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嬰幼兒背帶。
背景技術:
以往,當成人摟抱嬰幼兒等兒童時,使用嬰幼兒背帶。
作為這種嬰幼兒背帶,例如,提出了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25857 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3-162974號公報)、以及專利文獻 3(專利第5902265號)的各文獻中記載的嬰幼兒背帶。
其中,專利文獻1中,提出了為了能夠支撐兒童的頭部而設有頭支撐部、并且為使該頭支撐部處于豎立狀態而設有調節帶的嬰幼兒背帶。
另外,在專利文獻2和專利文獻3中,提出了以下的嬰幼兒背帶,其通過將設于兒童的襠部的上端的左右各自的突出部上的帶扣與設于左右的成人用肩帶和座椅上端的各接合部位上的帶扣連結,從而將兒童束縛于座椅和襠部之間。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2585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3-162974號公報
專利文獻3:專利第5902265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課題
這些專利文獻中記載的嬰幼兒背帶均是關于兒童在呈豎立的狀態下摟抱或者背著的情況僅假定兒童的重力作用于襠部側的狀態下的使用。
但是,在成人使用嬰幼兒背帶摟抱兒童的狀態下,諸如想要拾起落在成人的腳下的物品的情況等,成人處于前屈的狀態的情況下,存在兒童的重力作用于與襠部側不同的方向的情況。這樣的情況下,在上述的各專利文獻中記載的嬰幼兒背帶中,在成人處于前屈的狀態的情況下,存在兒童從頭部落下的風險。這種兒童從頭部落下的情況,在兒童為在成人前面相對面的“相對面摟抱”的情況、兒童為脊背面向成人側的“朝前摟抱”的情況、以及兒童為被成人背著的“背負”情況下,都同樣會成為問題。此外,在“背負”的情況下,由于兒童難以進入成人的視野,因此特別容易出現問題。
具體而言,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嬰幼兒背帶中,雖然設有用于調節頭支撐部的豎立狀態的調節帶,但是該調節帶被固定于掛在成人的肩部的成人用帶的中途位置。因此,兒童的頭部的周圍形成有擴展到成人的肩寬程度的空間,因此沒有形成用于防止上述的兒童從頭部落下的結構。
另外,在專利文獻2和專利文獻3記載的嬰幼兒背帶中,在兒童的襠部的上端,具有向左方向伸出并設有帶扣的部分以及向右方向伸出并設有帶扣的部分,但是該部分與左右的成人用肩帶和座椅上端的各接合部位連結。因此,與上述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嬰幼兒背帶同樣地,由于在兒童的頭部的周圍形成有擴展到成人的肩寬程度的空間,因此沒有形成用于防止上述的兒童從頭部落下的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課題是鑒于上述的問題點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夠抑制兒童從頭部脫落的嬰幼兒背帶。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第一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包括主體、第一成人用肩帶、第二成人用肩帶以及兒童用肩帶。第一成人用肩帶安裝于主體。第二成人用肩帶安裝于主體。兒童用肩帶從第一連接部位和第二連接部位之間延伸出。第一連接部位是主體和第一成人用肩帶的上方處的連接部位。第二連接部位是主體和第二成人用肩帶的上方處的連接部位。
該兒童用肩帶可由一個部件構成,也可以由兩個以上的多個部件構成。在由一個部件構成的情況下,例如,優選其兩端的一方構成為相對于主體可拆裝。另外,兒童用肩帶不需要設為將兒童的頸部的右側、左側以及前側相連,優選至少在兒童的左右的任一肩的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更優選地在兒童的左右的任一肩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此,在僅在兒童的左右肩的任一肩設有兒童用肩帶的情況下,優選地,第一連接部位和第二連接部位之間的部分的相反側的端部在從正面觀察時的左右方向的相同位置或者靠近兒童的中心側的位置上固定于其他的部分(嬰幼兒背帶上的其他的部分)。另外,在兒童用肩帶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設于兒童的左右雙肩的任一肩的情況下,可以是,左右的兒童用肩帶的端部彼此能夠連結,也可以是,左右的兒童用肩帶分別固定于不同的其他的部分(嬰幼兒背帶上的其他的部分)。在左右的兒童用肩帶分別固定于不同的其他的部分(嬰幼兒背帶上的其他的部分)的情況下,優選地,左右的兒童用肩帶中的至少任一者在從正面觀察時的左右方向的相同位置或者靠近兒童的中心側的位置上固定于其他的部分(嬰幼兒背帶上的其他的部分)。
通常,由于兒童的肩寬比成人的肩寬小,因此,如果將兒童用肩帶連接固定于成人用肩帶,則難以使兒童用肩帶位于兒童的肩部附近。
相對于此,在該嬰幼兒背帶中,兒童用肩帶設為從主體的上方的、第一成人用肩帶和第二成人用肩帶的各連接部位之間延伸出。在此,能夠使兒童用肩帶更可靠地位于兒童的肩部附近。因此,即使在使用時成人前屈,也能夠通過兒童用肩帶支撐兒童的肩部。
由此,能夠抑制兒童從頭部脫落。
第二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為第一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其還包括頸部周圍長度調整結構。頸部周圍長度調整結構能夠調整使包含兒童用肩帶的包圍兒童頸部周圍的部分靠近兒童的頸部周圍的程度。
在此,嬰幼兒背帶中的包圍兒童頸部周圍的部分只要包含兒童用肩帶,則不特別限定,還可以包含設為從兒童用肩帶和主體下方延伸出的襠部的上方部分。
對該頸部周圍長度調整結構沒有特別限定,可以由能夠調節兒童用肩帶自身長度的部件構成,在包括設為從主體下方延伸出的襠部的情況下,也可以構成為不能調節兒童用肩帶自身的長度且使將兒童用肩帶固定于襠部的位置可變(例如,使用尼龍搭扣或多個紐扣構成)。
在該嬰幼兒背帶中,由于能夠通過頸部周圍長度調整結構能夠調整包圍兒童頸部周圍的部分靠近兒童的頸部周圍的程度,因此能夠進行與兒童的大小相對應的調整,從而能夠更可靠地抑制兒童從頭部脫落。
此外,抑制兒童從頭部脫落的同時,還能夠不對兒童的肩周邊過度地緊固。
第三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為第二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其中,兒童用肩帶能夠調整長度。頸部周圍長度調整結構是通過調節兒童用肩帶的長度進行調整的調整結構。
