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廚房家電領(lǐng)域,具體涉及一種高效散熱烹飪器具。
背景技術(shù):
現(xiàn)有廚房烹飪器具主要由加熱元件、控制板、散熱組件及外殼等組成,其中散熱組件將外部的冷卻空氣送入烹飪器具內(nèi)部,冷卻風對流散熱帶走溫升元件及其它產(chǎn)熱器件產(chǎn)生的熱量,保持內(nèi)部組件溫升在一定范圍內(nèi),防止溫度過高造成器件失效隱患及保證機器的正常工作。
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烹飪器具散熱組件包括進風的導風件,該導風件多采用網(wǎng)格狀的筋位設計,該種設計使得冷卻風空氣孔通道成豎直方向,只是具有一般的防護效果,該種結(jié)構(gòu)的導風件設計,空氣氣流從導風件周邊流入導風件時,通過垂直通風口時易形成反激氣流等影響而降低風扇效率,同時形成噪音,導致散熱風扇工作效率低下,進風口的合理化優(yōu)化設計對于提升進風口風速,提升空氣動能增強散熱組件的散熱效率有必要意義,因此本方案基于此提出以下方案用于。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方案提出一種高效散熱烹飪器具,旨在改善上述問題,該方案具有結(jié)構(gòu)簡單、效果好、可實施性強的特點。
為達到以上技術(shù)效果,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
一種高效散熱烹飪器具,包括本體及設置在所述本體上將冷卻風引流到本體內(nèi)部的散熱組件,所述散熱組件包括散熱風扇及與散熱風扇對應設置的導風件,所述散熱風扇包括輪轂及圍繞輪轂設置的扇葉,所述導風件包括對應輪轂的支撐部以及對應扇葉的導風板,相鄰導風板之間形成有入風口,所述入風口從支撐部延伸至導風板端部,所述入風口呈傾斜狀態(tài)。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導風件還包括位于導風板端部的連接件,所述導風板與連接件的連接點為連接終點,導風板與支撐部的連接點為連接起點,所述起點與終點的連接線為斜線。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斜線的傾斜角度為1~30°。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導風板為沿所述導風件徑向朝同一方向傾斜設置的平直面板或弧形曲面板。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導風板為沿所述導風件徑向朝同一方向傾斜設置的平直板,所述導風板沿所述導風件徑向方向延伸設置。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導風板沿所述導風件軸向傾斜設置。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導風板為沿所述導風件軸向傾斜的弧形板。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連接件為連接導風板端部的圓形環(huán),所述連接件具有朝向所述本體內(nèi)部的第一表面,及與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向第二表面延伸且半徑逐漸增大以使所述連接件整體呈喇叭口狀。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連接件具有連接所述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側(cè)表面,所述側(cè)表面所在圓錐體的母線與所述導風件軸向中心線具有夾角α,夾角α為50°~70°。
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導風件與本體一體成型設置。
本實用新型方案的有益效果:
