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具有降噪功能的吸塵器。
背景技術:
吸塵器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場所的清潔。吸塵器內通常設有風道,其作用在于提高吸塵器的性能,同時降低吸塵器的噪音。例如干濕兩用的吸塵器,其在機頭組件內設有風道。常見的風道類型有:單風道蝸殼型風道,環形風道,以及變截面的迷宮式風道。
上述風道設計結構使用在吸塵器上,大多不能有效兼顧吸塵器性能和噪音,而且出風風道多為翻轉結構,利用其阻性抵消消音原理,或旋轉一圈直接出風,降噪措施較單一,消音頻率范圍不廣,整機噪音尚高,耳感不好。
在家用及特殊場所(比如會客廳、辦公室場所等)要求吸塵器靜音設計,因此,需要對現有的吸塵器的降噪結構進行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降噪功能的吸塵器,在保證吸塵器吸塵性能的同時,能夠有效降低噪音,用戶使用體驗更好。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具有降噪功能的吸塵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具有進風口和出風口,所述殼體內部設有葉輪、驅動所述葉輪的電機、收容所述電機的電機室,所述電機驅動所述葉輪旋轉產生單向的氣流,氣流從所述進風口進入,從所述出風口排出,其中:所述殼體內部還設有第一消音室、第二消音室、第三消音室和第四消音室,所述進風口、電機室、第一消音室、第二消音室、第三消音室、第四消音室、出風口依次連通,其中,氣流從所述第一消音室進入所述第二消音室時發生第一預設角度的翻轉,從所述第二消音室進入所述第三消音室時發生第二預設角度的翻轉,從所述第三消音室進入所述第四消音室時發生第三預設角度的翻轉,從所述第四消音室進入所述出風口時發生第四預設角度的翻轉。
優選地,上述的吸塵器,其中:所述第一消音室與所述第二消音室的連通口處設有擾流機構,從所述第一消音室流向所述第二消音室的氣流通過所述擾流機構時形成若干股擾流。
進一步地,上述的吸塵器,其中:所述擾流機構包括小孔板壁,所述小孔板壁上設有若干通孔,各個所述通孔的直徑和出風方向不同。
優選地,上述的吸塵器,其中:所述第三消音室包括若干風道,從所述第二消音室流向所述第三消音室的氣流通過各所述風道時分隔形成若干股氣流,并且匯合進入所述第四消音室。
進一步地,上述的吸塵器,其中:各所述風道中的氣流進入所述第四消音室的方向不同。
進一步地,上述的吸塵器,其中:所述風道包括依次連通的第一收縮腔、擴張腔和第二收縮腔,所述第一收縮腔與所述第二消音室連通,所述第二收縮腔與所述第四消音室連通。
優選地,上述的吸塵器,其中:所述電機室與所述第一消音室的連通口通過氣流的截面積小于從所述電機室流向所述連通口的氣流的截面積。
優選地,上述的吸塵器,其中:所述第二消音室的體積大于所述第一消音室的體積。
基于相同的發明構思,本實用新型提供又一種具有降噪功能的吸塵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具有進風口和出風口,所述殼體內部設有葉輪、驅動所述葉輪的電機、收容所述電機的電機室,所述電機驅動所述葉輪旋轉產生單向的氣流,氣流從所述進風口進入,從所述出風口排出,其中:所述殼體內部還設有依次連通的第一消音室、第二消音室、第三消音室和第四消音室,所述第一消音室還與所述吸塵器的電機室連通,所述第四消音室還與所述吸塵器的出風口連通,其中所述第一消音室設置在電機室外側,所述第二消音室設置在所述第一消音室上側,所述第三消音室與所述第二消音室位于同一水平面并且位于所述電機室上方,所述第四消音室位于所述第三消音室和所述吸塵器的出風口下方。
優選地,上述的吸塵器,其中:所述第三消音室包括若干風道,從所述第二消音室流向所述第三消音室的氣流通過各所述風道時分隔形成若干股氣流,并且匯合進入所述第四消音室。
進一步地,上述的吸塵器,其中:所述風道的進風口的橫截面積和所述風道的出風口的橫截面積均小于所述風道的中間部的橫截面積。
進一步地,上述的吸塵器,其中:各所述風道的中間部的橫截面積不同,和/或各所述風道的內壁形狀不同。
更進一步地,上述的吸塵器,其中:所述風道的內壁成型有若干凸出部和/或凹陷部。
優選地,上述的吸塵器,其中:所述第一消音室與所述電機室的連通口的橫截面積小于所述第一消音室中間部的橫截面積。
優選地,上述的吸塵器,其中:所述第一消音室和第二消音室之間通過若干通孔連通。
優選地,上述的吸塵器,其中:所述第一消音室和/或第二消音室和/或第三消音室和/或第四消音室的內壁設置有消音材料。
優選地,上述的吸塵器,其中:所述電機室內設置有電機減震墊,所述電機減震墊位于電機的上方和/或下方。
