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供應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電力供應結構和門鎖設備,電力供應結構包括:本體,本體包括多個軸支撐部;與本體結合的殼體;定位在本體與殼體之間的馬達,通過軸支撐部限制該馬達沿馬達軸的軸向方向運動并且圍繞馬達軸以可旋轉的方式被支撐;連接至馬達的端子;以及連接器,該連接器設置有插入孔。端子包括:母線部,該母線部以可移動的方式安裝至本體;馬達側端子部,該馬達側端子部固定在馬達上用于供電;以及連接器側端子部,該連接器側端子部定位成插入插入孔中。殼體包括第一按壓部和第二按壓部,第一按壓部和第二按壓部具有不同的剛度,并且構造成在通過按壓所述馬達使所述馬達的圍繞所述馬達軸的旋轉姿態沿特定方向移位的同時保持所述馬達。
【專利說明】電力供應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總體上涉及一種電力供應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在JP2006-266027A (下文稱為專利參考文獻I)中公開了一種已知的電力供應結構。如在專利參考文獻I中公開的,電力供應結構構造成使得在專利參考文獻I中描述為主殼的本體與定位在本體與殼體之間的馬達之間定位有端子。在本體與殼體之間定位有保持或維持在端子處的連接器。替代性地,連接器可以與殼體一體地形成并且可以在殼體與本體彼此結合或附接時保持或維持在端子處。
[0003]如專利參考文獻I中公開的,電力供應結構構造成使得端子保持或固定在被兩個構件一本體和殼體——保持或固定的馬達上。由于端子不是必須固定在本體上,因此不需要將端子固定在本體上的例如熱焊接的制造過程,從而導致了制造工時的減少。然而,根據專利參考文獻I中公開的構型,端子與馬達一體地運動。
[0004]馬達定位在例如馬達殼體部的內側,并且當馬達圍繞馬達軸以可旋轉的方式被支撐時,通過安裝至本體的軸支撐部限制馬達沿馬達軸的軸向方向運動。另外,馬達被兩個構件一本體和殼體一保持或固定。因此,由于例如本體和馬達的制造誤差,在組裝馬達時,馬達的旋轉保持姿態或位置(當被兩個構件——本體和殼體——保持時,圍繞馬達軸旋轉的馬達的旋轉姿態或者位置)或者沿正常旋轉方向或者沿反向旋轉方向變化。因此,與馬達一體地運動的端子的旋轉保持姿態或位置或者沿正常旋轉方向或者沿反向旋轉方向變化,從而導致在稍后的工序中保持或維持在端子處的匹配連接器的較差的可安裝性。
[0005]因此,需求一種不易受以上提到的缺點影響的電力供應結構。
【發明內容】
[0006]根據公開內容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電力供應結構,該電力供應結構包括:本體,該本體包括多個軸支撐部;殼體,該殼體與本體結合;馬達,該馬達定位在本體與殼體之間,通過軸支撐部限制馬達沿馬達軸的軸向方向運動并且馬達圍繞馬達軸以可旋轉的方式被支撐;端子,該端子連接至馬達;以及連接器,該連接器設置有插入孔。端子包括:母線部,該母線部定位在端子的中間部處并且以可移動的方式安裝至本體;馬達側端子部,該馬達側端子部設置在端子的第一端部處并且固定在馬達上用于供電;以及連接器側端子部,該連接器側端子部設置在端子的第二端部處并且定位成被插入插入孔中。殼體包括第一按壓部和第二按壓部,第一按壓部和第二按壓部具有不同的剛度并且構造成在通過對馬達按壓使馬達的圍繞馬達軸的旋轉姿態沿特定方向移位的同時保持馬達。
