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廚房用具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烹飪器具的上蓋組件及一種烹飪器具。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的電壓力鍋等烹飪器具中設置有零壓浮子,在烹飪器具烹飪過程中,零壓浮子可受鍋內氣壓驅動上浮以進行開蓋阻擋,而在烹飪器具烹飪結束后,零壓浮子受自身重力作用下落以解除開蓋阻擋,且此時,外部環境可通過零壓浮子孔與鍋內環境保持連通,但其中,零壓浮子的上浮和下落動作依賴于鍋內環境壓力和零壓浮子重力,這不利于產品的功能拓展。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至少之一,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烹飪器具的上蓋組件。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烹飪器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烹飪器具的上蓋組件,包括:蓋本體,設有適于與所述烹飪器具的鍋體可轉動連接的轉接部,所述蓋本體上設置有活動通道和出汽口;浮子,可活動地安裝在所述活動通道內;第一配合件,位于所述蓋本體上;動力裝置,用于推動所述第一配合件由所述活動通道外部運動至所述活動通道內部;第二配合件,設置在所述浮子上,當所述第一配合件位于所述活動通道內時,所述第一配合件和所述第二配合件以磁性相吸或磁性相斥的方式配合形成限定機構,所述限定機構用于將所述浮子限定在上浮位置以使所述出汽口與所述烹飪器具的烹飪腔室隔斷。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烹飪器具的上蓋組件,可通過控制動力裝置強制驅動浮子至上浮位置,這樣,在烹飪器具烹飪結束或在需要對烹飪腔室內的食物保鮮時,無需依賴于烹飪腔室內的壓力條件即可控制浮子上浮,實現根據使用需求強制阻斷烹飪腔室與外接環境之間的連通使烹飪腔室保持密封,從而使產品具備對食物保鮮的功能,更能迎合消費者需求。
更具體而言,本方案中動力裝置驅動第一配合件位于活動通道內時,第一配合件可與第二配合件磁性相吸或磁性相斥,利用兩者間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可強制驅動浮子至上浮位置,使浮子將出汽口與烹飪器具的烹飪腔室隔斷,相對于現有技術中浮子依靠烹飪器具內氣壓驅動上升的方案而言,本方案中實現控制浮子上升無需依賴于烹飪腔室內的氣壓條件,這樣,可實現根據需求自主控制產品執行保鮮功能,此外,在烹飪腔室內的升壓階段,也可利用動力裝置輔助驅動浮子克服其重力上浮,這樣可以相對放寬對浮子重量的精度要求,提高良品率;另外,本方案中,在需要控制產品進行保鮮時,動力裝置驅動第一配合件進入活動通道內,而作為動力源的動力裝置始終位于活動通道外,這樣可以避免活動通道內的水汽與動力裝置直接接觸存在安全隱患,提升產品的安全性。
另外,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實施例中的烹飪器具的上蓋組件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征: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配合件和所述第二配合件中的一個為磁鐵或第一電磁鐵,另一個為鐵塊。
在本方案中,設置第一配合件和第二配合件中的至少一個為磁鐵,另一個為鐵塊,這樣,在第一配合件進入到活動通道內時,可以利用磁鐵和鐵塊之間的相互吸引力驅動浮子上浮至上浮位置;或者,設置第一配合件和第二配合件中的一個為第一電磁鐵,另一個為鐵塊,這樣,在第一配合件位于活動通道內、且第一電磁鐵處于通電狀態時,可以利用第一電磁鐵和鐵塊之間的相互吸引力驅動浮子上浮至上浮位置,此處,由于實現驅動浮子運動至上浮位置需要兩個控制條件同時滿足,可以保證控制的準確性。
