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家具領域,具體涉及辦公家具,尤其涉及座椅。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很多上班族的工作節奏愈發緊張,因此中午只能選擇在工作地休息。
然而,現有的座椅調節靠背到傾斜角度,無法達到座椅便捷地放平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改進的座椅,來解決以上背景技術部分提到的技術問題。
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座椅,所述方法包括:靠背、坐墊和連接所述靠背與所述坐墊的靠背角度調節裝置,其中:所述靠背用于支撐人體的上半身和頭部;所述坐墊用于支撐人體的臀部;所述靠背角度調節裝置包括靠背支架、靠背角度調節軌和連接所述靠背支架與所述靠背角度調節軌的靠背角度調節架,其中:所述靠背支架與所述靠背連接;所述靠背角度調節軌與所述坐墊連接;所述靠背角度調節架用于調節所述靠背支架與所述靠背角度調節軌之間的角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靠背角度調節框架、靠背高度調節旋鈕、彈性部件和靠背角度調節桿,其中:所述靠背角度調節框架包括貫穿所述靠背角度調節框架的靠背支架槽;所述靠背高度調節旋鈕用于調節所述靠背支架與所述靠背角度調節框架之間的緊密程度;所述靠背角度調節桿的一端設置有固定頭,所述靠背角度調節桿的固定頭與所述靠背角度調節軌連接,另一端與所述靠背角度調節框架連接;所述用于提供拉力的彈性部件一端與靠背角度調節框架連接,一端與所述靠背角度調節軌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靠背調節軌包括:靠背角度調節桿固定槽和靠背角度調節槽,其中:所述靠背角度調節桿固定槽用于固定所述靠背角度調節桿;所述靠背角度調節槽用于為所述固定頭提供滑動的空間,并且所述靠背角度調節槽與所述靠背角度調節桿固定槽連通。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靠背調節軌還包括靠背角度調節轉輪槽和設置在所述靠背角度調節轉輪槽內的靠背角度調節轉輪,其中,所述靠背角度調節轉輪用于所述固定頭的滑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靠背角度調節桿固定槽是鋸齒狀凹槽,設置在所述靠背調節軌中間的所述靠背角度調節槽是長方體槽,設置在所述靠背調節軌中、所述靠背角度調節槽下方的所述靠背角度調節轉輪槽是長方體槽。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座椅還包括:與所述坐墊連接的腳墊和連接所述坐墊和所述腳墊的腳墊調節裝置,其中:所述腳墊用于支撐人體的腿部;所述腳墊調節裝置包括腳墊長度調節軌、腳墊長度調節桿和腳墊轉軸,其中:所述腳墊長度調節軌設置在所述坐墊上;所述腳墊長度調節桿貫穿所述腳墊長度調節軌;所述腳墊轉軸設置在所述腳墊上并且與所述腳墊長度調節桿轉動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腳墊長度調節軌還包括設置在所述腳墊長度調節軌內并用于所述腳墊長度調節桿滑動的腳墊長度調節轉輪。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腳墊長度調節桿遠離所述腳墊轉軸的一端設置有凸起,所述凸起用于防止所述腳墊長度調節桿從所述腳墊長度調節軌中滑出。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座椅還包括:與所述靠背連接的扶手、扶手轉軸以及與所述坐墊連接的扶手支架,其中:所述扶手轉軸連接所述靠背與所述扶手、所述坐墊與所述扶手、所述扶手與所述扶手支架。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座椅還包括:與所述坐墊連接的座椅腳,用于支撐所述坐墊。
