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便攜式折疊凳。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現有的折疊凳或折疊椅主要是四足或三足折疊椅和折疊凳,這一類折疊凳椅可以實現簡單的折疊,折疊后存放可以減少場地占地面積。但在大型集會、旅游、參觀等人員集中地,這類椅凳仍然體現出以下問題:1、高度不可調節,一般折疊凳或折疊椅為了追求結構簡單,方便折疊和控制成本,大部分都不能調節高度,不能完全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2、折疊后體積較大,為了追求一定的結構強度,一般折疊凳或折疊椅在折疊后體積仍然較大,存放和攜帶不方便;3、重量較大,一般折疊椅為鋼或鋼和其他材料混合結構,較重;4、折疊后的外形不規則,影響存放盒攜帶;5、攜帶不方便,由于現有產品在折疊后體積、重量和外觀上綜合考慮較少,使得現有折疊椅凳攜帶較為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種單腿支撐便攜折疊凳,該單腿支撐便攜折疊凳折疊后體積小方便攜帶,折疊和展開操作方便,展開后可根據需要調節高度,又重量輕外形規則美觀。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單腿支撐便攜折疊凳,以使用方向為基準,設有第一支撐套筒,至少一第二支撐套筒,第二支撐套筒活動插置于第一支撐套筒內,第二支撐套筒在第一支撐套筒內能夠上、下移動,第二支撐套筒能夠固定定位于第一支撐套筒內的設定位置,若干個第二支撐套筒依次活動套設,下一個第二支撐套筒活動套設于上一個第二支撐套筒內,下一個第二支撐套筒在上一個第二支撐套筒內能夠上、下移動,下一個第二支撐套筒能夠固定定位于上一個第二支撐套筒內設定位置;
設有一個支架腿套筒,支架腿套筒固定定位插設于第一支撐套筒中,導向筒活動插設于支架腿套筒內,導向筒能夠定位在支架腿套筒內上、下移動(就是說導向筒不會脫離開支架腿套筒),支架座活動插設于導向筒內,支架座能夠定位在導向筒內上、下移動(就是說支架座不會脫離開導向筒),設有至少三根底面支架腿(本例是三根),底面支架腿的下端間隔活動插設于支架座內,底面支架腿的下端能夠定位在支架座內上、下移動(就是說底面支架腿不會脫離開支架座)。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第二支撐套筒活動插置于第一支撐套筒內,第二支撐套筒在第一支撐套筒內能夠上、下移動的結構是:第一支撐套筒內側面間隔設有若干條豎向的第一凸條,相鄰第一凸條間形成第一凹槽,第二支撐套筒的外側面間隔設有若干個第一凸起,第一凸起對應活動置于第一凹槽中,(即可實現:第二支撐套筒在第一支撐套筒內能夠上、下移動,類似結構很多,本例不再詳述);
第二支撐套筒能夠固定定位于第一支撐套筒內的設定位置的結構是:第一支撐套筒內側壁第一凹槽的最下部設有一第一橫向阻擋,第二支撐套筒能夠抵觸到第一橫向阻擋,可防止第二支撐套筒滑出,第一凸條的最下部形成第一空缺,第一空缺與第一凹槽相通,第一空缺延伸至第一支撐套筒下端面,形成第一缺口,第一缺口寬度小于第一凸起,防止第一凸起從第一缺口中滑出,第一凸起能夠置于第一空缺中,即第二支撐套筒從第一支撐套筒中伸出時,當第一凸起滑至第一空缺時,旋轉第二支撐套筒,第一凸起即轉入第一空缺中,從而第二支撐套筒定位于第一支撐套筒內的設定位置。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多個第二支撐套筒依次活動套設,下一個第二支撐套筒活動套設于上一個第二支撐套筒內,下一個第二支撐套筒在上一個第二支撐套筒內能夠上、下移動的結構是:第二支撐套筒內側面間隔設有若干條豎向的第二凸條,相鄰第二凸條間形成第二凹槽,第二支撐套筒外側面間隔設有的若干個第一凸起對應活動置于第二凹槽中,(即可實現:第二支撐套筒在上一個第二支撐套筒內能夠上、下移動,類似結構很多,本例不再詳述);
