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智能坐便器,特別是一種安裝過程中可復位加熱水箱溫控器的智能坐便器。
背景技術:
目前,智能坐便器的加熱水箱均設有溫控器,當水箱中的水溫超過設定的安全溫度值時,溫控器跳開,斷開加熱器的供電,停止加熱。而現有智能坐便器一般需要拆卸外殼對溫控器進行復位,因此需要專業人員對智能坐便器進行拆卸、復位及安裝。然而,如果是由于智能坐便器的存儲、運輸等環境溫度過高而產生溫控器跳開,導致智能坐便器新裝完成后無法加熱,那么往往給人以錯覺,認為該機器已經發生故障,由此產生客戶退貨、換貨及投訴,對產品口碑、售后服務提出了較大的挑戰,同時由此需要進行拆裝復位也增加了維修、售后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安裝過程中可復位加熱水箱溫控器的智能坐便器。
本實用新型的智能坐便器,包括坐便器本體、智能坐便蓋和固定在坐便器本體的安裝固定件,所述智能坐便蓋通過安裝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坐便器本體上,所述智能坐便蓋包括底座、加熱水箱,所述加熱水箱設有溫控器及溫控器復位開關,所述底座上設有觸發所述溫控器復位開關的活動件,所述活動件具有卡接部,所述安裝固定件具有與卡接部配合的卡接配合部,所述卡接部與卡接配合部在卡接過程中相互作用以驅動所述活動件觸發溫控器復位開關。
作為優選,所述卡接部和/或卡接配合部設有斜面,所述卡接部與卡接配合部通過所述斜面滑動配合。
作為優選,所述卡接部具有至少兩個互相間隔的卡接元件,所述卡接配合部具有與卡接元件配合的卡接槽。
作為優選,所述卡接元件設有至少一個凸起,所述凸起與所述卡接槽配合。
作為優選,還設有一彈性件,所述彈性件抵頂在底座與活動件之間以使所述卡接配合部抵抗卡接部的復位力運動。
作為優選,還設有與所述活動件固接的按鈕,所述按鈕與活動件同步運動而觸發溫控器復位開關。
作為優選,所述智能坐便蓋包括一外殼,所述按鈕位于底座,且顯露于智能坐便蓋外殼以便于操作。
作為優選,所述按鈕通過一傳動部件與所述溫控器復位開關傳動連接,所述傳動部件一端抵靠按鈕,另一端與溫控器復位開關連接以使按鈕受力運動經傳動部件觸發溫控器復位開關。
作為優選,所述底座還設有鎖定槽,所述安裝固定件還設有鎖定塊,所述鎖定槽與鎖定塊彼此鎖定以使所述智能坐便蓋與安裝固定件固定在一起。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技術方案:智能坐便器,包括坐便器本體、智能坐便蓋和控制所述智能坐便蓋與坐便器本體拆裝的按鈕,所述智能坐便蓋具有加熱水箱、控制所述加熱水箱的溫控器及溫控器復位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鈕與溫控器復位開關傳動連接,以使按壓所述按鈕時,所述智能坐便蓋可從坐便器本體上拆卸,同時按鈕觸發所述溫控器復位開關。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智能坐便蓋安裝到坐便器本體過程中,無意識地實現了加熱水箱的溫控器復位,避免了存儲、運輸等環境溫度過高而產生溫控器跳開時給人以機器故障的錯覺,節約了由此帶來的客訴、維修等成本;
2.安裝完成后,溫控器跳開時,無需拆卸外殼僅通過按壓按鈕即可實現溫控器復位,簡單方便;
3.對于智能坐便蓋的拆卸無需另設開關,觸發溫控器復位的按鈕同時也是拆卸開關,結構緊湊;
4.在底座安裝按鈕,不破壞智能坐便蓋的整體外觀,不影響智能坐便器的設計空間;
5.通過斜面的設置,安裝固定件的卡接配合部與卡接部能平穩滑動,從而減小卡接部的運動阻力;
6.通過彈性件的設置,便于按鈕對卡接部與卡接配合部的卡接狀態進行控制,結構簡單。
附圖說明
圖1 為本實用新型的坐便器本體、智能坐便蓋和安裝固定件的分解視圖;
圖2 為本實用新型的智能坐便蓋的部件爆炸圖;
圖3 為本實用新型的活動件結構圖;
圖4 為圖3局部放大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安裝固定件結構圖;
圖6 為本實用新型的智能坐便蓋與安裝固定件組合過程圖;
圖7 為本實用新型智能坐便蓋部分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智能坐便器,包括智能坐便蓋100、安裝固定件200和坐便器本體300,安裝固定件200可通過螺接等方式固定在坐便器本體300上,而智能坐便蓋100則通過與安裝固定件200的配合實現在坐便器本體300的固定。
結合圖2至圖7,該智能坐便蓋100包括底座110、加熱水箱120和外殼150。底座110位于智能坐便蓋100底部,且與安裝固定件200進行配合,即通過底座110與安裝固定件200的配合實現智能坐便蓋100在坐便器本體300的固定。因此,在本實施例中,該底座110還設有鎖定槽170,該安裝固定件200還設有鎖定塊220,鎖定塊220滑入鎖定槽170實現鎖定槽170與鎖定塊220彼此鎖定以使該智能坐便蓋100與安裝固定件200固定在一起。當然,對于底座110與安裝固定件200的配合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在此不一一列舉。
