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運行穩定的榨汁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596287閱讀:199來源:國知局
一種運行穩定的榨汁機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屬于食品加工機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榨汁機。



背景技術:

現有螺桿擠壓榨汁機,一般包括機座,與機座連接的集汁腔,設置于集汁腔內的螺桿和擠壓過濾筒,以及蓋合于集汁腔上方的上蓋,上蓋上設有與集汁腔連通的進料通道,物料通過進料通道后由螺旋帶動向下運動,在集汁腔與擠壓過濾筒之間形成的粉碎間隙內進行擠壓榨汁。由于螺桿繞螺桿軸做回轉運動,螺桿軸中心的線速度為零,因此進料通道通常需要偏置設置,使得從進料通道進入的物料避開螺桿的中心區域,而進料通道偏置設置使得進料通道的口徑受到了限制。

專利號CN201310175466.0的方案公開一種榨汁機,進料通道偏置于上蓋一側設置,而且上蓋內凹形成壓榨處理部位用于容納螺桿上部,進料通道通過導料面與壓榨處理部位過渡連接,使得物料在導料面的引導下進入壓榨處理部位,進行預粉碎和切削。該方案由于壓榨處理部位凸出于上蓋上端面設置,上蓋占用空間大,造型不夠合理也不夠美觀,而且螺桿壓榨處理部位上端還設有對螺桿軸上端進行限位的軸孔,螺桿采用中心定位方式,同時需滿足大口徑進料,螺桿受到的擠壓力變大,相應的上蓋受力增大,造成上蓋應力集中容易開裂,影響使用壽命,同時使得整個上蓋結構復雜不易清洗,物料經過進料通道需要拐彎才能進入擠壓螺旋進行榨汁,物料經過路徑較長,容易堆積在壓榨處理部位,而且這種榨汁結構物料的自動進料效果不理想,影響用戶體驗。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運行穩定且進料效率高的大口徑螺桿擠壓榨汁機。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榨汁機,包括機座,與機座連接的集汁容器,縱向設置于集汁容器內的擠壓螺桿,蓋合于集汁容器上端口的上蓋,所述上蓋上設有開口以及與所述開口連通的進料通道,所述擠壓螺桿包括本體和螺桿軸,所述擠壓螺桿的上端設有旋轉進料裝置,所述旋轉進料裝置包括進料口及出料口,所述開口對應所述旋轉進料裝置的進料口設置,所述上蓋的開口周圍設有周向限位結構,所述旋轉進料裝置的上端設有周向設置的定位結構,所述周向限位結構與定位結構配合,對旋轉進料裝置進行限位,所述開口的等效直徑為80mm~120mm。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結構為所述開口周圍向下凸出形成的限位臺階。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臺階圍繞所述進料通道的下端口設置,所述進料通道的下端側壁至少部分外擴,使進料通道下端呈由上向下逐漸變大的喇叭形。

進一步的,所述進料口與出料口之間設有導料面,所述導料面與進料通道下端合圍形成預粉碎區。

進一步的,所述進料通道下端內壁設有多個卡料筋,所述卡料筋凸出設置于進料通道內壁的一側。

進一步的,所述導料面上設有卡位分割件,所述卡位分割件的邊緣設有刃口,導料面隨旋轉進料裝置轉動過程中,所述刃口與物料相對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上蓋的下端面設有與所述定位結構配合的耐磨環。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結構為環形或弧形。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結構上周向設有至少兩個滾輪,所述滾輪與上蓋配合,對旋轉進料裝置進行限位。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結構上設有齒圈,所述齒圈與上蓋配合對旋轉進料裝置進行限位。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等效直徑是指與所述開口的面積相等的圓的直徑。例如,對于圓形開口,所述開口的等效直徑即為圓形的直徑;對于橢圓形或長圓形或其他不規則形狀的開口,所述開口的等效直徑是指,將所述開口的面積等同于相應的圓的面積后,所述圓的直徑。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本實用新型在擠壓螺桿上端設置了旋轉進料裝置,所述旋轉進料裝置在擠壓螺桿的帶動下,邊旋轉邊進料,實現自動進料,使得從開口進入旋轉進料裝置的物料在旋轉進料裝置的作用下進入集汁容器內,提高了進料效率,而且進料順暢且不易卡料,物料也不易在所述開口處堆積。

上蓋設有開口以及與開口連通的進料通道,物料經進料通道投入后,經由開口進入旋轉進料裝置。所述旋轉進料裝置包括進料口及出料口,所述開口對應所述旋轉進料裝置的進料口設置,物料通過開口后由進料口進入旋轉進料裝置,并由旋轉進料裝置帶動旋轉,物料從出料口輸出后隨即進入到集汁容器,由擠壓螺桿的螺旋帶動向下運動并進行壓榨粉碎。旋轉進料裝置隨擠壓螺桿旋轉過程中,所述開口始終與進料口對應,使得物料經過開口后能夠完全落入進料口,完成順暢進料過程,防止物料堆積或卡在進料口處,所述旋轉進料裝置起到了物料由輸料狀態到壓榨粉碎狀態的連接過渡作用,一方面使得進料通道內的物料順利由開口進入到旋轉進料裝置,另一方面使得經過旋轉進料裝置的物料順利進入螺旋中進行擠壓粉碎。

所述上蓋上設有限位結構,所述旋轉進料裝置上設有定位結構,所述限位結構與定位結構配合,對旋轉進料裝置進行限位避免旋轉進料裝置在轉動過程中軸向竄動以及徑向晃動,從而保證物料順暢通過旋轉進料裝置進入擠壓螺旋中。另外,通過限位結構與定位結構的配合,也進一步提高旋轉進料裝置和擠壓螺桿與集汁容器的裝配精度,保證傳動的可靠性。所述開口的等效直徑為80mm~120mm。當開口的等效直徑小于80mm時,蘋果、橙子、番茄等球形食材難以順利通過進料通道進入旋轉進料裝置,當開口的等效直徑大于120mm時,雖然能夠滿足整果榨汁的需求,但相應的旋轉進料裝置的進料口必須與開口對應,增加了成本,而且榨汁機整體造型過大,不方便收納和取用。開口的等效直徑在80mm~120mm之間,充分滿足大口徑免切削,直接投料以及大塊物料或整果榨汁需求,物料可經過進料通道從開口順利落入旋轉進料裝置中,進料順暢,無需切削,方便投料,用戶體驗好。