在該嬰幼兒背帶中,通過調節兒童用肩帶的長度,能夠應對兒童的大小,由此能夠使兒童用肩帶位于靠近兒童的附近的位置。
第四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為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一項所述的嬰幼兒背帶,其中,還包括襠部和上下長度調整結構。襠部從主體的下方延伸出。上下長度調整結構能夠將兒童用肩帶的一部分卡止于襠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不同位置。
在該嬰幼兒背帶中,能夠根據兒童的大小改變兒童用肩帶相對于襠部的卡止位置。具體而言,在用于較大的兒童的情況下,使兒童用肩帶卡止在襠部的更上方的位置,在用于較小的兒童的情況下,使兒童用肩帶卡止在襠部的更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夠根據兒童的大小穩定地保持兒童。
第五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為第四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其中,襠部具有上方筒狀部、以及位于比上方筒狀部更靠下方的位置的至少一個下方筒狀部。上下長度調整結構是能夠將兒童用肩帶的一部分的穿過位置在上方筒狀部內和下方筒狀部內之間進行選擇的調整結構。
該襠部具有上方筒狀部和下方筒狀部,但是也可以在上方筒狀部、下方筒狀部的更上方、更下方或它們之間還具有其他筒狀部。另外,也可以構成為,多個筒狀部的邊界由尼龍搭扣或紐扣等固定件構成,可將多個筒狀部彼此相連變形為較大的筒狀部。
此外,為了在使兒童用肩帶穿過下方筒狀部的情況下能夠將上方筒狀部向兒童側或兒童側的相反側折疊,優選地,構成為上方筒狀部和下方筒狀部之間能夠彎折。此外,在將上方筒狀部向下方筒狀部彎折的情況下,在上方筒狀部兼具緩沖功能時,則優選向兒童側折入。
在該嬰幼兒背帶中,通過根據兒童的大小選擇使兒童用肩帶通過的襠部的筒狀部的穿過位置,能夠穩定地保持兒童。具體而言,在用于較大的兒童的情況下,將兒童用肩帶穿過上方筒狀部,在用于較小的兒童的情況下,將兒童用肩帶穿過下方筒狀部,由此能夠根據兒童的大小來穩定地保持兒童。
另外,通過使兒童用肩帶穿過襠部的筒狀部的內側,能夠降低兒童用肩帶卷繞于兒童的頸部的風險。
第六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為第五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其中,襠部構成為上方筒狀部比下方筒狀部壁厚更厚。
在該嬰幼兒背帶中,構成為襠部的上方筒狀部比下方筒狀部壁厚更厚。因此,在將兒童用肩帶穿過襠部的下方筒狀部進行使用的情況下,通過將上方筒狀部向兒童側折入來使用,由此能夠使與兒童接觸的部分變得柔軟。
第七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為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一項所述的嬰幼兒背帶,其中,兒童用肩帶具有位于第一成人用肩帶側的第一兒童用肩帶以及位于第二成人用肩帶側的第二兒童用肩帶。第一兒童用肩帶和第二兒童用肩帶構成為在主體側的相反側能夠連結和分開。
在該嬰幼兒背帶中,由于能夠將第一兒童用肩帶和第二兒童用肩帶分開,因此在分開的狀態下第一兒童用肩帶和第二兒童用肩帶能夠處于不連續的狀態。因此,在將第一兒童用肩帶和第二兒童用肩帶分開的狀態下,能夠降低長部件卷繞于兒童的風險。
第八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為第七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其中,還包括襠部。襠部從主體的下方延伸出。第一兒童用肩帶和第二兒童用肩帶在主體側的相反側經由安裝件能夠連結和分開。襠部具有能夠在內部收納安裝件的筒狀部。
此外,在此,襠部所具有的筒狀部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
在該嬰幼兒背帶中,在使用安裝件將第一兒童用肩帶和第二兒童用肩帶連結的情況下,能夠將該安裝件收納于襠部的筒狀部的內部。因此,即使在使用硬的材料的部件作為安裝件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該安裝件直接接觸兒童。
第九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為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一項所述的嬰幼兒背帶,其中,兒童用肩帶具有兒童用吊帶部和罩部。罩部比兒童用吊帶部的壁厚更厚,罩部覆蓋兒童用吊帶部的周圍。
在該嬰幼兒背帶中,使用為了抑制兒童從頭部脫落而配置在比成人用肩帶靠內側的位置的兒童用肩帶,在兒童的頸部周圍附近配置兒童用肩帶,形成兒童用肩帶容易接觸兒童的配置結構,即使在該情況下,通過設置壁厚的罩部,也能夠難以傷害兒童的肌膚。
第十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為第九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其中,罩部經由固定單元被定位固定于兒童用吊帶部。固定單元設于兒童側的相反側。
在該嬰幼兒背帶中,能夠使用固定單元將罩部固定于兒童用吊帶部。并且,由于確定罩部相對于兒童用吊帶部的位置的固定單元設于兒童側的相反側,因此能夠使固定單元不直接接觸兒童。
第十一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為第十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其中,固定單元構成為能夠改變并固定罩部相對于兒童用吊帶部的位置。
在該嬰幼兒背帶中,由于能夠改變并固定罩部相對于兒童用吊帶部的位置,因此能夠使兒童用吊帶部難以直接接觸兒童。
第十二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為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一項涉及的嬰幼兒背帶,其中,還包括襠部和座部座墊。襠部從主體的下方延伸出。座部座墊鋪在兒童的臀部下進行使用。座部座墊具有能夠使襠部穿過內側的座墊帶部。
在該嬰幼兒背帶中,通過使襠部穿過設于座部座墊的座墊帶部的內側,能夠將座部座墊安裝固定。
