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嬰兒用品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生兒塑型枕頭。
背景技術:
:
眾所周知,在新生兒的救治及護理過程中,由于新生兒的頭部占身體的比例相對較大,且頭部相對較重,臥位時頭部常不能保持在正中位置,尤其是胎齡越小的早產兒,通常頭部偏向一側,臉頰貼近床面,頸部向一側過伸。若新生兒長時間保持該睡姿,會產生如下影響:1、早期影響呼吸:頭部偏向一側,導致呼吸道因過伸狀態使氣道變窄,進而影響最佳通氣,尤其小早產兒或超早產兒,影響通氣及氧合;2、護理繁瑣:因早產兒需要保持最佳體位,當新生兒的頭部明顯偏向一側時,需要人工進行擺正以及調整體位,故在護理過程中頻繁的操作不僅不利于早產兒或超產兒的康復,同時增加了護理的工作量;3、影響新生兒的頭部外形:因新生兒頭部的顱縫尚未閉合,頭部受重力和體位的影響,長期以往,頭部偏向一側,導致臉部寬度變小,頭部的前后徑變長。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以上不足之處,提供一種設計合理,可使新生兒的頭部自然舒適地定位并保護頭部不會睡偏、睡扁的新生兒塑型枕頭。
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種新生兒塑型枕頭,包括由枕套包裹填充物構成的枕頭體,所述枕頭體的左右兩側對稱設有向上凸起的弧形支撐部,所述兩個支撐部之間沿枕頭體的寬度方向依次設有頸托部和枕部。
進一步的,上述頸托部為凸弧形狀。
進一步的,上述頸托部的垂直高度大于枕部的垂直高度。
進一步的,上述枕部內無填充物。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該新生兒塑型枕頭設計合理,可有效定位新生兒睡覺時頭部的位置,避免頭部睡偏、睡扁,;2、頸托部根據新生兒頸曲線設計成輕微凸弧形狀,且配合水平放置于床面的枕部,以使新生兒睡覺時頭部呈鼻息氣位,充分打開氣道,以保持最佳的呼吸通氣狀態。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構造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構造示意圖;
圖3是圖2的A-A剖視圖。
圖中:
1- 枕頭體;2-支撐部;3-頸托部;4-枕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生兒塑型枕頭,包括由枕套包裹填充物構成的枕頭體1,所述枕頭體1的左右兩側對稱設有向上凸起的弧形支撐部2,所述兩個支撐部2之間沿枕頭體1的寬度方向依次設有頸托部3和枕部4,即新生兒的頭部枕放在枕部4,其頸部通過頸托部3支撐,兩側的支撐部2使得頭部基本保持在枕頭的正中位置,不會左右偏滑。
本實施例中,枕套可以采用天然針織棉布、竹纖維、亞麻等布置物做成,填充物可以為定型棉、天然蠶紗、植物果實仔仁、花類藥材等保健物質。
本實施例中,上述頸托部3根據新生兒頸部發育曲線設計成輕微凸弧形狀,頸托部3的垂直高度大于枕部4的垂直高度,頸托部3的垂直高度約1-3cm,所述枕部4水平放置在床面上,使新生兒平躺時,背部和后腦勺位于同一平面上,兩者相配合,以使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在睡覺時頭部呈鼻息氣位,充分打開氣道,以保持最佳的呼吸通氣狀態。
本實施例中,上述左右兩側支撐部2的垂直高度為7~10cm,以使新生兒的頭部在睡覺時基本保持在正中位置,而不會因重力原因使得頭部向兩邊床面貼近,進而致使新生兒的頸部過伸。
本實施例中,上述枕部內無填充物,即新生兒的頭部直接通過枕套作用于床面上,使新生兒有良好的睡姿。
具體實施過程:枕部4和支撐部2、頸托部3的相交處均用縫制線縫制,支撐部2裝滿填充物形成凸起,頸托部裝滿填充物,在使用時,新生兒的頭部處于枕部4上,頸部通過頸托部3進行支撐,兩側的支撐部2將新生兒的頭部定位在枕頭的正中,防止新生兒頭部偏向一邊或滑出,達到舒適自然的定型定位目的。
本實用新型新生兒塑型枕頭,確保給新生兒尤其是不同時間段的早產兒提供一個舒適、合理、正確的頭部位置,保護新生兒的頭部不會睡扁、睡偏;且可有效減少護理時因需要擺正以及糾正新生兒不良睡覺體位,而頻繁對新生兒的頭部操作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能夠大大減輕護理工作量。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