2、所述限位結構為設置于開口周圍的限位臺階,限位臺階與旋轉進料裝置配合,對旋轉進料裝置進行限位,使得旋轉進料裝置相對于限位臺階旋轉。所述限位臺階向下凸出設置,限位臺階的側壁與旋轉進料裝置上端側壁配合,防止旋轉進料裝置徑向晃動,提升榨汁機裝配的穩定性和傳動可靠性。

3、所述限位臺階圍繞所述進料通道的下端口設置,所述進料通道的下端側壁至少部分外擴,使進料通道下端呈由上向下逐漸變大的喇叭形,進料通道下端的容納空間由上向下逐漸增大,防止物料在進料通道堆積,而且外擴的部分形成喇叭形,避免物料沿進料通道向上翻轉或打轉,物料進入喇叭形的進料通道下端后,被進料通道側壁圍住,使物料進入旋轉進料裝置更自然順暢。

4、旋轉進料裝置還包括設置在進料口與出料口之間的導料面,物料經由進料口進入旋轉進料裝置,經過導料面并由出料口輸出,無需借助任何外力。物料一邊沿導料面運動一邊隨整個旋轉進料裝置旋轉,大大提升了物料運行的速度,提高了進料效率,也使物料進料更順暢。所述導料面與進料通道下端合圍形成預粉碎區,對物料進行初步的粉碎擠壓。所述限位結構與導料面形成的空間隨旋轉裝置的變化而變化,物料隨所處空間的變化而不斷運動并從出料口輸出。位于出料口處的導料面與限位結構配合,還對物料起到粉碎剪切作用,方便大塊物料的切削和粉碎,提升榨汁效率。所述進料通道下端內壁設有多個卡料筋,所述卡料筋凸出設置于進料通道內壁上,防止物料在導料面或進料通道內上打轉,保證物料順暢向下運動。

5、所述導料面上設有卡位分割件,所述卡位分割件的邊緣設有切削刃,導料面隨旋轉進料裝置轉動過程中,所述刃口與物料相對設置。所述卡位分割件對物料進行卡位和分割,所述卡位分割件與上蓋限位結構配合,將物料卡入預粉碎區并對物料進行切割,將其分割為小塊物料后隨導料面遇運動到出料口輸出。卡位分割件的邊緣設有刃口,刃口在隨旋轉進料裝置轉動過程中與物料相對設置,對物料進行阻擋并切割,使物料沿導料面向下運動,避免其沿進料通道的內壁向上翻轉無法進料。

6、所述上蓋的下端面設有與所述定位結構配合的耐磨環,對旋轉進料裝置和擠壓螺桿進行軸向限位,所述耐磨環與旋轉進料裝置上端抵觸配合,防止上蓋磨損,保證其使用壽命。

7、所述定位結構為定位環,所述定位環圍成所述進料口。所述定位環主要用于旋轉進料裝置以及擠壓螺桿的軸向和徑向定位。通過定位環周向定位的方式,對旋轉進料裝置和擠壓螺桿進行徑向限位,防止旋轉進料裝置和擠壓螺桿晃動,使上蓋受力均勻,避免其開裂。保證旋轉進料裝置和擠壓螺桿的安裝精度,以及與集汁容器內壁配合的擠壓腔的精度,從而保證出汁率和出汁效率。

8、所述定位環上周向設有至少兩個滾輪,與上蓋配合,對旋轉進料裝置進行限位,定位環隨旋轉進料裝置由擠壓螺桿帶動旋轉時,滾輪與上蓋下端面形成滾動摩擦副,大大減輕了對上蓋的磨損,保證上蓋的強度和使用壽命,同時也避免了上蓋出現磨損顆粒物融入果汁中的情況,保證飲用果汁的食品衛生安全,而且降低了上蓋與旋轉進料裝置的上端接觸運動所產生的噪音。還可以在定位環上設置齒圈,減小定位環與上蓋的接觸面積,從而減小摩擦阻力。

附圖說明

附圖1 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一的整機結構示意圖。

附圖2 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一中旋轉進料裝置結構示意圖。

附圖3 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一中集汁容器結構示意圖。

附圖4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一中上蓋結構示意圖。

附圖5 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一中另一種旋轉進料裝置裝配示意圖。

附圖6 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二中擠壓過濾筒結構示意圖。

附圖7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二中集汁容器設置與擠壓螺桿配合的擠壓過濾筒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8為附圖7的局部放大圖。

附圖9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二中上蓋與集汁容器裝配示意圖示意圖。

附圖10為附圖9的局部放大圖。

附圖11為另一種擠壓過濾筒結構示意圖。

附圖1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三中另一種旋轉進料裝置裝配示意圖。

附圖1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四中旋轉進料裝置結構示意圖。

附圖1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四中另一種旋轉進料裝置結構示意圖。

附圖15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五中旋轉進料裝置結構示意圖。

附圖16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榨汁機實施例六中電機軸與螺桿軸連接示意圖。

圖中所標各部件名稱如下:

1、機座;

2、集汁容器;21、側壁;22、底座;23、擠壓筋條;24、延伸腔;25、卡扣;26、旋扣導軌;

3、擠壓螺桿;31、螺桿軸;311、防脫槽;32、螺旋;321、主螺旋;33、導流通道;

4、旋轉進料裝置;41、進料口;42、出料口;43、導料面;431、切削刃;432、卡位分割件;44、連接面;45、定位環;451、滾輪;452、環形齒;

5、上蓋;51、開口;52、進料通道;521、卡料筋;522、凸臺;523、預粉碎刀片;53、限位臺階;54、預粉碎區;55、耐磨環;56、旋扣;57、卡扣導軌;

6、擠壓過濾筒;61、引導壁;611、筋條;612、過濾孔;613、環形凸臺;62、壁刀;

7、旋轉刷;71、旋轉刷架; 72、刷片;73、壁刷桿;