本申請提供的座椅,通過設置靠背、坐墊和連接上述靠背與上述坐墊的靠背角度調節裝置,其中:上述靠背用于支撐人體的上半身和頭部;上述坐墊用于支撐人體的臀部;上述靠背角度調節裝置包括靠背支架、靠背角度調節軌和連接上述靠背支架與上述靠背角度調節軌的靠背角度調節架,其中:上述靠背支架與上述靠背連接;上述靠背角度調節軌與上述坐墊連接;上述靠背角度調節架用于調節上述靠背支架與上述靠背角度調節軌之間的角度,實現了便捷地放平座椅。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所作的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申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是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正面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仰視圖;
圖3是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靠背豎起狀態的正面示意圖;
圖4是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靠背放平狀態的正面示意圖;
圖5是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腳墊部分抽出的正面示意圖;
圖6是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靠背角度調節裝置的分體結構示意圖;
圖7是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靠背角度調節裝置的正視圖的透視圖;
圖8是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靠背角度調節裝置的俯視圖的透視圖;
圖9是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靠背角度調節裝置的剖面圖;
圖10是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腳墊的正面示意圖;
圖11是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腳墊的分體結構示意圖;
圖12是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腳墊調節裝置的正視圖的透視圖;
圖13是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腳墊調節裝置的俯視圖的透視圖;
圖14是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腳墊調節裝置的剖面圖;
其中,1靠背,2扶手,3扶手支架,4坐墊,5腳墊,6座椅腳,7靠背支架,8扶手轉軸,9靠背角度調節框架,10靠背角度調節旋鈕,11靠背支架槽,12靠背角度調節軌,13靠背角度調節槽,14靠背角度調節轉輪槽,15靠背角度調節轉輪,16彈性部件,17靠背角度調節桿,18固定頭,19靠背角度調節桿固定槽,20腳墊長度調節軌,21腳墊長度調節桿,22腳墊長度調節轉輪,23腳墊轉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申請所給出的座椅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可以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相關實用新型,而非對該實用新型的限定。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僅示出了與有關實用新型相關的部分。
圖1示出了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示例性正視圖,圖2示出了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仰視圖,圖3示出了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靠背豎起狀態的正面示意圖,圖4示出了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靠背放平狀態的正面示意圖,圖5示出了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腳墊部分抽出的正面示意圖,圖6示出了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靠背角度調節裝置的分體結構示意圖。
