县| 浏阳市| 广水市| 黑水县| 蓬安县| 东平县| 泸溪县| 辽中县| 荔浦县| 通州市| 仁布县| 泰兴市| 娄底市| 什邡市| 历史| 石楼县| 梅州市| 北川| 琼海市| 清镇市| 临猗县| 洛宁县| 双柏县| 土默特左旗| 尖扎县| 诸暨市| 新田县| 察雅县| 灵寿县| 孙吴县| 图们市| 安福县| 富源县| 周至县| 铅山县| 玉环县| 慈溪市| 临西县| 天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