[0007]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車輛的門鎖設備,該門鎖設備包括電力供應結構,該電力供應結構包括:本體,該本體包括多個軸支撐部;殼體,該殼體與本體結合;馬達,該馬達定位在本體與殼體之間,通過軸支撐部限制馬達沿馬達軸的軸向方向運動并且馬達圍繞馬達軸以可旋轉的方式被支撐;端子,該端子連接至馬達;以及連接器,該連接器設置有插入孔。端子包括:母線部,該母線部定位在端子的中間部處并且以可移動的方式安裝至本體;馬達側端子部,該馬達側端子部設置在端子的第一端部處并且固定在馬達上用于供電;以及連接器側端子部,該連接器側端子部設置在端子的第二端部處并且定位成被插入插入孔中。殼體包括第一按壓部和第二按壓部,第一按壓部和第二按壓部具有不同的剛度,并且構造成在通過對馬達按壓使馬達的圍繞馬達軸的旋轉姿態沿特定方向移位的同時保持馬達。
[0008]本發明是鑒于上述的實際情況(雖然不需要將端子固定于主體的工序,從而能夠實現減少工序,但是組裝后的端子的旋轉保持姿態在正轉?反轉的任一方向都會改變)而完成的,
[0009]一種供電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0010]主體,該主體具有軸支撐部;
[0011]殼體,該殼體與所述主體結合;
[0012]馬達,該馬達設置于所述主體與所述殼體之間,所述軸支撐部限制馬達沿馬達軸向方向的運動并且所述馬達以能夠繞馬達軸轉動的方式被所述軸支撐部支撐;
[0013]端子,該端子連接于所述馬達;以及
[0014]連接器,該連接器具有插入孔,
[0015]所述端子具有:母線部,該母線部設置于端子的中間部位并以能夠相對于所述主體移動的方式安裝;馬達側端子部,該馬達側端子部設置于端子的一端部并固定為能夠對所述馬達供電;以及連接器側端子部,該連接器側端子部設置于端子的另一端部并插入穿過所述插入孔,
[0016]所述殼體具有剛性的相互不同的一對按壓部,該一對按壓部構成為在對所述馬達進行按壓從而使繞馬達軸旋轉的旋轉姿態沿特定方向移位的狀態下能夠對所述馬達進行保持。
[0017]在該情況下,所述馬達也能夠具有支撐于上述軸支撐部的馬達殼體部。
[0018]另外,本發明為一種供電結構,其特征在于,
[0019]具有端子、馬達以及連接器,并組裝于相互組合的主體與殼體之間,
[0020]對于所述端子而言,中間部位為板狀的母線部,兩端部為馬達側端子部與連接器側端子部,所述母線部組裝為能夠相對于所述主體移動,所述馬達側端子部壓入嵌合固定為能夠對所述馬達供電,所述連接器側端子部插入穿過設置于所述連接器的插入孔,
[0021]所述馬達通過其馬達殼體部保持于所述主體與所述殼體之間,設置于所述主體的軸支撐部限制馬達沿馬達軸向的移動,并且所述馬達被設置于所述主體的軸支撐部支撐以便能夠繞馬達軸轉動,通過設置于所述殼體的一對剛性相互不同的按壓部將繞馬達軸旋轉的旋轉保持姿態在特定方向上規定為設定量。
[0022](作用效果)
[0023]在基于本發明的供電結構中,設置于殼體的一對按壓部的剛性相互不同,因此在以例如相同尺寸形成一對按壓部的情況下,與由剛性較高的一側的按壓部獲得的彈性變形量相比,由剛性較低的一側的按壓部獲得的剛性變形量增大。因此,例如在通過馬達的馬達殼體部將馬達保持于主體與殼體之間時,與剛性較低的一側的按壓部相比馬達被剛性較高的一側的按壓部按壓地較大,從而朝特定方向旋轉,從而將旋轉保持姿態在特定方向上規定為設定量。此外,馬達的旋轉保持姿態被維持在由一對按壓部獲得的各自按壓力平衡的位置。因此,在本發明中,在組裝馬達時,能夠防止馬達的旋轉保持姿態沿正轉.反轉的任一方向發生改變。
[0024]另外,在基于本發明的供電結構中,對于端子而言,中間部位的母線部組裝為能夠相對于主體移動,馬達側端子部固定(壓入嵌合固定)為能夠對馬達供電,連接器側端子部插入穿過設置于連接器的插入孔。因此,在將端子組裝于主體時,不需要將端子固定于主體的工序,從而能夠減少工序。
[0025]另外,在基于本發明的供電構造中,在將馬達保持于主體與殼體之間時,端子與馬達一體地朝特定方向旋轉。因此,與馬達同樣地,也能夠防止組裝后的端子沿正轉?反轉的任一方向改變,組裝后的端子的旋轉保持姿態在正轉方向與反轉方向上不會改變。因此,在基于本發明的供電結構中,能夠將端子的連接器側端子部與對象側連接器的錯位方向作為特定方向而改善組裝性。
