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桌子或工作臺技術領域,具體指一種可收折的桌子。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可折疊或收折的桌子一般由架體與旋轉設置在架體上的面板構成,面板與架體之間的轉動結構一般包括設置在架體上的安裝孔和設置在臺面上的轉動孔,安裝孔與轉動孔之間通過螺桿螺母組件組裝在一起。這種轉動結構過于簡單,面板相對于架體轉動不夠穩定,且由于面板在架體上的支撐面較小,導致面板在使用過程中容易晃動;另外,面板打開之后沒有相應限制面板收折回去的結構,面板容易在使用過程會自動收折,影響使用。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申請公開號為CN105364797A的中國發明專利申請《一種折疊工作臺》(申請號:CN201510817856.2)披露了一種結構,其包括架體、旋轉設置在架體上的臺面,架體與臺面之間設置有轉動機構,轉動機構包括一固定在架體上的轉軸,臺面上可拆裝設置有一軸固定夾,臺面與軸固定夾配合夾住轉軸以實現臺面繞著架體轉動,轉動機構還包括一固定設置在架體上的固定臂、一固定設置在臺面底部的活動臂,轉軸固定設置在固定臂的末端,軸固定夾可拆裝設置在活動臂上,軸固定夾的一端設置有一與轉軸相匹配的第一凹槽,活動臂的內部設置有一與轉軸相匹配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從上扣在轉軸上,第一凹槽從下扣在轉軸上;活動臂上設有能限定活動臂與固定臂之間的轉動限位機構。
上述結構的工作臺通過轉動機構增大了臺面與架體的接觸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臺面的轉動穩定性,并可通過限位機構確保臺面在打開及使用過程中不會在非人為操作下收折回去,提高了產品的可靠性。但是,當其需要轉動臺面時,需要手動拉動拉桿帶動鎖舌離開卡位槽,并同時通過拉桿使得活動臂轉動從而使得臺面轉動,整個操作過程中各部件之間的移動行程較長,不僅使用不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工作臺的操作穩定性;且轉動機構為兩個并對稱布置,其中任意一個出現故障都將影響工作臺的正常使用。
因此,對于現有的可收折的桌子或工作臺,有待于做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現狀,提供一種使用方便、操作穩定性好、可靠性高的可收折的桌子。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可收折的桌子,包括面板及支撐件,所述面板通過一轉動機構能轉動的設于支撐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動機構包括
第一安裝板,設于所述支撐件的頂部,該第一安裝板的上表面上具有向上延伸并間隔布置的第一側板、第二側板,對應的,所述面板的下表面上設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三側板、第四側板,第一銷軸穿過各側板將所述面板轉動連接在第一安裝板上;
摩擦片,能轉動的穿設于所述第一軸銷上,該摩擦片繞第一銷軸轉動狀態下允許面板相對于支撐件翻轉;
限位組件,設于面板的下表面與第一安裝板之間并用以限制摩擦片繞第一軸銷轉動;以及
驅動組件,與所述限位組件傳動連接并用以取消或恢復限位組件對摩擦片的限位作用。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摩擦片的頂部與所述面板的下表面相抵,該摩擦片的底部與第一安裝板的上表面之間形成有一間隙。
作為改進,所述限位組件包括套筒、第二銷軸及彈簧,所述套筒設于摩擦片的一側并與第一安裝板連接,所述第二銷軸穿設于套筒中并一端伸出套筒穿過摩擦片布置,所述彈簧套置在第二銷軸外周并使摩擦片始終保持與套筒端部相抵的趨勢。
優選地,所述第二銷軸上穿過摩擦片的端部設置有能將摩擦片約束在第二銷軸上的限位螺母;所述第二銷軸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一擋部,所述套筒內靠近摩擦片設置有供第二銷軸穿過的第二擋部,所述彈簧的一端與第一擋部相抵,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與第二擋部相抵。采用上述限位組件結構,在彈簧的作用下,摩擦片保持與套筒端部相抵,此時可限制摩擦片轉動,進而限制面板相對于支撐件翻轉;在彈簧被壓縮時,套筒位置不變,而第二銷軸穿過摩擦片的一端處于松動狀態,此時摩擦片可繞第一銷軸轉動,即允許面板相對于支撐件翻轉。