8、電機軸;81、定位銷。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

如圖1至圖5所示,一種運行穩定的榨汁機,包括機座1,設置于機座1上方的集汁容器2,縱向設置于集汁容器2內的擠壓螺桿3,蓋合于集汁容器2上端的上蓋5,所述上蓋5的端面上設有開口51以及與所述開口連通的進料通道52,所述擠壓螺桿3包括本體和螺桿軸31,本體上設有螺旋32,所述擠壓螺桿3的上端設有旋轉進料裝置4,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包括進料口41及出料口42,所述開口51對應所述旋轉進料裝置的進料口41設置,且所述開口51覆蓋所述擠壓螺桿的旋轉中心,所述出料口42與集汁容器2連通,所述擠壓螺桿3帶動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運動,使得從開口51進入旋轉進料裝置4的物料在旋轉進料裝置的作用下進入到集汁容器2內。所述上蓋的開口51周圍設有周向限位結構,所述旋轉進料裝置的上端設有周向設置的定位結構,所述周向限位結構與定位結構配合,對旋轉進料裝置進行限位.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在擠壓螺桿3的帶動下,邊旋轉邊進料,實現自動進料,使得從開口51進入旋轉進料裝置4的物料在旋轉裝置的作用下進入集汁容器2內,提高了進料效率,而且進料順暢且不易卡料,物料也不易在所述開口處堆積。

旋轉進料裝置4設置在擠壓螺桿3上端,物料經進料通道52投入后,經由開口51進入旋轉進料裝置4并由其帶動旋轉從出料口42輸出后隨即進入到擠壓螺桿的螺旋32中進行壓榨。旋轉進料裝置4隨擠壓螺桿旋轉過程中,所述開口51始終與進料口41對應,使得物料經過開口51后能夠完全落入進料口41,完成順暢進料過程,防止物料堆積或卡在進料口處,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起到了物料由輸料狀態到壓榨粉碎狀態的連接過渡過程作用,一方面使得進料通道52內的物料順利由開口51進入到旋轉進料裝置4,另一方面使得經過旋轉進料裝置的物料順利進入螺旋32中進行擠壓粉碎。

旋轉進料裝置4本身具備旋轉自動進料功能,能夠實現上蓋5中心位置進料,使得上蓋開口51和進料通道52的設置位置不必受到擠壓螺桿3位置的限制,所述開口51覆蓋擠壓螺桿3的旋轉中心,這樣設置大大提高了所述開口51在上蓋5上的設置位置和所述開口51的口徑設置的自由度。與開口51連通的進料通道52既可以設置在上蓋端面的中間位置也可以偏置于上蓋端面的中心位置,上蓋5無需設置上凸的容納腔結構即可實現大口徑整果進料,簡化了上蓋結構。另外,旋轉進料轉置4由擠壓螺桿3帶動旋轉,驅動方式簡單可靠,使得物料由出料口輸出后進入擠壓螺桿3的螺旋32中進行榨汁過程具有相同的角速度,更易切入擠壓螺旋中。

所述開口51的等效直徑與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的回轉直徑的比值為a,1/3≤a≤4/3。本實施例中,a為5/8,這樣設置不僅滿足大口徑進料需要,而且開口51周圍有足夠空間對旋轉進料裝置4進行限位,防止其旋轉時徑向晃動,而且物料從開口51進入旋轉進料裝置4能夠順暢進料,不易卡料也不易漏料。優選的,所述開口51的等效直徑為80mm~120mm,充分滿足大口徑免切削,直接投料的需求,本實施例中,所述開口51的等效直徑為85mm,滿足大塊物料或整果投料榨汁的需求,物料可經過進料通道從開口51順利落入旋轉進料裝置4中,無需切削,方便投料,用戶體驗好。

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的旋轉半徑為R,也即旋轉進料裝置回轉直徑的一半,40mm≤R≤90mm, R小于40mm時,相應的所述進料口41的口徑過小,不能夠保證所述開口完全位于進料口的范圍內,物料通過開口51時容易落入進料口以外的區域。當R大于90mm時,旋轉進料裝置整體造型過大,造成浪費。本實施例中,R為68mm,即旋轉進料裝置的回轉直徑為136mm,不僅滿足大口徑投料需求,而且能夠保證物料經過開口51后順利落入與開口對應的進料口41,由進料口41進入旋轉進料裝置4并向下旋轉輸料,繼而從出料口42輸出進入擠壓螺旋32,物料運行路徑流暢不易卡料。

如圖2所示,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呈漏斗形,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的旋轉中心與擠壓螺桿3的旋轉中心重合,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的下端與擠壓螺桿3連接。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整體呈漏斗形,方便自動進料,進料口41設置在旋轉進料裝置4的上端,與開口51相對應,經過進料通道的物料可直接由開口落入進料口41,出料口42設置在旋轉進料裝置4的側壁上,方便物料輸出,物料從進料口41運動到出料口42過程中,受到重力和離心力的作用,使得物料很容易從開設在旋轉進料裝置4側壁上的出料口42輸出,不易堆積在旋轉進料裝置中。旋轉進料裝置4的下端與擠壓螺桿3連接,旋轉進料裝置呈漏斗形上大下小的結構也方便與擠壓螺桿3連接并由擠壓螺桿驅動其旋轉。

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包括設置在進料口41和出料口42之間的導料面43,所述擠壓螺桿3帶動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運動,物料從開口51進入旋轉進料裝置4后,在旋轉進料裝置4的作用下,從旋轉進料裝置的進料口41沿導料面43運動至出料口42并進入到擠壓腔內進行壓榨。經由進料口41進入旋轉進料裝置,經過導料面并由出料口輸出,無需借助任何外力。物料一邊沿導料面43運動一邊隨整個旋轉進料裝置旋轉,大大提升了物料運行的速度,提高了進料效率,也使物料進料更順暢。

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為倒錐形,所述導料面43為螺旋面,其具有一定傾斜角度可使得物料沿導料面43向下滾落而無需其他外力驅動物料。所述導料面43的高度差為H,25mm≤H≤65mm,本實施例中,H為45mm,這樣設置的好處在于,導料面43高度合適,螺旋升角合適,整個旋轉進料裝置4的造型大小合理,物料在豎直方向上旋轉進料的行程適宜,既能夠滿足大塊物料自動進料和預粉碎切削,又使得集汁容器2能夠完全容納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結構穩定可靠,而且上蓋5更易安裝。