[0026]在實施上述的本發明時,所述端子具有彎曲部,該彎曲部通過相對于形成為板狀的所述母線部將所述連接器側端子部沿板厚方向形成為彎曲而形成,在所述彎曲部處也能夠具有附加的預彎曲量,用于隨著所述馬達朝特定方向的旋轉移位對所述連接器側端子部的移位進行零修正。在該情況下,能夠縮小端子的連接器側端子部與對象側連接器的錯位量,從而能夠改善對象側連接器相對于端子的連接器側端子部的組裝性。
[0027]在該情況下,所述彎曲部中的相對于所述母線部沿所述連接器側端子部的板厚方向的彎曲形成角度也能夠為銳角。在該情況下,在端子中,與將相對于所述母線部沿所述連接器側端子部的板厚方向的彎曲形成角度設置為90度或者鈍角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少端子的制作工時而實現降低成本。
[0028]另外,在實施上述的本發明時,所述一對按壓部優選地一體形成于所述殼體并且由相同材料構成。在該情況下,與將所述一對按壓部設置為其他部件,由其他材料制成所述一對按壓部的情況相比,能夠簡化按壓部,并能夠廉價地制造一對按壓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9]根據參照附圖考慮的下面的詳細描述,本公開的前述特征和特性以及附加的特征和特性將變得更加明顯,附圖中:
[0030]圖1是根據文中公開的實施方式的包括電力供應結構的用于車輛的門鎖設備的從內部門面板觀察到的側視圖;
[0031]圖2是在將殼體和蓋安裝至本體之前的圖1中示出的用于車輛的門鎖設備的內部結構的立體圖;
[0032]圖3是從內部門面板觀察到的圖2中示出的用于車輛的門鎖設備的側視圖;
[0033]圖4是圖1中示出的用于車輛的門鎖設備的沿圖3中的線IV-1V截取的截面圖;
[0034]圖5是圖1中示出的用于車輛的門鎖設備的沿圖3中的線V-V截取的截面圖;
[0035]圖6是圖1中示出的用于車輛的門鎖設備的沿圖3中的線V1-VI截取的截面圖;
[0036]圖7是圖1中示出的用于車輛的門鎖設備的沿圖3中的線VI1-VII截取的截面圖;以及
[0037] 圖8是根據該實施方式的修改示例的將額外彎曲量施加至母線的端子的連接器側端子部的示意性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8]現將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圖1至圖7中示出了包括本公開的電力供應結構的用于車輛的門鎖設備的實施方式。如圖1至圖3中示出的,本實施方式的電力供應結構10安裝在彼此結合或附接的本體21與殼體22之間。電力供應結構10包括端子11、馬達12和連接器13。根據圖1中用于車輛的門鎖設備,本體21和殼體22結合且整合成一體。構造成打開和封閉本體21的蓋23與殼體22接合以維持封閉狀態。本體21、殼體22和蓋23由樹脂制成。
[0039]用于對馬達12供電的電力供應結構10包括端子11、馬達12和連接器13。根據電力供應結構10,連接至圖1中示出的連接器13的匹配連接器從殼體22的外側裝配至連接器13中。如圖2中示出的,端子11、馬達12和連接器13的輪廓以實線示出以便于理解作為電力供應結構10的部件的端子11、馬達12和連接器13的構型。
[0040]端子11是板形導電構件,其中間部包括一對母線部11a。端子11的第一端部對應于一對馬達側端子部11b,而端子11的第二端部對應于一對連接器側端子部11c。如圖3中示出的,母線部Ila中的每一個母線Ila均包括安裝孔llal,并且通過使用母線部Ila的安裝孔Ilal以略微可移動的方式被安裝在設置在本體21處的突出部21a上。馬達側端子部Ilb中的每一個馬達側端子部Ilb均壓配合且固定至設置在馬達12的馬達殼體部12a處的用于導電的孔部中以用于供電。在馬達側端子部Ilb中的每一個馬達側端子部Ilb安裝至馬達殼體部12a的狀態下,端子11與馬達12 —體地運動。如圖3中示出的,連接器側端子部Ilc中的每一個連接器側端子部Ilc插入設置在連接器13的底壁13a處的插入孔13al中以相對于插入孔13al略微地可移動。相應的馬達側端子部Ilb和連接器側端子部Ilc形成為相對于母線部Ila沿連接器側端子部Ilc的板厚度方向彎曲。根據圖2和圖3中示出的端子11,該一對母線部Ila通過連接部Ild在相應的中間部處彼此連接。另外,設置多個插入孔13al以與連接器側端子部Ilc的數量一致。替代性地,例如,多個插入孔13al可以彼此連通以形成單個插入孔。