當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例如,還可設置第一配合件和第二配合件為極性相反的兩個磁鐵,這樣,在第一配合件位于活動通道內時,可以利用兩個磁鐵之間的相互斥力反向驅動浮子上浮至上浮位置;或者,也可設置第一配合件和第二配合件中的一個為第一電磁鐵,另一個為磁鐵,通過控制第一電磁鐵的電流方向可以實現第一電磁鐵與磁鐵磁性相吸以驅動浮子上浮至上浮位置,或通過控制第一電磁鐵的電流方向可以實現第一電磁鐵與磁鐵磁性相斥以反向驅動浮子上浮至上浮位置。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烹飪器具的上蓋組件還包括:彈性復位件,抵靠在所述蓋本體與所述第一配合件之間,所述彈性復位件用于提供一個使所述第一配合件退出所述活動通道的彈性應力。
在本方案中,設置彈性復位件支撐在蓋本體與第一配合件之間,在動力裝置對第一配合件的驅動力撤除時,利用彈性復位件的彈性恢復力可驅動第一配合件退出活動通道,使第一配合件與第二配合件之間磁性相吸或磁性相斥的相互作用關系解除,這樣,浮子可在自身重力驅使下下落以使上蓋組件能夠被正常打開,其中,利用彈性復位件進行復位驅動的結構具有復位控制準確性和及時性,且該結構簡單,可以降低產品的成本。
優選地,所述彈性復位件為彈簧、彈片或彈性橡膠件等。
當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其中,可不設置彈性復位件,例如,還可采用動力裝置反向驅動第一配合件的方式實現驅動第一配合件退出活動通道。
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活動通道的側壁上設置有開孔,所述第一配合件可滑動地配合在所述開孔內,且所述第一配合件能夠從所述開孔進入所述活動通道內或從所述開孔退出所述活動通道。
在本方案中,在活動通道的側壁上設置開孔,且使第一配合件可滑動地配合在開孔內,一方面,開孔可作為第一配合件進出活動通道的甬道,使第一配合件大致沿活動通道的徑向進出活動通道,對于第一配合件退出活動通道的過程,該結構設計使得相互吸合固定的第一配合件和第二配合件可沿兩者的相貼合的表面的平行方向分離,相對于第一配合件和第二配合件沿兩者的相貼合的表面的垂直方向分離的方案而言,本設計中第一配合件和第二配合件的分離過程更容易,可以降低驅動第一配合件退出活動通道時所需的驅動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對降低了動力裝置處的動力輸出以達到節約能耗的目的;另一方面,開孔可以對第一配合件進行運動限位,可以避免第一配合件偏離設定運動軌跡的問題,從而可以有效保證第一配合件和第二配合件之間吸引力或排斥力對浮子上浮動作的驅動效果。
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第一配合件位于所述活動通道內時處于所述浮子的上方,所述浮子的上端設置有所述第二配合件,所述第二配合件與所述第一配合件以磁性相吸的方式配合形成所述限定機構。
在本方案中,將第二配合件設置在浮子的上端,這樣可使浮子的重心位于第二配合件的下側,在利用第一配合件和第二配合件之間的吸引力提升浮子的過程中,可以避免因浮子傾斜導致浮子在活動通道內卡頓的問題,提高浮子沿活動通道運動的順暢性。
當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其中,也可設置第一配合件位于活動通道內時處于浮子上的第二配合件的下方,這樣,可以實現利用第一配合件與第二配合件以磁性相斥的方式配合形成所述限定機構。
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動力裝置包括:第二電磁鐵,與所述第一配合件連接,所述第二電磁鐵通電時驅動所述第一配合件在所述蓋本體上直線滑動,使所述第一配合件由所述活動通道外部運動至所述活動通道內部。
在本方案中,通過控制第二電磁鐵的通、斷電可以實現控制其對第一配合件驅動力的有無,這樣的控制方式具有控制準確、響應迅速的優點,可以提高對浮子運動控制的準度和效率,提高產品的使用體驗。
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烹飪器具的上蓋組件還包括:主控制器,分別與所述烹飪器具的電源電路和所述第二電磁鐵電連接,用于在接收到烹飪結束提醒或保鮮命令時控制所述電源電路向所述第二電磁鐵給電。
在本方案中,設置主控制器根據烹飪結束提醒控制電源電路向第二電磁鐵給電,具體地,烹飪結束提醒可以來自如計時器或主控制器內置的烹飪程序,在烹飪器具執行烹飪功能的結束時刻,主控制器接收到該烹飪結束提醒并控制電源電路向第二電磁鐵給電,使第二電磁鐵在通電狀態下驅動第一配合件伸入活動通道內,這樣可以使產品實現在烹飪結束后自動進入保鮮狀態,提高產品的智能化;或者,設置主控制器根據保鮮命令控制電源電路向第二電磁鐵給電,具體地,保鮮命令可以來自于操作面板上用戶的輸入信息、來自于產品相應工作模式下的設定程序或來自于移動終端,任何時刻下,主控制器只要接收到該保鮮命令便即刻控制電源電路向第二電磁鐵給電,使第二電磁鐵在通電狀態下驅動第一配合件伸入活動通道內,這樣,用戶可根據使用需求對產品的保鮮功能進行選擇,使產品的使用更為靈活舒適。