第十三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為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一項涉及的嬰幼兒背帶,其中,還包括成人用腰帶。成人用腰帶設于主體的下方,并具有能夠調整成人的腰圍的長度的成人用腰圍長度調整結構。第一成人用肩帶具有第一成人用吊帶部和第一成人用壁厚部。第一成人用吊帶部具有能夠調整長度的第一成人用吊帶部長度調整結構。第一成人用壁厚部被構成為比第一成人用吊帶部壁厚更厚。第一成人用吊帶部的最大長度為第一成人用壁厚部的長度的80%以上。第二成人用肩帶具有第二成人用吊帶部和第二成人用壁厚部。第二成人用吊帶部具有能夠調整長度的第二成人用吊帶部長度調整結構。第二成人用壁厚部被構成為比第二成人用吊帶部壁厚更厚。第二成人用吊帶部的最大長度為第二成人用壁厚部的長度的 80%以上。第一成人用吊帶部和第二成人用吊帶部均設于能夠穿過成人用腰帶的內側的位置。
此外,更優選地,第一成人用吊帶部的最大長度為第一成人用壁厚部的長度的100%以上,更優選地,第二成人用吊帶部的最大長度為第二成人用壁厚部的長度的100%以上。此外,更優選地,第一成人用吊帶部的最大長度為第一成人用壁厚部的長度的200%以下,更優選地,第二成人用吊帶部的最大長度為第二成人用壁厚部的長度的200%以下。
在該嬰幼兒背帶中,使用成人用吊帶部長度調整結構延長成人用吊帶部的長度,并使成人用吊帶部穿過使用成人用腰圍長度調整結構將內周縮小后的成人用腰帶的內側,通過設為該狀態,能夠以橫抱兒童的形式使用嬰幼兒背帶。
第十四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為第十三方面的嬰幼兒背帶,其中,第一成人用吊帶部的最大長度為第一成人用壁厚部的長度的100%以上。第二成人用吊帶部的最大長度為第二成人用壁厚部的長度的100%以上。第一成人用吊帶部的最大長度為第一成人用壁厚部的長度的200%以下。第二成人用吊帶部的最大長度為第二成人用壁厚部的長度的200%以下。
在該嬰幼兒背帶中,使用成人用吊帶部長度調整結構延長成人用吊帶部的長度,并使成人用吊帶部穿過使用成人用腰圍長度調整結構將內周縮小后的成人用腰帶的內側,在設為該狀態的情況下,能夠以橫抱兒童的形式更穩定地使用嬰幼兒背帶。
第十五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為第五方面或第六方面的嬰幼兒背帶,其中,兒童用肩帶具有位于第一成人用肩帶側的第一兒童用肩帶以及位于第二成人用肩帶側的第二兒童用肩帶。第一兒童用肩帶和第二兒童用肩帶被構成為在主體側的相反側經由安裝件能夠連結和分開。上下長度調整結構是能夠在將安裝件收納于上方筒狀部內和將安裝件收納于下方筒狀部內之間進行選擇的調整結構。
在該嬰幼兒背帶中,通過根據兒童的大小來選擇將安裝件收納于襠部的上方筒狀部內和將安裝件收納于下方筒狀部內,能夠穩定地保持兒童。而且,安裝件收納于上方筒狀部內或下方筒狀部內,由此能夠防止安裝件直接接觸兒童,并且能夠減小兒童用肩帶卷繞于兒童的頸部的風險。
第十六方面涉及的嬰幼兒背帶為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嬰幼兒背帶,其中,還包括從主體的下方延伸出的襠部。包圍兒童的頸部周圍的部分由主體、兒童用肩帶以及襠部構成。
在該嬰幼兒背帶中,構成包圍兒童頸部周圍的部分的主體、兒童用肩帶以及襠部靠近兒童頸部周圍的程度能夠通過頸部周圍長度調整結構調節。因此,能夠將主體、兒童用肩帶以及襠部一起,根據兒童的大小進行調整,由此能夠更可靠地抑制兒童從頭部脫落,還能夠不對兒童的肩部周邊過度地緊固。
實用新型的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涉及的嬰幼兒背帶中,能夠抑制兒童從頭部脫落。
附圖說明
圖1是嬰幼兒背帶的從后面觀察時的俯視圖。
圖2是嬰幼兒背帶的從正面觀察時的俯視圖。
圖3是嬰幼兒背帶的使用狀態的外觀立體圖。
圖4是表示在襠部的上方筒狀部的內部緊固有兒童用帶扣的狀態的說明圖。
圖5是表示在兒童用吊帶部上安裝有罩部的狀態的外觀圖。
圖6是將兒童用肩帶穿過襠部的上方筒狀部的情況的外觀圖。
圖7是將兒童用肩帶穿過襠部的下方筒狀部的情況的說明圖。
圖8是兜頭帽的外觀俯視圖。
圖9是插墊的外觀俯視圖。
圖10是座部座墊的外觀立體圖。
圖11是表示插墊的安裝狀態的俯視圖。
圖12是表示插墊和座部座墊的安裝狀態的側視圖。
圖13是說明在橫抱狀態下使用嬰幼兒背帶的情況的狀態的外觀立體圖(插墊附設的狀態)。
圖14是表示在成人處于前屈的情況下通過第一兒童用肩帶、第二兒童用肩帶以及襠部支撐兒童時的變形的說明圖。
圖15是表示變型例A涉及的兒童用肩帶和襠部的俯視圖。
圖16是表示變型例B涉及的襠部的俯視圖。
圖17是表示變型例C涉及的襠部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涉及的嬰幼兒背帶 100。此外,以下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例子,本實用新型不限于這些例子。
(1)嬰幼兒背帶100的概略構成
嬰幼兒背帶100基本上以兒童介入嬰幼兒背帶100和成人之間的姿態縱向摟抱兒童的方式進行使用。雖然不特別限定,但是嬰幼兒背帶100可用于出生后1個月到36個月的嬰幼兒等兒童。
此外,將在下面進行敘述,本實施方式的嬰幼兒背帶100也能夠通過使其變形而以橫向摟抱兒童的方式使用。以下,首先,以縱向摟抱兒童的情況為主進行說明。
嬰幼兒背帶100主要以從成人的前側固定于肩和腰的方式進行使用。
嬰幼兒背帶100如圖1從后面觀察時的俯視圖和圖2從正面觀察時的俯視圖所示,主要包括主體70、成人用腰帶50、成人用肩帶30、40、兒童用肩帶10、20、襠部60、兜頭帽80、作為可選部件的座部座墊91以及插墊95等。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嬰幼兒背帶100中,兒童用肩帶10、20(除下述的第一罩部15和第二罩部25以外)、成人用肩帶30、40、成人用腰帶 50、以及襠部60以縫合而不能拆卸下來的方式連接于主體70。
(2)主體70
主體70在使用時主要以覆蓋成人的前側的腰部的上方且頸部下方的部分的方式展開。主體70主要由布構成。
主體70上設有換氣窗71、換氣窗拉鏈72、小物品容納部73、口袋 74、兜頭帽安裝紐扣76等。
為了能夠確保通氣性,換氣窗71被設為網狀,并設于主體70的中央附近的成人側。
換氣窗拉鏈72沿著換氣窗71的外周設置,并且以能夠通過位于換氣窗71的成人側的相反側的主體70的一部分堵塞或開放換氣窗71的方式設于它們之間。
對小物品容納部73而言,通過在比位于換氣窗71的成人側的相反側的主體70的一部分更靠近成人側的相反側的位置上設置布,構成小物品容納部73。此外,小物品容納部73的上端邊緣構成為可通過拉鏈開閉。
口袋74設于比小物品容納部73更靠成人側的相反側的位置。
兜頭帽安裝紐扣76設于主體70的上端即成人側的相反側,并且能夠安裝下述的兜頭帽80。
(3)成人用腰帶50
成人用腰帶50是用于將嬰幼兒背帶100固定于成人的腰部的部件,并且設置為在比主體70的下端更靠下方的位置向左右展開。