[0041]如圖2至圖4中示出的,馬達12包括馬達殼體部12a和馬達軸12b。如圖1和圖4中示出的,馬達12容置在馬達殼體部12a中以固定的方式保持在本體21與殼體22之間。如圖2和圖3中示出的,通過設置在本體21處的第一軸支撐部21b和第二軸支撐部21c限制馬達12沿馬達軸12b的軸向方向運動,并且第一軸支撐部21b和第二軸支撐部21c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以圍繞馬達軸12b旋轉預定量。第一軸支撐部21b和第二軸支撐部21c作為一對使用。如圖4中示出的,與包括第一軸支撐部21b和第二軸支撐部21c的本體21對應,殼體22包括第一軸支撐部22a和第二軸支撐部22b,第一軸支撐部22a和第二軸支撐部22b面向本體21的第一軸支撐部21b和第二軸支撐部21c并且具有與第一軸支撐部21b和第二軸支撐部21c類似的功能。
[0042]如圖6中示出的,殼體22包括具有不同剛度的第一按壓部22c和第二按壓部22d。第一按壓部22c和第二按壓部22d作為一對使用。圖6中示出的馬達12圍繞馬達軸12b的旋轉保持姿態或位置沿特定方向——例如圖6的反向旋轉方向——來確立,通過該對按壓部22c和22d以預定量來確立。確立馬達12的旋轉保持姿態或位置的預定量可以按照期望來設定。馬達12的馬達殼體部12a相對于本體21的第一軸支撐部21b和第二軸支撐部21c以及殼體22的第一軸支撐部22a和第二軸支撐部22b旋轉,并且除了本體21的第一軸支撐部21b和第二軸支撐部21c以及殼體22的第一軸支撐部22a和第二軸支撐部22b以外不與任何其他部分接合。另外,如圖6中示出的,本體21包括對馬達12進行支撐的支撐肋部21d。在支撐肋部21d的相對側設置有空間S并且空間S沿馬達12的軸向方向延伸。空間S中的每一空間S允許馬達殼體部12a的旋轉。替代性地,馬達殼體部12a可以構造成與支撐肋部21d接合。在那種情形下,馬達殼體部12a圍繞相當于支點的支撐肋部21d旋轉。
[0043]第一按壓部22c和第二按壓部22d中的每一者通過在殼體22的內壁表面上包括有(一體地模制的)肋部而形成。在圖6中的左側示出的第一按壓部22c形成為比在圖6中的右側示出的第二按壓部22d厚(在圖6的上下方向上)預定量,使得第一按壓部22c的剛度比第二按壓部22d的剛度高預定量。根據該實施方式,相應的第一按壓部22c和第二按壓部22d的剛度通過改變相同的樹脂材料的厚度來改變或使之不同。替代性地,不是改變相應的第一按壓部22c和第二按壓部22d的厚度,而是可以通過改變相應的第一按壓部22c和第二按壓部22d的形式來使剛度改變或不同。另外,可以通過改變第一按壓部22c的材料或者第二按壓部22d的材料來使剛度改變或不同。
[0044]連接器13的底部包括底壁13a和一對凸緣部13b。如圖3中示出的,凸緣部13b中的每一凸緣部13b設置有安裝孔13bl,該安裝孔13bl裝配且固定在安裝至本體21的突出部21e上。如在圖7中示出的,當本體21與殼體22彼此結合或附接時,連接器13被本體21和殼體22夾持和固定。