參見圖1至圖6,本申請的座椅,包括靠背1、坐墊4和連接上述靠背1與上述坐墊4的靠背角度調節裝置;其中,上述靠背1用于支撐人體的上半身和頭部,上述坐墊4用于支撐人體的臀部,上述靠背角度調節裝置包括靠背支架7、靠背角度調節軌12和連接上述靠背支架7與上述靠背角度調節軌12的靠背角度調節架,其中:上述靠背支架7與上述靠背1連接;上述靠背角度調節軌12與上述坐墊4連接;上述靠背角度調節架用于調節上述靠背支架7與上述靠背角度調節軌之間12的角度,以實現靠背1和坐墊4之間角度的調節。
作為示例,靠背1使用時與人體接觸的一側可以設置為一大一小兩個弧形面,其中,小弧面可以供人體頭部倚靠,大弧形面可以供人體背部倚靠。
作為示例,坐墊4為類長方體結構。
圖6示出了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靠背角度調節裝置的分體結構示意圖,圖7示出了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靠背角度調節裝置的正視圖的透視圖,圖8示出了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靠背角度調節裝置的俯視圖的透視圖,圖9示出了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靠背角度調節裝置的剖面圖。需要說明的是,靠背支架7未顯示在圖6至圖9中。
參見圖6至圖9,可選地,上述靠背角度調節架包括:上述靠背角度調節架包括:靠背角度調節框架9、靠背高度調節旋鈕10、彈性部件16和靠背角度調節桿17,其中:上述靠背角度調節框架9包括貫穿上述靠背角度調節框架9的靠背支架槽11;上述靠背高度調節旋鈕10用于調節上述靠背支架7與上述靠背角度調節框架9之間的緊密程度;上述靠背角度調節桿17的一端設置有固定頭18,上述靠背角度調節桿17的固定頭18與上述靠背角度調節軌12連接,另一端與上述靠背角度調節框架9連接;上述用于提供拉力的彈性部件16一端與靠背角度調節框架9連接,一端與上述靠背角度調節軌12連接。
作為示例,靠背角度調節框架9為類長方體結構,位于靠背1和坐墊4夾角處的下方,靠背角度調節框架的外側連接靠背高度調節旋鈕10。
作為示例,上述靠背支架7為長方體結構,與靠背1背面相連接,用于支撐靠背1,下端插入靠背支架槽11內,可通過改變靠背高度調節旋鈕10的松緊,來調節其插入靠背支架槽11的深度,從而調節靠背1的高度。
作為示例,靠背高度調節旋鈕10為一大一小兩個相連的圓柱體結構,其位于靠背角度調節框架9的一側,小圓柱體與靠背支架槽11相聯通,當靠背高度調節旋鈕10緊靠背支架7時,靠背高度固定;當靠背高度調節旋鈕10旋松時,可調節靠背支架7的高度。
作為示例,上述彈性部件16可以是彈簧,彈簧兩端分別連接靠背角度調節框架9前面和靠背角度調節軌12內靠背角度調節槽13的上方,是座椅從座椅形態變換到躺臥形態的動力,上述彈簧時刻處于拉伸狀態。
可選地,上述靠背調節軌12包括:靠背角度調節桿固定槽19和靠背角度調節槽13,其中:上述靠背角度調節桿固定槽19用于固定上述靠背角度調節桿17;上述靠背角度調節槽13用于為上述固定頭18提供滑動的空間,并且上述靠背角度調節槽13與上述靠背角度調節桿固定槽19連通。
可選地,上述靠背調節軌12還包括靠背角度調節轉輪槽14和設置在上述靠背角度調節轉輪槽14內的靠背角度調節轉輪15,其中,上述靠背角度調節轉輪15用于上述固定頭18的滑動。
可選地,上述靠背角度調節桿固定槽19是鋸齒狀凹槽,設置在上述靠背調節軌12中間的上述靠背角度調節槽13是長方體槽,設置在上述靠背調節軌12中、上述靠背角度調節槽13下方的上述靠背角度調節轉輪槽14是長方體槽。
作為示例,靠背角度調節軌12為類“凹”字型空心棱柱體結構,內部有三種形態的凹槽,最上方的鋸齒狀凹槽為靠背角度調節桿固定槽19,固定靠背角度調節桿17的固定頭18的位置;中間的長方體凹槽為靠背角度調節槽13,為靠背角度調節桿的固定頭18提供滑動的空間,和靠背角度調節桿固定槽19相聯通;最下方的左右兩列長方體凹槽為靠背角度調節轉輪槽14,是靠背角度調節轉輪15放置的空間。
作為示例,靠背角度調節轉輪15為多個圓柱體結構,放置在靠背角度調節轉輪槽14內,是供靠背角度調節桿17滑動的轉輪。