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烹飪器具的上蓋組件還包括:輸入裝置,與所述主控制器電連接,用于檢測所述烹飪器具的操作面板相應位置處受到的按壓操作或觸摸操作,并在檢測到所述按壓操作或所述觸摸操作時向所述主控制器發送所述保鮮命令。
在本方案中,設置輸入裝置用于向主控制器發送保鮮命令,這樣,用戶可根據使用需求實時對產品的保鮮功能進行選擇,使產品的使用更為靈活舒適。
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所述烹飪器具的上蓋組件還包括:浮子座,安裝在所述活動通道的底端,所述浮子座上設置有通孔,所述浮子貫穿所述通孔;密封件,設置在所述浮子上,且所述浮子位于所述上浮位置時,所述密封件與所述浮子座相抵靠并密封所述通孔。
在本方案中,在浮子上設置密封件,并在浮子上浮時使密封件與浮子座相抵靠并密封浮子座上的通孔,這樣,可以避免烹飪腔室內的水汽沿通孔進入到活動通道內,確保對烹飪腔室的密封可靠性,提升產品的保鮮效果。
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烹飪器具,包括:鍋體;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的烹飪器具的上蓋組件,所述上蓋組件能夠與所述鍋體蓋合以圍設出烹飪腔室。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烹飪器具,通過設置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的烹飪器具的上蓋組件,從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可選地,烹飪器具為電飯煲、電壓力鍋或電燉鍋。
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所述烹飪器具在第一狀態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所示A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所述烹飪器具在第二狀態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所示B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其中,圖1至圖4中的附圖標記與部件名稱之間的對應關系為:
100烹飪器具,10上蓋組件,11蓋本體,111內蓋,112鍋蓋,113活動通道,114出汽口,115開孔,12浮子,13第一配合件,14第二電磁鐵,15第二配合件,16浮子座,17密封件,18彈簧,20鍋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來實施,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下面參照圖1至圖4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所述烹飪器具及其上蓋組件。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烹飪器具的上蓋組件10包括:蓋本體11、浮子12、第一配合件13、動力裝置和第二配合件15。
具體地,蓋本體11設有適于與烹飪器具的鍋體20可轉動連接的轉接部,蓋本體11上設置有活動通道113和出汽口114;浮子12可活動地安裝在活動通道113內;第一配合件13位于蓋本體11上;動力裝置與第一配合件13連接,用于推動第一配合件13由活動通道113外部運動至活動通道113內部;第二配合件15設置在浮子12上,當第一配合件13位于活動通道113內時,第一配合件13和第二配合件15以磁性相吸或磁性相斥的方式配合形成限定機構,限定機構用于將所述浮子12限定在上浮位置以使出汽口114與烹飪器具100的烹飪腔室隔斷。