第二支撐套筒能夠固定定位于上一個相鄰第二支撐套筒內的設定位置的結構是:第二支撐套筒內側壁第二凹槽的最下部設有一第二橫向阻擋,上一個第二支撐套筒能夠抵觸到下一個第二支撐套筒內的第二橫向阻擋,可防止下一個相鄰第二支撐套筒滑出,第二凸條的最下部形成第二空缺,第二空缺與第二凹槽相通,第二空缺延伸至第二支撐套筒下端面,形成第二缺口,第二缺口寬度小于第一凸起,防止第一凸起從第二缺口中滑出,第一凸起能夠置于第二空缺中,即第二支撐套筒從上一個相鄰第二支撐套筒中伸出時,當第一凸起滑至第二空缺時,旋轉任一個第二支撐套筒,第一凸起即轉入第二空缺中,從而第二支撐套筒定位于上一個相鄰第二支撐套筒內的設定位置。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導向筒活動插設于支架腿套筒內,導向筒能夠定位在支架腿套筒內上、下移動的結構是:支架腿套筒內側面間隔設有若干個豎向的第三凸條,導向筒外側面設有若干個豎向的第三凹槽,第三凹槽上、下兩端分別開口于導向筒的上、下兩個端面,形成通孔,第三凸條一一活動對應置于第三凹槽中,這樣導向筒活動插設于支架腿套筒內就可上、下自由移動(當然如兩者做成相對豎狀平面止轉結構也可實現上、下滑動,在上、下滑動時不發生相對轉動),導向筒外側面又設有至少一個豎向的第四凹槽,第四凹槽上端開口于導向筒上端面,第四凹槽下端呈封閉,即第四凹槽是半開口的,支架腿套筒內側面設定位置設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能夠滑入第四凹槽中,第二凸起能夠止擋于第四凹槽下端,即導向筒向上拉出支架腿套筒時,當第二凸起止擋于第四凹槽下端時即拉脫不出了。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支架座活動插設于導向筒內,支架座能夠定位在導向筒內上、下移動的結構是:導向筒內側面間隔設有若干個豎向的第四凸條,支架座外側面設有若干個豎向的第五凹槽,第五凹槽上、下兩端分別開口于支架座的上、下兩個端面,形成通孔,第四凸條一一活動對應置于第五凹槽中,這樣支架座活動插設于導向筒內就可上、下自由移動(當然如兩者做成相對豎狀平面止轉結構也可實現上、下滑動,在上、下滑動時不發生相對轉動),支架座外側面又設有至少一個豎向的第六凹槽,第六凹槽上端開口于支架座上端面,第六凹槽下端呈封閉,即第六凹槽是半開口的,導向筒內側面設定位置設有第三凸起,第三凸起能夠滑入第六凹槽中,第三凸起能夠止擋于第六凹槽下端,即支架座向上拉出導向筒時,當第三凸起止擋于第六凹槽下端時即拉脫不出了。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底面支架腿的下端能夠定位在支架座內上、下移動的結構是:支架座內間隔設有若干個通孔,通孔上端開口縮小形成止檔,底面支架腿的下端徑向擴大,形成擴大部,擴大部活動置于通孔中,擴大部徑向大于通孔上端口,這樣就滑脫不出上端口,通孔下端口封閉,通孔下端口封閉采用的結構是:設有一擋環,支架座下底部通過螺釘把擋環固定于支架座下底部,封閉通孔下端口。