[0045]根據前述的電力供應結構10,端子11、馬達12和連接器13通過下面的安裝工序被安裝在本體21與殼體22之間。首先,將端子11定位成使得本體21的突出部21a插入母線部Ila的安裝孔llal。其次,將馬達側端子部Ilb中的每一馬達側端子部Ilb壓配和固定至設置在馬達12的馬達殼體部12a處的用于導電的孔部中。設置在馬達殼體部12a處的馬達12在圍繞馬達軸12b以可旋轉的方式被支撐的同時,通過本體21的第一軸支撐部21b和第二軸支撐部21c限制馬達12沿馬達軸12b的軸向方向運動。第三,端子11的連接器側端子部Ilc中的每一連接器側端子部Ilc插入連接器13的插入孔13al中的每一插入孔13al。將本體21的突出部21e配裝至凸緣部13b中的每一凸緣部13b的安裝孔13bl。第四,連接端子11的母線部Ila中的每一母線部Ila的連接部Ild被破壞以斷開與母線部Ila中的每一母線部Ila的連接。第五,殼體22和本體21被結合和固定以將馬達12和連接器13固定和保持在殼體22和本體21上。
[0046]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電力供應結構10,設置在殼體22處的第一按壓部22c和第二按壓部22d具有不同的剛度。當第一按壓部22c和第二按壓部22d形成例如相同的尺寸一即,在圖6中在上下方向上的長度呈現為相同一一時,由剛度比第一按壓部22c的剛度低的第二按壓部22d施加的彈性變形的量比由剛度比第二按壓部22d的剛度高的第一按壓部22c施加的彈性變形的量大。因此,當馬達12在馬達殼體部12a中保持在本體21與殼體22之間時,馬達12被第一按壓部22c按壓的程度比被第二按壓部22d按壓的程度強,這是因為第一按壓部22c的剛度比第二按壓部22d的剛度高。隨后,沿特定方向以預定量來確立馬達12的旋轉保持姿態。在第一按壓部22c和第二按壓部22d所施加的相應的按壓動力彼此平衡的情況下,馬達12的旋轉保持姿態或位置保持或維持在如圖6中示出的姿態或者位置處。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電力供應結構10,防止在馬達12被安裝后馬達12的旋轉保持姿態或位置沿著或者正常旋轉方向或者反向旋轉方向變化。
[0047]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電力供應結構10,定位在端子11的中間部處的母線部Ila中的每一母線部Ila以可移動的方式安裝至本體21。馬達側端子部Ilb中的每一馬達側端子部Ilb壓配和固定至馬達12中以便供電,同時連接器側端子部Ilc中的每一連接器側端子部Ilc定位成插入設置在連接器13處的插入孔13al中的每一插入孔13al。因此,當將端子11安裝至本體21時,不需要將端子11固定在本體21上的制造工序,從而使得制造工序的減少。
[0048]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電力供應結構10,當馬達12保持在本體21與殼體22之間時,端子11和馬達12沿特定方向彼此一體地旋轉。因此,與馬達12相同,可以防止端子11在安裝至電力供應結構10后沿著或者正常旋轉方向或者反向旋轉方向變化。在組裝后,端子11的旋轉保持姿態或者位置不會沿著或者正常旋轉方向或者反向旋轉方向發生變化。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電力供應結構10,連接器側端子部Ilc和匹配的連接器可以沿特定方向移位,從而引起連接器側端子部Ilc和匹配的連接器的改進的可安裝性。
[0049]根據前述的實施方式,與馬達側端子部Ilb相同,連接器側端子部Ilc中的每一連接器側端子部Ilc形成為相對于母線部Ila中的每一母線部Ila沿著連接器側端子部Ilc的厚度方向以大致90度彎曲。替代性地,作為圖8中示出的實施方式的經修改的示例,可以對連接器側端子部Ilc的彎曲部Ilcl施加額外的彎曲量β以響應于馬達12沿特定方向的旋轉移位對連接器側端子部Ilc中的每一連接器側端子部Ilc的移位執行零位校正。用于執行零位校正的額外彎曲量β對應于與馬達12沿特定方向的旋轉角度大致相同的角度。彎曲部Ilcl相對于該實施方式中的大致90度的角度向與馬達12的特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彎曲額外的彎曲量β。因此,可以減小端子11的連接器側端子部Ilc與匹配的連接器之間的移位量,從而改進了連接至端子11的連接器側端子部Ilc的匹配連接器的可安裝性。