具體地,浮子12上設置有浮子孔,如圖4所示,浮子12下落時一端伸出活動通道113,此時,烹飪腔室通過浮子孔與出汽口114形成連通,而如圖2所示,當浮子12上浮至上浮位置時,浮子12回到活動通道內,此時,浮子孔與烹飪腔室不連通,使烹飪腔室與出汽口114之間被浮子隔斷。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烹飪器具的上蓋組件10,可通過控制動力裝置強制驅動浮子12至上浮位置,這樣,在烹飪器具100烹飪結束或在需要對烹飪腔室內的食物保鮮時,無需依賴于烹飪腔室內的壓力條件即可控制浮子12上浮,實現根據使用需求強制阻斷烹飪腔室與外接環境之間的連通使烹飪腔室保持密封,從而使產品具備對食物保鮮的功能,更能迎合消費者需求。
更具體而言,本方案中動力裝置驅動第一配合件13進入到活動通道113內時,第一配合件13可與第二配合件15磁性相吸或磁性相斥,利用兩者間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可強制驅動浮子12至上浮位置,使浮子12將出汽口114與烹飪器具100的烹飪腔室隔斷,相對于現有技術中浮子12依靠烹飪器具100內氣壓驅動上升的方案而言,本方案中實現控制浮子12上升無需依賴于烹飪腔室內的氣壓條件,這樣,可實現根據需求自主控制產品執行保鮮功能,此外,在烹飪腔室內的升壓階段,也可利用動力裝置輔助驅動浮子12克服其重力上浮,這樣可以相對放寬對浮子12重量的精度要求,提高良品率;另外,本方案中,在需要控制產品進行保鮮時,動力裝置驅動第一配合件13進入活動通道113內,而作為動力源的動力裝置始終位于活動通道113外,這樣可以避免活動通道113內的水汽與動力裝置直接接觸存在安全隱患,提升產品的安全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配合件13和第二配合件15中的一個為磁鐵或第一電磁鐵,另一個為鐵塊。
在本方案中,設置第一配合件13和第二配合件15中的至少一個為磁鐵,另一個為鐵塊,這樣,在第一配合件13位于活動通道113內時,可以利用磁鐵和鐵塊之間的相互吸引力驅動浮子12上浮至上浮位置;或者,設置第一配合件13和第二配合件15中的一個為第一電磁鐵,另一個為鐵塊,這樣,在第一配合件13位于活動通道內、且第一電磁鐵處于通電狀態時,可以利用第一電磁鐵和鐵塊之間的相互吸引力驅動浮子12上浮至上浮位置,此處,由于實現驅動浮子12運動至上浮位置需要兩個控制條件同時滿足,可以保證控制的準確性。
當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例如,還可設置第一配合件13和第二配合件15為極性相反的兩個磁鐵,這樣,在第一配合件13位于到活動通道內時,可以利用兩個磁鐵之間的相互斥力反向驅動浮子12上浮至上浮位置;或者,也可設置第一配合件13和第二配合件15中的一個為第一電磁鐵,另一個為磁鐵,通過控制第一電磁鐵的電流方向可以實現第一電磁鐵與磁鐵磁性相吸以驅動浮子12上浮至上浮位置,或通過控制第一電磁鐵的電流方向可以實現第一電磁鐵與磁鐵磁性相斥以反向驅動浮子12上浮至上浮位置。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4所示,烹飪器具100的上蓋組件10還包括彈簧18,具體地,彈簧18抵靠在蓋本體11與第一配合件13之間,用于提供一個使第一配合件13退出活動通道113的彈性應力。
在本方案中,設置彈簧18支撐在蓋本體11與第一配合件13之間,在動力裝置對第一配合件13的驅動力撤除時,利用彈簧18的彈性恢復力可驅動第一配合件13退出活動通道113,使第一配合件13與第二配合件15之間磁性相吸或磁性相斥的相互作用關系解除,這樣,浮子12可在自身重力驅使下下落以使上蓋組件10能夠被正常打開,其中,利用彈簧18進行復位驅動的結構具有復位控制準確性和及時性,且該結構簡單,可以降低產品的成本。當然,也可利用彈片或彈性橡膠件替換本實施例中的彈簧18,甚至,也可不設置該彈簧18結構,而采用動力裝置反向驅動第一配合件13的方式實現驅動第一配合件13退出活動通道113。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4所示,活動通道113的側壁上設置有開孔115,第一配合件13可滑動地配合在開孔115內,且第一配合件13能夠從開孔115進入活動通道113內或從開孔115退出活動通道113。
