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廚房小家電,特別是一種豆漿機。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家用豆漿機包括機頭和杯體,機頭扣置于杯體,機頭包括機頭上蓋和機頭下蓋,機頭下蓋的下端設有粉碎罩,機頭下蓋內設有電機,電機的輸出軸末端設有粉碎刀具,粉碎刀具位于粉碎罩內,粉碎罩的側壁通過沖孔形成出漿口,當粉碎罩壁厚較薄時,粉碎罩的結構強度不好,漿液流動不穩定,當粉碎罩壁厚較厚時,粉碎罩的擾流效果較強,但出漿口易夾物料或物料皮導致漿液循環不暢。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豆漿機,在保證粉碎罩的擾流效果的前提下,降低粉碎罩的壁厚,并且使出漿口不易夾物料或物料皮,保證漿液循環流暢。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豆漿機,包括機頭和杯體,所述機頭扣置于杯體,所述機頭包括機頭上蓋和機頭下蓋,所述機頭下蓋的下端設有粉碎罩,所述機頭下蓋內設有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軸末端設有粉碎刀具,所述粉碎刀具位于粉碎罩內,所述粉碎罩具有多個不相連的擾流板圍合形成的側壁,所述擾流板包括多個第一擾流板和相對第一擾流板向內凹的多個第二擾流板,所述第二擾流板位于兩第一擾流板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擾流板在周向上設有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第一側邊與相鄰第一擾流板的第二側邊之間形成供漿液流出粉碎罩的出漿口,所述第二擾流板位于出漿口的內側且將出漿口分隔為第一出漿口和第二出漿口。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擾流板的內壁位于同一回轉面上且所述第二擾流板的外壁位于同一回轉面上。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擾流板為向外凸的凸出板,所述第二擾流板為向內凹的凹陷板或平面板;
或者,所述第一擾流板為平面板,所述第二擾流板為向內凹的凹陷板;
或者,所述第一擾流板與第二擾流板呈交替分布狀態。
進一步的,所述粉碎罩具有頂壁,所述頂壁固定于機頭下蓋的下端面,所述第一擾流板和第二擾流板的上端均與頂壁的邊緣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擾流板和第二擾流板沿頂壁的周向均布。
進一步的,所述粉碎罩具有環狀的圍板,所述圍板圍合形成粉碎罩的進料口,所述第一擾流板和第二擾流板的下端均與圍板的上沿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粉碎刀具所在的平面高于圍板的上沿。
進一步的,所述粉碎罩為圓筒形,所述第一擾流板和第二擾流板由粉碎罩的側壁形成。
進一步的,所述機頭下蓋的下端設有環形臺階,所述環形臺階的豎面上設有第一環形凸起,所述粉碎罩上端的內壁上設有第二環形凸起,所述粉碎罩上端套設于環形臺階的豎面且抵持于環形臺階的橫面,所述第一環形凸起與第二環形凸起相抵持且第一環形凸起位于第二環形凸起的下方。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
1.由于第一擾流板和第二擾流板互不相連,漿液可以從第一擾流板和第二擾流板之間的通道流出粉碎罩,而第二擾流板相對第一擾流板向內凹,加大了第一擾流板和第二擾流板之間的通道,漿液流經通道時,不易夾物料或物料皮,漿液循環更加流暢;
第二擾流板相對第一擾流板向內凹使得第一擾流板和第二擾流板形成錯位,第二擾流板增強了對漿液的擾流效果,另外,第一擾流板和第二擾流板錯位布置還增加了粉碎罩的結構強度,粉碎罩在相同結構強度情況下可適當降低壁厚,減少成本。
2.漿液從粉碎罩上的第一出漿口流出時,一部分漿液還可以從相鄰的第二出漿口流入粉碎罩內,縮短了漿液的循環路徑,提升了漿液循環及粉碎效率,而且漿液一方面從第一出漿口流出粉碎罩形成擾流,另一方面從相鄰的第二出漿口流入粉碎罩,使得第一出漿口和第二出漿口還能產生自擾流,提升了擾流效果和粉碎效率,漿液不易出現倒錐形旋渦,電機不易空打及共振,延長了電機的壽命;