[0050]如在圖8中示出的,通過對相對于端子11的母線部Ila向連接器側端子部Ilc的彎曲部Ilcl施加額外的彎曲量β,相對于母線部IIa沿著連接器側端子部Ilc的厚度方向的彎曲角α有利地為銳角。與相對于母線Ila沿著連接器側端子部Ilc的厚度方向的彎曲角α為90度或鈍角的情況相比,減少了用于制造端子11的工時,從而使得成本節約。
[0051]根據前述的實施方式,連接器13和殼體22獨立地形成。替代性地,根據本發明,相當于連接器13的連接器可以與殼體22 —體地形成。在將馬達12連接至端子11并且將馬達12容置在本體21中后,可以通過破壞連接端子11的母線部Ila中的每一母線部Ila的連接部Ild來使母線部Ila中的每一母線部Ila斷開連接。隨后,可以同時地執行前述的第三工序和第四工序。
[0052]根據前述的實施方式,電力供應結構10包括:本體21,該本體21包括多個第一軸支撐部21b和第二軸支撐部21c ;與本體21結合的殼體22 ;馬達12,該馬達12定位在本體21與殼體22之間,并且通過第一軸支撐部21b和第二軸支撐部21c限制馬達12沿著馬達軸12b (馬達軸)的軸向方向運動,并且馬達12圍繞馬達軸12b (馬達軸)以可旋轉的方式被支撐?’端子U,該端子11連接至馬達12 ;以及連接器13,該連接器13設置有插入孔13al。端子11包括:母線部11a,該母線部Ila定位在端子11的中間部處并且以可移動的方式安裝至本體21 ;馬達側端子部11b,該馬達側端子部Ilb設置在端子11的第一端部處并且固定在馬達12上用于供電;以及連接器側端子部11c,該連接器側端子部Ilc設置在端子11的第二端部處并且定位成插入插入孔13al中。殼體22包括第一按壓部22c和第二按壓部22d,第一按壓部22c和第二按壓部22d具有不同的剛度并且構造成在通過對馬達12按壓來使馬達12圍繞馬達軸12b (馬達軸)的旋轉姿態沿特定方向移位時保持馬達12。
[0053]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電力供應結構10,設置在殼體22處的第一按壓部22c和第二按壓部22d具有不同的剛度。當第一按壓部22c和第二按壓部22d形成例如相同的尺寸一即在圖6中沿上下方向的長度呈現出相同——時,由剛度比第一按壓部22c的剛度低的第二按壓部22d所施加的彈性變形量比由剛度比第二按壓部22d的剛度高的第一按壓部22c施加的彈性變形量大。因此,當馬達12在馬達殼體部12a中保持在本體21與殼體22之間時,馬達12被第一按壓部22c按壓的程度比被第二按壓部22d按壓的程度強,這是因為第一按壓部22c具有比第二按壓部22d的剛度高的剛度。隨后,沿特定方向以預定量確立馬達12的旋轉保持姿態。在被第一按壓部22c和第二按壓部22d施加的相應的按壓動力彼此平衡的情況下,馬達12的旋轉保持姿態或者位置保持或維持在如圖6中示出的姿態或者位置處。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電力供應結構10,防止在馬達12被安裝后馬達12的旋轉保持姿態或位置沿著或者正常旋轉方向或者反向旋轉方向變化。
[0054]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電力供應結構10,定位在端子11的中間部處的母線部Ila中的每一母線部Ila以可移動的方式安裝至本體21。馬達側端子部Ilb中的每一馬達側端子部Ilb壓配和固定至馬達12中以便供電,同時連接器側端子部Ilc中的每一連接器側端子部Ilc定位成插入設置在連接器13處的插入孔13al中的每一插入孔13al。因此,當將端子11安裝至本體21時,不需要將端子11固定在本體21上的制造工序,從而使得制造工序減少。
[0055]根據該實施方式的電力供應結構10,馬達12包括通過第一軸支撐部21b和第二軸支撐部21c支撐的馬達殼體部12a。