從以上技術解決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具有諸多突出的實質性技術特點,實施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之后,其顯著的技術進步主要體現在:
(1)本實用新型吸塵器的殼體內部設有第一消音室、第二消音室、第三消音室和第四消音室,其中,氣流從所述第一消音室進入所述第二消音室時發生第一預設角度的翻轉,從所述第二消音室進入所述第三消音室時發生第二預設角度的翻轉,從所述第三消音室進入所述第四消音室時發生第三預設角度的翻轉,從所述第四消音室進入所述出風口時發生第四預設角度的翻轉。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結構使得氣流的行進方向發生多次翻轉,能夠有效消減聲源能量,達到降低噪音的目的,用戶的使用體驗效果更好。
(2)本實用新型吸塵器的殼體內部設有第一消音室、第二消音室、第三消音室和第四消音室,其中,所述第一消音室設置在所述電機室外側,所述第二消音室設置在所述第一消音室上側;所述第三消音室與所述第二消音室位于同一水平面并且位于吸塵器電機室的上方;所述第四消音室位于所述第三消音室下方并且與吸塵器出風口連通;所述第四消音室位于所述第三消音室下方并且與吸塵器出風口連通。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結構使得氣流的行進方向發生多次翻轉,能夠有效消減聲源能量,達到降低噪音的目的,用戶的使用體驗效果更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蓋體與機頭組件分離的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機頭組件在一視角下的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機頭組件在另一視角下的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機頭組件去除蓋體后的結構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三消音室的結構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機頭組件的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6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具有降噪功能的吸塵器。該吸塵器包括機頭組件1和收集桶(圖中未示出),氣流經過收集桶塵氣分離之后進入機頭組件1。機頭組件1包括殼體10、位于殼體10上方的蓋體3。所述殼體10內部設有收容電機2的電機室100、與電機室100相連通的第一消音室110、與第一消音室110相連通的第二消音室120、以及與第二消音室120相連通的第三消音室130。所述殼體10內部還設有與第三消音室130相連通且位于第三消音室130下方的第四消音室140,所述第四消音室140還與吸塵器出風口150連通。其中,第四消音室140位于所述出風口150下方,所述出風口150處可設置過濾件,以實現氣流的最終過濾。
參見圖2中的箭頭方向所示,從設置在收集桶上的進風口吸入的氣流由電機室120下方進入電機室100內;進入電機室100內的氣流再從所述第一消音室110與所述電機室100的連通口1111進入第一消音室110;進入第一消音室110的氣流再從所述第一消音室110與所述第二消音室120的連通口1201進入第二消音室120。參見圖1所示,進入第二消音室120的氣流再從所述第二消音室120與所述第三消音室130的連通口1301進入第三消音室130;進入第三消音室130的氣流再從所述第四消音室140與所述第三消音室130的連通口1401進入第四消音室140。參見圖2所示,進入第四消音室140的氣流再從所述第四消音室140與所述吸塵器出風150的連通口1501進入所述吸塵器出風口150,最后從所述吸塵器出風口150排出。所述吸塵器出風口150的朝向為向上。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結構中,所述第一消音室110設置在所述電機室100外側,所述第二消音室120設置在所述第一消音室110上側,氣流從電機室100進入第一消音室110后,方向發生大致90度翻轉后進入第二消音室;所述第三消音室130與所述第二消音室120位于同一水平面并且位于所述電機室100上方,氣流從第一消音室110進入第二消音室120后,方向再次發生大致90度翻轉后進入第三消音室130;所述第四消音室140位于所述第三消音室130下方并且與吸塵器出風口連通,進入第三消音室130的氣流,方向再次發生大致90度翻轉后進入第四消音室140;所述第四消音室140位于所述第三消音室130下方并且與吸塵器出風口150連通,進入第四消音室140的氣流,方向再次發生大致90度翻轉后進入吸塵器出風