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還設有一凳子座面,底面支架腿上端能夠插置于凳子座面上,從而人可坐在凳子座面上,設有凳腳、凳腳腳墊、下端蓋、上端蓋,凳腳定位設于最下一個第二支撐套筒下端面,凳腳底面固設有凳腳腳墊,下端蓋能夠旋合于第一支撐套筒下端,上端蓋能夠旋合于支架腿套筒上端開口。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支架腿套筒上端開口呈喇叭型,第一、二凸條中部分別呈鏤空狀。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第一凸起上設有凹陷,與凹陷對應的第一、二凸條下端面分別設有凸點,凸點能夠卡制于對應所述凹陷中。這樣當展開使用時,凸點卡制于對應凹陷中,呈鎖緊狀態,第一凸起不會意外滑入對應第一、二凹槽中而使本例呈折疊狀態,造成安全事故。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益是:由于第二支撐套筒在第一支撐套筒內能夠上、下移動,第二支撐套筒能夠固定定位于第一支撐套筒內的設定位置,如設若干個第二支撐套筒,則下一個第二支撐套筒在上一個第二支撐套筒內能夠上、下移動,下一個第二支撐套筒4能夠固定定位于上一個第二支撐套筒內設定位置,這樣展開后可根據需要自由調節高度,折疊后都縮于第一支撐套筒內;
再支架腿套筒固定定位插設于第一支撐套筒中,導向筒能夠定位在支架腿套筒內上、下移動,支架座能夠定位在導向筒內上、下移動,至少三根底面支架腿的下端間隔活動插設于支架座內能限位上、下移動,故展開時支架腿上端能伸出支架腿套筒,供人們使用,折疊后,支架腿能縮回支架腿套筒中,故折疊后整體看僅可看到一個第一支撐套筒,體積小、外形美觀規則,方便存放和攜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收縮后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展開狀態剖視圖(底面支架腿2上沒套凳子座面);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第二支撐套筒示意圖;
圖4為圖3一百八十度倒轉后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一支撐套筒示意圖;
圖6為圖5一百八十度倒轉后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支架座示意圖;
圖8為圖7一百八十度倒轉后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立體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實施例,即但凡以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范圍之內。
實施例:一種單腿支撐便攜折疊凳,以使用方向為基準,設有第一支撐套筒3,至少一個第二支撐套筒4,第二支撐套筒4活動插置于第一支撐套筒3內,第二支撐套筒4在第一支撐套筒3內能夠上、下移動,第二支撐套筒4能夠固定定位于第一支撐套筒3內的設定位置,若干個第二支撐套筒4依次活動套設,下一個第二支撐套筒4活動套設于上一個第二支撐套筒4內,下一個第二支撐套筒4在上一個第二支撐套筒4內能夠上、下移動,下一個第二支撐套筒4能夠固定定位于上一個第二支撐套筒4內設定位置;