成人用腰帶50具有腰帶主體51、腰吊帶52、第一腰帶扣53(成人用腰圍長度調整結構)、以及第二腰帶扣54。
腰帶主體51具有從主體70的下端邊緣向下延伸的部分、以及向左右延伸的部分。該腰帶主體51是當成人穿著嬰幼兒背帶100時與成人的腰周圍直接接觸的部分,并夾置緩沖材料而構成為厚壁。
腰吊帶52是從腰帶主體51的左側(從成人側觀察左側)的端部進一步向左側延伸設置的吊帶,并且構成為比腰帶主體51薄。此外,腰吊帶 52的一部分設置為在腰帶主體51的成人側的相反側沿左右重疊。腰吊帶 52被編織入樹脂纖維而構成。
第一腰帶扣53安裝于腰吊帶52的腰帶主體51側的端部的相反側即腰吊帶52的中途位置。該第一腰帶扣53上,為了能夠變更第一腰帶扣53 在腰吊帶52的長度方向的位置,設有調節器。
第二腰帶扣54設于腰帶主體51的右側(從成人觀察右側)的端部附近,并安裝于腰吊帶52的右側端部。
第一腰帶扣53和第二腰帶扣54能夠連結和分開。此外,第一腰帶扣 53和第二腰帶扣54均由樹脂部件構成。
成人用腰帶50的第一腰帶扣53和第二腰帶扣54連結的狀態示于嬰幼兒背帶100的使用狀態的外觀立體圖即圖3中。
(4)成人用肩帶30、40
成人用肩帶30、40是用于將嬰幼兒背帶100掛于成人的肩部進行固定的部件,具有掛于成人的左肩進行使用的第一成人用肩帶30以及掛于成人的右肩進行使用的第二成人用肩帶40。
這些第一成人用肩帶30和第二成人用肩帶40均通過與主體70縫合來連結。
第一成人用肩帶30從成人側觀察在主體70的左側以環狀設置,并且在第一連接部位30a與主體70連接,并具有第一成人用壁厚部31、第一成人用吊帶部32、第一成人用吊帶部長度調整結構33、第一支撐帶34以及第一支撐帶扣35。
第一成人用壁厚部31的一端經由主體70的左上方(從成人側觀察左上方)的第一連接部位30a縫合固定于主體70。該第一成人用壁厚部31 是當成人穿著嬰幼兒背帶100時與成人的左肩周圍(左肩的上方及后側) 直接接觸的部分,并夾置緩沖材料而構成為厚壁。
第一成人用吊帶部32的一端被縫合固定于主體70的左緣部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此外,第一成人用吊帶部32的被縫合固定的一側的相反側經由第一成人用吊帶部長度調整結構33延伸至另一端。該第一成人用吊帶部32被編織入樹脂纖維而構成。此外,為了能夠進行下述的橫向摟抱的使用,第一成人用吊帶部32的最大長度被構成為第一成人用壁厚部31的長度的80%以上。
第一成人用吊帶部長度調整結構33被固定于第一成人用壁厚部31的第一連接部位30a側的相反側的端部。第一成人用吊帶部長度調整結構33 上,為了能夠變更第一成人用吊帶部32的長度方向上的位置,設有調節器。該第一成人用吊帶部長度調整結構33由樹脂部件構成。
第一支撐帶34被編織入樹脂纖維而構成,是從第一成人用壁厚部31 的長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延伸出的帶。
第一支撐帶扣35由樹脂部件構成,并固定于第一支撐帶34的第一成人用壁厚部31側端部的相反側。第一支撐帶扣35與下述設于第二支撐帶 44的前端的第二支撐帶扣45連結來進行使用。
第二成人用肩帶40與第一成人用肩帶30相同,但是從成人側觀察在主體70的右側以環狀設置,在第二連接部位40a與主體70連接,并具有第二成人用壁厚部41、第二成人用吊帶部42、第二成人用吊帶部長度調整結構43、第二支撐帶44以及第二支撐帶扣45。
第二成人用壁厚部41的一端經由主體70的右上方(從成人側觀察右上方)的第二連接部位40a縫合固定于主體70。該第二成人用壁厚部41 是當成人穿著嬰幼兒背帶100時與成人的右肩周圍(右肩的上方及后側) 直接接觸的部分,并夾置緩沖材料而構成為厚壁。
第二成人用吊帶部42的一端被縫合固定于主體70的右緣部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此外,第二成人用吊帶部42的被縫合固定的一側的相反側經由第二成人用吊帶部長度調整結構43延伸至另一端。該第二成人用吊帶部42被編織入樹脂纖維而構成。此外,為了能夠進行下述的橫向摟抱使用,第二成人用吊帶部42的最大長度被構成為第二成人用壁厚部 41的長度的80%以上。
第二成人用吊帶部長度調整結構43被固定于第二成人用壁厚部41的第二連接部位40a側的相反側的端部。第二成人用吊帶部長度調整結構43 上,為了能夠變更第二成人用吊帶部42的長度方向上的位置,設有調節器。該第二成人用吊帶部長度調整結構43由樹脂部件構成。
第二支撐帶44被編織入樹脂纖維而構成,是從第二成人用壁厚部41 的長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延伸出的帶。
第二支撐帶扣45由樹脂部件構成,并固定于第二支撐帶44的第二成人用壁厚部41側端部的相反側。第二支撐帶扣45與設于上述的第一支撐帶34的前端的第一支撐帶扣35連結來進行使用。
如圖3所示,在嬰幼兒背帶100使用時,通過在成人的背面側連結第一支撐帶扣35和第二支撐帶扣45,第一支撐帶34和第二支撐帶44相連。由此,第一成人用肩帶30和第二成人用肩帶40經由第一支撐帶34、第一支撐帶扣35、第二支撐帶扣45以及第二支撐帶44在成人的背面側相連。由此,在使用時,能夠抑制第一成人用肩帶30從成人的左肩脫落,并且能夠抑制第二成人用肩帶40從成人的右肩脫落。
(5)兒童用肩帶10、20
兒童用肩帶10、20是用于將兒童保持于嬰幼兒背帶100的部件,具有以掛在兒童的右肩的方式進行使用的第一兒童用肩帶10、以及以掛在兒童的左肩的方式進行使用的第二兒童用肩帶20。
這些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均為一端通過縫合與主體70連結。
第一兒童用肩帶10設于從成人側觀察主體70的靠左即從兒童側觀察的右側,在使用狀態的上端(在圖1的展開狀態下,下端)與主體70的上端連接,并具有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第一兒童用帶扣12、第一兒童用肩帶調節器13、第一罩部15等。
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在比作為第一成人用肩帶30和主體70的縫合部位的第一連接部位30a靠內側(從成人側觀察右側)、并且比作為第二成人用肩帶40和主體70的縫合部位的第二連接部位40a靠內側(從成人側觀察左側)、即第一連接部位30a與第二連接部位40a之間,一端被縫合固定于主體70的上端的從成人側觀察靠左側的位置,并延伸至另一端。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被編織入樹脂纖維而構成,并構成為扁平形狀伸展的帶狀。
第一兒童用帶扣12由樹脂部件構成,被安裝于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 的被縫合固定的一側的相反側。第一兒童用肩帶調節器13與第一兒童用帶扣12一體設置,并且能夠變更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的長度方向上的第一兒童用帶扣12的位置。即,第一兒童用肩帶調節器13作為第一兒童用肩帶10的長度調整結構發揮作用。