3.當第一擾流板的內壁位于同一回轉面上且所述第二擾流板的外壁位于同一回轉面上時,第一出漿口和第二出漿口在周向上對齊,增大了從第一出漿口流入第二出漿口的漿液量,進一步提升漿液循環及粉碎效率;
4.由于粉碎刀具所在的平面高于圍板的上沿,粉碎罩內的漿液受到粉碎刀具作用被離心甩出,被甩出的漿液直接到達第一擾流板和第二擾流板,提升了擾流效果和粉碎效率;
5.粉碎罩通過第一環形凸起與第二環形凸起相互抵持可以快速實現卡接配合,粉碎罩固定于機頭下蓋牢固可靠,另外也簡化了粉碎罩的安裝過程。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例中機頭下蓋和粉碎罩裝配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向的剖視圖;
圖3為現有技術中的豆漿機中機頭下蓋和粉碎罩裝配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B-B向的剖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例中粉碎罩的俯視圖;
圖6為圖5中C-C向的剖視圖;
圖7為圖5中D-D向的剖視圖;
圖8為現有技術中豆漿機工作時漿液狀態的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例中豆漿機工作時漿液狀態的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例中機頭下蓋和粉碎罩裝配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例中粉碎罩的俯視圖;
圖12為圖11中F-F向的剖視圖;
圖13為圖11中G-G向的剖視圖;
圖14為圖11中E區域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豆漿機,包括機頭和杯體,機頭扣置于杯體,機頭包括機頭上蓋和機頭下蓋1,機頭下蓋1的下端設有粉碎罩2,機頭下蓋1內設有電機3,電機3的輸出軸末端設有粉碎刀具4,粉碎刀具4位于粉碎罩2內,粉碎罩2具有多個不相連的擾流板圍合形成的側壁,擾流板包括第一擾流板21和相對第一擾流板21向內凹的第二擾流板22,第一擾流板21和第二擾流板22交替分布,如圖2所示,漿液可以從第一擾流板21和第二擾流板22之間的通道周向上的寬度為D1,通道的最大寬度為D2,如圖3和圖4所示,現有技術的豆漿機,其粉碎罩2'的側壁位于同一回轉平面上,粉碎罩2'通過在其側壁上沖孔形成出漿口2',出漿口2'周向上的寬度為D3,通過對比可知,在D1=D3的情況下,由于本實施例中的第二擾流板22相對第一擾流板21向內凹,D2顯著加大,漿液流經通道時,不易夾物料或物料皮,漿液循環更加流暢,另外,第二擾流板22相對第一擾流板21向內凹使得第一擾流板21和第二擾流板22形成錯位,第二擾流板22增強了對漿液的擾流效果,第一擾流板21和第二擾流板22錯位布置還增加了粉碎罩2的結構強度,粉碎罩2在相同結構強度情況下可適當降低壁厚,減少成本。
如圖5至圖7所示,第一擾流板21在周向上設有第一側邊211和第二側邊212,第一側邊211與相鄰第一擾流板21的第二側邊212之間形成供漿液流出粉碎罩2的出漿口23,第二擾流板22位于出漿口23的內側且將出漿口23分隔為第一出漿口231和第二出漿口232,結合圖2來看,箭頭方向為現有技術的豆漿機工作時漿液的流動方向,漿液只能從出漿口2''流出粉碎罩2',相鄰的出漿口2''之間無法實現漿液對流,結合圖4來看,漿液從粉碎罩2上的第一出漿口231流出時,一部分漿液還可以從相鄰的第二出漿口232流入粉碎罩2內,第一出漿口231和第二出漿口232之間可以實現漿液對流,這樣就縮短了漿液的循環路徑,提升了漿液循環及粉碎效率,結合圖8來看,現有技術的豆漿機由于擾流效果較弱,漿液易出現倒錐形旋渦,電機3'易發生空打及共振,導致電機3'的壽命降低,結合圖9來看,本實施例的豆漿機在工作時,漿液一方面從第一出漿口231流出粉碎罩2形成擾流,另一方面從相鄰的第二出漿口232流入粉碎罩2,使得第一出漿口231和第二出漿口232還能產生自擾流,提升了擾流效果和粉碎效率,漿液不易出現倒錐形旋渦,電機3不易空打及共振,延長了電機3的壽命。