作為示例,靠背角度調節桿17是改變靠背角度的關鍵部件,靠背角度調節桿17一端的固定頭18是類圓柱體,其鑲嵌在靠背角度調節槽13和靠背角度調節桿固定槽19內部,靠背角度調節桿17的另一端是圓柱體并且和靠背角度調節框架11相連接。靠背角度固定時,固定頭18位于靠背角度調節桿固定槽19某一鋸齒槽內;當需要調節靠背角度時,順時針扳動靠背上方,彈簧拉伸,固定頭18從靠背角度調節桿固定槽19移動到靠背角度調節槽13內,再逆時針改變靠背角度,固定頭18可在靠背角度調節轉輪15上滑動,當調節到滿意的靠背角度時,放松靠背,由彈簧的收縮力自動將固定頭18從靠背角度調節槽13移動到相應的靠背角度調節桿固定槽19內,由此完成靠背1的角度調節。
圖10示出了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腳墊的正面示意圖,圖11示出了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腳墊的分體結構示意圖,圖12示出了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腳墊調節裝置的正視圖的透視圖,圖13示出了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腳墊調節裝置的俯視圖的透視圖,圖14示出了根據本申請的座椅的腳墊調節裝置的剖面圖。
參見圖10至圖14,可選地,上述座椅還包括:與上述坐墊4連接的腳墊5和連接上述坐墊4和上述腳墊5的腳墊調節裝置,其中:上述腳墊5用于支撐人體的腿部;上述腳墊調節裝置包括腳墊長度調節軌20、腳墊長度調節桿21和腳墊轉軸23,其中:上述腳墊長度調節軌20設置在上述坐墊4上;上述腳墊長度調節桿21貫穿上述腳墊長度調節軌20;上述腳墊轉軸23設置在上述腳墊5上并且與上述腳墊長度調節桿21轉動連接。
作為示例,腳墊5為類長方體結構,用于支撐小腿,其底部左右兩側與腳墊轉軸23相連接,座椅形態時位于坐墊5的正下方,躺臥形態時與坐墊5處于同一水平面。
可選地,上述腳墊長度調節軌20還包括設置在上述腳墊長度調節軌20內并用于上述腳墊長度調節桿21滑動的腳墊長度調節轉輪。
可選地,上述腳墊長度調節桿21遠離上述腳墊轉軸23的一端設置有凸起,上述凸起用于防止上述腳墊長度調節桿21從上述腳墊長度調節軌20中滑出。
作為示例,腳墊轉軸23為兩個半圓柱體結構,位于腳墊底部左右兩側,與兩根腳墊長度調節桿21末端相連接,可將腳墊進行180°的翻轉。
作為示例,腳墊長度調節轉輪22為多個圓柱體結構,位于腳墊長度調節軌20的空心槽內,在腳墊長度調節桿21的下方,供腳墊長度調節桿滑動。
作為示例,腳墊長度調節軌20為兩根空心長方體結構,位于坐墊5底部左右兩側,中間的空心槽從上到下依次放置腳墊長度調節桿21和腳墊長度調節轉輪22。腳墊長度調節桿21為兩根類長方體結構,位于腳墊長度調節軌20的空心槽內,在腳墊長度調節轉輪22的上方,其可在腳墊長度調節轉輪22上滑動;腳墊長度調節桿21一端帶有凸起,防止腳墊長度調節桿21從腳墊長度調節軌20中滑出,另一端與腳墊轉軸相連接。
可選地,上述座椅還包括:與上述靠背連接的扶手2、扶手轉軸8以及與上述坐墊4連接的扶手支架3,其中:上述扶手轉軸8連接上述靠背1與上述扶手2、上述坐墊4與上述扶手2、上述扶手2與上述扶手支架3。
作為示例,扶手2為兩個類長方體結構,用于支撐左右前臂,其末端和中間處嵌有扶手轉軸8,分別與靠背1大弧形的左右兩端和扶手支架3的上端相連接。扶手支架3為兩個類長方體結構,用于支撐扶手2,其兩端嵌有扶手轉軸8,上端與扶手2中間處相連接,下端與坐墊4左右兩端相連接。扶手轉軸8為六根圓柱體結構,分別鑲嵌在扶手2和扶手支架3內部,扶手2末端的扶手轉軸8與靠背大弧形的左右兩端相連接,扶手2中間處的扶手轉軸8與扶手支架3上端相連接,扶手2支架下端的扶手轉軸8與坐墊4的左右兩側相連接。當扳動靠背調節靠背1角度時,扶手轉軸8隨之聯動,使扶手2和扶手支架3移動到相應的角度和位置。
可選地,上述座椅還包括:與上述坐墊4連接的座椅腳6,用于支撐上述坐墊4。
作為示例,座椅腳6為四根斜四棱柱,用于支撐坐墊4,上底面與坐墊4底部的四個角相連接,下底面與地面相接觸。
以上描述僅為本申請的較佳實施例以及對所運用技術原理的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本申請中所涉及的實用新型范圍,并不限于上述技術特征的特定組合而成的技術方案,同時也應涵蓋在不脫離上述實用新型構思的情況下,由上述技術特征或其等同特征進行任意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術方案。例如上述特征與本申請中公開的(但不限于)具有類似功能的技術特征進行互相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