該第一兒童用帶扣12作為安裝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 20的安裝件發揮作用,并構成為能夠與安裝于下述的第二兒童用肩帶20 的第二兒童用吊帶部21上的第二兒童用帶扣22連結和分開。具體而言,如表示在襠部60的上方筒狀部61的內部,第一兒童用帶扣12和第二兒童用帶扣22緊固的情形的說明圖即圖4中的虛線所示,第一兒童用帶扣 12和第二兒童用帶扣22在下述的襠部60的上方筒狀部61(或下方筒狀部62)的內部連結。該第一兒童用肩帶10的一部分、第二兒童用肩帶20 的一部分、以及襠部60的一部分構成在嬰幼兒背帶100的使用狀態下包圍兒童的頸部周圍的部分。因此,第一兒童用肩帶調節器13還作為兒童的頸部周圍的長度的調整結構發揮作用。
第一罩部15是覆蓋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的一部分的周圍的部件,并安裝固定于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來使用。具體而言,如表示第一罩部15 安裝于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的情形的外觀圖即圖5所示,在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設有作為規定位置上的固定單元的一方發揮作用的第一吊帶部側紐扣11a,第一罩部15的內側設有作為固定單元的另一方發揮作用的第一罩部側紐扣15a,第一吊帶部側紐扣11a被固定于第一罩部側紐扣15a,由此第一罩部15相對于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被定位固定。如此,第一罩部15被構成為經由作為固定單元的第一罩部側紐扣15a和第一吊帶部側紐扣11a相對于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拆裝自如。因此,在第一罩部15被兒童的口水等弄臟的情況等,能夠將第一罩部15從第一吊帶部側紐扣11a 拆卸下來,單獨進行清洗等。
該第一罩部15成為在使用時與兒童的右肩和頸部周圍直接相對的部分。該第一罩部15的厚度(不是筒狀形態下的厚度,而是展開后的狀態下的厚度)構成為比扁平形狀的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的扁平形狀部分的厚度厚的壁厚,并且由比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柔軟的布材質構成。因此,對于兒童的右肩周邊和頸部附近而言,能夠防止與較硬材質的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直接接觸,能夠使其與較柔軟的材質的第一罩部15接觸。尤其是,如上所述,為了使得在使用時即使成人前屈兒童也不會從頭部脫落,第一兒童用肩帶10靠近兒童配置,因此兒童與第一兒童用肩帶10之間的距離較近,該情況下,也能夠保護兒童的肌膚免受刺激。
另外,第一吊帶部側紐扣11a設于扁平形狀的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 具有的雙面的扁平面中的、使用時位于兒童的相反側的扁平面上(參照圖 3、圖4和圖5的箭頭。此外,在圖1中位于紙面的背面側)。并且,第一罩部側紐扣15a也設于第一罩部15中的、使用時在兒童的相反側的位置。因此,形成使用時兒童難以直接接觸第一罩部側紐扣15a的結構,能夠保護兒童的肌膚免受刺激。尤其是,如上所述,為了使得在使用時即使成人前屈兒童也不會從頭部脫落,第一兒童用肩帶10靠近兒童配置,因此兒童與第一兒童用肩帶10之間的距離較近,第一罩部側紐扣15a也位于兒童的附近。該情況下,通過使第一罩部側紐扣15a位于兒童側的相反側,也能夠保護兒童的肌膚免受刺激。
第二兒童用肩帶20與第一兒童用肩帶10相同,但是設于從成人側觀察時主體70的靠右,即從兒童側觀察時的左側,在使用狀態時的上端(在圖1的展開狀態下,下端)與主體70的上端連接,并具有第二兒童用吊帶部21、第二兒童用帶扣22、第二兒童用肩帶調節器23、第二罩部25 等。
第二兒童用吊帶部21在比作為第一成人用肩帶30和主體70的縫合部位的第一連接部位30a靠內側(從成人側觀察右側)、并且比作為第二成人用肩帶40和主體70的縫合部位的第二連接部位40a靠內側(從成人側觀察左側)、即第一連接部位30a與第二連接部位40a之間,一端被縫合固定于主體70的上端的從成人側觀察靠右側的位置,并延伸至另一端。第二兒童用吊帶部21被編織入樹脂纖維而構成,并構成為扁平形狀伸展的帶狀。
第二兒童用帶扣22由樹脂部件構成,被安裝于第二兒童用吊帶部21 的被縫合固定的一側的相反側。第二兒童用肩帶調節器23與第二兒童用帶扣22一體設置,并且能夠變更第二兒童用吊帶部21的長度方向上的第二兒童用帶扣22的位置。即,第二兒童用肩帶調節器23作為第二兒童用肩帶20的長度調整結構發揮作用。
該第二兒童用帶扣22作為安裝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 20的安裝件發揮作用,并構成為能夠與安裝于上述的第一兒童用肩帶10 的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上的第一兒童用帶扣12連結和分開。第二兒童用肩帶調節器23作為兒童的頸部周圍的長度的調整結構發揮作用。
第二罩部25是覆蓋第二兒童用吊帶部21的一部分的周圍的部件,并安裝固定于第二兒童用吊帶部21來使用。具體而言,如表示第二罩部25 安裝于第二兒童用吊帶部21的情形的外觀圖即圖5所示,在第二兒童用吊帶部21,設有作為規定位置上的固定單元的一方發揮作用的第二吊帶部側紐扣21a,第二罩部25的內側設有作為固定單元的另一方發揮作用的第二罩部側紐扣25a,第二吊帶部側紐扣21a被固定于第二罩部側紐扣25a,由此第二罩部25相對于第二兒童用吊帶部21被定位固定。如此,第二罩部25被構成為經由作為固定單元的第二罩部側紐扣25a和第二吊帶部側紐扣21a相對于第二兒童用吊帶部21拆裝自如。因此,在第二罩部25被弄臟的情況等,能夠將第二罩部25從第二吊帶部側紐扣21a拆卸下來,單獨進行清洗等。
該第二罩部25成為在使用時與兒童的右肩和頸部周圍直接相對的部分。該第二罩部25的厚度(不是筒狀形式下的厚度,而是展開后的狀態下的厚度)構成為比扁平形狀的第二兒童用吊帶部21的扁平形狀部分的厚度厚的壁厚,并且由比第二兒童用吊帶部21柔軟的布材質構成。因此,對于兒童的右肩周邊和頸部附近而言,能夠防止與較硬材質的第二兒童用吊帶部21直接接觸,能夠使其與較柔軟的材質的第二罩部25接觸。尤其是,如上所述,為了使得在使用時即使成人前屈兒童也不會從頭部脫落,第二兒童用肩帶20靠近兒童配置,因此兒童與第二兒童用肩帶20之間的距離較近,該情況下,也能夠保護兒童的肌膚免受刺激。