在本方案中,在活動通道113的側壁上設置開孔115,且使第一配合件13可滑動地配合在開孔115內,一方面,開孔115可作為第一配合件13進出活動通道113的甬道,使第一配合件13大致沿活動通道113的徑向進出活動通道113,對于第一配合件13退出活動通道113的過程,該結構設計使得相互吸合固定的第一配合件13和第二配合件15可沿兩者的相貼合的表面的平行方向分離,相對于第一配合件13和第二配合件15沿兩者的相貼合的表面的垂直方向分離的方案而言,本設計中第一配合件13和第二配合件15的分離過程更容易,可以降低驅動第一配合件13退出活動通道113時所需的驅動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對降低了動力裝置處的動力輸出以達到節約能耗的目的;另一方面,開孔115可以對第一配合件13進行運動限位,可以避免第一配合件13偏離設定運動軌跡的問題,從而可以有效保證第一配合件13和第二配合件15之間吸引力或排斥力對浮子12上浮動作的驅動效果。
更具體而言,如圖1至圖4所示,第一配合件13呈L形,其第一端與動力裝置連接,且彈簧18抵靠在蓋本體11與第一配合件13的第一端之間,另外,第一配合件13的第二端配合在開孔115內并與開孔115形狀基本適配。動力裝置驅動第一配合件13時,第一配合件13沿開孔115的軸向運動,使第一配合件13的第一端壓縮彈簧18,而第一配合件13的第二端進入活動通道113內,當第一配合件13運動到位時,如圖2所示,彈簧18處于壓縮狀態,第一配合件13的第二端伸入活動通道113內且與第二配合件15磁性相吸或磁性相斥,以通過吸引力或斥力驅動浮子12上浮;動力裝置對第一配合件13的驅動力撤除時,彈簧18彈性恢復并驅動第一配合件13返回,如圖4所示,彈簧18處于原長狀態,使第一配合件13伸入活動通道113內的部分退出活動通道113。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4所示,動力裝置包括第二電磁鐵14,具體地,第二電磁鐵14與第一配合件13連接,第二電磁鐵14通電時驅動第一配合件13在蓋本體11上直線滑動,使第一配合件13由所述活動通道113外部運動至活動通道113內部。
優選地,如圖1至圖4所示,浮子12上設置的第二配合件15為永磁體,而第一配合件13為能夠與永磁體吸合的鐵質推桿,這樣可以避免第一配合件13運動過程中受上蓋組件10中其他鐵質體吸引造成干擾的問題,提高動力裝置對第一配合件13的驅動效率。
在本方案中,通過控制第二電磁鐵14的通、斷電可以實現控制其對第一配合件13驅動力的有無,這樣的控制方式具有控制準確、響應迅速的優點,可以提高對浮子12運動控制的準度和效率,提高產品的使用體驗。當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除此之外,還可采用電機與如凸輪、曲柄滑塊等傳動機構的組合結構實現驅動第一配合件13沿開孔115軸線運動的目的。另外,基于采用第二電磁鐵14對第一配合件13進行驅動的結構而言,也可不設置彈簧18對第一配合件13進行驅動回復,可以直接采用向第二電磁鐵14供入反向電流的方式,使第二電磁鐵14的磁極改變并反向驅動第一配合件13使第一配合件13復位,這樣,在不設置彈簧18的情況下也可實現驅動第一配合件13退出活動通道113。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烹飪器具100的上蓋組件10還包括主控制器(圖中未示出),具體地,主控制器分別與烹飪器具100的電源電路和第二電磁鐵14電連接,用于在接收到烹飪結束提醒或保鮮命令時控制電源電路向第二電磁鐵14給電。
在本方案中,設置主控制器根據烹飪結束提醒控制電源電路向第二電磁鐵14給電,具體地,烹飪結束提醒可以來自如計時器或主控制器內置的烹飪程序,在烹飪器具100執行烹飪功能的結束時刻,主控制器接收到該烹飪結束提醒并控制電源電路向第二電磁鐵14給電,使第二電磁鐵14在通電狀態下驅動第一配合件13伸入活動通道113內,這樣可以使產品實現在烹飪結束后自動進入保鮮狀態,提高產品的智能化;或者,設置主控制器根據保鮮命令控制電源電路向第二電磁鐵14給電,具體地,保鮮命令可以來自于操作面板上用戶的輸入信息、來自于產品相應工作模式下的設定程序或來自于移動終端,任何時刻下,主控制器只要接收到該保鮮命令便即刻控制電源電路向第二電磁鐵14給電,使第二電磁鐵14在通電狀態下驅動第一配合件13伸入活動通道113內,這樣,用戶可根據使用需求對產品的保鮮功能進行選擇,使產品的使用更為靈活舒適。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烹飪器具100的上蓋組件10還包括輸入裝置(圖中未示出),具體地,輸入裝置與主控制器電連接,用于檢測所述烹飪器具的操作面板相應位置處受到的按壓操作或觸摸操作,并在檢測到所述按壓操作或所述觸摸操作時向主控制器發送保鮮命令。