1、一種高效散熱烹飪器具,包括本體及設置在所述本體上將冷卻風引流到本體內(nèi)部的散熱組件,所述散熱組件包括散熱風扇及與散熱風扇對應設置的導風件,所述散熱風扇包括輪轂及圍繞輪轂設置的扇葉,所述導風件包括對應輪轂的支撐部以及對應扇葉的導風板,相鄰導風板之間形成有入風口,所述入風口從支撐部延伸至導風板端部,所述入風口呈傾斜狀態(tài)。本方案一方面散熱風扇與導風件的對應設置,包括輪轂與支撐部的對應配合設置,及扇葉與導風板的對應配合設置,可以理解的對應設置為空間位置關(guān)系上的對應,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進風位置的對應,同時導風板形狀限定出進風口的形狀,傾斜狀態(tài),這樣就可以有效降低進風時氣流反激,提升進風口風速,進而提升散熱風扇的工作效率。
2、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導風件還包括位于導風板端部的連接件,所述導風板與連接件的連接點為連接終點,導風板與支撐部的連接點為連接起點,所述起點與終點的連接線為斜線。所述斜線的傾斜角度為1~30°。連接點可以廣義理解為連接處或連接線,因為導風板呈板狀,其連接處不限于為一個點,通常為一個面或線,線是由點組成,而面又是由線組成,本方案既包括點與點連線為傾斜線,也包括線與線的連接為傾斜面,當然連接時其位置關(guān)系要對應,比如兩個點均位于導風板的同一側(cè)面。斜線傾斜角度的存在利于風流良好的導入到烹飪器具內(nèi)部,角度不宜過大,過大則噪音增大。
2、進一步的方案,若干所述導風板為沿所述導風件軸向朝同一方向傾斜設置的平直板、彎折板或弧形板,所述導風板沿所述導風件徑向方向延伸設置,或者導風板與所述導風件的徑向方向成一定夾角設置,這樣徑向傾斜,形成類似的扇葉傾斜狀,進一步有利于冷卻風的引入,降低反流,增強進風效果。
3、所述導風板一端連接所述支撐部,所述導風件還包括至少一個固定環(huán),至少一個固定環(huán)連接所述導風板端部形成連接件。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連接件為圓形環(huán),所述連接件具有朝向所述底殼內(nèi)部的第一表面,及與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向第二表面延伸且半徑逐漸增大以使所述連接件整體呈喇叭口狀。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連接件具有連接所述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側(cè)表面,所述側(cè)表面所在圓錐體的母線與所述導流導風件軸向中心線具有夾角α,夾角α為50°~70°。導風件的整體形狀設計利于冷卻風良好的導入烹飪器具內(nèi)部,增強散熱效果,同時如果導風件與烹飪器具的殼體是分體成型時,便于安裝與拆卸。
【附圖說明】
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方案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高效散熱烹飪器具本體裝配關(guān)系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高效散熱烹飪器具散熱組件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高效散熱烹飪器具導風件立體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高效散熱烹飪器具剖視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高效散熱烹飪器導風件與擋風板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高效散熱烹飪器導風件剖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高效散熱烹飪器具導風件結(jié)構(gòu)具體實施例二立體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高效散熱烹飪器具導風件結(jié)構(gòu)截面示意圖。