另外,第二吊帶部側紐扣21a設于扁平形狀的第二兒童用吊帶部21 具有的雙面的扁平面中的、使用時位于兒童的相反側的扁平面上(參照圖 3、圖4和圖5的箭頭。此外,在圖1中位于紙面的背面側)。并且,第二罩部側紐扣25a也設于第二罩部25中的、使用時在兒童的相反側的位置。因此,形成使用時兒童難以直接接觸第二罩部側紐扣25a的結構,能夠保護兒童的肌膚免受刺激。尤其是,如上所述,為了使得在使用時即使成人前屈兒童也不會從頭部脫落,第二兒童用肩帶20靠近兒童配置,因此兒童與第二兒童用肩帶20之間的距離較近,第二罩部側紐扣25a也位于兒童的附近。該情況下,通過使第二罩部側紐扣25a位于兒童側的相反側,也能夠保護兒童的肌膚免受刺激。
此外,如圖5所示,第一罩部15上沿長度方向形成有第一縫合部15b,第二罩部25上也同樣地沿長度方向形成有第二縫合部25b。該第一縫合部 15b設置為位于將第一罩部15固定于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的狀態下兒童的頸部和肩側的相反側。第二縫合部25b也同樣地,設為位于將第二罩部 25固定于第二兒童用吊帶部21的狀態下兒童的頸部和肩側的相反側。由此,能夠防止第一縫合部15b和第二縫合部25b與兒童接觸所引起的對肌膚的刺激。
(6)襠部60
襠部60是用于將兒童保持于嬰幼兒背帶100的部件,使該襠部60從兒童的后側向兒童的前側跨過兒童的大腿之間,并通過主體70和襠部60 夾持兒童來進行使用。
該襠部60的下端通過縫合與主體70的下方的、主體70的下端與成人用腰帶50的中央上端之間進行連結。
襠部60由較柔軟的布部件構成,并具有上方筒狀部61、下方筒狀部 62以及襠部部分63等。
襠部部分63構成使用狀態下的襠部60的最下方的部分,是從兒童的下方掛在前側來支撐兒童的胯下的部分。如上所述,該襠部部分63的下端通過縫合于主體70的下端與成人用腰帶50的中央上端之間而被固定。
下方筒狀部62設為在襠部部分63的上端相連。在該下方筒狀部62,兩張布部件在前后方向重疊,其上下兩端被縫合,通過使左右兩端開放,從而構成沿左右方向貫穿的筒狀。
上方筒狀部61設為在下方筒狀部62的上端相連。該上方筒狀部61 與下方筒狀部62相同,兩張布部件在前后方向重疊,其下端被縫合,上方折回,通過使左右兩端開放,從而構成沿左右方向貫穿的筒狀。此外,在上方筒狀部61,通過在內部夾置聚氨酯樹脂片等緩沖材料,被構成為以比下方筒狀部62厚的壁厚與兒童柔軟地接觸。
此外,上方筒狀部61和下方筒狀部62之間的邊界設置為縫合部向左右延伸,因此容易將該縫合部正對折或反對折。
對該襠部60而言,如將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穿過襠部60的上方筒狀部61的情況下的外觀圖即圖6所示,對于成長得較大的兒童,將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穿過上方筒狀部61 的筒狀部分的內側而不是襠部60的下方筒狀部62進行使用。由此,能夠通過襠部60中的上方筒狀部61、下方筒狀部62以及襠部部分63的總的縱向的長度量覆蓋兒童的前側。此外,在如此將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穿過襠部60的上方筒狀部61的內部進行使用的情況下,包圍兒童的頸部周圍的部分由第一兒童用肩帶10、第二兒童用肩帶20、以及襠部60的上方筒狀部61的上端邊緣構成。
另外,對襠部60而言,如將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 穿過襠部60的下方筒狀部62的情況下的說明圖即圖7所示,對于較小的兒童,將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穿過下方筒狀部62的筒狀部分的內側而不是襠部60的上方筒狀部61進行使用。由此,僅通過襠部60中的、下方筒狀部62和襠部部分63的總的縱向長度量就能夠覆蓋兒童的前側。此時,如圖7中箭頭所示,襠部60的上方筒狀部61向兒童側折入。在此,上方筒狀部61如上述所述比下方筒狀部62厚且柔軟地構成,因此,即使由于折入而與兒童側直接接觸,也能夠確保對于兒童而言舒適的狀態。此外,在如此將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 穿過襠部60的下方筒狀部62的內部進行使用的情況下,包圍兒童的頸部周圍的部分由第一兒童用肩帶10、第二兒童用肩帶20、以及襠部60的下方筒狀部62的上端邊緣構成。
此外,如此,能夠將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在上方筒狀部61和下方筒狀部62處進行選擇,因此,能夠根據兒童的大小通過主體70、襠部60、第一兒童用肩帶10以及第二兒童用肩帶20穩定地保持兒童。具體而言,對于較小的兒童,通過將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穿過下方筒狀部62而不是上方筒狀部61進行使用,能夠將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配置在兒童的肩周邊的附近。由此,即使在抱著較小的兒童的成人前屈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該較小的兒童從頭部脫落。
在此,在上方筒狀部61或下方筒狀部62的內部,第一兒童用肩帶10 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被連結,但是,此時,由樹脂部件構成的第一兒童用帶扣12和第二兒童用帶扣22位于襠部60的上方筒狀部61或下方筒狀部62的內部。如此,即使在由較硬的部件構成的第一兒童用帶扣12和第二兒童用帶扣22用于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之間的連結的情況下,該第一兒童用帶扣12和第二兒童用帶扣22收納于襠部60 的上方筒狀部61或下方筒狀部62的內部,而不會與兒童直接接觸。尤其是,即使在第一兒童用帶扣12和第二兒童用帶扣22收納于襠部60的上方筒狀部61的內部的情況下,由于上方筒狀部61構成為較厚的壁厚,因此也能夠減小第一兒童用帶扣12和第二兒童用帶扣22賦予兒童的不適感。另外,在第一兒童用帶扣12和第二兒童用帶扣22收納于襠部60的下方筒狀部62的內部的情況下,通過構成為較厚的壁厚的上方筒狀部61 向兒童側被折入,因此能夠夾置于第一兒童用帶扣12及第二兒童用帶扣 22與兒童之間,與上述同樣能夠減小不適感。
(7)兜頭帽80
兜頭帽80根據需要安裝于主體70的上端的、成人的相反側進行使用,能夠支撐兒童的頭部,也能夠保護兒童避免日光直射。
如作為外觀俯視圖的圖8所示,該兜頭帽80具有兜頭帽主體81、第一成人用肩帶側固定部84以及第二成人用肩帶側固定部82等。
兜頭帽主體81由布構成,并在下端以能夠與主體70的上端的兜頭帽安裝紐扣76固定的方式,設有多個紐扣86。