該加熱水箱120固定安裝在底座110上,其設有溫控器121及溫控器復位開關122。為了在安裝過程中實現溫控器121復位,底座110上設有觸發該溫控器復位開關122的活動件130。該活動件130具有卡接部131,與之對應,該安裝固定件200具有與卡接部131配合的卡接配合部210,該卡接部131與卡接配合部210在智能坐便蓋100安裝到安裝固定件200過程中相互作用以驅動活動件130觸發溫控器復位開關122。底座110上設有專門放置該活動件130的安裝槽,同時底座110開設有卡接部安裝孔,卡接部131嵌入該安裝孔與安裝固定件200的卡接配合部210進行配合。
本實施例中,該卡接部131具有至少兩個互相間隔的卡接元件133,該卡接配合部210具有與卡接元件133配合的卡接槽211。該卡接元件133設有至少一個凸起134,該凸起134與該卡接槽211配合,智能坐便蓋100安裝完成后,該凸起134滑入卡接槽211進行卡接。
本實施例中,該卡接部131在迎著卡接配合部210的方向上設有斜面132,該卡接部131與卡接配合部210通過該斜面132滑動配合。通過該斜面132的設置,安裝固定件200的卡接配合部210滑動至卡接部131的斜面132時能平穩滑動,從而減小卡接部131的運動阻力。
具體地,本實施例還設有彈性件140,該彈性件140抵頂在底座110與活動件130之間以使該卡接配合部210抵抗卡接部131的復位力運動,并配置成:卡接配合部210與卡接部131逐步接觸配合時,彈性件140受力被壓縮,待卡接配合部210與卡接部131卡接完成時,彈性件140復位使卡接配合部210與卡接部131保持卡接狀態。
另外,為同時便于安裝后智能坐便器使用過程中溫控器復位,本實施例設有與該活動件130固接的按鈕135,作為優選,按鈕135與活動件130一體成型,則活動件130受力運動時,按鈕也跟隨著同方向運動,而按動按鈕135時,活動件130也跟隨運動。因此,只需按動該按鈕135,該按鈕135帶動活動件130運動,活動件130上的卡接部131與固定安裝件200的卡接配合部210解除卡接,同時將智能坐便蓋100向前拉出,即可將智能坐便蓋100從坐便器本體300拆下來。該按鈕135位于底座110,且顯露于智能坐便蓋外殼150以便于操作。
本實施例中,該按鈕135通過一傳動部件160與溫控器復位開關122傳動連接。具體地,該傳動部件160一端抵靠按鈕135,另一端與溫控器復位開關122連接。當按鈕135受力運動時,傳動部件160觸發溫控器復位開關122,溫控器121復位。
通過以上描述可知,該實施例中的智能坐便器,包括坐便器本體300、智能坐便蓋100和控制該智能坐便蓋100與坐便器本體300拆裝的按鈕135,該智能坐便蓋100具有加熱水箱120、控制該加熱水箱120的溫控器121及溫控器復位開關122,該按鈕135與溫控器復位開關122傳動連接,以使按壓該按鈕135時,該智能坐便蓋100可從坐便器本體300上拆卸,同時該按鈕135觸發該溫控器復位開關122。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智能坐便蓋的安裝拆卸及溫控器復位過程作進一步描述:
智能坐便蓋100未安裝在安裝固定件200時,彈性件140頂壓活性件130,與活性件130固接的按鈕135未頂壓傳動部件160。
當智能坐便蓋100的底座110逐步被推入安裝固定件200時,底座110上的鎖定槽170逐步與安裝固定件200上的鎖定塊220鎖定,同時卡接配合部210逐步頂抵卡接部131的斜面132,活動件130受力壓縮彈性件140,因此與活性件130固接的按鈕135向內運動直至頂壓傳動部件160,傳動部件160受壓觸發溫控器復位開關122,溫控器121復位。當卡接元件133的凸起134完全滑入卡接配合部210的卡接槽211時,卡接部131與卡接配合部210卡接完成,受彈性件140復位力作用,活動件130恢復至原始位置。
當需要將智能坐便蓋100從坐便器本體300拆卸時,按壓按鈕135,活動件130壓縮彈性件140,將智能坐便蓋底座110從安裝固定件200逐步拉出,卡接配合部210的卡接槽211沿斜面135逐步滑離卡接元件133的凸起134,卡接部131與卡接配合部210脫離卡接,同時底座110上的鎖定槽170逐步與安裝固定件200上的鎖定塊220解除鎖定,智能坐便蓋100從安裝固定件200完全脫離。當然,按壓按鈕135時,同時按鈕135向內運動直至頂壓傳動部件160,傳動部件160受壓觸發溫控器復位開關122,溫控器121復位。
因此,當智能坐便蓋安裝到安裝固定件與坐便器本體固定時,在無意識下即實現了對加熱水箱溫控器的復位,避免了存儲、運輸過程等環境溫度過高產生的斷電給人以機器故障的錯覺;其次,無需拆卸外殼僅通過按壓按鈕即可實現溫控器復位,簡單方便;再次,對于智能坐便蓋的拆卸無需另設開關,觸發溫控器復位的按鈕同時也是拆卸開關,結構緊湊。
以上所述示出并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境,并能夠在本文所述實用新型構想范圍內,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則都應在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