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烹飪用具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有市面上的電飯煲結構包括外鍋和內鍋,內鍋置于外鍋內部的加熱盤上,加熱盤啟動后,對內鍋進行加熱,如果使用這類電飯煲烹飪瀝米飯或者其他類似食物時,需要在食物烹飪過程中排除多余水,現有電飯煲排水方式是先將內鍋取出,再傾倒出多余水,這種排水方式的缺點在于:內鍋加熱后溫度較高,取出內鍋時容易燙傷握持者,另外,傾倒時濺起的高溫水也容易燙傷人,十分危險,而且四濺的水也容易影響廚房的整潔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種無需取出內鍋、即可實現安全排水的帶排水口的蒸飯煲。
方案一:一種帶排水口的蒸飯煲,包括外鍋和內鍋,外鍋內設置有底座,內鍋可分離地放置在底座上,外鍋底部設置有加熱盤,所述內鍋上開有排水口,所述外鍋上設置有排水機構,所述排水機構與排水口之間相互連通。
有益效果:加熱盤對內鍋進行加熱,當加熱至一定程度后,需要排除內鍋內多余的水時,由于通過在內鍋上設置有排水口, 排水機構與排水口之間相互連通,此時只需要將排水機構上的閥門打開,就可以將水排除。本實用新型相對于傳統的電飯煲,無需將內鍋取出,進而降低了取用者被燙傷的幾率,另外,通過專門的排水機構排水,相比直接傾倒,其安全性更高。
方案二:作為方案一的優化,還包括排水管,該排水管的上端與排水口連通,排水管的下端與排水機構連接,通過排水管引導高溫水排除,可避免高溫水泄漏導致的安全問題。
方案三:作為方案一的優化,所述加熱盤上開有與排水口相對的排水孔,高溫水因自重流入加熱盤上排水孔,相比方案二無需設置排水管,降低了生產成本。
方案四:作為方案二的優化,所述排水管上端與排水口固定連接,排水管與排水口連接牢固,防止因脫管(排水管與排水口因連接不牢而脫離)引起的高溫水泄漏;或排水管上端插入排水口內,引導高溫水排除,而且排水管與排水口分離,可以便于取出內鍋 ;或者排水管上端與加熱盤頂面齊平,內鍋不受排水管影響放置平穩,排水管上端的管口與排水口相對,引導高溫水排除。
方案五:作為方案四的優化,所述排水管的管身貫穿加熱盤,可以縮短排水管長度;或者排水管的管身位于加熱盤側邊,這樣排水管不用貫穿加熱盤,可以避免加熱盤高溫對排水管產生影響;或者排水管的管身位于加熱盤側邊并彎曲繞至加熱盤頂面,即可以降低加熱盤高溫對排水管的影響,又無需在加熱盤上開孔;或者加熱盤頂面開有凹槽槽,排水管的管身位于該凹槽內,這樣排水管不會影響內鍋的放置。
方案六:作為方案五的優化,所述排水口的口徑小于排水管的管徑,可以使得高溫水完全流入排水管中,避免高溫水泄漏。
方案七:作為方案三的優化,所述該排水口的口徑小于排水孔的孔徑,可以使得高溫水完全流入排水孔中,避免高溫水泄漏。
方案八:作為方案六或方案七的優化,所述加熱盤為電熱加熱盤或電磁加熱盤,電熱加熱成本低,電磁加熱安全系數更高,視產品市場定位選擇不同類型的加熱盤。
附圖說明
圖1是帶排水口的蒸飯煲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帶排水口的蒸飯煲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帶排水口的蒸飯煲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帶排水口的蒸飯煲實施例4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帶排水口的蒸飯煲實施例5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帶排水口的蒸飯煲實施例6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帶排水口的蒸飯煲實施例7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帶排水口的蒸飯煲實施例8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內鍋1、底座2、加熱盤3、排水口4、排水管5、排水孔6。