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與擠壓螺桿3合為一體式,結構更加穩固可靠,而且旋轉進料裝置4和擠壓螺桿3的旋轉中心在同一條軸線上,保證同軸度的同時擠壓螺桿3相對于集汁容器2也更易拆裝。所述擠壓螺桿3的本體上設有至少一條螺旋32,所述螺旋包括一條主螺旋321和多條輔螺旋,所述導料面43與主螺旋321光滑連接。所述導料面43呈螺旋形狀由上向下逐漸變窄并最終與主螺旋連接為一體,主螺旋321與導料面43的連接處位于出料口42的最低處,這樣設置使得經過導料面43的物料順利進入擠壓螺旋32中繼續粉碎擠壓,物料過渡自然,運行順暢。所述導料面43的出料口處邊緣設有切削刃431,所述切削刃431為塑料材質且與導料面43一體成型。

所述上蓋的開口周圍設有周向限位結構,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的上端設有周向設置的定位結構,所述周向限位結構與定位結構配合,對旋轉進料裝置4進行限位,所述定位結構為環形或弧形,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結構為設置于旋轉進料裝置4上端的定位環,所述定位環圍成所述進料口。所述限位臺階53與定位環配合對旋轉進料裝置及擠壓螺桿進行限位,避免旋轉進料裝置在轉動過程中軸向竄動以及徑向晃動,從而保證物料順暢通過旋轉進料裝置4進入擠壓螺旋中。通過限位臺階53與定位環45的配合,也進一步提高旋轉進料裝置4和擠壓螺桿3與集汁容器2的裝配精度,保證傳動的可靠性。所述上蓋的開口周圍設有周向限位結構,所述限位結構為所述上蓋的開口51周圍向下凸出形成限位臺階53,所述切削刃431與所述限位臺階53的下端面配合形成剪切部,對大塊物料進行剪切粉碎。由于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整體呈倒錐形,所述導料面43呈螺旋形狀延伸,且由下向上漸寬設置,使得導料面43的出料口處切削刃431的寬度最大,增大了對物料的有效切削距離,大塊物料進料及切削效果好。

所述導料面43上設有卡位分割件432,所述卡位分割件432偏置于旋轉進料裝置4的旋轉中心設置,對物料進行卡位和分割,所述卡位分割件432與進料通道52下端的內環面配合,所述進料口與出料口之間設有導料面,所述進料通道下端與導料面合圍形成預粉碎區,卡位分割件將物料卡入預粉碎區54并對物料進行切割,將其分割為小塊物料后隨導料面遇運動到出料口輸出。所述卡位分割件432豎直設置于導料面43上且呈片狀,卡位分割件432的邊緣設有刃口,導料面43隨旋轉進料裝置4轉動過程中,所述刃口與物料相對設置,對物料進行切割,所述開口51覆蓋所述卡位分割件432,所述卡位分割件432偏離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的旋轉中心設置,所述卡位分割件432與導料面43一體式制成,隨旋轉進料裝置4一起旋轉,且旋轉過程中卡位分割件432始終位于所述開口51在豎直方向的投影范圍內,卡位分割件432隨旋轉進料裝置4旋轉,與進料通道52下端的內環面的距離漸變,對物料進行阻擋并卡住,使物料沿導料面向下運動,避免其沿進料通道52的內壁向上翻轉無法進料,實現自動進料及預粉碎切削功能。

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上端周向設有定位環45,定位環45下端與導料面連接為一體,所述定位環45主要用于旋轉進料裝置4以及擠壓螺桿3的軸向和徑向定位。通過定位環45周向定位的方式,使上蓋5受力均勻,避免其開裂。所述定位環45的內環面與上蓋限位臺階53的外環面配合,對旋轉進料裝置和擠壓螺桿進行徑向限位,防止旋轉進料裝置和擠壓螺桿晃動。所述定位環45的上端面與上蓋下端面抵接,對旋轉進料裝置進行徑向限位,防止旋轉進料裝置軸向上竄動。保證旋轉進料裝置4和擠壓螺桿3的安裝精度,以及與集汁容器2內壁配合的擠壓腔的精度,從而保證出汁率和出汁效率。所述螺桿軸31的上端面低于所述導料面43,螺桿軸31只起到傳動扭矩的作用,而不用對擠壓螺桿和旋轉進料裝置進行定位,結構簡單,成本低。

所述定位環45圍成所述旋轉進料裝置的進料口41,所述進料口41與開口51對應設置,并與進料通道52連通,方便物料進入旋轉進料裝置4,所述導料面43還包括連接面44,所述連接面44呈錐形斜面,構成所述旋轉進料裝置側壁的一部分,所述定位環45與螺旋狀導料面43通過連接面44過渡連接。所述導料面43、連接面44和定位環45圍成所述出料口42,且三者一體式制成。物料經過旋轉進料裝置4的出料口42輸出至擠壓腔,并順沿導料面43進入擠壓螺旋,由擠壓螺旋帶動物料向下運動進行粉碎研磨。

如圖4所示,所述上蓋的開口51周圍設有限位結構,所述限位結構為限位臺階53,所述限位臺階與進料口配合,對旋轉進料裝置4進行限位,使得旋轉進料裝置4圍繞限位臺階旋轉。所述限位臺階53由上蓋的端面向下凸出形成,所述定位環45圍成所述進料口42,限位臺階53的外環面與定位環45的外環面配合,對擠壓螺桿進行徑向限位,防止旋轉進料裝置徑向晃動。所述限位臺階的下端面與導料面形成的空間隨旋轉進料裝置的旋轉而不斷變化,從而使物料隨所處空間的變化而不斷運動并從出料口輸出。位于出料口處的導料面刃口與限位臺階的下端面配合形成剪切部,對物料起到剪切作用,方便大塊物料的切削和粉碎。

所述上蓋開口51向上延伸形成與所述開口連通的進料通道52,所述進料通道52的下端由開口向下延伸至所述限位臺階53的下端面,所述進料通道52豎直設置,方便物料的投放,物料通過進料通道52上端口豎直落入到旋轉進料裝置4內,進行輸料和預粉碎切削,繼而進入到擠壓螺旋32中進行細粉碎和研磨。

所述限位臺階53圍繞所述進料通道52下端口設置,所述進料通道52下端側壁一側外擴,使進料通道下端的口徑由上向下逐漸變大,呈喇叭狀,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料通道52的下端口呈橢圓形,這樣設置的好處在于,導料面43上的卡位分割件隨旋轉進料裝置4在進料通道的下端口范圍內旋轉的軌跡與進料通道52內壁之前的距離逐漸變化,對物料形成有效擠壓和切削,強化了卡位分割件的預粉碎切削效果。所述進料通道52下端的內壁一側設有多個卡料筋521,所述卡料筋521沿豎直方向設置于進料通道內壁上,防止物料在導料面43上打轉。

