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梯子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連桿機構及梯子。
背景技術:
梯子多用于日常生活及各種工程用登高工具,由兩根長粗桿子做梯框,中間橫穿適合攀爬的踏棍,用于爬高;單個梯框的梯子性能是否穩固需要通過梯框、踏棍以及梯框與踏棍間的連接結構來體現;當梯子存在主梯框和副梯框時,需要連接結構進行連接,一般情況下,使用者均采用拉帶軟連接方式進行限制主梯框和副梯框之間張開的距離,簡稱限張;此時連接結構對梯子的穩固性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現有技術中的梯子并不能確保梯子的主梯框和副梯框間的穩固性能,拉帶軟連接方式在長時間的使用后或者梯子受力過大時,拉帶容易斷裂,導致主梯框和副梯框的連接不穩固,極易產生安全問題,涉及生命安全;此種現象亟待解決,主梯框和副梯框之間的連接結構連接不穩固,導致安全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連桿機構及梯子,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限張效果差,穩固性能差,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連桿機構,包括:驅動桿、連接桿和梯框連桿;
所述驅動桿的兩端分別與梯子和所述連接桿連接,所述連接桿的兩端分別連接有梯框連桿,所述梯框連桿包括主梯框連桿和副梯框連桿,所述主梯框連桿和所述副梯框連桿與連接件鉸接形成第一鉸接點;
所述連接件內部設置有凹陷部,使所述主梯框連桿和所述副梯框連桿連接時形成夾角。
進一步地,所述連桿機構還包括平臺連桿和掛鉤連桿;
所述平臺連桿、所述掛鉤連桿和所述驅動桿鉸接形成第二鉸接點,所述掛鉤連桿上遠離所述第二鉸接點的一端設置有鎖緊機構,所述鎖緊機構上設置有控制所述鎖緊機構水平移動的導向通道。
進一步地,所述鎖緊機構一側設置有復位彈簧和拉鉤,所述復位彈簧與梯子相接觸。
進一步地,所述主梯框連桿和所述副梯框連桿連接時形成夾角的范圍在170°~180°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平臺連桿包括第一連桿和與所述第一連桿垂直設置的第二連桿,且所述第一連桿與所述第二連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桿與所述掛鉤連桿和所述驅動桿鉸接,所述第二連桿的兩端設置有用于將所述第二連桿安裝到梯子上的安裝孔。
進一步地,所述驅動桿上設置有便于手握施力的手握部,所述手握部頂部還設置有施力面。
進一步地,所述驅動桿與所述連接桿的連接處設置有多根加強肋,且所述驅動桿的桿體內部也設置有加強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梯子,包括:梯子主體和所述連桿機構;
所述梯子主體包括主梯框、副梯框和支撐平臺,所述連桿機構設置在所述主梯框和所述副梯框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平臺包括第一平臺和第二平臺,以及用于連接所述第一平臺和所述第二平臺的連接體;
所述副梯框上設置有與所述鎖緊機構配合使用的固定桿,所述第一平臺上設置有與所述導向通道配合使用的導向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桿的長度在300mm~500mm之間。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連桿機構通過驅動桿、連接桿和梯框連桿的設置,在使用梯子的時候,將梯框連桿的端點分別與梯子的梯框鉸接,使梯子的限張效果更佳;同時即使使用者踩踏梯子的平臺時給梯子施加較大的力,該力也會傳遞到驅動桿并給驅動桿施加向下的力,使連桿機構穩固性能更佳,具有安全性能好的優點。