[0056]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電力供應結構10,當馬達12保持在本體21與殼體22之間時,端子11和馬達12沿特定方向彼此一體地旋轉。因此,與馬達12相同,可以防止端子11在安裝至電力供應結構10后沿著或者正常旋轉方向或者反向旋轉方向變化。在組裝后,端子11的旋轉保持姿態或位置不會沿著或者正常旋轉方向或者反向旋轉方向發生變化。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電力供應結構10,連接器側端子部Ilc和匹配的連接器可以沿特定方向移位,從而改進連接器側端子部Ilc和匹配的連接器的可安裝性。
[0057]根據前述實施方式,端子11包括通過使連接器側端子部Ilc相對于板形的母線部Ila沿連接器側端子部Ilc的厚度方向彎曲而形成的彎曲部llcl,并且對彎曲部Ilcl施加額外的彎曲量β,用于響應于馬達12沿特定方向的旋轉移位對連接器側端子部Ilc的移位執行零位校正。
[0058]根據前述構型,可以減小端子11的連接器側端子部Ilc與匹配的連接器之間的移位量,從而改進連接至端子11的連接器側端子部IlC的匹配的連接器的可安裝性。
[0059]根據前述實施方式,在彎曲部Ilcl處相對于母線部Ila沿連接器側端子部Ilc的厚度方向的彎曲角α為銳角。
[0060]根據前述構型,與相對于母線部Ila沿著連接器側端子部Ilc的厚度方向的彎曲角α為90度或者鈍角的情況相比,減少了用于制造端子11的工時,從而使得成本節約。
[0061]根據前述實施方式,第一按壓部22c和第二按壓部22d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在殼體22處一體地形成。
[0062]根據前述構型,與該對按壓部由不同的構件和材料形成的情況相比,可以以低制造成本簡單地形成第一按壓部22c和第二按壓部22d。
[0063]根據前述實施方式,電力供應結構10還包括支撐肋部21d,支撐肋部21d設置在本體21處以能夠與馬達殼體部12a接觸,并且當馬達12的圍繞馬達軸12b (馬達軸)的旋轉姿態沿特定方向移位時,支撐肋部21d通過與馬達殼體部12a接觸而用作支點。
[0064]根據前述實施方式,用于車輛的門鎖設備包括電力供應結構10,該電力供應結構10包括:本體21,該本體21包括多個第一軸支撐部21b和第二軸支撐部21c ;與本體21結合的殼體22 ;定位在本體21與殼體22之間的馬達12,通過第一軸支撐部21b和第二軸支撐部21c限制馬達12沿著馬達軸12b (馬達軸)的軸向方向運動并且馬達12圍繞馬達軸12b (馬達軸)以可旋轉的方式被支撐;端子11,該端子11連接至馬達12 ;以及連接器13,該連接器13設置有插入孔13al。端子11包括:母線部11a,該母線部Ila定位在端子11的中間部處并且以可移動的方式安裝至本體21 ;馬達側端子部11b,該馬達側端子部Ilb設置在端子11的第一端部處并且固定在馬達12上以用于供電;以及連接器側端子部11c,連接器側端子部Uc設置在端子11的第二端部處并且定位成插入插入孔13al中。殼體22包括第一按壓部22c和第二按壓部22d,第一按壓部22c和第二按壓部22d具有不同的剛度并且構造成在通過對馬達12按壓使馬達12的圍繞馬達軸12b (馬達軸)的旋轉姿態沿特定方向移位的同時保持馬達12。
