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吸塵器裝置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帶有手柄的吸塵器。
背景技術:
便攜式吸塵器的工作原理是吸塵器主機高速旋轉,從吸入口吸入空氣,使塵箱產生一定的真空,灰塵通過地刷、接管、手柄、軟管、主吸管進入塵箱中的濾塵袋,灰塵被留在濾塵袋內,過濾后的空氣進入電機,進入電機的空氣經電機流出。
上述便攜式吸塵器的缺點如下:
便攜式吸塵器的主機進氣道都是由集塵箱和機殼直接連接形成,中間沒有過渡件,而集塵箱和主機之間是吸塵器的重心位置,由于集塵箱和機殼直接連接,中間無一體的手柄,在設計手柄的時候,通常是放在主機或者放在集塵箱上,手柄不在整機的重心位置,導致提起整機時重心不穩,會偏向質量大的一方,導致整機在放置以及使用過程中容易晃動,同時用戶體驗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帶有手柄的吸塵器,以解決現有情況下,手柄不在整機的重心位置,導致提起整機時重心不穩,會偏向質量大的一方,導致整機在放置以及使用過程中容易晃動,同時用戶體驗差的問題,且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重心穩定,不會產生晃動。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帶有手柄的吸塵器,包括:主機箱、塵杯和手柄:
所述主機箱和塵杯通過風道連通;
所述手柄安裝在所述風道上。
進一步地,所述手柄兩端設置有把手槽,所述手柄頂部設有控制開關。
進一步地,所述主機箱包括帶有容納腔的外殼,所述容納腔內設有吸入裝置;
所述外殼一側設有與容納腔連通的進風口、出風口,另一側設有與容納腔連通的排風口,外殼頂部設有與容納腔連通的吸風口。
進一步地,還包括引風管,所述引風管裝置在容納腔內,其一端從進風口穿入,另一端從出風口穿出。
進一步地,所述塵杯包括儲塵筒和塵氣分離裝置,所述儲塵筒內設有卡槽,所述塵氣分離裝置安裝在卡槽內;
所述儲塵筒安裝在從進風口穿出的引風管上;
所述塵氣分離裝置包括機殼,所述機殼內裝置有濾芯罩,所述濾芯罩內安裝有濾芯,所述塵氣分離裝置的入口與從出風口穿出的引風管連通,所述塵氣分離裝置的出口通過風道與吸風口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儲塵筒與主機箱的外殼卡接。
進一步地,所述塵氣分離裝置與風道為旋緊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風道與主機箱的吸風口為轉動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外殼兩側分別連接有滾輪。
進一步地,所述外殼內還架設有用于保護吸入裝置的過濾器。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帶有手柄的吸塵器具有以下優勢: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帶有手柄的吸塵器,風道使得主機箱與裝置在儲塵筒上方的塵氣分離裝置相連通,風道頂部設置有一體式的手柄,風道不但起到通風的作用,也能起到儲塵筒與主機箱的連接作用,同時也是整個吸塵器的手柄承載體,起到支撐和平衡整個吸塵器的作用,而且在提起或放置吸塵器時,重心設置在儲塵筒和主機箱中間,重心平穩,吸塵器不會產生晃動。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帶有手柄的吸塵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帶有手柄的吸塵器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主機箱; 20-塵杯; 30-風道;
40-手柄; 50-引風管; 60-滾輪;
11-吸入裝置; 12-容納腔; 13-外殼;
14-過濾器;
131-進風口; 132-出風口; 133-排風口;
134-吸風口;
21-儲塵筒; 22-塵氣分離裝置;
221-機殼; 222-濾芯罩; 223-濾芯;
224-入口; 225-出口;
41-把手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帶有手柄的吸塵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帶有手柄的吸塵器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帶有手柄的吸塵器,包括:主機箱10、塵杯20和手柄40:
所述主機箱10和塵杯20通過風道30連通;
所述手柄40安裝在所述風道30上。
進一步地,所述手柄40兩端設置有把手槽41,所述手柄40頂部設有控制開關。
進一步地,所述主機箱10包括帶有容納腔12的外殼13,所述容納腔12內設有吸入裝置11;
所述外殼13一側設有與容納腔12連通的進風口131、出風口132,另一側設有與容納腔12連通的排風口133,外殼13頂部設有與容納腔12連通的吸風口134。
進一步地,還包括引風管50,所述引風管50裝置在容納腔12內,其一端從進風口131穿入,另一端從出風口132穿出。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引風管50與進風口131、出風口132的連接處均為通過密封件密封。
進一步地,所述塵杯20包括儲塵筒21和塵氣分離裝置22,所述儲塵筒21內設有卡槽,所述塵氣分離裝置22安裝在卡槽內;
所述儲塵筒21安裝在從進風口131穿出的引風管50上;
所述塵氣分離裝置22包括機殼221,所述機殼221內裝置有濾芯罩222,所述濾芯罩222內安裝有濾芯223,所述塵氣分離裝置22的入口224與從出風口132穿出的引風管50連通,所述塵氣分離裝置22的出口225通過風道30與吸風口134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儲塵筒21與主機箱10的外殼13卡接。
進一步地,所述塵氣分離裝置22與風道30為旋緊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風道30與主機箱10的吸風口134為轉動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外殼13兩側分別連接有滾輪60。
進一步地,所述外殼13內還架設有用于保護吸入裝置11的過濾器。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吸入裝置11一般為電機帶動葉輪轉動,使主機箱10內形成真空環境,以吸入塵氣。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帶有手柄的吸塵器,吸塵器工作時,通過引風管50帶動塵氣進入塵氣分離裝置22過濾后,使得大部分塵土進入儲塵筒21,直徑較小的塵土和氣體混合物進入風道30,經過吸入裝置11上方設置最后一道過濾器14,最后的氣體經由排風口133排出。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帶有手柄的吸塵器,風道30使得主機箱10與裝置在儲塵筒21上方的塵氣分離裝置22相連通,風道30頂部設置有一體式的手柄40,風道30不但起到通風的作用,也能起到儲塵筒21與主機箱10的連接作用,同時也是整個吸塵器的手柄40承載體,起到支撐和平衡整個吸塵器的作用,而且在提起或放置吸塵器時,重心設置在儲塵筒21和主機箱10中間,重心平穩,吸塵器不會產生晃動。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