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一種衛生清潔工具,具體講是一種掃吸拖一體機。
背景技術:
目前,在對地面進行清潔時,一般要經過掃地、拖地兩個步驟。兩個步驟下來需要消耗大量時間體力,效率低下、勞動強度大。當然,世面上也出現了兩種清潔機器人,一種應用于超市、候車室等公共場合,另一種應用于家庭。前者體積龐大,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后者只能夠實現單一的掃地功能,功能不夠完善。而且為了能清掃到所以地方,很多地方為重復清掃,有效清掃效率較低。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案由此而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緊湊、體積輕巧、使用方便、清潔效率高的掃吸拖一體機。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掃吸拖一體機,包括帶有行走輪的底盤,底盤上從前至后依次安裝有掃地機構、吸塵機構、拖地機構;所述掃地機構包括簸箕、兩個清掃手臂以及用于驅動清掃手臂轉向的轉向構件,兩個清掃手臂對稱活動安裝于底盤下盤面的前部,簸箕安裝于兩個清掃手臂后方的底盤上;所述吸塵機構包括吸塵器、集塵箱、吸塵頭一,集塵箱安裝于吸塵器上,吸塵頭一與吸塵器相連,吸塵頭一安裝于簸箕后方的底盤上;所述拖地機構包括灑水機構和吸水機構;所述灑水機構包括水箱、增壓泵、灑水器,水箱安裝于增壓泵上,灑水器與增壓泵相連,灑水器安裝于吸塵頭一后方的底盤上;所述吸水機構包括封閉式傳動的海綿毯,海綿毯的下端位于灑水器后方,且可與地面擠壓接觸。
進一步地,所述轉向構件包括電機一、蝸桿、兩個扇形狀的旋轉塊,蝸桿通過電機一驅動旋轉,旋轉塊的弧面上帶有齒,蝸桿沿著底盤的長度方向安裝于底盤的上盤面,兩個旋轉塊安裝于蝸桿的兩側,且弧面上的齒均與蝸桿嚙合,兩個旋轉塊分別與兩個清掃手臂聯動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旋轉塊通過聯軸銷與清掃手臂聯動連接,聯軸銷的上端與旋轉塊固接,下端穿過底盤與清掃手臂的內端固接。
進一步地,所述簸箕內設置有吸塵頭二,吸塵頭二與吸塵器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吸水機構包括支架、兩個驅動輥、海綿毯、接水槽、擠水板,支架向后側傾斜地安裝于底盤上,兩個驅動輥分別安裝于支架的上下兩端,海綿毯呈封閉狀地包繞于兩個驅動輥上,海綿毯的下端可與地面擠壓接觸,擠水板位于海綿毯的背側,且與海綿毯上端的轉向處擠壓接觸,接水槽位于擠水板的下方。
進一步地,所述接水槽內安裝有過濾網一,水箱內安裝有過濾網二。
進一步地,所述擠水板的下沿連接有向內側傾斜的導水板,導水板的下沿向內側彎折形成截面下凹的鉤部,鉤部上開設有漏水孔,漏水孔位于接水槽上方。
進一步地,所述行走輪包括安裝于底盤前部中間位置的萬向輪和安裝于底盤后部兩側的三角行星輪。
進一步地,還包括罩殼,位于底盤上盤面上的部件均罩于罩殼內,罩殼的前部安裝有推把。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本發明掃吸拖一體機可實現清掃、吸塵、拖地一次完成,取代了人工分次分步的清理,從而有效提高清潔效率,降低勞動強度以及人力成本,而且整體結構緊湊、體積輕巧、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移除罩殼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移除罩殼后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移除罩殼后的側視圖。
圖4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所示:1、行走輪2、底盤3、簸箕4、清掃手臂41、齒輪盒42、毛刷43、電機二5、吸塵器6、集塵箱7、吸塵頭一8、水箱9、增壓泵10、灑水器11、過濾網二12、電機一13、蝸桿14、旋轉塊15、齒16、聯軸銷17、支架18、驅動輥19、接水槽20、過濾網一21、擠水板22、固定板23、鉤部24、漏水孔25、罩殼26、推把27、握把28、吸塵頭二29、海綿毯30、導水板31、電機三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闡述。
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掃吸拖一體機,包括底盤2,底盤2上從前至后依次安裝有掃地機構、吸塵機構、拖地機構。
掃地機構包括簸箕3、兩個清掃手臂4以及轉向構件。兩個清掃手臂4對稱活動安裝于底盤2下盤面的前部,簸箕3安裝于兩個清掃手臂4后方的底盤2上。清掃手臂4包括長條裝的齒輪盒41,齒輪盒41上沿著長度方向安裝若干毛刷42。齒輪盒41上安裝有電機二43,電機二43帶動齒輪盒41內的齒輪轉動,進而帶動毛刷42轉動。通過清掃手臂4上毛刷42的轉動和機器的前進把地面上紙屑等較大的垃圾收集到簸箕3內。
