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智能生活用品,尤其是指一種帶溫度顯示的水杯蓋。
背景技術: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體由近70%的水分組成,人每天需要補充大量的水分來維持人體的機能,然而現代生活節奏非常快,繁忙的工作經常讓人忘記補充水分,久而久之身體呈現出亞健康狀況,因此,為了監督和提醒人們能夠按時補水,形成規律而健康的飲水習慣,智能水杯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智能水杯集成了諸多功能,比如按時發聲提醒喝水、測量水溫等功能,其中測量水溫需要在杯身安裝傳感器,如果還要在杯身提供溫度顯示,則會使水杯杯身厚度增加,影響杯子的美觀和實用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易于獲取水溫信息的水杯蓋。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帶溫度顯示的水杯蓋,包括顯示器、溫度傳感模塊、杯蓋和杯蓋底,所述溫度傳感模塊包括溫度傳感器、處理單元和供電單元,所述溫度傳感器穿過杯蓋底,伸出至杯蓋底外表面;所述處理單元和供電單元設置于杯蓋中,所述蓋體內壁設有支撐顯示器的肋條及固定顯示器的卡扣,所述顯示器呈角度設置于杯蓋的上面。
進一步的,所述顯示器與水平面的夾角為20-30度。
進一步的,所述顯示器為OLED顯示屏。
進一步的,所述杯蓋上設置有用于開關屏幕顯示的按鍵。
進一步的,所述按鍵為觸摸式按鍵。
進一步的,所述供電單元包括充電電池和充電接口,所述充電接口設置于杯蓋上。
進一步的,所述充電接口為插入式結構或磁吸式結構,所述充電接口設置于杯蓋側面。
進一步的,所述杯蓋底部設有攪拌棒,所述溫度傳感器位于攪拌棒的端部。
進一步的,所述顯示器上面設置有透明的上蓋板。
進一步的,所述上蓋板、杯蓋和穿插有溫度傳感器的杯蓋底中間形成有密閉的空腔。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在杯蓋上設置可伸入杯內腔體的溫度傳感器,并將顯示器呈角度設置在杯蓋上面,實現了方便獲取水溫信息的功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詳述本發明的具體結構:
圖1為本發明的水杯蓋的結構爆炸圖;
圖2為本發明的水杯蓋底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主板結構示意圖;
101-蓋板;102-顯示器;1021-主板;1022-觸發器;
103-供電單元;104-蓋體;105-蓋底;106-溫度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請參閱圖1、圖2以及圖3,一種帶溫度顯示的水杯蓋,包括顯示器102、溫度傳感模塊103、杯蓋104和杯蓋底105,所述溫度傳感模塊包括溫度傳感器106、處理單元和供電單元103,所述溫度傳感器106穿過杯蓋底105,伸出至杯蓋底105外表面;所述處理單元和供電單元設置于杯蓋104中,所述蓋體104內壁設有支撐顯示器的肋條及固定顯示器的卡扣,所述顯示器102呈角度設置于杯蓋104的上部。
從上述描述可知,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在杯蓋上設置可伸入杯內腔體的溫度傳感器,并將顯示器呈角度設置在杯蓋上面,實現了方便獲取水溫信息的功能。
實施示例
請參閱圖1、圖2以及圖3,一種帶溫度顯示的水杯蓋,包括顯示器、溫度傳感模塊、杯蓋和杯蓋底,溫度傳感模塊包括溫度傳感器、處理單元和供電單元,其中溫度傳感器穿過杯蓋底,伸出至杯蓋底外表面;顯示器固定于主板1021上,處理單元位于主板的背面,顯示器周圍設置有按鍵1022,供電單元設置于主板下方的杯蓋中,所述蓋體內壁設有支撐主板的肋條及固定主板的卡扣,所述主板呈角度設置于杯蓋的上部;
主板設有兩個缺口,用于保證主板被固定住,不會發生旋轉偏移。
實施例1
所述顯示器102與水平面的夾角為20-30度。
優選的,顯示器與水平面的夾角為22°,可以方便用戶從各個角度觀察屏幕的顯示內容。
實施例2
所述顯示器102為OLED顯示屏。
OLED具有廣視角、高對比度、低功耗、高反應速度等特點,適合本申請的應用場景。
實施例3
所述杯蓋104上設置有用于開關顯示器的按鍵1022。
設置開關可以使杯蓋不用的時候節約用電,降低功耗。
實施例4
所述按鍵1022為觸摸式按鍵。
使外觀整體性的視覺效果更佳。
實施例5
所述供電單元103包括充電電池和充電接口,所述充電接口設置于杯蓋104上。
設置可充電的供電單元可以有效延長杯蓋的使用時限。
實施例6
所述充電接口為插入式結構或磁吸式結構,所述充電接口設置于杯蓋104側面。
插入式結構的接口保證充電器與杯蓋接觸良好,磁吸式結構可以使外觀整體性的視覺效果更佳。
實施例7
所述杯蓋底105設有攪拌棒,所述溫度傳感器106位于攪拌棒的端部。
增加攪拌功能的同時,保證溫度傳感器對水溫檢測的可靠性。
實施例8
所述顯示器102上面設置有透明的蓋板101。
可以為顯示器提供保護,使外觀整體性的視覺效果更佳。
實施例9
所述上蓋板、杯蓋和穿插有溫度傳感器的杯蓋底中間形成有密閉的空腔。
電路部分放置于杯蓋中的密閉空腔中,可以防止熱水蒸汽對電路部分產生不良的影響。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