在本方案中,設置輸入裝置用于向主控制器發送保鮮命令,這樣,用戶可根據使用需求實時對產品的保鮮功能進行選擇,使產品的使用更為靈活舒適。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中,如圖1至圖4所示,蓋本體11包括內蓋111和鍋蓋112,內蓋111設置在鍋蓋112的上方,浮子12活動地安裝在鍋蓋112上,動力裝置及第一配合件13安裝在內蓋111上,其中,第一配合件13位于活動通道113內時處于浮子12的上方,浮子12的上端設置有第二配合件15,第二配合件15與第一配合件13以磁性相吸的方式配合形成限定機構,通過該限定機構將浮子12限定在上浮位置,以使烹飪器具100的烹飪腔室與出汽口隔斷。
在本方案中,將第二配合件15設置在浮子12的上端,這樣可使浮子12的重心位于第二配合件15的下側,在利用第一配合件13和第二配合件15之間的吸引力提升浮子12的過程中,可以避免因浮子12傾斜導致浮子12在活動通道113內卡頓的問題,提高浮子12沿活動通道113運動的順暢性。
當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其中,也可設置第一配合件13位于活動通道113內時處于浮子12上的第二配合件15的下方,這樣,可以實現利用第一配合件13與第二配合件15以磁性相斥的方式配合形成所述限定機構。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4所示,烹飪器具100的上蓋組件10還包括浮子座16和密封件17,具體地,浮子座16安裝在活動通道113的底端,浮子座16上設置有通孔,浮子12貫穿通孔;密封件17設置在浮子12上,且浮子12位于上浮位置時,密封件17與浮子座16相抵靠并密封通孔。
在本方案中,在浮子12上設置密封件17,并在浮子12上浮時使密封件17與浮子座16相抵靠并密封浮子座16上的通孔,這樣,可以避免烹飪腔室內的水汽沿通孔進入到活動通道113內,確保對烹飪腔室的密封可靠性,提升產品的保鮮效果。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烹飪器具100,包括:鍋體20和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的烹飪器具的上蓋組件10,上蓋組件10的蓋本體11通過轉接部與鍋體20實現可轉動連接,且上蓋組件10能夠與鍋體20蓋合以圍設出烹飪腔室。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烹飪器具100,通過設置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的烹飪器具100的上蓋組件10,從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烹飪器具及其上蓋組件,在浮子上安置一個磁鐵,然后將裝有磁鐵的浮子安裝在鍋蓋上,在內蓋上安裝一個電磁鐵,電磁鐵上固定有鐵推桿,在正常工作狀態下,鐵推桿在彈簧力作用下遠離浮子,電磁鐵與主控制器電連接,烹飪結束或需要保鮮時,主控制器給電磁鐵通電,產生推力,推動鐵推桿到浮子組件的上方,鐵與浮子上的磁鐵相吸,浮子不落下,鍋內的空氣與外部空氣不相通,鍋內食物處于保鮮狀態;需要開蓋享用食物時,主控制器給電磁鐵斷電,鐵推桿在彈簧力作用下自動復位,浮子組件在重力作用下自動落下,可以正常開蓋,本方案中,可通過控制動力裝置強制驅動浮子上浮,這樣,在烹飪器具烹飪結束或在需要對烹飪腔室內的食物保鮮時,無需依賴于烹飪腔室內的壓力條件即可控制浮子上浮,實現根據使用需求強制阻斷烹飪腔室與外接環境之間的連通使烹飪腔室保持密封,從而使產品具備對食物保鮮的功能,更能迎合消費者需求。
在本實用新型中,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術語“多個”則指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均應做廣義理解,例如,“連接”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相連”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單元必須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具體實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實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