150,進而從吸塵器出風口150排出。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結構使得氣流的行進方向多次發生翻轉,能夠有效消減聲源能量,達到降低噪音的目的。
優化地,如圖1、3所示,第三消音室130包括兩分隔設置的風道,即第一風道132和第二風道134。兩所述風道圍繞電機2。所述風道的進風口即是所述第二消音室120與所述第三消音室130的連通口1301,所述風道的出風口即是所述第四消音室140與所述第三消音室130的連通口1401,兩所述風道的進風口均與所述第二消音室130連通,兩所述風道的出風口均與所述第四消音室140連通。從第二消音室120進入第三消音室130的氣流被兩所述風道分隔為兩股氣流,并且兩股氣流在進入第四消音室140時再次合為一股,可以避免氣流的在風道內產生嘯叫,有效消減聲源中的噪音。
進一步優化地,所述風道的進風口通過氣流的橫截面積小于所述風道的中間部通過氣流的橫截面積,并且所述風道的出風口通過氣流的橫截面積小于所述風道的中間部通過氣流的橫截面積,由此,來自第二消音室120的氣流被分隔為兩股氣流后,其中一股氣流在其中一個所述風道的進風口處被收縮,進入所述風道后,由于所述風道的中間部橫截面積相對較大,氣流在所述風道內擴張,最后在所述風道的出風口處再次被收縮后流向第四消音室140。氣流經過上述收縮、擴張、收縮的變化,可以有效消減聲源中的低頻段噪音。
其中,兩所述風道為非對稱設置。例如,兩所述風道的中間部通過氣流的橫截面積不同,和/或兩所述風道的內壁形狀不同。具體地說,如圖1、5所示,所述風道的側壁成型有一個或多個凸部139,可以使得所述風道在沿著氣流方向上寬度有變化。所述風道的側壁還可以成型有一個或多個臺階部138,可以使得所述風道在沿著氣流方向上流道高度有變化。第一風道132和/或第二風道134的內壁還可以設置有數量不等或大小不同或形狀不同的凹部136。進一步地,第一風道132和第二風道134的形狀不同,還可以是:第一風道132為規則形狀,而第二風道134為不規則形狀。另外,第一風道132和第二風道134的角度可以不同,一風道為朝上設置而另一風道為朝下設置。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第二風道132、134可以采用如下結構進行不對稱設置:例如,第一風道132的高度沿氣流方向由低變高,而第二風道134的高度沿氣流方向由高變低。又如,第一風道132的寬度沿氣流方向由窄變寬,而第二風道134的寬度沿氣流方向由寬變窄,優選地,由低變高、由高變低、由窄變寬或由寬變窄的變化次數為一次或多次。
本實用新型的第三消音室130的上述結構,兩所述風道在截面積、形狀方面變化設置,從而使得擾流發生變化,可以有效消減流體的動壓,從而減少氣體的在消音室內嘯叫,使造成人體不適的高低頻的噪音均有被吸收,耳感良好,消除噪音的頻率范圍廣,頻譜波形平緩,無較大峰值。
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第一風道使流經的氣流由低變高通過,所述第二風道使流經的氣流由高變低通過。所述第一風道使流經的氣流由窄變寬通過,所述第二風道使流經的氣流由寬變窄通過。
如圖2或圖3所示,電機室100在進風側設置有若干個網孔101,其中網孔101與收集桶內腔相連通。各個網孔101的進風面積構成電機進風口102面積。所述第一消音室與所述電機室的連通口1101通過氣流的橫截面積小于所述第一消音室中間部通過氣流的橫截面積。考慮升頻效果及加工性,網孔101直徑優選為但不限于Φ2-Φ5mm。
優選地,電機室100通過網孔101與進風過濾系統連接,網孔總面積需要大于電機進風口面積2.5倍以上,以使機器聲音提高到一個人耳不可聽到的高頻范圍。
如圖4或圖5所示,第一消音室110和第二消音室120之間通過多個通孔1030連通。第二消音室120位于第一消音室110的上方,第二消音室120的容積大于第一消音室110的容積,也大于第三消音室130的容積。第二消音室120的上方設置有空氣隔腔,空氣隔腔使得空氣與固體對聲音的傳播速度與折射不同,使聲波相互抵消,能量衰弱。
優選地,所述第一消音室和/或第二消音室和/或第三消音室和/或第四消音室的內壁設置有軟性阻尼消音介質,以消除高頻噪音。所述軟性阻尼消音介質可以是海綿、羊毛氈、雜質棉等。
優選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消音室中各個腔室出風的截面大小是電機進風口102面積的1.5倍以上,從而在保證氣流流量的同時消減聲源能量,達到降噪的目的。