所述導料面與進料通道喇叭形的下端內壁合圍形成預粉碎區54,對物料進行初步的粉碎擠壓。尤其對于球形物料,物料從進料通道52進入旋轉進料裝置4內,隨其一起旋轉并被卡料筋521卡入預粉碎區,再由導料面43上的卡位分割件432將大塊物料切成小塊,物料隨即到達導料面43的出料口邊緣,由切削刃431對物料進行切削和粉碎,繼而進入擠壓螺旋進行擠壓研磨出汁。另外,對于條狀物料,如黃瓜、胡蘿卜等,物料進入預粉碎區,直接由切削刃431與限位臺階53的下端面形成剪切部將物料切斷,被切斷的物料由出料口輸出至擠壓腔進一步粉碎擠壓,提高了進料效率和榨汁效率。

所述上蓋5的下端面設有與所述定位環45上端面配合的耐磨環55,對旋轉進料裝置4和擠壓螺桿3進行軸向限位,所述耐磨環55圍繞限位臺階53邊緣設置,進一步防止上蓋5磨損,保證其壽命。本實施例中,所述耐磨環采用耐磨塑膠制成。當然,所述定位環45上端面也可以設置耐磨件,與所述耐磨環配合,形成耐磨摩擦副。

所述進料通道52上端口設有可旋轉的翻轉置物臺,所述翻轉置物臺的旋轉中心橫貫上端口。所述翻轉置物臺呈碗狀并繞旋轉中心任一方向旋轉,將放置于翻轉置物臺上的物料翻轉輸送到進料通道內,同時翻轉置物臺始終遮擋進料通道的上端口,防止用戶手指伸入到進料通道內,避免觸碰到旋轉進料裝置,保證用戶的安全。

如圖3所示,所述集汁容器2包括側壁21和底座22,所述集汁容器2的側壁向上延伸形成延伸腔24,所述延伸腔24用于容納旋轉進料裝置,所述延伸腔的側壁與集汁容器側壁21光滑連接。所述集汁容器整體呈上大下小的錐形,本實施例中,所述延伸腔側壁的錐度大于所述集汁容器側壁21的錐度,所述集汁容器2的下端設有出汁口和出渣口,所述集汁容器2的內壁設有與擠壓螺桿3配合的擠壓筋條23,所述擠壓筋條23縱向設置并由集汁容器側壁21向上延伸至所述延伸腔的頂端,所述擠壓筋條23的上部與旋轉進料裝置4的外壁配合,對物料進行初步阻擋和擠壓,所述擠壓筋條23的下部與擠壓螺桿配合,對物料進行擠壓研磨。所述擠壓筋條23的高度由上向下逐漸降低。

所述延伸腔24的高度與所述集汁容器2的整體高度的比為L,1/3≤L≤2/3,L小于1/3時,延伸腔24的高度過低,豎直方向上進料行程不足,物料無法經過預粉碎就被送入擠壓腔中擠壓,負載過大,容易損壞電機和榨汁部件。當L大于2/3時,延伸腔24占據整個集汁容器的整體高度比例過大,物料雖然能夠順利隨旋轉進料裝置4輸入至擠壓腔,但在集汁容器2的整體高度一定的情況下,用于容納擠壓螺桿的高度過底,擠壓螺桿3的高度過低,影響物料的擠壓粉碎效果,影響出汁率,而且用于容納汁液的空間過小,果汁無法及時排出就容易與果渣混合,影響口感。1/3≤L≤2/3,集汁容器2結構合理,容納旋轉進料裝置4和擠壓螺桿3的空間高度合理,本實施例中,所述延伸腔24的高度為75mm,所述集汁容器2的整體高度為135mm,這樣設置使物料不僅能夠順利由旋轉進料裝置4進料并進行預粉碎,又能夠進入擠壓腔后在擠壓螺旋作用下充分擠壓出汁。所述延伸腔24上端設有卡扣,所述上蓋設有與所述卡扣配合的旋扣,將所述上蓋旋轉扣合與延伸腔24的上端口。

所述擠壓螺桿3與集汁容器2的內壁間形成擠壓腔。所述集汁容器2及延伸腔24用于容納擠壓螺桿3以及與擠壓螺桿3一體式制成的旋轉進料裝置4,這樣設置使得經過旋轉進料裝置4的物料直接由出料口42進入集汁容器2內,在集汁容器的內壁與擠壓螺桿3之間形成的擠壓腔內進行粉碎擠壓,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所述擠壓筋條23縱向均布于集汁容器的內壁上,與擠壓螺旋32形成擠壓粉碎間隙,對物料進行充分擠壓研磨出汁。所述擠壓螺桿下端設有可拆式的過濾裝置,對果蔬汁液進行過濾,并從集汁容器下端的出汁口排出。由擠壓螺桿與集汁容器的側壁直接配合進行粉碎擠壓,結構簡單安裝方便,且榨汁效率高。

可以理解的,如圖5所示,a為1,所述開口51的等效直徑與旋轉進料裝置4的回轉直徑相等,均為120mm,所述限位結構為設置于所述上蓋下端的環形臺階,所述環形臺階上設有金屬或陶瓷或塑膠耐磨層,定位環45的上端面和外環面分別與所述環形臺階的下端面和內環面配合,對旋轉進料裝置4的上端進行徑向和軸向限位,所述進料通道52的內壁與定位環45的內環面光滑連接,使整個物料流經路徑更順暢,旋轉進料裝置4的定位也更可靠。

