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日用品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梯子。
背景技術:
目前,常用的梯子只連接有踏板,而且是從上至下,梯子依次變寬的。但梯子下端由于較寬,而使梯子整體的支撐不是很牢固,這樣就使梯子的整體使用壽命降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梯子。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梯子,包括: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上設置有多個水平布置的踏板;所述第一支架的兩端分別為第一連接端和第一支撐端,從所述第一連接端至所述第一支撐端,所述踏板的長度依次增大;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設置有多個水平布置的踏板;所述第二支架的兩端分別為第二連接端和第二支撐端,從所述第二連接端至所述第二支撐端,所述踏板的長度依次增大;所述第二連接端與所述第一連接端轉動連接;
固定桿,所述第一支架的各個踏板之間和第二支架的各個踏板之間均設有至少一個固定桿。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每個支架的各個踏板之間設置固定桿,可增強了梯子兩個支架的整體穩定性,延長了梯子的使用壽命。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進一步,所述第一連接端的兩側各固定有一個第一連接片;所述第二連接端的兩側與所述第一連接片相對的位置上各固定有一個第二連接片,所述第一連接片和與之相對的所述第二連接片通過鉸接軸轉動連接。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第一連接端的兩側各固定一個第一連接片,在第二鏈接端的兩側各固定一個第二連接片,且將第一連接片和第二連接片通過鉸接軸轉動連接,方便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開合。
進一步,從所述第一連接端至所述第一支撐端,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上均依次設有第一踏板、第二踏板、…、第N-M踏板、…、第N踏板,第N-M踏板和第N踏板之間設有至少一根固定桿,所述第N-M踏板和所述第N踏板均與所述固定桿固定相連;所述N為大于等于4的正整數,所述M為小于等于N的正整數。
進一步,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所述踏板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之間;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三支撐桿和第四支撐桿,所述踏板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三支撐桿和所述第四支撐桿之間;
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一端和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一端通過第一連接片和第二連接片鉸接固定,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一端和所述第四支撐桿的一端通過第一連接片和第二連接片鉸接固定。
進一步,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三支撐桿之間設有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所述第一連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轉動連接,所述第二連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和所述第二支撐桿轉動連接,所述第一連桿和所述第二連桿交叉且其中部轉動連接。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將第一支撐桿和第三支撐桿之間設置與之轉動相連的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可方便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打開的時候,起到支撐作用。
進一步,所述第二支撐桿和所述第四支撐桿之間設有第三連桿和第四連桿,所述第三連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二支撐桿和所述第四支撐桿轉動連接,所述第四連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二支撐桿和所述第四支撐桿轉動連接,所述第三連桿和所述第四連桿交叉且其中部轉動連接。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將第二支撐桿和第四支撐桿之間設置與之轉動相連的第三連桿和第四連桿,可方便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打開的時候,起到支撐作用。
進一步,所述N=11,所述M=7。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梯子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第一支架;11、第一連接端;12、第一支撐端;13、第一支撐桿;14、第二支撐桿;2、第二支架;21、第二連接端;22、第二支撐端;23、第三支撐桿;24、第四支撐桿;3、固定桿;4、第一連接片;5、第二連接片;6、踏板;7、連桿;71、第一連桿;72、第二連桿;73、第三連桿;74、第四連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梯子,包括:
第一支架1,所述第一支架1上設置有多個水平布置的踏板6;所述第一支架1的兩端分別為第一連接端11和第一支撐端12,從所述第一連接端11至所述第一支撐端12,所述踏板6的長度依次增大;
第二支架2,所述第二支架2上設置有多個水平布置的踏板6;所述第二支架2的兩端分別為第二連接端21和第二支撐端22,從所述第二連接端21至所述第二支撐端22,所述踏板6的長度依次增大;所述第二連接端21與所述第一連接端11轉動連接;
固定桿3,所述第一支架1的各個踏板6之間和第二支架2的各個踏板6之間均設有至少一個固定桿3。
本實施例通過在每個支架的各個踏板之間設置固定桿,可增強了梯子兩個支架的整體穩定性,延長了梯子的使用壽命。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所述第一連接端11的兩側各固定有一個第一連接片4;所述第二連接端12的兩側與所述第一連接片4相對的位置上各固定有一個第二連接片12,所述第一連接片4和與之相對的所述第二連接片12通過鉸接軸轉動連接。通過在第一連接端的兩側各固定一個第一連接片,在第二鏈接端的兩側各固定一個第二連接片,且將第一連接片和第二連接片通過鉸接軸轉動連接,方便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開合。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從所述第一連接端11至所述第一支撐端12,所述第一支架1和所述第二支架2上均依次設有第一踏板、第二踏板、…、第N-M踏板、…、第N踏板,第N-M踏板和第N踏板之間設有至少一根固定桿3,所述第N-M踏板和所述第N踏板均與所述固定桿3固定相連;所述N為大于等于4的正整數,所述M為小于等于N的正整數。優選為,所述N=11,所述M=7。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所述第一支架1包括第一支撐桿13和第二支撐桿14,所述踏板6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桿13和所述第二支撐桿14之間;
所述第二支架2包括第三支撐桿23和第四支撐桿24,所述踏板6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三支撐桿23和所述第四支撐桿24之間;
所述第一支撐桿13的一端和所述第三支撐桿23的一端通過第一連接片4和第二連接片5鉸接固定,所述第二支撐桿14的一端和所述第四支撐桿24的一端通過第一連接片4和第二連接片5鉸接固定。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間設有連桿7,用于將梯子打開后穩定。本實施例的所述第一支撐桿13和所述第三支撐桿23之間設有第一連桿71和第二連桿72,所述第一連桿71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3和所述第二支撐桿14轉動連接,所述第二連桿72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3和所述第二支撐桿14轉動連接,所述第一連桿71和所述第二連桿72交叉且其中部轉動連接。通過將第一支撐桿和第三支撐桿之間設置與之轉動相連的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可方便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打開的時候,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所述第二支撐桿14和所述第四支撐桿24之間設有第三連桿73和第四連桿74,所述第三連桿73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二支撐桿14和所述第四支撐桿24轉動連接,所述第四連桿74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二支撐桿14和所述第四支撐桿24轉動連接,所述第三連桿73和所述第四連桿74交叉且其中部轉動連接。通過將第二支撐桿和第四支撐桿之間設置與之轉動相連的第三連桿和第四連桿,可方便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打開的時候,起到支撐作用。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