附圖標記:1、底壁,11、固定柱,12、限位柱,2、散熱組件,21、散熱風扇,211、輪轂,212、扇葉,2121、葉端部,2122、葉頂端,2123、葉底端,22、擋風板,23、導風件,231、導風板,232、支撐部,233、連接件,234、第一表面,235、第二表面,236、側(cè)表面,221、豎直部,222、第一擋風板,223、第二擋風板,224、安裝加強部,225、固定支架,2251、固定部,2252、限位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技術(shù)方案實施例目的、技術(shù)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shù)方案進行清楚地解釋和說明,但下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趯嵤┓绞街械膶嵤├?,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參照下面的描述和附圖,將清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這些和其他方面。在這些描述和附圖中,具體公開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的一些特定實施方式來表示實施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原理的一些方式,但是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范圍不受此限制。相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權(quán)利要求書的精神和內(nèi)涵范圍內(nèi)的所有變化、修改和等同物。
為使本方案的實施例目的、技術(shù)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方案進一步具體實施方案闡述。
如圖1~6所示,本方案提出一種高效散熱烹飪器具,如電磁爐、電飯煲、壓力煲等廚房小家電,烹飪器具包括本體(圖中未標出)本體包括底壁1,烹飪器具還包括設置在底壁1上將冷卻風引流到底壁1內(nèi)也即烹飪器具內(nèi)部的散熱組件2,所述散熱組件2還包括散熱風扇21及圍繞所述散熱風扇21設置的擋風板22,所述散熱組件2還包括對冷卻風流向進行導流的導風件23,所述導風件23包括若干間隔排布的導風板231,所述導風板231厚度T與其垂直高度H比值為0.2~1,本實施例中間隔排布可以為發(fā)散陣列排布,也可以發(fā)散設置,所述導風板231沿所述導風件23軸向方向傾斜設置。本實施例中所述導風板231為沿所述導風件23軸向朝同一方向傾斜設置的弧形板,可以理解的本實施例中導風板231可以單獨為徑向弧形彎折傾斜,也可以為軸向弧形傾斜,當然也可以為徑向、軸向均傾斜均具有弧面的擋板。所述導風件23包括對應輪轂211的支撐部232以及對應扇葉212的導風板231,相鄰導風板231之間形成有入風口,所述入風口從支撐部232延伸至導風板231端部,所述入風口呈傾斜狀態(tài)。所述導風件23還包括位于導風板231端部的連接件233,所述導風板231與連接件233的連接點為連接終點,導風板231與支撐部232的連接點為連接起點,所述起點與終點的連接線為斜線。具體如圖8所示,斜線的基準線是以連接點所在的半徑徑向延伸線為基準,所述斜線的傾斜角度為1~30°。傾斜角度也即所在連接點的徑向延伸線與所述斜線的夾角,可以理解的,連接點可以做廣義理解,可以為點、線、面,連接線也可以做廣義理解為連接線、連接面等。當然,傾斜角度的界定是以與半徑或直徑所在的線或面的夾角。
具體如圖2及圖4所示,所述導風件23還包括對冷卻風進行分流的支撐部232,所述支撐部232具有朝向底殼外部的迎風面,所述迎風面為凸于底殼外表面的曲面。當烹飪器具工作時,散熱組件2開始進入冷卻風進行散熱工作,支撐部232可以有效對冷卻風進行分流導向流入烹飪器具內(nèi)部,使得冷卻風到達球形曲面后分流后導入導風件23內(nèi)部,所述導風板231由導風板根部2311延伸至導風板端部2312形成,所述導流板根部2312連接所述支撐部232,所述導風件23還包括至少一個固定環(huán),至少一個固定環(huán)連接所述導風板端部2312形成連接件233(具體可以參見圖5)。連接件233一方面對導風板231進行連接固定,同時也起到將整個導風件23固定在底壁1上的作用,所述連接件233可以為方形,圓形及不規(guī)則形狀,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件233為圓形環(huán),所述連接件233具有朝向所述底壁1內(nèi)部的第一表面234,及與第一表面234相對的第二表面235,所述第一表面234向第二表面235延伸且半徑逐漸增大以使所述連接件233整體呈喇叭口狀。