如圖1、圖5至7所示,第一擾流板21的內壁位于同一回轉面上且第二擾流板22的外壁位于同一回轉面上,第一出漿口231和第二出漿口232在周向上對齊,增大了從第一出漿口231流入第二出漿口232的漿液量,進一步提升漿液循環及粉碎效率。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擾流板21為向外凸的凸出板,第二擾流板22為向內凹的凹陷板,通過凸出板和凹陷板形成內外錯位,可以最大程度增大第一出漿口231和第二出漿口232。
粉碎罩2具有頂壁24,頂壁24固定于機頭下蓋1的下端面,第一擾流板21和第二擾流板22的上端均與頂壁24的邊緣相連,頂壁24與機頭下蓋1的下端面通過螺栓連接,使得第一擾流板21和第二擾流板22的安裝更加簡便,而第一擾流板21和第二擾流板22沿頂壁24的周向均布,粉碎罩2在周向上具有均勻的擾流效果,漿液流動更加穩定。
粉碎罩2具有環狀的圍板25,圍板25圍合形成粉碎罩2的進料口26,第一擾流板21和第二擾流板22的下端均與圍板25的上沿相連,通過設置圍板25可以進一步提高第一擾流板21和第二擾流板22的結構強度,第一擾流板21和第二擾流板22在擾流過程中受到漿液推動不會產生晃動,使漿液流動保持穩定,而且圍板25圍合形成粉碎罩2的進料口26,還能引導粉碎罩2下方的漿液穩定的進入粉碎罩2,有利于漿液的循環。
粉碎刀具4所在的平面高于圍板25的上沿,由于粉碎刀具4所在的平面高于圍板25的上沿,粉碎罩2內的漿液受到粉碎刀具作用被離心甩出,而被甩出的漿液直接到達第一擾流板21和第二擾流板22,提升了擾流效果和粉碎效率。
對于本實施例來說,第一擾流板與第二擾流板呈交替分布狀態,因此,第一擾流板與第二擾流板的個數相同,整體造型,外觀美觀。當然,對于本實施例來說,第一擾流板與第二擾流板的個數也可以不同,而第二擾流板是位于兩第一擾流板之間,比如,第一擾流板具有20個板,而第二擾流板僅有10個板,此時,每兩個第一擾流板之間會僅有一個第二擾流板,從而形成第二擾流板位于兩第一擾流板之間。另外,第二擾流板是位于兩第一擾流板之間的含意,還可以包含每兩個或每多個第二擾流板位于兩第一擾流板之間的情形。
并且,對于本實施例及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實施例來說,擾流板均呈由上至下延伸的結構,比如,豎直狀的、相對豎直平面傾斜狀的。同時,對于水平圈狀的擾流板結構,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也均可以適用。另外,本實施例上述結構的變換也可以適用于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實施例。
實施例二:
如圖10至圖13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粉碎罩2為圓筒形,第一擾流板21和第二擾流板22由粉碎罩2的側壁形成,在粉碎罩2加工過程中,第一擾流板21和第二擾流板22是通過對粉碎罩2的側壁進行沖壓形成,具體的,是在粉碎罩2的側壁周向上先沖出第一出漿口231和第二出漿口232,再將第二擾流板22向內沖壓彎折,為了簡化加工工藝,第一擾流板21為粉碎罩2的側壁的一部分,可以不做沖壓。
如圖14所示,機頭下蓋1的下端設有環形臺階11,環形臺階11的豎面11a上設有第一環形凸起11b,粉碎罩2上端的內壁上設有第二環形凸起2a,粉碎罩2上端套設于環形臺階11的豎面11a且抵持于環形臺階11的橫面11c,第一環形凸起11b與第二環形凸起2a相抵持且第一環形凸起11b位于第二環形凸起2a的下方,粉碎罩2通過第一環形凸起11b與第二環形凸起2a相互抵持可以快速實現卡接配合,粉碎罩2固定于機頭下蓋1牢固可靠,另外也簡化了粉碎罩2的安裝過程。
實施例三: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當第一擾流板21為向外凸的凸出板時,第二擾流板22也可以為平面板。
實施例四: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當第二擾流板22為向內凹的凹陷板時,第一擾流板21也可以為平面板。
除上述優選實施例外,本實用新型還有其他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改變和變形,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所定義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