第一成人用肩帶側固定部84從兜頭帽主體81的上端的一部分延伸出,并以能夠與圖3所示的第一成人用肩帶紐扣39固定的方式設有紐扣 85。此外,該紐扣85沿第一成人用肩帶側固定部84的長度方向排列而設有多個,并且能夠調節進行固定的位置。
第二成人用肩帶側固定部82從兜頭帽主體81的上端的、第一成人用肩帶側固定部84延伸出的一側的相反側的一部分延伸出,并且以能夠與第二成人用肩帶紐扣49固定的方式設有紐扣83。此外,該紐扣83也沿第二成人用肩帶側固定部82的長度方向排列而設有多個,并且能夠調節進行固定的位置。
此外,兜頭帽80安裝于主體70的情形是橫向摟抱使用的狀態,在圖 13中也進行了表示。
(8)插墊95
插墊95是安裝于主體70的成人側、即主體70與兒童之間,在摟抱較小的兒童時進行使用的。由此,能夠填補主體70與兒童周圍的間隙。
插墊95由較柔軟的緩沖原材料構成,如外觀俯視圖即圖9所示,具有墊主體96、墊安裝帶97以及墊安裝紐扣98等。
墊安裝帶97的一端被縫合固定于墊主體96的左右的下方,墊安裝帶 97的另一端附近設有墊安裝紐扣98。
對插墊95而言,如作為表示插墊95的安裝狀態的俯視圖的圖11以及表示插墊95和座部座墊91的安裝狀態的側視圖的圖12所示,左右的各個墊安裝帶97分別卡住第一成人用肩帶30的第一成人用吊帶部32和第二成人用肩帶40的第二成人用吊帶部42的同時固定墊安裝紐扣98進行安裝(參照圖11的箭頭)。
另外,對頸部不能立起的較小的兒童,通過使用插墊95,能夠通過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越過插墊95保持兒童的肩部周圍。由此,不僅能夠抑制兒童從頭部脫落,而且能夠將兒童保持于穩定的狀態。
(9)座部座墊91
座部座墊91也是在摟抱較小的兒童時使用,其安裝于主體70和襠部 60之間的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夠將座高較低的兒童的上下位置設于最佳位置。
座部座墊91由較柔軟的緩沖原材料構成,如外觀立體圖即圖10所示,具有座墊主體92、座墊帶部93等。
座墊帶部93設為在座墊主體92的成人側向左右延伸,并且設置為左右被縫合固定于座墊主體92,且上下開放。
對座部座墊91而言,如表示插墊95和座部座墊91的安裝狀態的側視圖即圖12所示,使襠部60穿過座墊主體92和座墊帶部93之間進行安裝固定。
此外,座部座墊91在將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穿過襠部60的下方筒狀部62時,在產生上下的間隙的情況下,尤其可以有效地使用。
(10)關于橫向摟抱使用的情況
以上,對縱向摟抱使用嬰幼兒背帶100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嬰幼兒背帶100的使用方法不限于此,如圖13所示,也能夠橫向摟抱使用。此外,在圖13中,作為例子表示出了橫向摟抱嬰幼兒背帶100的狀態下附設插墊95的狀態。
從縱向摟抱狀態向橫向摟抱狀態的變形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
首先,通過第一成人用肩帶30的第一成人用吊帶部長度調整結構33,以使第一成人用吊帶部32的長度最大或者比最大略短的方式進行調整。同樣地,通過第二成人用肩帶40的第二成人用吊帶部長度調整結構43,以使第二成人用吊帶部42的長度最大或者比最大略短的方式進行調整。
然后,在成人用腰帶50的內側,為了使第一成人用肩帶30的第一成人用吊帶部32和第二成人用肩帶40的第二成人用吊帶部42穿過的同時,使腰吊帶52的長度最短,調節第一腰帶扣53的位置。
進一步,在兜頭帽80未被安裝的情況下,安裝兜頭帽80。
在該嬰幼兒背帶100,第一成人用吊帶部32的最大長度被構成為第一成人用壁厚部31的長度的80%以上的較長長度,關于第二成人用吊帶部 42的最大長度,也構成為第二成人用壁厚部41的長度的80%以上的較長長度,因此經過上述變形的步驟,成為能夠橫向摟抱的狀態。
此外,在設為能夠橫向摟抱嬰幼兒背帶100的狀態,橫向摟抱兒童的情況下,使兒童的腳部位于成人用腰帶50的內側,使兒童的軀體位于主體70上,通過插墊95將兒童的頭部包入。此外,橫抱狀態下的使用主要針對頸部不能立起的月齡不足4個月的身高較小的兒童進行的,因此僅通過主體70和插墊95就能夠穩定地支撐兒童。此外,兜頭帽80發揮從外部保護兒童的頭部的作用。
(11)本實施方式的特征
在本實施方式涉及的嬰幼兒背帶100,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設為從連接主體70和第一成人用肩帶30的第一連接部位30a、以及連接主體70和第二成人用肩帶40的第二連接部位40a之間延伸出,因此,與第一兒童用肩帶10與第一成人用肩帶30的一部分連接的情況、第二兒童用肩帶20與第二成人用肩帶40的一部分連接的情況相比,能夠將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配置在更靠近兒童的位置。具體而言,能夠配置于兒童的左右的肩部的上方、即頸部附近。因此,在使用嬰幼兒背帶100縱向摟抱兒童進行使用時,即使成人對掉落于地面的物品伸出手等而處于前屈的姿態,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 也能夠支撐在主體70和成人之間即將從頭部脫落的兒童的肩部。由此,即使使用時成人處于前屈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兒童從頭部脫落。此外,能夠抑制兒童從頭部脫落的情況不限于使用嬰幼兒背帶100將兒童相面對地摟抱的情況,在朝前摟抱的情況、背負的情況也同樣能夠抑制。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襠部60由較柔軟的布構成。因此,在成人呈前屈的姿態而兒童即將從頭部脫落的情況下,兒童的肩部由第一兒童用肩帶 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支撐的狀態下,能夠使由柔軟的布構成的襠部60 的上方筒狀部61(或下方筒狀部62)的上端以左右方向的寬度縮小而產生褶皺的方式變形(參照表示圖14的從實線向點劃線的變更的箭頭)。由此,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之間的間隔縮小,能夠位于更靠近兒童頸部側的位置,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兒童從頭部脫落。
(12)變型例
(12-1)變型例A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下述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包括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襠部60具有上方筒狀部61和下方筒狀部 62,將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穿過任一筒狀部來保持兒童。