設有一支架腿套筒13,支架腿套筒13固定定位插設于第一支撐套筒3中,導向筒15活動插設于支架腿套筒13內,導向筒15能夠定位在支架腿套筒13內上、下移動(就是說導向筒15不會脫離開支架腿套筒13),支架座11活動插設于導向筒15內,支架座11能夠定位在導向筒15內上、下移動(就是說支架座11不會脫離開導向筒15),設有至少三根底面支架腿2(本例是三根),底面支架腿2的下端間隔活動插設于支架座11內,底面支架腿2的下端能夠定位在支架座11內上、下移動(就是說底面支架腿2不會脫離開支架座11)。
第二支撐套筒4活動插置于第一支撐套筒3內,第二支撐套筒4在第一支撐套筒3內能夠上、下移動的結構是:第一支撐套筒3內側面間隔設有若干條豎向的第一凸條311,相鄰第一凸條間形成第一凹槽312,第二支撐套筒4的外側面間隔設有若干個第一凸起41,第一凸起41對應活動置于第一凹槽中,(即可實現:第二支撐套筒4在第一支撐套筒3內能夠上、下移動,類似結構很多,本例不再詳述);
第二支撐套筒4能夠固定定位于第一支撐套筒3內的設定位置的結構是:第一支撐套筒3內側壁第一凹槽的最下部設有一第一橫向阻擋31,第二支撐套筒4能夠抵觸到第一橫向阻擋,可防止第二支撐套筒4滑出,第一凸條的最下部形成第一空缺32,第一空缺與第一凹槽相通,第一空缺延伸至第一支撐套筒3下端面,形成第一缺口33,第一缺口寬度小于第一凸起41,防止第一凸起41從第一缺口33中滑出,第一凸起41能夠置于第一空缺32中,即第二支撐套筒4從第一支撐套筒3中伸出時,當第一凸起41滑至第一空缺32時,旋轉第二支撐套筒4,第一凸起41即轉入第一空缺32中,從而第二支撐套筒4定位于第一支撐套筒3內的設定位置;
多個第二支撐套筒4依次活動套設,下一個第二支撐套筒4活動套設于上一個第二支撐套筒4內,下一個第二支撐套筒4在上一個第二支撐套筒4內能夠上、下移動的結構是:第二支撐套筒4內側面間隔設有若干條豎向的第二凸條,相鄰第二凸條間形成第二凹槽,第二支撐套筒4外側面間隔設有的若干個第一凸起41對應活動置于第二凹槽中,(即可實現:第二支撐套筒4在上一個第二支撐套筒4內能夠上、下移動,類似結構很多,本例不再詳述);
第二支撐套筒4能夠固定定位于上一個相鄰第二支撐套筒4內的設定位置的結構是:第二支撐套筒4內側壁第二凹槽的最下部設有一第二橫向阻擋411,上一個第二支撐套筒能夠抵觸到下一個第二支撐套筒內的第二橫向阻擋,可防止下一個相鄰第二支撐套筒4滑出,第二凸條的最下部形成第二空缺416,第二空缺與第二凹槽相通,第二空缺延伸至第二支撐套筒4下端面,形成第二缺口413,第二缺口寬度小于第一凸起41,防止第一凸起從第二缺口中滑出,第一凸起能夠置于第二空缺中,即第二支撐套筒4從上一個相鄰第二支撐套筒4中伸出時,當第一凸起滑至第二空缺時,旋轉任一個第二支撐套筒4,第一凸起即轉入第二空缺中,從而第二支撐套筒4定位于上一個相鄰第二支撐套筒4內的設定位置;
導向筒15活動插設于支架腿套筒13內,導向筒15能夠定位在支架腿套筒13內上、下移動的結構是:支架腿套筒13內側面間隔設有若干個豎向的第三凸條,導向筒外側面設有若干個豎向的第三凹槽,第三凹槽上、下兩端分別開口于導向筒的上、下兩個端面,形成通孔,第三凸條一一活動對應置于第三凹槽中,這樣導向筒活動插設于支架腿套筒13內就可上、下自由移動(當然如兩者做成相對豎狀平面止轉結構也可實現上、下滑動,在上、下滑動時不發生相對轉動),導向筒外側面又設有至少一個豎向的第四凹槽,第四凹槽上端開口于導向筒上端面,第四凹槽下端呈封閉,即第四凹槽是半開口的,支架腿套筒13內側面設定位置設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能夠滑入第四凹槽中,第二凸起能夠止擋于第四凹槽下端,即導向筒向上拉出支架腿套筒13時,當第二凸起止擋于第四凹槽下端時即拉脫不出了。