可以理解的,所述集汁容器2內壁上的筋條23傾斜分布或呈螺旋形狀分布,更利于與擠壓螺旋配合對物料進行充分擠壓研磨。

可以理解的,所述集汁容器下端出汁口處設有過濾網,對擠壓腔內的果汁進行過濾后排出,使得果汁口感更加細膩。

可以理解的,擠壓螺桿3與旋轉進料裝置4分體式設置,通過螺紋連接或旋扣結構以可拆卸的方式連接在一起,或者通過鉚接、超聲或焊接等不可拆方式連接為一體。

可以理解的,所述導料面43還可以設置成斜面或弧面,所述導料面43直接與定位環45連接為一體。

可以理解的,所述切削刃431的材質為金屬,并嵌合于導料面43的出料口邊緣處。

可以理解的,所述進料通道52下端口的形狀還可以設置為圓形或長圓形。

可以理解的,整個定位環45由耐磨材質制成。

可以理解的,所述集汁容器2呈圓柱形或上大下小的錐筒形。

可以理解的,所述耐磨環55為金屬或陶瓷材質,嵌合在上蓋端面上。

可以理解的,所述導料面43與連接面一體式制成;或者,所述連接面44與定位環45一體式制成。方便旋轉進料裝置的拆裝和定位。

可以理解的,所述進料通道52下端側壁外擴,形成由上至下逐漸變大的喇叭形下端口,使得整個喇叭形下端口與導料面43之間有足都的空間供物料進行預粉碎和切削。

可以理解的,所述定位結構還可以為所述導料面上端;或者,所述定位結構為周向設置于旋轉進料裝置上端的凸起或凹槽或圓弧形定位件。

實施例二:

如圖6至圖11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所述集汁容器內還設有擠壓過濾筒6,所述擠壓螺桿套設在擠壓過濾筒6內,擠壓過濾筒包括筒體和嵌合在筒體上的過濾網,過濾網上設有過濾孔,擠壓螺桿3與擠壓過濾筒6間形成擠壓腔。物料由旋轉進料裝置4的進料口41進入,隨旋轉進料裝置旋轉并由出料口42輸出后,進入擠壓腔,由擠壓螺旋32帶動向下運動進行粉碎擠壓。所述擠壓過濾筒6將擠壓螺桿3與集汁容器2形成的空間分割為兩個腔,擠壓螺桿3與擠壓過濾筒6的內壁之間形成的擠壓腔,以及擠壓過濾筒6的外壁與集汁容器2的內壁之間形成的出汁腔,物料從出料口進入擠壓腔進行擠壓出汁,汁液從擠壓過濾筒6上的過濾孔流出至擠壓過濾筒與集汁容器之間的出汁腔內,而擠壓腔中的物料邊被擠壓出汁邊在擠壓螺旋3的帶動下向下運動并從出渣口排出。所述擠壓過濾筒6與擠壓螺桿3之間形成的擠壓腔空間由上向下逐漸減小,分別對物料進行初步粉碎、擠壓出汁和研磨,充分壓榨物料中汁液,出汁率高。

如圖6所示,所述擠壓過濾筒6的側壁向上延伸形成與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配合導料的引導壁61,所述引導壁61與擠壓過濾筒6一體式制成,所述引導壁環繞旋轉進料裝置的外側壁設置,所述引導壁呈上大下小的倒錐形。由于所述旋轉進料裝置呈上大下小的倒錐形,所述引導壁也呈相應形狀,引導壁61的內壁與旋轉進料裝置外壁配合,相當于增大了擠壓腔的空間,物料由出料口42輸出后迅速進入引導壁61與旋轉進料轉置4外側壁之間的擠壓腔內,增加了物料擠壓粉碎的行程,使物料粉碎擠壓更徹底,出汁更充分。

所述擠壓過濾筒6的內壁設有縱貫所述擠壓過濾筒的壁刀62,所述引導壁61的內壁縱向設有筋條611,本實施例中共設有六個筋條,所述筋條611由引導壁61的下端向上延伸至引導壁的頂端,所述筋條611沿引導壁61的內壁均勻分布。所述壁刀62沿引導壁61向上延伸,與引導壁上的筋條611連接為一體,所述筋條611對旋轉進料裝置4的外側壁間隙配合并對其進行支撐和限位。當物料通過出料口42進入到旋轉進料裝置的側壁與擠壓過濾筒的引導壁之間形成的擠壓腔內時,所述筋條611對物料起到阻擋作用,防止物料沿旋轉進料裝置4的外壁打轉,使其沿旋轉進料裝置的外壁向下運動進入擠壓螺旋中進行粉碎擠壓。當然,所述筋條對物料也具有一定的初步粉碎效果,將物料擠壓成小塊,更易進入擠壓螺旋32,提高了粉碎效率。

如圖11所示,所述引導壁61上設有貫穿所述引導壁內外側的過濾孔612,物料從出料口進入引導壁61與旋轉進料裝置4外側壁形成的擠壓腔進行初步粉碎擠壓,擠壓出的果蔬汁液從引導壁上的過濾孔612流至出汁腔,并從集汁容器2下端的出汁口流出。引導壁6上的過濾孔612一方面對擠壓出的果汁進行分流,增加果汁流出的路徑,另一方面防止擠壓腔中大量擠壓出的果汁無法及時排出,造成與果渣混合堵塞擠壓過濾筒下端的過濾孔。由于引導壁6呈開口由下向上逐漸變大的喇叭形,使得物料在重力及旋轉進料裝置外側壁施加的擠壓力作用下,擠壓出的汁液更易從設置在引導壁上的過濾孔612排出。

如圖7和圖8所示,所述集汁容器2包括側壁21和底座22,所述集汁容器2呈上大下小的錐筒形。所述引導壁上端設有環形凸臺613,環形凸臺613與集汁容器內壁上端配合,對整個擠壓過濾筒6進行周向限位,當然,也可以在所述集汁容器2的內側壁設置環形臺階,環形臺階的內環面與引導壁上端的環形凸臺613外壁配合,對擠壓過濾筒6進行徑向限位,防止擠壓過濾筒6搖擺晃動。如圖9所示,所述集汁容器2的側壁21向上延伸,形成延伸腔24,所述延伸腔呈上大下小的錐形,用于容納旋轉進料裝置4和擠壓過濾筒的引導壁61,本實施例中,所述延伸腔24側壁的錐度與所述集汁容器側壁21的錐度一致,所述集汁容器整體呈上大下小的錐形,所述延伸腔24的側壁與集汁容器側壁21平滑連接,集汁容器的整體感更強,強度也更好,方便清洗以及擠壓螺桿3、擠壓過濾筒6的安裝。