優選地,所述摩擦片上開設有供第二銷軸穿過的第一通孔,且該第一通孔成型為與所述摩擦片的轉動角度相符的弧狀腰形孔。采用這樣結構,一方面可通過弧狀腰形孔與第二軸銷的配合關系提高面板翻轉的穩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腰形孔的長度限制面板的翻轉角度。
進一步改進,所述驅動組件包括控制線、連接臂及抵壓件,所述控制線的一端為操控端,所述控制線的另一端與連接臂的一端連接,所述連接臂的另一端與抵壓件連接,所述抵壓件伸入套筒內并與第二銷軸的端部相抵。
優選地,所述套筒端部開有垂直軸向布置的定位孔,對應的,所述抵壓件上開有與該定位孔相對應的第二通孔,第三銷軸穿過所述定位孔及第二通孔將抵壓件能轉動的約束在套筒內;所述抵壓件的外側面通過一連桿與連接臂連接。上述控制線指剎車線,剎車線的操控端與一設于面板下表面上的撥動件連接,操作撥動件即可實現剎車線的伸縮動作,當控制線拉緊時,通過連接臂帶動連桿進而帶動抵壓件相對于第三銷軸轉動,抵壓件的一側即向套筒內側偏移,從而對第二銷軸的端部產生朝向摩擦片的抵壓作用,進而使摩擦片與筒體之間產生松動;當控制線恢復原位時,即取消了抵壓件對第二銷軸的抵壓作用,摩擦片再次與套筒之間處于鎖緊狀態。
作為優選,所述第三側板的內側設置有平行于第一銷軸布置的第四銷軸,該第四銷軸穿過所述摩擦片的頂部將摩擦片約束在面板的下表面上。采用這樣的結構,以增加摩擦片與面板之間的相對穩定性。
優選地,所述第一銷軸的外周套置有一扭簧,該扭簧的一端與面板的下表面相抵,該扭簧的另一端與第一安裝板的上表面相抵。設置該扭簧,可在面板翻折過程中對其產生一定的扭力,使面板翻折平穩。
為了便于裝配,所述面板的下表面上設置有與第一安裝板相對應的第二連接板,所述的第三側板、第四側板均位于第二連接板上。
在上述各優選方案中,所述的支撐件包括立柱及水平支撐板,所述立柱的上端與第一安裝板連接,所述水平支撐板能翻折的連接于立柱下端。當然,為了便于收納,也可以減小水平支撐板的面積,并在水平支撐板的邊緣設置能增加平穩性的支腳。
優選地,所述水平支撐板的上表面設置有向上延伸并具有頂部開口的第一連接部,對應的,所述立柱的下端設置有能轉動的插置于該第一連接部的頂部開口中的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及第二連接部的側壁上設置有能對二者的轉動位置進行定位的鎖緊螺母。采用上述結構,便于實現水平支撐板的收折。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更為合理的可收折的桌子,通過設置第一安裝板,增大了面板與支撐件之間的連接面,提高了面板相對于支撐件翻轉的平穩性;同時,利用摩擦片、限位組件及驅動組件對面板能否進行翻轉進行限制,從而避免了面板在非人為操作狀態下進行轉動,提高了桌子的可靠性;且摩擦片、限位組件與驅動組件之間配合緊湊,使用者在調節時整個反應行程較短,不僅使用方便、有效提高了桌子的操作穩定性,也避免了長行程、多部件之間配合易發生故障的問題,進一步提高了桌子的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支撐件的部分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的分解圖;
圖6為圖5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部分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處于收折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8所示,本實施例的可收折的桌子包括面板1及支撐件2,面板1通過一轉動機構100能轉動的設于支撐件2上。支撐件2包括立柱21及水平支撐板22,立柱21的上端與面板1連接,水平支撐板22能翻折的連接于立柱21下端。具體的,水平支撐板22的上表面設置有向上延伸并具有頂部開口221的第一連接部222,對應的,立柱21的下端設置有能轉動的插置于該第一連接部222的頂部開口221中的第二連接部211,第一連接部222及第二連接部211的側壁上設置有能對二者的轉動位置進行定位的鎖緊螺母23。本實施例中的水平支撐板22的邊緣還設置能增加平穩性的支腳223。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4~7所示,轉動機構100包括第一安裝板3、第二安裝板4、摩擦片5、限位組件6及驅動組件7。