但是,基于兒童用肩帶和襠部對兒童的保持不限于該結構,例如,如圖15所示,也可以通過未分割為多個的一根兒童用肩帶210、以及未設有上方筒狀部61和下方筒狀部62的襠部260來保持。此外,對一根兒童用肩帶210而言,可以兩端被縫合固定于主體70的上端,也可以構成為一端被縫合固定而另一端拆裝自如。另外,兒童用肩帶210也可以構成為長度可調整。
該兒童用肩帶210在下端附近的兒童側的面具有尼龍搭扣217(例如,尼龍搭扣的鉤面),在襠部260,在上方部分261的兒童側的相反側的面設有尼龍搭扣261a(例如,尼龍搭扣的柔軟的環面)。
在該結構中,如圖15的箭頭所示,通過根據兒童的大小改變尼龍搭扣217、261a的接合位置,也能夠根據兒童的大小穩定地保持兒童。
(12-2)變型例B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襠部60的上方筒狀部61和下方筒狀部62之間從前后方向被縫合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
但是,例如,也可以使用如圖16所示構成為可開閉的襠部360,而并非上方筒狀部61和下方筒狀部62之間的邊界被縫合的襠部60。
該襠部360具有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上方筒狀部361和下方筒狀部 362,但是上方筒狀部361和下方筒狀部362的邊界部分構成為通過設于兒童側的布的內側的尼龍搭扣368以及設于成人側的布的內側的尼龍搭扣 369可開閉。
根據這種襠部360,能夠在解開時形成為上方筒狀部361和下方筒狀部362連通的狀態,能夠確保用于穿過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的開口部比較寬闊,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之間的連結操作變得容易。
此外,上述尼龍搭扣368、369也可以是紐扣等其他的單元。
(12-3)變型例C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襠部60的上方筒狀部61和下方筒狀部62的左右的端部沿上下方向筆直延伸而構成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
但是,例如,如圖17所示,也可以使用將成人側的左右的端部切成缺口形狀的襠部460。
在該襠部460中,具有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上方筒狀部461和下方筒狀部462,但是上方筒狀部461的成人側的布的左右兩端具有一部分向內側凹陷的凹部461a,下方筒狀部462也同樣地,成人側的布的左右兩端具有一部分向內側凹陷的凹部462a。
如此,通過在上方筒狀部461設置凹部461a并在下方筒狀部462設置凹部462a,能夠使進行第一兒童用肩帶10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之間的連結操作時成為阻礙的布部分變小,從而連結操作將變得容易。
(12-4)變型例D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下述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關于第一兒童用肩帶10,通過在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的規定位置上設置第一吊帶部側紐扣11a,并在第一罩部15的內側設置第一罩部側紐扣15a,由此第一罩部 15被安裝于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關于第二兒童用肩帶20也同樣)。
但是,作為第一罩部15的針對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進行固定的固定單元,不限于紐扣,也可以使用尼龍搭扣等其他的固定單元(關于第二兒童用肩帶20也同樣)。此外,在設置尼龍搭扣的情況下,優選將環面設于兒童用吊帶部側,將鉤面設于罩部側。
另外,為了能夠變更第一罩部15相對于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的固定位置,可以在第一罩部15和第一兒童用吊帶部11的任一者上設置多個紐扣,也可以將尼龍搭扣沿著長度方向設置充分的長度(第二兒童用肩帶20 也同樣)。在如此設置多個紐扣或充分長的尼龍搭扣的情況下,優選構成為在安裝狀態下使對固定沒有幫助的部分不露出到外部。
(12-5)變型例E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將第一兒童用肩帶10的第一罩部15和第二兒童用肩帶20的第二罩部25的整體構成為厚壁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
但是,無需將第一罩部15和第二罩部25的整體構成為厚壁,例如,也可以僅將面向兒童側的部分構成為厚壁。
附圖標記的說明
10 第一兒童用肩帶(兒童用肩帶、包圍兒童的頸部周圍的部分)
11 第一兒童用吊帶部
11a 第一吊帶部側紐扣(固定單元)
12 第一兒童用帶扣(安裝件)
13 第一兒童用肩帶調節器(頸部周圍長度調整結構)
15 第一罩部
15a 第一罩部側紐扣(固定單元)
15b 第一縫合部
20 第二兒童用肩帶(兒童用肩帶、包圍兒童的頸部周圍的部分)
21 第二兒童用吊帶部
21a 第二吊帶部側紐扣(固定單元)
22 第二兒童用帶扣(安裝件)
23 第二兒童用肩帶調節器(頸部周圍長度調整結構)
25 第二罩部
25a 第二罩部側紐扣(固定單元)
25b 第二縫合部
30 第一成人用肩帶
30a 第一連接部位
31 第一成人用壁厚部
32 第一成人用吊帶部
33 第一成人用吊帶部長度調整結構
34 第一支撐帶
35 第一支撐帶扣
40 第二成人用肩帶
40a 第二連接部位
41 第二成人用壁厚部
42 第二成人用吊帶部
43 第二成人用吊帶部長度調整結構
44 第二支撐帶
45 第二支撐帶扣
50 成人用腰帶
51 腰帶主體
52 腰吊帶
53 第一腰帶扣(成人用腰圍長度調整結構)
54 第二腰帶扣
60 襠部
61 上方筒狀部(上下長度調整結構)
62 下方筒狀部(上下長度調整結構)
63 襠部部分
70 主體
71 換氣窗
72 換氣窗拉鏈
73 小物品容納部
74 口袋
76 兜頭帽安裝紐扣
80 兜頭帽
91 座部座墊
92 座墊主體
93 座墊帶部
95 插墊
96 墊主體
97 墊安裝帶
98 墊安裝紐扣
100 嬰幼兒背帶
C 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