如圖10所示,所述集汁容器2的上端內壁設有卡扣25,所述上蓋邊緣向下延伸形成圍邊,圍邊外側設有旋扣56,所述旋扣56與上蓋下端面邊緣形成供所述卡扣滑動并與旋扣配合的光滑卡扣導軌57,卡扣導軌57上無阻擋筋。所述卡扣下方設有環形旋扣導軌,供所述旋扣25滑動并與卡扣配合,將上蓋扣合與集汁容器2的上端口,也即延伸腔24的上端口。所述旋扣56和卡扣25分別設有由四個,且分別周向均布與上蓋5和集汁容器2上。其中任意一個卡扣25設有向下凸出的鎖止凸臺,用于鎖止上蓋5。所述旋扣56在旋扣導軌26滑動并觸碰到所述凸臺后對上蓋5進行鎖止,阻止上蓋5繼續轉動。所述凸臺邊緣或凸臺上設有防退凹槽或斜面,一方面對旋扣起到導向作用,另一方面起到防退作用,將上蓋鎖止并固定。這樣設置大大增加了上蓋5與集汁容器2的扣合結構設計自由度,上蓋5也更易安裝,而且可向任意方向旋轉與集汁容器2進行配合安裝。

所述擠壓過濾筒6與集汁容器2的側壁之間設有旋轉刷7,所述旋轉刷7包括旋轉刷架71、與旋轉刷架連接為一體的壁刷桿73和設置于旋轉刷架上的刷片72。所述旋轉刷底部設有旋轉刷齒,所述集汁容器底座22設有中間齒輪,所述中間齒輪分別與擠壓螺桿下端的傳動齒和旋轉刷齒嚙合,將動力傳輸至旋轉刷。

所述開口51的等效直徑與旋轉進料裝置4的回轉直徑之比a可以進一步的限定為1/2≤a≤1,本實施例中,所述開口51的等效直徑為87mm,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的回轉直徑為150mm,旋轉進料裝置4的回轉直徑進一步擴大,相當于其容納空間進一步擴大,物料進入旋轉進料裝置4后不易堆積或向上返料,保證物料進料順暢。所述定位環45的內環面與限位臺階53的外環面配合,限位臺階53的下端面與導料面43形成的空間也進一步增大,使得預粉碎空間足夠大,更利于物料的充分預粉碎,滿足整果榨汁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進料效率和榨汁效率。

可以理解的,a為1/2,開口的等效直徑為旋轉進料裝置的回轉直徑的一半,所述開口的等效直徑為80mm,所述旋轉進料裝置的回轉直徑為160mm。

可以理解的,所述上蓋5的邊緣向下延伸與上蓋端面圍成開口向下的延伸腔,用于容納旋轉進料裝置,所述集汁容器底座22及側壁21圍成開口向上的腔體,用于容納擠壓螺桿。所述延伸腔的側壁下端設有旋扣,集汁容器側壁上端設有與旋扣配合的卡槽,所述上容納腔與下容納腔旋合固定,使集汁容器2、擠壓過濾筒6以及擠壓螺桿3組成的壓榨部就形成整體,而且容易拆裝,方便清洗。

可以理解的,所述引導壁61上設有金屬過濾網片,過濾網片上設有過濾孔,所述過濾網片嵌合于引導壁內。

可以理解的,所述筋條611傾斜分布或呈螺旋形狀均布于引導壁61的內表面上。

可以理解的,所述引導壁為全金屬過濾網,與擠壓過濾筒一體注塑成型。

本實施例所述榨汁機的其余結構特征與實施例一一致,此處不再贅述。

實施例三: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所述開口51的等效直徑大于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的回轉直徑,a為4/3,所述開口的等效直徑為120mm,所述旋轉進料裝置的回轉直徑為90mm,所述開口完全覆蓋所述進料口41,所述進料通道內壁下端設有環形限位凸臺522,所述限位結構即為所述凸臺522,旋轉進料裝置4的進料口通過定位環45套設于進料通道52的下端內環面,所述定位環45的上端面與所述凸臺的下端面抵接,與旋轉進料裝置4進行軸向限位,所述進料通道52的下端內環面與定位環45的外環面配合,對旋轉進料裝置4進行徑向限位,物料從進料通道52能夠順暢進入旋轉進料裝置4,不易卡料,而且物料體積可以足夠大,充分體現了大口徑整果榨汁的優勢,這樣設置上蓋也更容易對旋轉進料裝置4進行限位,使進料通道52與旋轉進料裝置4的連接和定位結構簡單可靠。

所述凸臺522的上端還設有預粉碎刀片523,所述預粉碎刀片為設置于凸臺上端面的筋條,先對物料進行切削,使物料變成小塊后再進入旋轉進料裝置。

可以理解的,所述凸臺522為塑膠或金屬或陶瓷等硬質耐磨材質制成,并通過注塑形式與進料通道固定連接。

可以理解的,所述預粉碎刀片為通過所述凸臺522固定設置于所述進料通道內的金屬刀片,金屬刀片沿進料通道內壁縱向設置或橫向覆蓋進料通道,刀片的刃口朝進料通道的上端口方向設置。

可以理解的,所述集汁容器2與擠壓螺桿3之間設有擠壓過濾筒6。

本實施例所述榨汁機的其余結構特征與實施例一一致,此處不再贅述。

實施例四:

如圖13,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所述定位環的上端周向上設有至少兩個滾輪451,本實施例中定位環上端設有四個滾輪,所述滾輪與上蓋5的下端面配合,對旋轉進料裝置4進行軸向和徑向限位。本實施例中,定位環上端設有滾輪支架,定位環上端周向均布有四個滾輪451,滾輪451通過滾輪支架安裝固定于定位環45上端,定位環45隨旋轉進料裝置4由擠壓螺桿3帶動旋轉時,滾輪與上蓋下端面形成滾動摩擦副,大大減輕了對上蓋5的磨損,保證上蓋5的強度和使用壽命,同時也避免了上蓋出現磨損顆粒物融入果汁中的情況,保證飲用果汁的食品衛生安全,而且降低了上蓋與旋轉進料裝置的上端接觸運動所產生的噪音。

可以理解的,所述定位環上設有齒圈,所述齒圈與上蓋配合對旋轉進料裝置進行限位。如圖14所示,所述定位環的外環面上設有環形齒452,與集汁容器2的內壁上端抵觸,對旋轉進料裝置進行徑向限位;或者,所述定位環45的上端面設置環形齒,與上蓋5的下端面配合,所述上蓋下端面還可以設置于所述環形齒配合的齒圈,對旋轉進料裝置進行徑向限位的同時,避免上蓋磨損。