另外,連桿機構通過鎖緊機構的設置,以及平臺連桿、掛鉤連桿和驅動桿之間相互鉸接;在使用梯子的時候,需將連桿機構卡接在梯子上,使用者通過踩踏梯子的平臺會給驅動桿向下的力,使連桿機構穩定性能更佳;在閉合梯子的時候,只需要提升驅動桿,給驅動桿一個向上的力,使鎖緊機構在導向通道的作用下水平移動,離開梯子的固定桿,同時驅動桿上部頂到梯子的平臺,給平臺和梯框連桿連接點一個向上的力,梯框連桿脫離主梯框連桿和副梯框連桿的轉動死點,使梯子閉合,具有方便快捷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梯子通過連桿機構的設置,所以其具有上述連桿機構的所有優點,因此在使用過程,能夠使梯子的限張效果更佳、穩固性能更佳,具有安全性能好的優點。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和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連桿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基于圖1所述的連桿機構的主視圖;
圖3基于圖1所述的連桿機構的驅動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4基于圖1所述的連桿機構的梯框連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5基于圖1所述的連桿機構的鎖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梯子的結構示意圖;
圖7基于圖6所述的梯子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
1-平臺連桿; 2-驅動桿; 3-連接桿;
4-梯框連桿; 5-掛鉤連桿; 6-鎖緊機構;
7-第二鉸接點; 8-主梯框; 9-副梯框;
10-第一平臺; 11-連接體; 12-第二平臺;
101-第一連桿; 102-第二連桿; 201-手握部;
202-加強肋; 203-施力面; 401-主梯框連桿;
402-連接件; 403-副梯框連桿; 404-第一鉸接點;
405-凹陷部; 601-導向通道; 602-復位彈簧;
603-拉鉤; 901-固定桿; 1011-安裝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子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實施例一
如圖1-5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連桿機構,包括:驅動桿2、連接桿3和梯框連桿4;驅動桿2的兩端分別與梯子和連接桿3連接,連接桿3的兩端分別連接有梯框連桿4,梯框連桿4包括主梯框連桿401和副梯框連桿403,主梯框連桿401和副梯框連桿403與連接件402鉸接形成第一鉸接點404;連接件402內部設置有凹陷部405,凹陷部405的凹陷方向朝向主梯框連桿401和副梯框連桿403的圓心,使主梯框連桿401和副梯框連桿403連接時形成夾角。
該連桿機構通過驅動桿2、連接桿3和梯框連桿4的設置,在使用梯子的時候,將梯框連桿4的端點分別與梯子的梯框鉸接,使梯子的限張效果更佳;同時即使使用者踩踏梯子的平臺時給梯子施加較大的力,該力也會傳遞到驅動桿2并給驅動桿2施加向下的力,使連桿機構穩固性能更佳,具有安全性能好的優點。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的驅動桿2可直接與梯子鉸接,也可以間接與梯子鉸接,當驅動桿2與梯子間接連接時,驅動桿2通過與平臺連桿1和掛鉤連桿5鉸接,然后平臺連桿1和掛鉤連桿5與梯子連接。
當驅動桿2與梯子直接連接時,驅動桿2與梯子鉸接,當使用者踩踏梯子的平臺時給梯子施加較大的力,該力也會直接傳遞到驅動桿2并給驅動桿2施加向下的力,使連桿機構穩固性能更佳,具有安全性能好的優點。
