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飲用水設備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管線機。
背景技術:
管線機的傳統水路結構一般為外接管路純凈水從PE管進入水箱并存儲,水箱中的凈水經管路進入熱罐,經熱罐加熱后的熱水經硅膠管進入熱水出水水龍頭,并經出水管流出供用戶取用熱水;另外,水箱中的凈水經硅膠管進入溫水出水水龍頭,并經出水管流出供用戶取用常溫水。在熱罐與水箱之間還設置蒸汽管,用于將熱罐產生的蒸汽排到水箱,避免用戶使用過程中因蒸汽無處理而存在燙傷風險。
但此種管路結構通常會存在兩個問題:1、水箱中的水進入熱罐過程中,因流速較快,導致管路中易出現憋氣現象,氣體積攢在管路中無法排出,也使得水箱中凈水無法經管路進入熱罐,易出現熱罐干燒的現象;2、因水箱與接水盒結構間未設置溢流管,一旦水箱中浮球失效,水箱中的凈水裝滿溢出。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管線機,可以有效解決現有技術中管線機的熱罐進水管路容易出現憋氣現象導致熱罐干燒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管線機,包括水箱和設置在水箱下方的熱罐,水箱通過第一進水管連接至熱罐,第一進水管的進水端側向連接有排氣管路,排氣管路的端口位置高于水箱正常液面。
作為優選,第一進水管、排氣管路和水箱之間通過三通管連接。
作為優選,熱罐的頂部設置有蒸汽管,蒸汽管的另一端端口高度高于水箱正常液面。
作為優選,熱罐底部設置有接水盒組件,水箱上還設置有溢流管,溢流管的一端設置在水箱上,且管口高度與排氣管路的管口高度相同,溢流管的另一端將溢流排放至接水盒組件。
作為優選,水箱的外側設置有凹槽,排氣管路連接至凹槽的頂壁上。
作為優選,管線機還包括殼體,水箱和熱罐設置在殼體內,殼體的底部設置有支架,支架上固定設置有電子冰膽,電子冰膽與水箱之間通過第二進水管連通。
作為優選,水箱的底部設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進水管連接至第一接口,第二進水管連接至第二接口,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別位于水箱的相對兩側。
作為優選,水箱上連接有凈水管路。
作為優選,第一進水管包括PP管段和硅膠軟管,PP管段連接至水箱,硅膠軟管連接至熱罐,PP管段與硅膠軟管密封連接。
作為優選,硅膠軟管為兩段,兩段硅膠軟管之間連接有一段硬管段,硬管段和硅膠軟管所形成的防竄溫管路的最低點高度低于熱罐的底部高度。
作為優選,水箱內設置有浮球,水箱頂部設置有上蓋孔。
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管線機包括水箱和設置在水箱下方的熱罐,水箱通過第一進水管連接至熱罐,第一進水管的進水端側向連接有排氣管路,排氣管路的另一端端口位置高于水箱正常液面高度。通過在第一進水管的進水端側向連接一個排氣管路,可以使熱罐進水口處因水流速過快而在第一進水管中產生的氣泡能通過排氣管路排放到水箱內,解決第一進水管中的憋氣問題,防止熱罐干燒及用戶無法取用熱水的現象發生。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管線機的內部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管線機的水箱的內部剖視結構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管線機的水箱的立體結構圖。
附圖標記說明:1、水箱;2、熱罐;3、第一進水管;4、排氣管路;5、三通管;6、蒸汽管;7、接水盒組件;8、溢流管;9、凹槽;10、殼體;11、支架;12、電子冰膽;13、第二進水管;14、第一接口;15、第二接口;16、凈水管路;17、PP管段;18、硅膠軟管;19、浮球;20、上蓋孔;21、硬管段。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結合參見圖1至圖3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管線機包括水箱1和設置在水箱1下方的熱罐2,水箱1通過第一進水管3連接至熱罐2,第一進水管3的進水端側向連接有排氣管路4,排氣管路4的另一端端口位置高于水箱正常液面高度。此處的水箱正常液面高度是指當浮球19到達目標位置之后,水箱1不再進水時的液面高度。