本實施例所述榨汁機的其余結構特征與實施例一一致,此處不再贅述。

實施例五:

如圖15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包括導料面43,所述導料面43由進料口處的起始端呈螺旋形狀向下延伸至終止端,所述導料面43與擠壓螺旋錯位設置,導料面與擠壓螺旋不連接,所述導料面43的終止端也設有切削刃,位于起始端和終止端的切削刃431與定位環45圍成所述出料口42,所述定位環45的上端圍成所述進料口41。所述擠壓螺桿3上相鄰的擠壓螺旋32之間形成導流通道33,所述導料面的終止端與其中一個導流通道33對應設置,物料沿導料面運動到終止端并通過出料口進入導流通道33,由擠壓螺旋32向下帶入在擠壓腔內進行粉碎擠壓。所述導料面與擠壓螺旋分體式設置,兩者不連續,使得物料從旋轉進料裝置4進入擠壓螺旋過程中,能夠在旋轉進料裝置4的旋轉作用下在導料面終止端的切削刃431進行二次切削,將物料進一步粉碎,物料進入導流通道33更順暢,進料效率和粉碎擠壓效率也更高。

可以理解的,所述開口的等效直徑為90mm,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的回轉直徑為88mm,所述限位結構還可以為周向均勻設置于所述進料通道下端內環面內的凹槽或凸起,所述旋轉進料裝置4的上端外側壁與所述凹槽或凸起配合,形成耐磨摩擦副,對旋轉進料裝置4進行徑向限位。不僅充分滿足大口徑整果榨汁,還能夠保證旋轉進料裝置以及擠壓螺桿傳動的穩定性。

本實施例所述榨汁機的其余結構特征與實施例一一致,此處不再贅述。

實施例六:

如圖16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所述螺桿軸31下端設有防脫槽311,所述電機軸上端設有與所述防脫槽配合的定位銷81。所述防脫槽311相對于螺桿軸31傾斜設置。防脫槽311還而已設置呈倒“L”形,螺桿軸與電機軸安裝到位后,所述定位銷81扣入防脫槽311中,對螺桿軸31進行軸向限位,當電機帶動螺桿軸31逆時針轉動時,防止擠壓螺桿3向上竄動,從而保證了擠壓腔的間隙值精度,提高出汁穩定性。而且當螺旋32向下推擠物料時,物料對螺旋施加向上的反作用力,使擠壓螺桿3向上頂。所述防脫槽與定位銷將螺桿軸拉住,防止擠壓螺桿向上運動,避免上蓋受力過大而破裂。

本實施例所述榨汁機的其余結構特征與實施例一一致,此處不再贅述。

實施例七: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二的區別在于,所述集汁容器與擠壓過濾筒之間設有旋轉刷,所述旋轉進料裝置上端設有驅動部,所述驅動部與旋轉刷上端配合,驅動所述旋轉刷轉動。所述驅動部即為所述定位環,所述旋轉刷由旋轉進料裝置的定位環驅動旋轉,所述旋轉刷架沿擠壓過濾筒的外壁向上延伸至引導壁的外側,所述刷片呈條形并固定于旋轉刷架之間的壁刷桿上,位于壁刷桿內側的刷片對擠壓過濾筒的外壁和引導壁的外壁進行刮刷,防止過濾孔堵塞,位于壁刷桿外側的刷片對集汁容器的內壁進行刮刷,同時對集汁容器內的汁液進行攪動,使果汁均勻口感好。

所述旋轉刷架呈環形,將壁刷桿連接為一體,所述旋轉刷架包括設置于壁刷桿上端的上環形刷架,以及設置于壁刷桿下端的下環形刷架,所述上環形刷架上設有鎖止凹槽,所述定位環上設有鎖止凸起,所述鎖止凹槽與鎖止凸起配合,由旋轉進料裝置帶動旋轉刷轉動。通過定位環帶動旋轉刷轉動,結構簡單,傳動可靠。采用此種方式,所述旋轉刷的下端不用設置旋轉刷齒,集汁容器底座也不設置中間齒輪,擠壓螺桿下端也無需設置傳動齒,大大簡化了集汁容器底座、擠壓螺桿和旋轉刷的結構,也提升了集汁容器底座的設計自由度。

可以理解的,所述定位環的外環面設有環形傳動齒,所述上旋轉刷架設有與所述環形傳動齒嚙合傳動的內齒圈,所述旋轉進料裝置通過齒輪傳動方式將動力通過定位環傳遞至旋轉刷,驅動其轉動,結構簡單,傳動穩定可靠。

可以理解的,所述旋轉刷還包括設置于壁刷桿中部的中環形刷架,所述中環形刷架對整個旋轉刷起到加強作用,同時中環線刷架內壁與擠壓過濾筒外壁配合,對旋轉刷進行限位。

可以理解的,所述壁刷桿上端懸空,有壁刷桿上端設置鎖止凸起或鎖止凹槽,與定位環上的鎖止凸起配合,驅動旋轉刷傳動。

本實施例所述榨汁機的其余結構特征與實施例二一致,此處不再贅述。

實施例八: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三的區別在于,所述電機軸上設有主動輪,主動輪與旋轉進料裝置的定位環上的環形齒輪嚙合,由電機軸驅動旋轉進料裝置從而帶動擠壓螺桿旋轉進行擠壓榨汁。電機既可以設置于集汁容器上方,也可以設置于集汁容器的一側,簡化了集汁容器底部的傳動結構,充分提升了集汁容器底部以及擠壓螺桿下端的設計自由度。

本實施例所述榨汁機的其余結構特征與實施例三一致,此處不再贅述。

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即凡依本實用新型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為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范圍所涵蓋,這里不再一一舉例。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治县| 马边| 克拉玛依市| 岐山县| 南乐县| 田林县| 弋阳县| 闵行区| 柘荣县| 周口市| 阿合奇县| 双柏县| 湛江市| 眉山市| 涿州市| 龙州县| 珲春市| 靖西县| 东乌珠穆沁旗| 江川县| 繁峙县| 平潭县| 会宁县| 莲花县| 蓬莱市| 贞丰县| 兰考县| 丹寨县| 水富县| 丹巴县| 三亚市| 舟曲县| 新兴县| 康马县| 凌云县| 绥德县| 宜丰县| 周宁县| 铜陵市| 福建省| 巴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