優選地,第一消音室110的截面積大于電機室100的出風口截面積,而第二消音室120的截面積大于第一消音室110的截面積,第三消音室130的截面積大于第二消音室120的截面積,其中第一消音室110的截面積大于電機進風口102面積。當然,第一消音室110、第二消音室120還可以設置有讓氣流進行突變的通道,而突變則通過通道的截面積突然增大或縮小來實現,使氣體有收縮、擴張、分流、射流的變化以消減聲源中的低頻段噪音。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消音室110和第二消音室120之間是通過小孔板壁103來實現通道的突變,而且小孔板壁103上有一定數量的徑向排布的通孔1030。通孔1030總面積為電機進風口102面積的2.5倍以上,通孔1030中心距與孔徑比在1.5以上且小于7,以使機器聲音提高到一個人耳不可聽到的高頻范圍。考慮升頻效果及加工性,通孔1030直徑優選為但不限于Φ2-Φ5mm。
如圖5所示,第三消音室130還包括一端與第二消音室120相連通而另一端則與第一、第二風道132、134的進風端相連通的收集腔1300、以及與第一、第二風道132、134的出風端相連的排放腔1302,其中收集腔1300的容積小于排放腔1302的容積,且收集腔1300的截面積大于第一、第二風道132、134的截面積之和,由此通過收集腔1300與第一、第二風道132、134的進風端之間的突變截面,使氣體有分流,即兩股或兩股以上,且第一、第二風道132、134在截面積、和形狀不相同,實現擾流變化以消減流體的動壓,從而減少氣體在風道內嘯叫,同理排放腔1302與第一、第二風道132、134的出風端之間也有突變截面。
第四消音室140與排放腔1302相連通,其中排放腔1302的容積小于第四消音室140的容積,且排放腔1302和第四消音室140之間也設置有突變截面,并使有不同擾流的狀態下的兩股氣體合流在一起,以消減聲源中的噪音。
如圖6所示,所述電機室內設置有第一電機減震墊40和/或第二電機減震墊42,所述第一電機減震墊40位于所述電機2的下方,所述第二電機減震墊42位于所述電機2的上方。電機減震墊的設置,使得電機2與結構件成軟性接觸,增加緩沖,減少振動傳遞,進一步降低噪音。
實施例2
如圖1-6所示,本實施例還提供一種具有降噪功能的吸塵器,包括殼體10,所述殼體10具有進風口(圖中未示出)和出風口150,所述殼體10內部設有葉輪(圖中未示出)、驅動所述葉輪的電機2、收容所述電機2的電機室100,所述電機2驅動所述葉輪旋轉產生單向的氣流,氣流從所述進風口進入,從所述出風口150排出,其中:所述殼體10內部還設有第一消音室110、第二消音室120、第三消音室130和第四消音室140,所述進風口、電機室100、第一消音室110、第二消音室120、第三消音室130、第四消音室140、出風口150依次連通,其中,氣流從所述第一消音室110進入所述第二消音室120時發生第一預設角度的翻轉,從所述第二消音室120進入所述第三消音室130時發生第二預設角度的翻轉,從所述第三消音室140進入所述第四消音室140時發生第三預設角度的翻轉,從所述第四消音室140進入所述出風口時發生第四預設角度的翻轉。
針對上述技術方案,具體實施方式是:所述第一消音室110設置在電機室100外側,所述第二消音室120設置在所述第一消音室110上側,所述第三消音室130與所述第二消音室120位于同一水平面并且位于所述電機室100上方,所述第四消音室140位于所述第三消音室130和所述出風口下方。
優化地,所述電機室100與所述第一消音室110的連通口通過氣流的截面積小于從所述電機室100流向所述連通口的氣流的截面積。
進一步優化地,二消音室120的體積大于所述第一消音室110的體積。
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第一消音室110與所述第二消音室120的連通口處設有擾流機構,從所述第一消音室110流向所述第二消音室120的氣流通過所述擾流機構時形成若干股擾流。
具體地,所述擾流機構包括小孔板壁103,所述小孔板壁103上設有若干通孔1030,各個所述通孔1030的直徑和出風方向不同。
優化地,所述第三消音室130包括若干風道,從所述第二消音室120流向所述第三消音室130的氣流通過各所述風道時分隔形成若干股氣流,并且匯合進入所述第四消音室140。具體地,如圖1、4、5所示,所述風道的數量為2,當然,數量為2只是舉例,并非對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限定。
上述具體實施方式還可作進一步優化,各所述風道中的氣流進入所述第四消音室140的方向不同。所述風道包括依次連通的第一收縮腔、擴張腔和第二收縮腔,所述第一收縮腔與所述第二消音室120連通,所述第二收縮腔與所述第四消音室140連通。
當然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主要技術方案的精神實質所做的等效變換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