其中,第一安裝板3設于立柱21的頂部,第二連接板4通過螺釘連接于面板1的下表面上。第一安裝板3的上表面上具有向上延伸并間隔布置的第一側板31、第二側板32,對應的,第二連接板4的下表面上設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三側板41、第四側板42,第一銷軸10穿過第一側板31、第二側板32、第三側板41、第四側板42將面板1轉動連接在第一安裝板3上。第一安裝板3與第二安裝板4之間形成有一安裝腔304,摩擦片5、限位組件6及驅動組件7的主體部分均設于該安裝腔304中。具體的,摩擦片5能轉動的穿設于第一銷軸10上,該摩擦片5的頂部與第二連接板4的下表面相抵,該摩擦片5的底部與第一安裝板3的上表面之間形成有一間隙,摩擦片5繞第一銷軸10轉動狀態下允許面板1相對于支撐件2翻轉。第三側板41的內側設置有平行于第一銷軸10布置的第四銷軸40,該第四銷軸40穿過摩擦片5頂部的通孔52將摩擦片5約束在第二連接板4的下表面上,而第四銷軸40的自由端與第二連接板4上翻折下來的連接片43連接。限位組件6用以限制摩擦片5繞第一軸銷10轉動,驅動組件7與限位組件6傳動連接并用以取消或恢復限位組件6對摩擦片5的限位作用。
如圖4~7所示,本實施例的限位組件6包括套筒61、第二銷軸62及彈簧63,第一安裝板3的上表面上設置有向上延伸的安裝架67,套筒61靠近摩擦片5橫向固定于該安裝架67上,套筒61的一端垂直正對摩擦片5的側面,第二銷軸62穿設于套筒61中并一端伸出套筒61穿過摩擦片5布置,彈簧63套置在第二銷軸62外周并使摩擦片5始終保持與套筒61端部相抵的趨勢。具體的,第二銷軸62上穿過摩擦片5的端部設置有能將摩擦片5約束在第二銷軸62上的限位螺母64;第二銷軸62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一擋部65,套筒61內靠近摩擦片5設置有供第二銷軸62穿過的第二擋部66,彈簧63的一端與第一擋部65相抵,彈簧63的另一端與第二擋部66相抵。摩擦片5上開設有供第二銷軸62穿過的第一通孔,且該第一通孔成型為與摩擦片5的轉動角度相符的弧狀腰形孔51。
如圖4~7所示,本實施例的驅動組件7包括控制線71、連接臂72及抵壓件73,該控制線71即為剎車線,控制線71的操控端與一設于面板1下表面上的撥動件74連接,該撥動件74通過一銷軸設于面板2的下表面上,且該銷軸上設置有扭簧,且撥動件74在扭簧的作用下始終保持使剎車線松動的狀態;控制線71的另一端與連接臂72的一端連接,連接臂72的另一端與抵壓件73連接,抵壓件73伸入套筒71內并與第二銷軸62的端部相抵。具體的,抵壓件73成型為圓柱狀,套筒71端部開有垂直軸向布置的定位孔711,對應的,抵壓件73上開有與該定位孔711相對應的第二通孔731,第三銷軸30穿過定位孔711及第二通孔731將抵壓件73能轉動的約束在套筒71內。抵壓件73的外側面通過一連桿75與連接臂72垂直連接。
如圖6、7所示,本實施例的摩擦片5可以為層疊布置的多片,以加強摩擦片5對面板1的限位作用;而相鄰兩摩擦片5之間還可以設置有聯動片50,該聯動片50的一端開有供第一軸銷10穿過的第三通孔,該聯動片50的另一端開有供第二銷軸62穿過的第四通孔,這樣,在扳動面板1使摩擦片5發生轉動時,聯動片50也隨之轉動,從而提高面板1翻折的穩定性。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銷軸10的外周套置有一扭簧20,該扭簧20的一端與第二連接板4的下表面相抵,該扭簧20的另一端與第一安裝板3的上表面相抵,以使面板1翻折平穩。第二安裝板4的后側還可以設置有便于扳動面板1翻轉的把手44。
本實施例中的桌子還可以設置有能調節桌子高度的伸縮機構,該伸縮機構優選采用可控式氣彈簧的結構來實現,操作方便。
使用本實施例可收折的桌子時,操作撥動件74將控制線71收緊,控制線71的端部即將連接臂72向外拉動,從而通過連桿75帶動抵壓塊73相對于第三銷軸30發生偏轉,抵壓塊73進而對第二軸銷62的端部產生抵壓力推動第二軸銷62壓縮彈簧63向第三側板41方向移動,此時,套筒71位置不變,而第二銷軸62穿過摩擦片5的一端為摩擦片5提供了活動空間,使摩擦片5與筒體71之間產生松動,摩擦片5可繞第一銷軸10轉動,扳動把手44根據需要使面板1相對于支撐件2進行翻轉,直至面板1處于收折或撐開狀態,操作完畢后,松開撥動件74,控制線71自動恢復松動狀態,取消了抵壓件73對第二銷軸62的抵壓作用,摩擦片5再次與套筒71之間處于鎖緊狀態,限制摩擦片5繞第一銷軸10轉動,從而限制面板1相對于支撐件2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