所述連接件233具有連接所述第一表面234及第二表面235的側(cè)表面236,所述側(cè)表面236所在圓錐體的母線與所述導風件23軸向中心線具有夾角α,夾角α為50°~70°(參見圖6)。所述導風板231在所述第一表面234的垂直投影無重合區(qū)。這樣設置在結(jié)構(gòu)設計及投模生產(chǎn)的時候容易成型,所述導風件23可以與底壁1一體成型設置,當然也可以分體成型設置,本實施例中為一體成型設置。若干所述導風板231為沿所述導風件23軸向朝同一方向傾斜設置的弧形板,所述散熱組件2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底殼上的散熱風扇21,所述散熱風扇21包括若干圍繞輪轂211設置的扇葉212,所述散熱組件2工作時,所述扇葉212旋轉(zhuǎn)方向與所述導風板231彎折方向相反??梢岳斫獾漠斏热~212順時針旋轉(zhuǎn)時,則導風板231則呈逆時針方向彎折,這樣設置有利于增加風速,進一步提升散熱效率。
再如圖1~圖6所示,所述散熱風扇21包括輪轂211及設于輪轂211上的扇葉212,所述扇葉212具有與擋風板22相對的葉端部2121,所述葉端部2121與所述擋風板22的最短間距為0.3~1.5mm。設置這個距離可以有效降低散熱風扇21工作泄露渦而引起的逆流入氣流,提高散熱風扇21氣動工作效率,出風口風速提高明顯同比增加0.2~0.3m/s;降低烹飪器具內(nèi)部器件溫升以及內(nèi)部關(guān)鍵器件溫升,經(jīng)測試數(shù)據(jù)分析,該結(jié)構(gòu)可以有效同比降低2~8℃,散熱風扇21的壽命也更進一步提高。擋風板22可以包括豎直部221及與豎直部211連接的水平部(圖中未標出),本方案中所要求保護最短間距為葉端部2121與所述豎直部221之間的最短距離。所述散熱風扇21還包括固定于底壁1上的固定支架225,所述固定支架225與所述擋風板22可以為分體設置,當然也可以一體成型設置。所述擋風板22還包括安裝加強部224,所述安裝加強部224設置在所述固定支架225與擋風板22連接端,以加強固定支架225與所述擋風板22的連接強度。
所述散熱風扇21還包括固定支架225,所述固定支架225設有固定部2251,所述底壁1上設有與固定部2251配合的固定柱,所述固定部2251固定于所述固定柱11上,具體固定方式可以為螺釘固定,當然也可以為膠水固接等,所述固定柱11可以與所述擋風板231一體設置,也可以脫離于擋風板231單獨設置,所述固定支架225上設有至少一個限位孔2522,用于實現(xiàn)散熱風扇21的固定,防止工作過程中散熱風扇21位移,保證所述葉端部2121與所述擋風板22的最短間距為0.3~1.5mm。所述底壁1上設有與限位孔2252對應設置的限位柱12,所述限位孔2252套設于所述限位柱12上,以對所述散熱風扇21進行限位。所述擋風板22包括第一擋風板222及與第一擋風板222連接的第二擋風板223,所述第一擋風板222與第二擋風板223連接后包圍所述散熱風扇21設置,所述第一擋風板222高度高于第二擋風板223高度,以使得連接處形成有高度差的臺階。所述第一擋風板222圍繞散熱風扇21的區(qū)域大于所述第二擋風板223圍繞散熱風扇21的區(qū)域,這樣使得高度高一些的擋風板圍繞區(qū)域大,更容易匯集散熱風,散熱效果更佳,也即可以理解的,第一擋風板222的包圍散熱風扇21的長度大于散熱風扇21圓周周長的1/2。
底壁1上至少設置一個與散熱風扇21的固定支架225上限位孔2252相匹配的限位柱12,限位孔2252和限位柱12屬于緊配合,限位孔12孔徑大于限位柱12的外徑0~0.5mm,這樣既不影響裝配,又可以很好的起到裝配后限位作用,使得固定支架225無晃動錯位空間,限位柱12可以為呈十字狀定位筋,也可以為圓柱狀。
所述扇葉212具有葉頂端2121及葉底端2122,所述第一擋風板222高度高于所述葉頂端2121,且所述葉頂端2121與所述第一擋風板222上端面距離為2~10mm,或/和所述第二擋風板223上端面高于所述葉底端2122,且所述葉底端2122與所述第二擋風板223上端面距離為0.5~5mm。本方案公開,第一擋風板222的高度與散熱風扇21扇葉212的高度比為2~3.5,這樣有利于扇葉212風流增大旋風能力,提升冷卻風的導流能力,進而提升散熱效果。進一步的方案,若干所述導風板231沿所述導風件23軸向傾斜設置,所述導風板231厚度T與其垂直高度H比值為0.2~1。這一比值的設置一方面實現(xiàn)上述目的,同時可以增加導風板231的強度,比值太小的情況下則顯得導風板厚度太薄,不足以承擔氣流沖擊力,太大則進風效果有所降低。