支架座11活動插設于導向筒內,支架座11能夠定位在導向筒內上、下移動的結構是:導向筒內側面間隔設有若干個豎向的第四凸條,支架座11外側面設有若干個豎向的第五凹槽,第五凹槽上、下兩端分別開口于支架座11的上、下兩個端面,形成通孔,第四凸條一一活動對應置于第五凹槽中,這樣支架座11活動插設于導向筒內就可上、下自由移動(當然如兩者做成相對豎狀平面止轉結構也可實現上、下滑動,在上、下滑動時不發生相對轉動),支架座11外側面又設有至少一個豎向的第六凹槽,第六凹槽上端開口于支架座11上端面,第六凹槽下端呈封閉,即第六凹槽是半開口的,導向筒內側面設定位置設有第三凸起,第三凸起能夠滑入第六凹槽中,第三凸起能夠止擋于第六凹槽下端,即支架座11向上拉出導向筒時,當第三凸起止擋于第六凹槽下端時即拉脫不出了。
底面支架腿2的下端能夠定位在支架座11內上、下移動的結構是:支架座11內間隔設有若干個通孔111,通孔上端口縮小形成止檔,底面支架腿2的下端徑向擴大,形成擴大部211,擴大部活動置于通孔中,擴大部徑向大于通孔上端口,這樣就滑脫不出,通孔的下端口封閉,本例中,支架座11下底部通過螺釘把擋環固定于支架座11下底部,這樣通孔下端口就封閉了,擴大部不會滑出通孔的下端口。
還設有一凳子座面,底面支架腿2上端能夠插置于凳子座面,從而人可坐在凳子座面上,設有凳腳7、凳腳腳墊8、下端蓋9、上端蓋10,凳腳7定位設于最下一個第二支撐套筒4下端面,凳腳7底面固設有凳腳腳墊8,下端蓋9能夠旋合于第一支撐套筒3下端,上端蓋10能夠旋合于支架腿套筒13上端開口。
支架腿套筒13上端開口呈喇叭型,第一、二凸條中部分別呈鏤空狀。
第一凸起上設有凹陷415,與凹陷對應的第一、二凸條下端面分別設有凸點412,凸點能夠卡制于對應所述凹陷中。這樣當展開使用時,凸點卡制于對應凹陷中,呈鎖緊狀態,第一凸起不會意外滑入對應第一、二凹槽中而使本例呈折疊狀態,造成安全事故。
本實用新型工作過程是:
由展開到折疊的過程是:圖2為產品展開后的狀態,收攏三根底面支架腿2支撐的由高強度布料制作的凳子座面,與底面支架腿2連接的凳子座面一起裝入支撐腿套筒內,同時支架座11、導向筒15向下滑動,將相鄰的第一、二支撐套筒及多個相鄰的第二支撐套筒間反方向旋轉,解除相鄰的第一、二套筒及多個相鄰的第二支撐套筒間的機械鎖扣連接,即第一凸起滑出對應的第一、二空缺進入對應的第一、二凹槽中,之后多個相鄰的第二支撐套筒依次收縮至最上部的第一支撐套筒內。
由折疊到展開的過程是:圖1為產品折疊后的狀態,從本實用新型最下端依次拉出第二支撐套筒,最后正向旋轉一定角度,依靠每節第二支撐套筒內部的機械結構,將相鄰第二支撐套筒及最后相鄰的第一、二支撐套筒鎖緊,即第一凸起滑出對應的第一、二凹槽進入對應的第一、二空缺中,凸點卡制于對應所述凹陷中,呈鎖緊狀態,即成為整體可承受一定壓力的凳子。最后從本實用新型最上端的支架腿套筒內將底面支架腿拉出,同時支架座11、導向筒向上滑動,由于第二、三凸起的存在,使得支架座11、導向筒15向上拉時不會脫離支撐腿套筒13,展開后成為由三根底面支架腿2支撐的凳子座面,構成一個整體,即可使用,如圖2。
本例中:第二支撐套筒插設于第一支撐套筒中能上、下移動,且第二支撐套筒能夠定位于第一支撐套筒中的設定位置;又,多個第二支撐套筒中下一個第二支撐套筒插設于上一個第二支撐套筒中能上、下移動,且下一個第二支撐套筒能夠定位于上一個第二支撐套筒中的設定位置,這種類似結構很多,本例不再一一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