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豆漿機部件,特別是一種豆漿機打漿刀頭。
背景技術: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使用到豆漿機,但不管豆漿機刀片多么鋒利,仍有較大的豆渣顆粒,影響豆漿口感,并且由于豆渣較多,要喝到爽口的豆漿就需要進行一次過濾,這樣就增加了制作的工序,對于制作豆漿的餐飲店來說就大大增加了時間的成本,也增加了勞動強度,同時制作一杯豆漿就需要更多的原豆,也增加了原豆的消耗量,增加了生產的成本。因此,豆漿機的粉碎能力成為衡量豆漿機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現有的豆漿機刀片一般都是平面設置,打漿時刀片都在同一平面,造成打漿比較單一,即使將刀片設置成在打漿時可以上下移動的結構,也無法避免打漿平面單一的問題。因此,現有的技術存在著打漿平面單一、粉碎能力低、打漿時間長、原料消耗大以及豆漿的生產成本高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豆漿機打漿刀頭。它具有可以進行立體的多方位打漿、粉碎能力強、打漿時間短、節省原料以及降低豆漿生產成本的特點。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豆漿機打漿刀頭,包括刀體,刀體外表面上設有多個螺旋狀的第一刀片。
前述的豆漿機打漿刀頭中,所述刀體為上大下小的圓臺形結構。
前述的豆漿機打漿刀頭中,所述刀體內設有空腔結構,刀體內壁設有多個螺旋狀的第二刀片。
前述的豆漿機打漿刀頭中,所述刀體上端設有圓形擋片。
前述的豆漿機打漿刀頭中,所述刀體側壁和底部設有多個的回流孔。
前述的豆漿機打漿刀頭中,所述刀體底部設有凹槽,刀體經凹槽連接有旋轉軸,旋轉軸連接有電機。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在空腔結構的刀體的外表面設置多個螺旋狀的第一刀片,改變了以前平面設置的刀片形式,豆子及其漿液隨著刀體的旋轉而螺旋上升,利用這種結構可以進行多方位的立體的打漿,增加了豆子與第一刀片的接觸面積和接觸時間,提高了打漿效率,提高了豆漿機的粉碎效率,達到高效粉碎的目的,縮短了打漿的時間;同時刀體內表面上設置的旋轉狀的第二刀片,可以對經過外表面的第一刀片粉碎后的豆漿進行二次粉碎,大大提高了豆漿機的粉碎能力,使得打出的豆漿更加細膩,不需要在進行二次過濾即可食用,減少了加工工序,縮短了生產豆漿的時間,同時由于較大的豆渣顆粒較少,生產同等數量的豆漿所需的原豆數量就較少,減少了生產豆漿的成本。將刀體設置成圓臺形的結構,使得打漿時在第一刀片帶動的作用下,豆漿漿液呈螺旋上升的形式,豆漿機杯體的底部中心位置為渦流中心,引導漿液往上螺旋上升,提高了漿液與第一刀片的接觸面積,進而可以對漿液內的豆渣進行徹底的粉碎,提高粉碎的能力。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可以進行立體的多方位打漿、粉碎能力強、打漿時間短、節省原料以及降低豆漿生產成本的特點。
另外,在刀體上部設置圓形擋片,可以對漿液起到一個擾流的作用,并且避免漿液旋轉上升溢出杯體。刀體的側壁和底部不規則的排布有多個回流孔,進入刀體腔內的漿液和豆渣可以回流到打漿杯體內,避免豆渣燒糊。另外刀體與旋轉軸通過凹槽進行配合固定實現同步轉動,提高了電機的利用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刀體內表面刀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刀體與電機的整體連接圖。
附圖中的標記說明:1-刀體,2-第一刀片,3-圓形擋片,4-回流孔,5-凹槽,6-旋轉軸,7-電機,8-第二刀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限制的依據。
實施例。豆漿機打漿刀頭,構成如圖1至圖3所示,包括刀體1,刀體1外表面上設有多個螺旋狀的第一刀片2。
所述刀體1為上大下小的圓臺形結構。
所述刀體1內設有空腔結構,刀體1內壁設有多個螺旋狀的第二刀片8。
所述刀體1上端設有圓形擋片3。
所述刀體1側壁和底部設有多個的回流孔4。
所述刀體1底部設有凹槽5,刀體1經凹槽5連接有旋轉軸6,旋轉軸6連接有電機7。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將刀體1通過凹槽5與旋轉軸6經螺釘連接,旋轉軸6與電機7相連,使得刀體1與旋轉軸6同步轉動。將豆子和水放入杯體中,啟動電機7,開始打漿。打漿時在第一刀片2帶動的作用下,以豆漿機杯體的底部中心位置為渦流中心,豆漿漿液螺旋上升,第一刀片2對漿液進行多方位的立體的打漿,增加了漿液與第一刀片2接觸的時間和接觸面積,同時由于第一刀片2是螺旋狀的結構,漿液每次與刀片接觸的位置都不一樣,對漿液起到擾流的作用,有利于漿液的流動。漿液螺旋上升到刀體1上部后,經刀體1上部設有的圓形擋片3的擾流的作用后,進入刀體1的空腔內,與刀體1內壁上設置有的螺旋狀的第二刀片8進行接觸,第二刀片8對漿液進行二次粉碎,使得漿液更加細膩,漿液沿著回流孔4重新流回到杯體內,經過多次重復后,就完成了豆漿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