當驅動桿2與梯子間接連接時,如圖2所示,連桿機構還包括平臺連桿1和掛鉤連桿5;平臺連桿1、掛鉤連桿5和驅動桿2鉸接形成第二鉸接點7,掛鉤連桿5上遠離第二鉸接點7的一端設置有鎖緊機構6,鎖緊機構6上設置有控制鎖緊機構6水平移動的導向通道601;其中,連桿機構通過鎖緊機構6的設置,以及平臺連桿1、掛鉤連桿5和驅動桿2之間相互鉸接;在使用梯子的時候,需將連桿機構卡接在梯子上,使用者通過踩踏梯子的平臺會通過平臺連桿1和掛鉤連桿5給驅動桿2向下的力,使連桿機構穩定性能更佳;在閉合梯子的時候,只需要提升驅動桿2,給驅動桿2一個向上的力,使鎖緊機構6在導向通道601的作用下水平移動,離開梯子的固定桿901,同時驅動桿2上部頂到梯子的平臺,給平臺和梯框連桿4連接點一個向上的力,梯框連桿4脫離主梯框連桿401和副梯框連桿403的轉動死點,使梯子閉合,具有方便快捷的優點;此連接方式為本實施例的最佳方式。
還需要說明的是,通過凹陷部405的設置,使主梯框連桿401和副梯框連桿403連接時形成小于10度的夾角,還可使主梯框連桿401和副梯框連桿403之間形成死點,避免梯子在使用過程出現突然閉合的問題。
具體的,主梯框連桿401和副梯框連桿403連接時形成夾角的范圍在170°~180°之間,在梯子完全打開時,能夠限制主梯框連桿401與副梯框連桿403的角度,起到限張作用的同時還能保證梯子的打開角度。
需要說明的是,夾角設置為175°為最佳角度。
具體的,鎖緊機構6一側設置有復位彈簧602和拉鉤603,復位彈簧602與梯子相接觸,當鎖緊機構6水平移動時,只需擠壓復位彈簧602即可使鎖緊機構6脫離固定桿901,最終使梯子閉合。
需要說明的是,通過拉鉤603的設置,在梯子閉合時也可以不對驅動桿2施加向上的力,也可以拉動掛鉤,使鎖緊機構6脫離固定桿901,最終使梯子閉合。
本實施例中,平臺連桿1包括第一連桿101和與第一連桿101垂直設置的第二連桿102,第一連桿101與第二連桿102垂直設置,第一連桿101與掛鉤連桿5和驅動桿2鉸接,第二連桿102的兩端設置有用于將第二連桿102安裝到梯子上的安裝孔1011。
本實施例中,驅動桿2上設置有便于手握施力的手握部201,手握部201頂部還設置有施力面203,施力面203的大小符合人握拳時候的尺寸,方便施力。
具體的,驅動桿2與連接桿3的連接處設置有多根加強肋202,且驅動桿2的桿體內部也設置有加強肋202,能夠提高驅動桿2的受力程度。
實施例二
如圖6-7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梯子,包括:梯子主體和連桿機構;
梯子主體包括主梯框8、副梯框9和支撐平臺,主梯框8和副梯框9之間設置有連桿機構。
該梯子通過連桿機構的設置,所以其具有上述連桿機構的所有優點,因此在使用過程,能夠使梯子的限張效果更佳、穩固性能更佳,具有安全性能好的優點。
具體的,支撐平臺包括第一平臺10和第二平臺12,以及用于連接第一平臺10和第二平臺12的連接體11;副梯框上設置有與鎖緊機構6配合使用的固定桿901,第一平臺10上設置有與導向通道601配合使用的導向結構,使鎖緊機構6水平移動脫離固定桿901,使梯子閉合。
需要說明的是,當鎖緊機構6沿著導向通道601水平移動至脫離副梯框上的固定桿901,驅動桿2上部頂到梯子的第一平臺10,給第一平臺10和梯框連桿4連接點一個向上的力,梯框連桿4脫離主梯框連桿401和副梯框連桿403的轉動死點,使梯子閉合,具有方便快捷的優點。
還需要說明的是,鎖緊機構6通過導向通道601與導向結構配合而與第一平臺10相連接,當鎖緊機構6脫離固定桿901后仍與第一平臺10連接,并隨著第一平臺10向上轉動;當鎖緊機構6與固定桿901鎖緊后,第一平臺10也固定在主梯框和副梯框之間,使梯子處于張開的狀態,方便使用。
本實施例中,固定桿901的長度在300mm~500mm之間。
需要說明的是,固定桿901設置為400mm為最佳值。
本實施例中,主梯框8與地面形成的角度為65°~70°,副梯框9與地面形成的角度為70°~75°。
需要說明的是,主梯框8與地面形成的角度為69°時為最佳角度,副梯框9與地面形成的角度為74°時為最佳角度,能夠便于梯子的使用。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