具體實施例二:
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與具體實施例一的區(qū)別在于,導風板231的另外一種形狀設計,本實施例中若干所述導風板231為沿所述導風件23軸向朝同一方向傾斜設置的平直板,所述導風板231沿所述導風件23徑向方向延伸設置,或者所述導風板231與所述導風件23徑向方向成一定角度設置,該角度為銳角。
本方案基于現(xiàn)有設計問題出發(fā),可以有效解決目前現(xiàn)有設計技術(shù)的不足,提出一種高效散熱的烹飪器具的散熱導風件結(jié)構(gòu),適用于如電磁爐、電飯煲、壓力煲等廚房小家電,烹飪器具包括底壁1及設置在底壁1上將冷卻風引流到底1殼內(nèi)的散熱組件2,所述散熱組件2包括對冷卻風流向進行導流的導風件23,所述導風件23包括若干間隔排布的導風板231,所述導風板231沿所述導風件23軸向傾斜設置。所述導風板231沿所述導風件23軸向傾斜設置,可以對進風方向形成良好的導流,這種傾斜角度的存在,使得散熱組件2形成了雙重風扇結(jié)構(gòu),一為動扇葉,另一為靜扇葉,雙重扇葉提升散熱效率,使沿機器底部和工作臺面之間的氣流更順暢的進入機器內(nèi)部,避免像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導風件存在一垂直的側(cè)壁上造成反激氣流,同時該結(jié)構(gòu)具有降低氣動噪音的效果。進一步的方案,若干所述導風板231為沿所述導風件23軸向朝同一方向傾斜設置的平直板,所述導風板231沿所述導風件23徑向方向延伸設置,或者導風板231與所述導風件23的徑向方向成一定夾角設置,這樣徑向傾斜,形成類似的扇葉傾斜狀,進一步有利于冷卻風的引入,降低反流,增強進風效果。本方案的另外有益效果在于,所述導風件23還包括對冷卻風進行分流的支撐部232,所述支撐部232具有朝向底壁1外部的迎風面,所述迎風面為凸于底壁1外表面的曲面。設置支撐部232對吸入的氣流具有導向預加速的作用,因此結(jié)構(gòu)導風件23相當于一個具有固定翼的風扇;本實用新型導風件23中心設置有支撐部成半球中凸起特征,從四周涌入到導風件的氣流,部分被推入導風件23中心,在支撐部232的導向作用下旋入導風件,避免氣流形成外部紊流損失氣動能量。進一步的方案,若干所述導風板232為沿所述導風件23軸向朝同一方向傾斜設置的弧形板,所述散熱組件2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底壁1上的散熱風扇21,所述散熱風扇21包括若干圍繞輪轂211設置的扇葉212,所述散熱組件2工作時,所述扇葉212旋轉(zhuǎn)方向與所述導風板231彎折方向相反。此裝配關(guān)系及結(jié)構(gòu)的優(yōu)化設計,為取得更好的散熱效果和降低氣動噪音,導風件23導風板231的形狀和排列旋向和散熱風扇21扇葉212旋向相反(旋向相反也可理解為扇葉21和導風件23導風板231的彎曲方向相反)此為發(fā)明人實際驗證此種裝配設計結(jié)構(gòu)下的出風口的風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本方案得到發(fā)明人的驗證,采用本方案的導風件23結(jié)構(gòu),可以有效提高散熱系統(tǒng)工作效率,導風件23內(nèi)部風速同比提高0.2~0.3m/s,同時,降低散熱系統(tǒng)氣動噪音,散熱風扇21啟動噪音降低3dB;降低機器內(nèi)部器件溫升,關(guān)鍵器件溫升同比降低2~8攝氏度,與此同時,機器外形更加美觀,流線型入風口更具動感;散熱風扇21工作更安全,導風件23處支撐部232具有壓住烹飪器具工作臺桌布的作用,防止桌布被吸入導風件23堵塞導風件23,造成機器溫升過高而影響使用效果,以及導風件23整體形狀的設計及均對于散熱效果有顯著進一步提升,可以有效提升散熱效果并降低噪音,應用前景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