轉向構件用于驅動清掃手臂4轉向,調整清掃手臂4的清掃角度,以使清掃手臂4改變工作區域,能夠清掃到各種角落,提高清掃面積。同時,待機時,可通過轉向構件將清掃手臂4收攏于機身內,縮小整機體積,使得外觀更加潔簡,又能保護清掃手臂4。本實施例中,轉向構件具體包括電機一12、蝸桿13、兩個扇形狀的旋轉塊14。旋轉塊14的弧面上帶有齒15。蝸桿13沿著底盤2的長度方向安裝于底盤2的上盤面。兩個旋轉塊14安裝于蝸桿13的兩側,且弧面上的齒15均與蝸桿13嚙合。兩個旋轉塊14分別通過聯軸銷16與兩個清掃手臂4聯動連接,聯軸銷16的上端與旋轉塊14固接,下端穿過底盤2與清掃手臂4的內端固接。電機一12帶動蝸桿13轉動,蝸桿13帶動兩側的旋轉塊14同步轉動,進而帶動下方清掃手臂4以內端為圓心旋轉,從而實現對清掃手臂4角度的調節。以上設計結構簡單,運行穩定可靠,且角度調整精準。
吸塵機構包括吸塵器5、集塵箱6、吸塵頭一7、吸塵頭二28。集塵箱6安裝于吸塵器5上,吸塵頭一7與吸塵器5相連,吸塵頭一7安裝于簸箕3后方的底盤2上。通過吸塵器5配合以吸塵頭一7可將地面上細小的垃圾以及灰塵吸入集塵箱6內,對清掃后的地面起到進一步清理作用。吸塵頭二28位于簸箕3內,且與吸塵器5相連。吸塵頭二28用于吸收清掃入簸箕3內的細小垃圾。
拖地機構包括灑水機構和吸水機構。灑水機構包括水箱8、增壓泵9、灑水器10。水箱8安裝于增壓泵9上,灑水器10與增壓泵9相連,灑水器10安裝于吸塵頭一7后方的底盤2上。通過增壓泵9配合以灑水器10可對地面進行灑水,以使地面保持足夠的濕度,便于后續拖地。
吸水機構包括支架17、兩個驅動輥18、海綿毯29、接水槽19、擠水板21。支架17貫穿底盤2,向后側傾斜地安裝于底盤2上。兩個驅動輥18分別安裝于支架17的上下兩端。海綿毯29呈封閉狀地包繞于兩個驅動輥18上,且可在兩個驅動輥18的轉動下呈封閉狀傳動。其中一個驅動輥18與電機三31相連,作為驅動海綿毯29傳動的動力源。海綿毯29的下端位于灑水器10后方,且與地面擠壓接觸。擠水板21位于海綿毯29的背側,且通過固定板22與支架17的上端相連。擠水板21與海綿毯29上端的轉向處擠壓接觸。接水槽19擱置于底盤2上,位于擠水板21的下方。接水槽19上設置有握把27,方便接水槽19的拿取。如此設計,通過兩個驅動輥18的轉動,可驅動海綿毯29呈封閉狀傳動,當傳動的海綿毯29與地面擠壓接觸,即可對地面起到吸水作用。吸入海綿毯29內部的臟水則通過擠壓板21擠壓排出,進而落入接水槽19內。以上結構設計的吸水機構,海綿毯29上與地面接觸吸水后的部分會隨著海綿毯29的傳動通過擠水板21將臟水擠壓出來,而海綿毯29上脫水后的部分則會接著與地面接觸吸水,如此可實現邊脫水、邊吸水的效果,確保海綿毯29與地面擠壓接觸部分始終為干凈清潔的,從而大大改善吸水效果,提高拖地效率。
接水槽19內安裝有過濾網一20、水箱8內安裝有過濾網二11。過濾網一20可對流入接水槽19內的水進行初步過濾,經初步過濾后的水可倒入水箱8中經過濾網二11進一步過濾,如此使用過的水可供灑水機構循環利用,不僅可減輕機身自重,提高可搬運性,同時又可節約用水。為了使從海綿毯29擠壓出來的臟水可順利流入接水槽19內,本實施例中,擠水板21的下沿連接有向內側傾斜的導水板30,導水板30的下沿向內側彎折形成截面下凹的鉤部23,鉤部23上開設有漏水孔24,漏水孔24位于接水槽19上方。海綿毯29上通過擠水板21擠壓出來的臟水會沿著導水板30內側往下流,最終通過漏水孔24落入接水槽19內。
底盤2的底部安裝有行走輪1,通過行走輪1方便整個機器的移動。為了使機器在樓梯上也能方便行走,將行走輪1設計成三角行星輪與普通萬向輪的結合,萬向輪安裝于底盤2前部中間位置,三角行星輪安裝于底盤2后部兩側。此外,在底盤2上安裝有罩殼25,位于底盤2上盤面上的部件均罩于罩殼25內,從而對這些部件起到保護作用。罩殼25的前部安裝有推把26,方便機器推行。
本發明掃吸拖一體機使用時,在需要清潔的地面上向前推行。機器先通過清掃手臂4將地面上紙屑等較大的垃圾收集到簸箕3內;再通過吸塵器5將地面經過清掃后還留的一些塵土等細小的垃圾吸入集塵箱6內,同時也吸入揚起的灰塵,對清掃后的地面起到進一步清潔作用;然后通過灑水器10對吸塵后的地面進行灑水,以使地面保持足夠的濕度;最后通過海綿毯29將灑水后地面上的水吸干,從而將地面徹底清潔干凈。本發明掃吸拖一體機可實現清掃、吸塵、拖地一次完成,取代了人工分次分步的清理,從而有效提高清潔效率,降低勞動強度以及人力成本,而且整體結構緊湊、體積輕巧、使用方便。
以上所述依據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發明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發明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保護的范圍。