通過在第一進水管3的進水端側向連接一個排氣管路4,可以使熱罐2的進水口處因水流速過快而在第一進水管3中產生的氣泡能通過排氣管路4排放到水箱1內,解決第一進水管3中的憋氣問題,防止熱罐2干燒及用戶無法取用熱水的現象發生。
優選地,排氣管路4的另一端連接至水箱1的液面上方,可以降低排氣管路4中的水壓,使得積聚在第一進水管3中的氣泡能夠更加方便快速地從排氣管路4處排放到水箱1內,避免氣泡積聚在第一進水管3內而造成憋氣。
優選地,第一進水管3、排氣管路4和水箱1之間通過三通管5連接,可以方便地實現三個管路之間的連接,連接更加簡單方便。當然,此處的排氣管路4也可以直接在第一進水管3的側壁上與第一進水管3一起成型。
優選地,熱罐2的頂部與水箱1的上部之間通過蒸汽管6連通,熱罐2內產生的水蒸汽可以更加方便地從熱罐2頂部的蒸汽管6流動至水箱1內,從而避免熱罐2內壓力過大,保證水箱1內的凈水可以順利流入熱罐2內。
熱罐2底部設置有接水盒組件7,水箱1上還設置有溢流管8,溢流管8的一端設置在水箱1內,且管口高度與排氣管路4的管口高度相同,溢流管8的另一端將溢流排放至接水盒組件7。水箱1內設置有浮球19,水箱1頂部設置有上蓋孔20,當水箱1內的浮球19失效導致水箱1內的水滿溢漏出時,溢流管8可以將水箱1中過量的水引至接水盒排出,可以有效避免漏水浸泡熱罐2等帶電部件,解決浮球19失效給用戶帶來的電氣安全隱患。溢流管8的接口位置高于水箱正常工作液面,與前述排氣管路4的接口、蒸汽管6的接口在同一高度,因浮球失效后水箱液面超過正常工作液面時溢流管8方起作用。
上蓋孔20為水箱進氣口,保證水流能順利流出。
優選地,水箱1的外側設置有凹槽9,排氣管路4、溢流管8和蒸汽管6均連接至凹槽9的頂壁上,從而可以方便這幾個管路的安裝,同時可以保證這幾個管路的安裝高度。溢流管8的高度可以根據需要保證的水位高度進行設定。
管線機還包括殼體10,水箱1和熱罐2設置在殼體10內,殼體10的底部設置有支架11,支架11上固定設置有電子冰膽12,電子冰膽12與水箱1之間通過第二進水管13連通。水箱1內的水經第二進水管13進入電子冰膽12之后,在電子冰膽12內進行制冷,電子冰膽12制冷后的冷水由電子冰膽12的出水口經硅膠管連接至冷水出水龍頭處,從而方便用戶取用冷水。
接水盒組件7設置在支架11下方,并且設置為抽拉式,可以方便放入或取出,在支架11上設置有連接口,溢流管8與該連接口連接,連接口位置為通孔,從溢流管8流下的溢流經連接口流向接水盒組件7內。
水箱1的底部設置有第一接口14和第二接口15,第一進水管3連接至第一接口14,第二進水管13連接至第二接口15,第一接口14和第二接口15分別位于水箱1的相對兩側,方便內部零件及管路安裝,避免空間受限零件裝配堆擠導致風道不暢,影響熱罐散熱及電子冰膽12的制冷效果。
水箱1上連接有凈水管路16,水箱1通過凈水管路16連接至凈水器,凈化過的純凈水經凈水管路16可以方便地接入水箱2內并在水箱2內存儲,便于隨時補充水箱2內的純凈水。為了保證水箱2內的水位能夠保持在合適高度,在凈水管路16上可以設置電磁閥,控制凈水管路16的開閉。此處浮球也可控制水箱內水位保持在合適高度,當液面達到一定高度時,浮球19在浮力作用下上抬密封管口,水箱內不再進水。
優選地,第一進水管3包括PP管段17和硅膠軟管18,PP管段17連接至水箱1,硅膠軟管18連接至熱罐2,PP管段17與硅膠軟管18密封連接。將第一進水管3分為硬管段和軟管段,使得第一進水管3能夠方便地與熱罐2實現連接,同時又能夠避免在第一進水管3的進水口處采用軟管時由于軟管的變形而造成的氣體流動不暢的問題,提高氣體的排放效率,更加有效地減少第一進水管3處發生憋氣的概率。
優選地,硅膠軟管18為兩段,兩段硅膠軟管18之間連接有一段硬管段21,硬管段21與硅膠軟管18所形成的防竄溫管路的最低點高度低于熱罐2的底部高度,從而避免熱罐2中熱水回流至水箱1,與水箱1中的水竄熱。
當然,以上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基本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