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帶排水口4的蒸飯煲,包括外鍋和內鍋1,外鍋內部設置有用于支撐內鍋1的底座2,外鍋底部安裝有加熱盤3,內鍋1底面為平面。在內鍋1底面上開有排水口4,還包括一排水管5,該排水管5上端與內鍋1的排水口4螺紋連接,加熱盤3開有插口,排水管5的管身位于插口內,排水管5的下端與外鍋上對應的排水機構通過管卡連接。本實施例中排水管5上端與內鍋1的排水口4還可以焊接。
實施例2
如圖2所示,帶排水口4的蒸飯煲,包括外鍋和內鍋1,外鍋內部設置有用于支撐內鍋1的底座2,外鍋底部安裝有加熱盤3,內鍋1底面為平面。在內鍋1底面上開有排水口4,還包括一排水管5,該排水管5上端與內鍋1的排水口4螺紋連接,排水管5管身位于加熱盤3側邊,排水管5下端外鍋上對應的排水機構連接。本實施例中排水管5上端與內鍋1的排水口4還可以焊接。
實施例3
如圖3所示,帶排水口4的蒸飯煲,包括外鍋、內鍋1和排水管5,外鍋內部設置有用于支撐內鍋1的底座2,外鍋底部安裝有加熱盤3,內鍋1底面為平面。內鍋1底面上開有排水口4,加熱盤3上開有連接孔,該連接孔與排水管5的管身焊接,該排水管5的上端高于加熱盤3的頂面,當內鍋1放置在底座2上時,排水管5上端可插入內鍋1的排水口4內,排水管5的下端與外鍋上對應的排水機構連接。本實施例連接孔還可以是螺紋孔,排水管5的管身外壁開有外螺紋并與連接孔螺紋連接。
實施例4
如圖4所示,與實施例3的不同之處在于:排水管5上端與加熱盤3的頂面齊平,排水口4的口徑小于排水管5的管徑,當內鍋1放置在底座2上時,排水管5上端與內鍋1的排水口4相對,排水管5的下端與外鍋上對應的排水機構連接。
實施例5
如圖5所示,帶排水口4的蒸飯煲,包括外鍋、內鍋1和排水管5,外鍋內部設置有用于支撐內鍋1的底座2,外鍋底部安裝有加熱盤3,內鍋1底面為平面。內鍋1底面上開有排水口4,排水管5的下端與外鍋上對應的排水機構連接,排水管5的管身位于加熱盤3側邊并彎曲繞至加熱盤3頂面,排水管5的上端高于加熱盤3的頂面,當內鍋1放置在底座2上時,排水管5上端插入內鍋1的排水口4內。
實施例6
如圖6所示,帶排水口4的蒸飯煲,包括外鍋、內鍋1和排水管5,外鍋內部設置有用于支撐內鍋1的底座2,外鍋底部安裝有加熱盤3,內鍋1底面為平面。內鍋1底面上開有排水口4,排水管5的下端與外鍋上對應的排水機構連接,加熱盤3上表面上開有供排水管5管身安裝的凹槽,排水管5的管身位于該凹槽內,排水管5的上端高于加熱盤3的頂面,當內鍋1放置在底座2上時,排水管5上端插入內鍋1的排水口4內,排水管5的下端與外鍋上對應的排水機構連接。
實施例7
如圖7所示,與實施例6的不同之處在于:排水管5上端與加熱盤3的頂面齊平,當內鍋1放置在底座2上時,排水管5上端與內鍋1的排水口4相對,排水口4的口徑小于排水管5的管徑,排水管5的下端與外鍋上對應的排水機構連接。
實施例8
如圖8所示,帶排水口4的蒸飯煲,包括外鍋、內鍋1,外鍋內部設置有用于支撐內鍋1的底座2,外鍋底部安裝有加熱盤3,內鍋1底面為平面。內鍋1底面上開有排水口4,加熱盤3上開有排水孔6,排水口4的口徑小于排水孔6的孔徑,加熱盤3頂面與內鍋1底面接觸,該排水孔6上端與內鍋1排水口4相對并緊貼,排水孔6的下端與外鍋上的排水結構連接。
上述所有實施例中的加熱盤3可以是電熱加熱盤3或者電磁加熱盤3,當采用電熱加熱盤3,內鍋1底面必須與電熱加熱盤3接觸,保證熱傳導;當采用電磁加熱盤3時,內鍋1底面可以不與加熱盤3接觸,通過電磁的方式使得內鍋1受熱。外鍋的排水機構是指外鍋上的用于向蒸飯煲外部排除液體的管道,該管道上裝有閥門。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實用新型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