[0065]已經在前述的說明書中描述了本發明的原理、優選實施方式和操作方式。然而,意在被保護的本發明并不解釋為限于公開的特定實施方式。另外,本文中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將視為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的情況下,可以由其他人做出變體和變型并且可以使用等同替代。相應地,本發明的明確意圖在于,落入如權利要求書中所限定的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的所有這些變體、變型和等同替代被涵括在本發明中。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力供應結構,包括: 本體,所述本體包括多個軸支撐部; 殼體,所述殼體與所述本體結合; 馬達,所述馬達定位在所述本體與所述殼體之間,通過所述軸支撐部限制所述馬達沿馬達軸的軸向方向運動并且所述馬達圍繞所述馬達軸以可旋轉的方式被支撐; 端子,所述端子連接至所述馬達;以及 連接器,所述連接器設置有插入孔,其中, 所述端子包括:母線部,所述母線部定位在所述端子的中間部處并且以可移動的方式安裝至所述本體;馬達側端子部,所述馬達側端子部設置在所述端子的第一端部處并且固定在所述馬達上以便供電;以及連接器側端子部,所述連接器側端子部設置在所述端子的第二端部處并且定位成插入所述插入孔中,以及 所述殼體包括第一按壓部和第二按壓部,所述第一按壓部和所述第二按壓部具有不同的剛度并且構造成在通過按壓所述馬達來使所述馬達的圍繞所述馬達軸的旋轉姿態沿特定方向移位的同時保持所述馬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力供應結構,其中,所述馬達包括通過多個所述軸支撐部支撐的馬達殼 體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力供應結構,其中,所述端子包括彎曲部,所述彎曲部通過使所述連接器側端子部相對于板形的所述母線部沿所述連接器側端子部的厚度方向彎曲而形成,并且所述彎曲部被施加額外彎曲量,用于響應于所述馬達沿特定方向的旋轉移位對所述連接器側端子部的移位執行零位校正。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力供應結構,其中,在所述彎曲部處的相對于所述母線部沿所述連接器側端子部的厚度方向的彎曲角是銳角。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力供應結構,其中,所述第一按壓部和所述第二按壓部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一體地形成在所述殼體處。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力供應結構,還包括: 支撐肋部,所述支撐肋部設置在所述本體處以能夠與所述馬達殼體部接觸,并且當所述馬達的圍繞所述馬達軸的所述旋轉姿態沿所述特定方向移位時,所述支撐肋部通過與所述馬達殼體部接觸而用作支點。
7.一種用于車輛的門鎖設備,所述門鎖設備包括: 電力供應結構,所述電力供應結構包括: 本體,所述本體包括多個軸支撐部; 殼體,所述殼體與所述本體結合; 馬達,所述馬達定位在所述本體與所述殼體之間,通過所述軸支撐部限制所述馬達沿馬達軸的軸向方向運動,并且所述馬達圍繞所述馬達軸以可旋轉的方式被支撐; 端子,所述端子連接至所述馬達;以及 連接器,所述連接器設置有插入孔,其中, 所述端子包括:母線部,所述母線部定位在所述端子的中間部處并且以可移動的方式安裝至所述本體;馬達側端子部,所述馬達側端子部設置在所述端子的第一端部處并且固定在所述馬達上以便供電;以及連接器側端子部,所述連接器側端子部設置在所述端子的第二端部處并且定位成插入所述插入孔中,以及 所述殼體包括第一按壓部和第二按壓部,所述第一按壓部和所述第二按壓部具有不同的剛度,并且構造成在通過按壓所述馬達使所述馬達的圍繞所述馬達軸的旋轉姿態沿特定方向移位的同時保持 所述馬達。
【文檔編號】E05B85/02GK104074412SQ201410123280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8日
【發明者】西尾貴士, 地代所清貴 申請人:愛信精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